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1月底,湖北黃岡封城。

一個男人為了出去打工,一個人划著木盆跨過長江,到了江西。

一個木盆,一個水桶,一根木棍。就這麼橫渡了長江。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他不是感染者,也不是恐慌者,他就是為了去打工賺錢。

江西的民警發現了他,把他勸返了。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我起初在朋友圈裡看到這張圖,還以為是惡搞,不想,江西九江很快出了文件,證明確有此事。

媒體隨後也求證了當地派出所,答覆是:屬實。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這個匪夷所思的新聞底下,很多網友笑,說渡江者“太逗了”“是個狠人”。

而我絲毫不覺得好笑,我只覺得辛酸,只想知道他回去後生活如何。

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會想出這麼低劣的狗血劇本?

如果能好好待在家吃蘋果刷手機,誰會費這麼大勁出去打工?

還不是因為窮。

人窮,抗風險能力就差。

疫情一來,賺不到錢了,生活到處是大窟窿,這才不得不冒死出去賺錢吧。

多辛酸。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木盆渡江的故事有點極端了,但這次疫情中,為錢所困的人比比皆是。

前兩天我的一個微信群裡討論復工的事。

兩個人幾乎打起來。

A說:“疫情還沒控制好,著什麼急復工啊,加重了疫情得不償失。”

B說:“不復工吃啥?你肯定是有錢,我們這種做小生意的,手停口停,上有老下有小還揹著房貸,再不復工,日子都過不下去了。”

A:“錢重要還是命重要?”

B:“比起病毒,我更怕沒錢。”


這倆我都很理解,他們都沒錯,處境不同而已。飽漢不知餓漢飢。

昨天還有個讀者給我留言,也是很辛酸:

她和老公是開快餐店的,車站旁邊租的店,生意一般般,好不容易攢了點錢,去年貸款買了房。

疫情一來,收入沒了,卡上就700塊錢。可是要付每月一萬的房租、四千的房貸、一家人至少兩千的生活費……

她每天焦慮得睡不著,老公情緒也很糟,倆人整天都像炸藥一樣,一碰就炸,不停吵架。

一句話,一塊豆腐,甚至一個眼神都能讓他們吵起來。

疫情剛來時,一次性口罩賣到了8塊錢一個,她咬咬牙買了倆。

這20多天,她和老公出門就全靠這倆口罩,都快戴爛了……

她說:“窮瘋了,心態也崩了,沒錢真的太難了。現在就盼著快點開工,賺錢賺錢賺錢。”

我看得揪心,而她,應該不是個例,像這樣疫情期間斷了收入,日子舉步維艱的人,不知還有多少。

之前有個微博話題:疫情結束,你最想去見誰?

最高讚的回覆是:“我誰都不想見,只想快點出去掙錢。”

還有個熱搜話題:疫情讓你明白了什麼?

一條高贊答案是:“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

下面有人回:“不是你需要工作,是你需要錢。”

正解,平日裡,很多人過著月光、甚至負債的生活。

疫情影響,忽然斷了收入,馬上出現生存危機,生活費、房租、水電、花唄、信用卡……全都沒著落了。

想想就焦慮。

所以,這次疫情,讓很多人明白了:生活無常,好好工作,多賺點錢,儘量攢點錢,真的太重要了。

否則一旦出現意外,真是哭都找不著調。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2月12日,重慶璧山,一個小夥子騎摩托車上高速公路,被執法人員逮到。

這小夥子姓呂,是個健身教練,受疫情影響無法工作,也就沒了收入來源。

日子過不下去,他只能賣掉了摩托車,這次是自己從湖南騎著去成都交貨。

小呂說,他平時一個月工資三四千,攢了一年錢,又貸了點款,買了這輛三萬多的摩托車。

誰想,剛騎了三個月,忽然來了疫情,他肚子都吃不飽,只好把它賣了。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小夥子哭得很崩潰,但我覺得有點活該。

月入三四千,還貸款買三萬多的摩托,結果導致自己沒有一點抗風險能力,出點意外就傻眼了。

這不是自作自受嗎?

有個詞,叫無產中產階級。就是明明是無產階級,卻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

也就是傳說中的“精緻窮”。

比如花一年的工資,買一輛很拉風的摩托;花三個月的工資去歐洲旅行。

月薪三千,要背兩千塊的包,買三千塊的鞋,辦六千塊的健身卡……

然後朋友圈光鮮靚麗,口袋裡空空如也,銀行卡、支付寶、微信、錢包,四大皆空。

此前人們對這種活法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覺得“還是省著點花吧”,有人說“我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怎麼了?”

平時也看不出怎麼了,但一旦遇上點事兒,這些隱形貧困人口就悲催了。

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抵禦風險的能力,停發一個月工資就沒錢還房貸、過日子、養孩子了。

這樣的人,就算不碰到疫情,換成任何一個小突發事件也扛不住啊。

所以這次疫情,應該是重重地敲了一次警鐘,提醒我們:沒錢,就不要超前消費,家裡儘量有點流動資金,否則真的會很被動。

這個社會,消費主義盛行,商家竭盡所能地鼓動人買買買,花花花,好像越捨得花錢就越值得稱讚。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抵不住誘惑,掉進消費陷阱,透支著自己的收入,還覺得理所當然。

直到有一天突發意外,才兩眼一抹黑,忽然明白過來。

才發現高配摩托、鑽石項鍊都不能幫你養孩子、還房貸、交住院費、買米買菜。

才知道關鍵時候,還是實實在在的錢,最好用。

所以,我們是時候冷靜下來,反思之前的生活方式了。

有錢人儘管任性,但如果你確實沒那麼寬裕,就真的不要盲目攀比,盲目追求高檔生活了。

我們真的不用非得花兩千塊錢做頭髮;不是非得擁有二十支口紅,四十雙鞋;不是非得用迪奧香水,戴森吹風機……

經濟實力不允許的情況下,不如節制一點生活。

別逞強,別打腫臉充胖子,別為了虛榮心追求高消費。

剩下錢來存一點,以備不時之需。

一個成年人,不但要看得見眼前的誘惑,更要看得見遠方的危機。

樸素的生活不丟人。平時高消費,沒錢了聲淚俱下去求人,才丟人。

我當然不建議“犧牲生活質量拼命攢錢”,但也實在不贊同“明明沒實力還玩命花錢”。

懂得享受生活和無規劃消費是兩碼事。

在這兩者之間,有個比較好的平衡點,就是:你卡上最好有相當於自己三個月收入的存款,以防萬一。

不過,中國人民銀行做過一次調查,在問及“如果下個月有一筆約等於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你是否能全額支付”時,僅有35%的人選擇了“完全可以”。

就是說,我們這個社會,大部分成年人的抗風險能力還比較弱,一旦意外到來,很難說能不能扛過去。

所以,如果你在這次疫情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手裡沒錢,心裡很慌”,那麼以後一定要節儉一點,讓自己的小家庭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知道,比起病毒,人更怕沒錢

其實這一次,國家已經盡最大努力為普通民眾著想了,要求企業在延遲復工的日子,也必須正常發工資。

允許受疫情影響的人,延後還房貸、信用卡,呼籲房東減房租。

最重要的,所有感染者都是國家出資治療。

好在這次國家負責了全部治療費用,否則你想想,動輒幾十萬的花銷,有多少家庭負擔得起?

但是,國家也只能在大的層面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具體到每個人的狀況,依然非常考驗個人的抗風險能力。

我之前看到一個小夥子講,他疑似感染了,需要隔離。

正好他家還有一套房子空著,他就躲到那裡過了個年。

他要表達的是一個人過年的孤單寂寞冷,但我更關注的是“家裡正好有一套空房子”。

這套房子多重要啊!雖然冷清,但剛好提供了一個避難所,很好地保護了他的家人。

沒有多餘房子的人怎麼隔離呢?

好一點的可以找個酒店,自我隔離,找不到或者住不起酒店的,就只能在家隔離了。

在家裡的一個房間,把自己關起來,睡覺也帶著口罩。

但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的,你出來上個廁所,病毒就可能飛出來,這無疑就增加了家人感染的危險。

你看,雖說病毒招人,不分貧賤富貴,但確實條件好的家庭,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做生意的也是。

比如開早餐店的,你手上有點閒錢,能撐一段,就可以停工在家躲病毒。

要是沒錢,就不得不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去營業。因為比起看不見的病毒,你更怕看得見的窮。

有時候,錢,確實能保平安。

生活就是這麼現實。

所以,有可能的話,疫情之後,我們真的要努力多賺錢,儘量攢點錢了。

因為一遇到事兒,你就會發現錢真是個好東西。

那些勸你攢點錢的人,不是販賣焦慮,而是金玉良言。

錢當然不是萬能的,但沒錢真是萬萬不能的。

我們是成年人了,應該對生活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錢有一個認真的態度。

要認認真真去想自己靠什麼賺錢,然後努力打造自己賺錢的本領。

要提升自己,要創造價值,要開拓視野。

要踏踏實實工作,別一辛苦就打退堂鼓。

能賺的時候就多賺點,能省的時候就省一點,給自己留點後路。

因為關鍵時候,錢,真的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