我們會造出國產飛機的發動機嗎?

一個大書包


肯定的。

烏克蘭馬達西奇發動機公司收購已成事實,再逆向研究GE leap發動機,國家撥付上1000億研發經費強力技術攻關,太行渦扇10,15都會不久投入裝備。


BuddyYee


飛機發動機這種東西,只要你造得出來,能飛上天就是國際上名列前茅的水平。

二戰以後美蘇事實上閹割了大多數工業國的航空工業,現在世界上能夠做航空發動機的不外乎美國、英國、俄羅斯、烏克蘭、中國、法國、日本。

在這當中,美國毫無疑問是遙遙領先的,接下來就是英國。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吃蘇聯的老本,因為經濟原因,其水平可以說得上是原地踏步,早晚有一天會徹底落伍。

法國有著與自身實力不太相稱的大國雄心,不樂意和美國佬共用一套系統。優點是有自己的東西,缺點是對經濟的壓力較大,先進程度上和美國是比不了的。

日本則是被美國人壓制,沒辦法擁有一套完整的系統。長期缺乏相關領域的技術

國產與美俄四代機發動機F110和AL31對標的WS10A已經可用夠用,去年已經生產定型,這是很大的進步了。

可靠性:F110>WS10>AL31;

飛行包線暫時還是WS10墊底,不過差距不大;

極限性能有一些WS10能衝到第一但意義不大。

綜合評價的話(不考慮生產價格),還是WS10跟俄發AL31差不多,目前還略差於美髮F110。

至於五代機用的F119和F135,暫時是隻有美國已經大量裝備,我們與其對標的WS15還在研發中,具體性能和進度是軍事機密誰也不知道。

5代機的俄發是個神奇的存在,不太靠譜,有可能領先於我們,也有可能就是個四代升級,真不好說。

實際上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並不是造不出來,也並不是做不出大推力發動機,推力達到10甚至更高的航發也能做出來,只不過和美國的航發比壽命少太多。

F135可能壽命是3500小時,我們的估計350小時且穩定性不佳,這樣的發動機放在戰鬥機上,對日常的訓練來說簡直就是災難,必須要有數倍於正常數量的飛機才能滿足需求(一兩個月返廠重裝發動機,隨時有一批新飛機待命準備執行任務),這樣的花費太高,誰也受不了。而且是沒辦法出口的,買方也不可能幾個月多進口一批發動機,成本太高。要知道鉅額的軍火研發,沒有出口平攤成本,做不到盈利,是很難長久的。

但是,這樣的發動機足夠應付戰爭的需要,打起來了誰在意發動機的壽命是350小時還是3500小時,估計35個小時不掉下來就很好了,350小時之後,就算髮動機沒事,估計別的地方也傷痕累累,維修的時候順手換個發動機也沒什麼。最關鍵的是,戰爭打起來了,沒人在意成本了,全都是全馬力生產,滿負荷運作,誰在意我生產的發動機是需求的幾倍呢。

總結,發動機我國是有的,應付戰爭需要是足夠的,日常使用是不行的,想出口是不可能的,經費是要增加的,未來還是艱鉅的,但相信是美好的。


殘酷de寵溺


從題主詢問的問題來看,可以推測指的是民航航空發動機。其實國產民用飛機發動機,我國已經有了,但是還不夠先進,還不能使用在C919飛機上。我們能不能造出國產民用發動機來呢?答案是:相信以後會造出來的。那麼我們現在國產民用航空發動機存在什麼問題呢?

航空發動機被稱為“工業之花”,發動機的製造並不是去買一臺其他公司生產的一個比較成熟比較好的發動機來就能一比一模仿出來的。以最小的飛機發動機為例,它的功率相當於28輛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功率,但整個發動機的尺寸也不過1輛方程式賽車整體的大小,而這最關鍵的是發動機技術。我國就是在這方面有些欠缺,技術還不夠好。

一臺噴氣式發動機的成本價從最便宜的100多萬到2億之間,從外表面看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發動機原理基本都是一樣的,但是發動機要面對長時間,高負荷的運轉,這對於零件的耐受度是非常嚴格的,因為發動機在空中出現問題是無法維修的,所以噴氣式發動機在技術的前提下還需要高強度的材料支撐,這個也是我國的一個短板。

和汽車發動機一樣,噴氣式發動機其實已經國產化,但是配件材料與加工機床行業劣勢,導致我們的發動機製造業一直處於等待狀態,這就像蒸饅頭一樣,沒有酵母雖然可以蒸出來,但是遠沒有放了酵母蒸出來的饅頭好一樣,但這次我們突破重圍,收購了烏克蘭航空發動機公司,也意味著無論從材料、設備以及技術這三個層面上,都為我們的航空工業添加了一味發酵劑。相信我國航空工業將會走向國際領先水平。


三輪拖飛機


隨著美國技術的封鎖,現在國內企業,包括國家越發的相信只有自己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才不能受制於人。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中國會造出國產飛機發動機,國家也在科技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


代碼接盤俠


我們已經在造了,國產大飛機C199,2019年已經試飛,100%國產發動機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什麼能難道我們中國人的。


石哥說智造


答案是必然的。時間問題。


老樹雜談


我們的國是無所不能的!


小玖說科技


長期內可以,但是短時間內很難突破,畢竟技術積累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