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潘仁美,其實是忠君愛國之人,那他是為誰背鍋?什麼原因?

應對現實者


1

大家都知道,電視劇中的奸臣潘仁美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但並不是劇中的人物形象,殘害忠良,做盡壞事。然而,他的原型恰恰相反,原型是北宋開國將士潘美,為人老實,能力也很好,宋朝一開國就受到了重用,那麼為什麼他會被誤認為是奸臣呢?


之所以影視劇中把他設定為反面人物,是因為他在一次戰爭中指揮失敗了,但是這個鍋也不能完全他來背。當時宋太宗要進行北伐,北伐總共分三路,潘美是其中一路的統帥,這一路非常厲害,一直在打勝仗。主力曹彬節節敗退,一下子打亂了宋朝軍隊的戰略,於是宋太宗決定撤退。潘美的這支隊伍也只好撤退,為了不讓敵人報復邊境上的百姓,潘美和他的手下楊繼業就要把百姓們帶回內地。

2

護送百姓是非常簡單的,以楊繼業的指揮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就在這時出現了一個不懂軍事的人來搗亂,他就是監軍王侁,他逼楊繼業和敵人正面對抗,還諷刺他害怕敵人,如果當時潘美出面阻止的話,楊繼業可以不聽取這個建軍的話。但是潘美沒有這樣做,因為宋朝文尊武卑的思想已經形成,只要是文官,就算職位再低,也可以隨意的罵一個武將,更何況王侁還是監軍,於是楊繼業只好上陣打仗,最後丟了性命。


其實本來都已經商量好了,楊業帶著部隊去攻打遼軍,而潘美帶著支援軍在陳家谷負責接應,但是被王侁給拒絕了,他認為楊業帶著千萬精兵,完全可以打敗敵人,楊業聽了只好妥協。不過在走的時候,還是私下跟潘美說,埋伏在陳家谷,等到自己撤退的時候,有援兵上陣,自己還能有一線生機,潘美也答應了。楊業走了很多天,王侁看他沒回來還以為他已經成功了,於是就讓潘美把陳家谷的士兵都撤掉,準備回去領功,潘美也沒有辦法,只好順從。

3

但其實真實情況是,楊業沒有按照時間到達陳家谷,是因為他跟遼軍打了好幾天,被遼軍纏著,不能脫身,等他竭盡全力殺到陳家谷的時候,這裡一個人都沒有,聽他非常生氣,最後跟部下全部殉國。楊業的死,讓宋太宗非常的生氣,他給潘美降了三級,還把王侁流放。總的來說,楊業的死其實不怪潘美,主要是監軍在其中搗亂,不過主將沒有及時阻止,也是有一定責任的。就是因為這個事,潘美被楊家將的作者寫成了殘害忠良的奸臣。其實他只是負責統領,並無過錯,也不是專門害死楊業的。


在宋朝剛建立的時候,潘美是很優秀的一個將領,他的能力可以壓過曹彬。他的過去和趙匡胤有些相似,從高平之戰開始被人們發現,攻打南北漢,他都在,可以說是攻打與漢有關的國家的戰爭他都參與過。

潘美每次指揮的時候,每此戰爭都必須勝利,跟契丹人打仗也是每次都佔上風。就是這次的北伐,他這一路軍隊也是屢屢勝利,連著奪下了三個州。可見,他是一個很好的將領,只不過是因為一個失誤,被寫成了這樣的形象。


春秋亂舞


小時候聽評書楊家將的故事,對於其中的反派人物潘仁美可謂是恨之入骨,就是這個潘仁美為了一己私利,陷害忠良,使得赤膽衛國的楊家將死傷過半。然而,歷史上的潘仁美和他的原型潘美,在形象上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

之所以潘仁美被設定為反派人物,在於他指揮的一次失敗的戰役。其實戰敗這個鍋也不能由潘仁美的原型潘美來背。宋太宗當皇帝進行雍熙北伐,此次北伐兵分三路,而潘美就是西路軍的統帥,西陸軍可謂是攻勢凌厲,連續打了幾個勝仗。

但是由於作為主力的曹彬,連續的失利,打亂了整個宋軍的部署,宋太宗決定撤退。西路軍也只能撤退,為了防止敵人報復邊境上的宋朝人民,潘美和他手下的大將楊繼業,負責將老百姓撤回內地。

楊老令公就是此行的先鋒官,如果只是單純的護送老百姓,以金刀楊令公的軍事能力斷然沒有什麼大問題。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攪局的人出現了,一個不懂軍事,喜歡瞎指揮的監軍王侁,在這個時候跳了出來。

他逼迫楊業和敵人進行正面對戰,甚至明理暗裡嘲諷楊業畏懼敵人。當時如果作為主帥的潘美進行制止的話,楊業完全可以不用聽這個監軍的話。

但是,潘美不敢這麼做,在宋朝時,文尊武卑的心態已經形成,文官再小也敢指著武將的鼻子亂罵,更何況這位王老兄還是部隊的監軍。結果,楊老令公硬著頭皮出戰,最終兵敗生死。

其實原本大家商量好的,楊業帶兵迎擊遼軍,而作為主帥的潘美則帶領援軍在陳家谷接應。可是當楊業兵敗的時候,那位王大人卻等不及了,以為楊業在前方取得了勝利,就糾纏著潘美要撤伏。

潘美實在沒有辦法,只得從了,結果造成楊業兵敗身死。就是因為這件事情,還沒就被楊家將的作者塑造成了一個陷害忠良的奸臣。說句實話,潘美只是負有領導責任而已,沒有太大的過錯,他也沒有主動陷害楊業的意思。

其實在宋朝建立的過程中,潘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甚至可以力壓第一良將曹彬。潘美的發跡和趙匡胤,有些相似,他也是從高平之戰開始出名,可以說是他是當時以漢作為國號的國家的剋星,攻打南漢有他,打北漢又有他。

潘美指揮作戰,每戰必克,在宋朝建立之後,和契丹人作戰也是屢佔上風。就是這次雍熙北伐,西路軍也是摧枯拉朽,連續奪下三州。

由此可見,潘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領,只是因為一次失誤,導致這位優秀的將領被唾罵了千年。


歷史評說


潘仁美是《楊家將》書中的反面人物,描寫了他和遼國勾結,處心積慮謀害楊家將的故事,是一個令人切齒的大奸臣。

無論是後來的戲曲或者電視劇、電影,都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

其實這是歷史上的千古奇冤,潘仁美的原型名叫潘美,潘美是北宋開國元勳,是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和真宗(趙恆)三朝元老。

潘仁美的形象可把潘美害苦了,可以說背了上千年的黑鍋。

講真潘美對北宋的貢獻遠甩金刀令公楊繼業十八條街,無論從官職和成就,楊繼業都無法和潘美相提並論。

(潘仁美)

潘美和宋太祖在後周同殿稱臣時就是好哥們,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潘美被太祖重用。

他和北宋另一名將曹彬並稱軍中“一哥”,當時楊繼業還在為北漢效力,後來潘美奉命征討北漢,北漢被北宋滅國,楊繼業這才被俘歸宋。

換言之,楊繼業曾是潘美手下的敗將。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潘美一如既往效忠新帝,這完全得益於以往潘美的所作所為。

史書記載潘美言行謹慎,從不和同僚爭功,是一個十分低調的將領。

太宗趙光義知人善任,潘美歷任邊關重要職位。

比如他一直跟隨太宗北伐遼國,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雁門關大捷之後,被太宗封為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忠武軍節度使,進封韓國公。

(趙匡胤)

有人可能大惑不解,既然潘美如此十全十美,為何被世人貶低辱罵呢?

潘美確實在一次戰鬥中犯了錯誤,對楊繼業之死負有間接責任。

事情是這樣的,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發兵三路北伐遼朝:潘美為西路軍的統帥,田重進為中路軍統帥,曹彬為東路軍統帥。

三路人馬起初打得還算順利,是時太宗想趁遼朝國喪一舉消滅之,但是宋軍踢到鐵板上了,東路軍接連失敗,因此三路軍不能首尾相互照應,如此下去就會被遼軍各個擊破,說不定還會被敵人包了餃子。

面對這種情況,太宗傳令三路大軍撤回。

為了防止遼國報復邊民,潘美和楊繼業負責保護邊民撤回內地,當時楊繼業是一路先鋒官。

(楊繼業)

如果只是保護撤退邊民,楊繼業也不是死在陳家谷,這一切都是監軍王侁(shen)逼迫楊繼業和遼軍正面死磕所致。

當時王侁諷刺楊繼業畏敵如虎,按照當時情勢來看,和敵人正面死磕無異於以卵擊石。

王侁逼迫楊繼業,楊繼業為了向大宋表露忠心,只好以死相拼。

這時潘美應該出面阻止,但障於和王侁的交情沒有這樣做,這就進一步把楊繼業推進了死亡深淵。

果不出所料,楊繼業面對數倍於自的敵人,不甘被俘自殺而亡。

事後王侁被處死,潘美沒及時阻止,犯指揮失當之責被連降三級。

有道是“性格決定行為”,潘美因不願和同僚爭強好勝,因此沒有糾正王侁的行為,以致造成楊繼業之死,這就是《楊家將》書中把潘仁美刻畫成奸臣的原因,說實話這是無限放大潘美的失責行為。

(宋太宗趙光義)

事實上沒過多久,潘美就官復原職,這從側面說明他不應該承受主要責任。

潘美的第八個女兒,後來成了宋真宗趙恆的皇后,也就是戲曲中的潘皇后,歷史上的章懷皇后。

潘美女兒16歲嫁給了趙恆,23歲就去世了,根本沒有像書中那樣幫助父親禍害楊家將,相反頗有賢德之名。

這就應了中國一句古語:有其父必有其女”。

講真潘美也是一個仁慈寬厚之人。

當初太祖趙匡胤奪了後周江山稱帝后,有一天,搜出了周世宗的兒子。

當時丞相範質、趙普等大臣建議斬草除根,只有潘美一言不發,兩隻手死命摳大殿的柱子,太祖就問潘美是不是不該殺?

潘美說:“臣與陛下曾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對我生疑。”

潘美實際間接表明了自己意思,還是別殺為好。

(潘美)

宋太祖也是歷史上的仁慈帝王,於是順水推舟道:“這樣吧,我把這個孩子送給你當侄子,周世宗的兒子不可以做你的兒子。”

此後,潘美為這個孩子起名潘惟吉,太祖從來沒有打聽過這個孩子,潘美也從不提起,周世宗的兒子就這樣被潘美撫養成人,最後還做了北宋官員。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潘仁美的形象玷汙了潘美形象,潘美有錯誤,但瑕不掩玉,潘美不應該承受千古罵名,是時候為他洗清不白之冤了。

不知您認為該不該為潘美翻案?歡迎評論區留言。


秉燭讀春秋


他沒有替誰背鍋,關於楊業的死他確實有責任。

演義中的潘仁美雖然壞滴很,但是在歷史上的潘美卻是一位猛將。



他是跟隨趙匡胤最早一批的將領,和趙匡胤關係莫逆,是北宋的開國將領。

就連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都沒有動他的職位,那如此人物為什麼會在演義中被寫成了漢奸形象呢?

原因就是他間接的害死了楊業楊無敵,而楊家將的又是深入民心的角色,有了這一層關係,潘美一直被人抹黑也不是不能解釋。

楊業死因:

公元982年,十二歲的遼聖宗即位,其母蕭太后臨朝執政,宋太宗趁此母寡子弱的機會,打算收復失地。

於是宋太宗派出東、中、西三路軍馬開始北伐,西路兵馬則由王侁任監軍,潘美、楊業為領將。

開戰後,由楊業帶領的西路軍接連攻下了寰州、朔州、應州、雲州等地,一路高歌猛進。



但是由於東路軍和中路軍節節敗退,西路軍就成了遼軍的重點攻擊對象,宋太宗察覺喪失了戰略優勢和主動權,急詔西路軍停止進攻,將寰朔應雲四州老百姓遷入宋朝境內。

後來楊業在遷民的途中遇到了蕭太后親自帶領的遼軍,楊業則建議暫避契丹軍鋒芒,確保完成遷移老百姓的任務。

但是監軍王侁卻極力反對,他想要跟遼軍硬鋼一場,楊業聽到王侁如此想法自然是極力反對,於是王侁便諷刺楊業: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何啥這次不肯出戰?是不是有其他打算了?

楊業本來就是北漢的降將,聽到王侁的這些話後便認為他覺得自己有二心了,於是耿直的楊業只能聽王侁的,只能繼續出戰了。

楊業在出戰時便跟潘美說:我明白我此次去必定會失敗,到時候你在這陳家峪口接應我。

但是令楊業沒想到的是,他被遼軍擊退來到陳家峪口的時候,根本沒有潘美的身影。

陷入絕境的楊業只能邊戰邊退,尋找突圍的機會,奈何遼軍勢力實在是太大,楊業這邊的宋軍根本抵擋不住。

此戰後,楊業的兒子全部戰死,自身也被遼軍所俘,最後絕食而死。

從楊業之死我們可以看出來,監軍王侁肯定是要負主要責任的,因為他一定要叫楊業繼續戰鬥,不可以撤退。



而潘美則是次要責任,因為他沒有按照約定去接楊業。

所以說,潘美他並沒有給人背鍋,他也是有一定責任的。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

那就是在重文抑武的宋朝,武將肯定是要聽監軍的。

也就是說,有可能是王侁命令潘美不許去接應楊業的。

這樣一來,潘美就是替監軍王侁背了一個大黑鍋了。


以上皆為鬱黎一家之言,不知各位看官認為潘美有沒有替別人背黑鍋呢?

請指教。


鬱黎話史


《楊家將》中的奸臣潘仁美,是有歷史原型的,那就是潘美。不過歷史上的潘美可以說是忠臣、能臣,但為何在小說演義中成了頭號反派呢?一切源於那次著名的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下詔北伐,當時徵遼有三路大軍,一路為勳臣曹彬率領,後因糧草不濟而行動遲緩,戰略上已經落於下風。而中路由田重進率領的大軍已經被遼兵擊敗,只有潘美所率領的西路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戰連捷,並且攻克了遼人四個州。當時皇帝下詔讓這四個州的百姓內遷,潘美軍負責掩護。恰在此時,遼兵突然大舉進攻,潘美手下勇將楊業建議派兵佯攻,掩護軍民撤退。可是監軍王侁卻反對楊業建議,執意要求楊業迎敵。楊業號稱“金刀無敵”,以士可殺不可辱的決絕果敢而負氣迎敵,結果卻在陳家谷口戰死,導致北伐事業嚴重受挫。

楊業戰死成為了潘美一生中唯一的汙點,可他沒想到的是,這個汙點竟然伴隨了他1000多年。這次戰役的首要負責人就是監軍王侁,此事之後,王侁被流放,潘美被降級,從處罰程度來看,也是王侁的主要責任,為何潘美給王侁背了這麼久的黑鍋呢?

其實潘美更符合演義小說的戲劇性:

1、開國元勳,潘美是北宋的開國元勳,其對北宋的卓越貢獻僅次於大將曹彬。是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擁護者,潘美的作用不同於趙匡胤手下的親信將領石守信等人,他是柴世宗一手簡拔的有功之臣,是經略西北的一方諸侯,所以他的倒戈對趙匡胤得天下的合法性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

2、戰功卓著,潘美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創立了北宋時期武將的不世戰功。先是隨著太祖平定了淮南李重進的叛亂,後又平南漢、收南唐、滅北漢,其所向披靡,功勳彪炳,對遼作戰也是屢獲戰功,潘美是北宋初年最為重要的武將之一。

3、皇親國戚,由於戰功卓著,潘美先是被朝廷封為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改授忠武節度使,晉封韓國公。他的女兒也嫁給了真宗皇帝,還被追封了章懷皇后,潘美死後贈中書令,諡武惠。鹹平二年,配饗太宗廟庭。宋真宗時追封為鄭王。明洪武 二十一年從祀於帝王廟。

正是因為潘美名氣太大了,遠比那個負主要責任的王侁要有名的多,如果將他黑化,更加能增加戲劇衝突,在加上潘美在楊業的死上也要負一定的責任,他自然就成了那個背黑鍋的。

潘美戎馬一生,晚年因監軍的掣肘而使北伐大業功敗垂成,心中憂憤,被貶幾年後,便病死於太原,終年六十七歲。因歷史上一次戰役而遺恨千年,否定其他戰功,且禍及子孫,被後世極度醜化,這對潘美這位北宋名將是極不公平的,也是潘美生前恐怕連做夢都想不到的。


黑水布衣


從小看《楊家將》的都知道楊門滿門忠烈,只是被潘仁美所害,他不僅公報私仇,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這個大奸大惡的小人潘仁美在歷史上和楊業一樣確有其人,但名字少了中間那個仁字,叫做潘美。只不過歷史上的潘美,不僅不是小人,反而是一員值得敬仰的名將。

潘美和楊業一樣生於五代時期,他少有大志,曾和同鄉說:

“漢代(後漢)將終,兇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

而潘美也並不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之人,他的軍事才能相當出色。他從高平之戰開始,先後平定叛亂,攻滅南漢,征伐北漢,都可看出此人的運籌帷幄。況且從潘美所任忠武軍節度、韓國公、檢校太師、同平章事等職務來看,他亦有文韜,是個不可多得的帥才。

宋太宗雍熙三年,趙光義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派三路大軍北伐,會師幽州,一舉殲滅契丹主力。可是東路軍大敗而歸,中路軍和西路軍只好分別退守定州和代州。而此時契丹十萬大軍壓境,趙光義連忙命西路軍的主將潘美、副將楊業將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往內地。

此時寰州已淪陷,楊業建議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待宋軍離開代州北上時,命雲州民眾先出,宋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迎戰。此時讓朔州民眾再出城,宋軍主力派騎兵迎戰,再派一千弓箭手在谷口阻擋契丹。如此一來,三州百姓可以安全內遷。

可是這個時候有人出來壞事了,監軍王侁卻嘲笑楊業怯懦,認為宋軍應大張旗鼓出雁門關與契丹大戰,將來犯之敵擊退。甚至還譏諷楊業:“你不是叫楊無敵嗎,現在敵人當前,你幹嘛不衝上去呀,難道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打算嗎?”

此話一出,楊業受不了了,他本來是北漢降將,雖然戰功赫赫受到趙光義的信任,但畢竟不是正經出身,在軍中多受排擠。於是楊業就和主將潘美商議,他帶少量士兵去迎擊遼軍,潘美則帶援軍在陳家谷接應。可是當楊業撤退到陳家谷時,卻一個人也沒有。最後兵盡傷重的楊業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這樣一看潘美確實是害死了楊業,可其實潘美帶人來了,在陳家谷埋伏好了。可是當楊業兵敗往這來的時候,邀功心切的監軍王侁這時候卻慫了,非要帶著兵撤退。潘美拗不過他之後也只好跟著走了,於是讓楊業失去了後援。

總之楊業的死讓趙光義很痛心,將主要責任人王侁免職,將次要責任人潘美連降三級。顯然楊業的兵敗最大原因是因為王侁,主將臨陣保持沉默雖有責任,卻也為此扶持了代價。在當時,不管是《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還是《東都事略》等著作都看不到關於潘美和楊業的個人恩怨,也沒有將其當做反面人物來寫。

不過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卻寫了一首詩叫《過楊無敵廟》:

行祠寂寞寄關門,野草猶知避血痕。一敗可憐非戰罪,太剛嗟獨畏人言。馳驅本為中原用,嘗享能令異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隱,誅彤聊足慰忠魂。

這首詩意在緬懷楊業,前六句都在誇楊業怎麼勇猛,但是最後尾聯用了晉代周處典故,將潘美視為害死楊業的元兇,開啟了潘美醜化的過程。

不過在宋朝潘美的形象還是可以的,直到元明時期,隨著《楊家將演義》的出現,將潘美化名潘仁美,用楊業父子的口氣將其貼上了奸賊的標籤。而隨著民間藝術作品的刻畫,終將潘仁美或者說是潘美刻畫成了心胸狹隘、貪圖名利的奸臣形象。


邯鄲醉


眾所周知,很多影視劇中陷害楊家將的奸臣潘仁美其實是有歷史原型的,他的原型就是北宋開國大將潘美。

宋朝建立後,潘美受到趙匡胤的重用功勳卓著,為人也非常的忠厚,可就是這麼一位開國功臣,卻被後人誤解為殘害忠良的奸邪之徒,這其中的原由又是什麼呢,我們下面來看。

其實這世上本就沒有完美之人,如果說潘美有罪的話,那潘美之罪就罪在楊業之死,而關於此事還要從公元986年的那場雍熙北伐說起。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為收復燕雲十六州並洗刷之前高梁河之戰的恥辱,決定再次出兵北伐。此次北伐,宋太宗吸取了之前高梁河之戰失敗的教訓,決定兵分三路,同時出擊,兵力部署如下:

東路軍由曹彬,米信率領,出雄州,攻涿州。

中路軍由田重進率領,出定州,沿太行山麓攻飛狐,靈丘,蔚州。

西路軍則由潘美,楊業領軍,出雁門關依次拿下朔州,寰州,應州和雲州,而後沿桑乾河東進拿下張家口附近的武州,新州,媯州,儒州。

宋太宗的戰略意圖就是:東路軍拿下涿州進逼幽州,吸引遼國主力前來,而中路軍與西路軍分兵出擊,於幽州城下與東路軍匯合,三路大軍圍攻幽州,幽州定破,這樣一來,收復燕雲十六州必然成功。

然而接連犯錯的曹彬於岐溝關戰敗致使北伐前功盡棄,岐溝關之戰的失敗很大原因要歸結為曹彬自身犯下的錯誤(關於這一點鑑於篇幅有限,本文暫不詳述)。隨著東路軍的大敗,中路軍和西路軍則隨時有被遼軍夾擊的危險,於是宋太宗下令撤軍,田重進退到定州,而西路軍則在此時又出現新的狀況了。

當時宋太宗對潘美,楊業下的命令是,要把朔,寰,雲,應四州的百姓全部遷入內地,可西路軍所面臨的形勢是,耶律斜軫已經發起反擊拿下了蔚州,應州和寰州,而較遠的雲州還尚在宋軍手中,所以為了能讓雲州的軍民安全撤出,楊業向潘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即:

今寇鋒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悉兵來拒,即令朔州吏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三千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

楊業的提議是基於保全四州百姓安全撤回雁門關而出的,所以他的想法是,自己率軍回擊應州,吸引耶律斜軫出寰州,這樣雲州,寰州和朔州的百姓則趁機撤退,此時潘美便可在石碣谷設下埋伏,待遼軍追來,即以強弩射殺,這樣一來必可保全三州百姓。

可是對於楊業的提議,當時的監軍王侁予以堅決的反對,他反對的理由便是,楊業率領數萬精兵,完全可以直接攻打寰州,但他卻選擇攻打應州,王侁認為楊業膽怯。

面對王侁的指責,楊業百口莫辯,而此時,身為主將的潘美也並沒有站出來支持楊業,隨後楊業只能無奈的出兵寰州。臨走前,他向潘美做了最後的提議,即:伏兵於陳家谷口,待自己撤退時,還是以強弩支援,這樣自己尚有一線生機。潘美也答應了楊業的請求。

就這樣,楊業走了,留下了沾沾自喜暗暗得意的王侁和內心無比痛苦與矛盾的潘美,楊業走後多日,王侁見他沒有撤回來便以為他已經獲勝,於是領兵離開陳家谷口,準備回去領功,此時潘美依舊沒有阻止。但事實上,楊業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到達陳家谷口的原因是他與遼軍激戰數日為遼軍所牽扯而遲遲無法脫身,待他奮力殺到陳家谷口,看到這裡空無一人時,不禁悲憤交加,最後他與部下全部壯烈殉國。

楊業之死,宋太宗大為震怒,他下令連降潘美三級,將王侁刺配流放以慰楊業的在天之靈。

縱觀楊業之死,監軍王侁實乃罪魁禍首,但身為主將的潘美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楊業曾先後向潘美提出過兩個建議,如果潘美能堅決支持楊業一次,楊業也不至於戰死,可是潘美一次都沒有,這其中縱然有監軍王侁的官威所逼,也應有其懦弱的一面影響所致,潘美的懦弱不是戰場之上的畏敵,而是面對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的王侁時所表現出的屈服,這種屈服是對皇權的屈服而不是對王侁的屈服。

但這種屈服恰恰就造成了楊業的悲慘結局,所以楊業之死,潘美難辭其咎,但若僅因楊業之死便將其判定為十惡不赦的罪人,也確實太過冤枉潘美了,“身不由己”這四個字或許最能反映當時潘美的處境吧。


鹹魚閒聊


北宋是一個奇怪的朝代,某種意義上說,在宋徽宗之前,似乎很難找到真正意義上的奸臣。

你說王安石與司馬光誰是奸臣?

明明都是忠臣,卻為了各自的利益,訴求,政見等原因打得狗血噴頭,但是你一個個拿出來研究,那個也不是其他朝代所出的大奸大惡。

即使是宋徽宗時期的蔡京,高俅,童貫這些定型奸臣,除了迎合皇帝,貪圖享樂,不顧民間疾苦,好像也沒傳說中邪惡。

沒有奸臣,就創造奸臣,所以潘仁美。龐太師就橫空出世了。

先說兩句龐太師,原名龐籍,是個大忠臣,後來提拔司馬光,被司馬光的一次莽撞連累,貶官鬱鬱而終。

回到潘美,楊業的恩怨,其實害死楊業的是監軍王冼,這個人的地位是宋太宗派到軍中的私人代表,潘美楊業都惹不起他。

宋太宗繼位之後,對哥哥留下來的將領們是很不信任的,畢竟哥哥的兒子還都活著,可是手裡又沒別人能用,就發明了“陣圖”和“監軍制”來控制軍隊。

同樣,軍方將領對自己的命運前途也是戰戰兢兢,所以趙光義時代的軍事行動大部分都是失敗,就是因為將領們畏畏縮縮,但求無過。

楊業比較一類,一來他是降將,在軍方屬於孤獨一枝,又是趙光義親自提拔的,其實是有培養自己將領的想法。

所以楊業死後趙光義那樣心疼:好不容易培養了一個,你好給我整死了!發配了王冼,換別人被整死王冼可能都沒事兒。

潘美確實有責任,但沒有故意陷害,只是辜負了楊業的信任,楊業當他是可以託付後背的戰友,他卻掉了鏈子,不過以他當時軍方頂級大佬的地位和年紀,更多的是考慮平安退休及子孫後代了,所以屈從了王冼,這點確實不對,做人不仗義。

不過潘楊也沒啥太深厚的戰友情啊,楊業才過來幾年?一個新員工一個資深老員工,這種情況不罕見。

後來潘美也挺鬱悶,第二年就憋屈死了。

至於為何是他背鍋,他是主帥啊,不是他是誰?

楊家將故事流傳開實在南宋,寄託了人民希望收復河山的願望,編故事就得有忠有奸,有矛盾有衝突,這樣才好看,才能流傳。

沒有奸臣就創造奸臣唄,潘美是主帥,只能算他倒黴,就他了!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是給當時的監軍王侁(shen)背了鍋,其實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武將給文將背鍋很正常。

這裡要說一點,歷史上的潘仁美並不像各種演義之中所描述的一般無惡不赦,他是北宋一等一的武將,曾參與過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演義中他叫潘仁美,在歷史上他真正的名字為潘美。



言歸正傳。

都說潘美背了黑鍋,那這個鍋代表的又是什麼呢?

其實,潘美是背上了害死楊業的鍋。

楊業我們應該都耳熟能詳了,《楊家將》裡面的楊門老大嘛,但是我要說一下,歷史上的潘美要比楊業功勞大得多,在楊業沒有投降趙匡胤之前,他還是潘美的手下敗將呢。

此事發生在986年,宋太宗趙光義趁著遼國皇位交替的不穩定期間,派了三路大軍攻打遼國。

其中楊業和潘美皆為西路軍統帥,再加上一個來監軍的王侁。

戰爭開始後,楊業軍隊一路高歌猛進,接連攻下了多個地方,但奈何東路、中路軍不太爭氣,打不過遼軍,接連敗退。

這就導致了本來攻打其他兩路的遼軍,全部聚集起來圍攻楊業此隊。



僵持不下之時,朝廷下來命令,令楊業等人保護這幾個地方的百姓遷移。

令人想不到的是,楊業等人在遷移路上忽然遇上了蕭太后親自帶領的遼軍,就在這個時候,宋軍內部反生了意見不合。

楊業選擇暫避遼軍鋒芒,而監軍王侁則主張跟蕭太后開戰。

最後,王侁以楊業本是降將撤退就是有二心為由,慫恿楊業去開戰。

楊業本就是一性急之人,聽到王侁如此只能硬著頭皮上陣,他在臨走前跟潘美說:我知道此戰我必敗,如果我敗了,你帶著人在這陳家峪口接引我,這樣我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開戰後,局勢正如楊業之前所說的一般,他們根本敵不過人數眾多的遼軍,只能邊打邊退。

一路推到陳家峪口時,令楊業沒想到的是,此地根本沒有潘美的身影,他也不免心生絕望。



戰後,宋軍被全殲,楊業之子楊延玉戰死,楊業被抓後也絕食而死。

以上便是楊業之死的始末了。

無疑,監軍王侁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為什麼潘美會背了這麼久都黑鍋呢?

就像我開頭講的一樣,宋朝的重文輕武就是最大的原因。

王侁命令潘美走,潘美留的下來嗎?當然留不下來。

所以,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他不當背鍋俠,誰來背呢?

王侁嗎?

怎麼可能。


斌哥居丹霞


說起潘仁美或許大家腦中都會想到在《楊家將》中大奸臣,在藝術作品中潘仁美不但以權某私害死楊繼業,甚至暗中殘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更是導致《楊家將》七子去六子回的悲劇。可是歷史之中並沒有潘仁美這一號人物,其原型叫做潘美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而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更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名將,甚至是一位三朝元老的名臣。

在瞭解完潘仁美的原型也許大家都會驚奇,如此一個忠君愛國的名臣為何會成為《楊家將》中的反面人物,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潘仁美被冤枉千年之久。

《楊家將》是一部藝術作品主角乃是楊家將,在一貫的藝術作品中為了突出主角的正義必定要安排一個反面人物,很不幸潘仁美成了這個反面人物。為了突出主角的楊家將的慘烈把潘仁美杜撰成了一個與遼國勾結,處心積慮的謀害楊家將的人物,並且為了劇情更加精彩,其中穿插了很多潘仁美和楊家的各種糾葛。

只所以讓潘仁美做這個反面人物無非是歷史對潘美的不公平所致,當年楊繼業兵敗自殺確實有潘美的責任,只不過是一小部分責任。潘美雖然在宋朝是一代名臣,功勞巨大可是其是一位與世無爭的臣子,潘美倘若與其他臣子立下功勞一般都是十分低調,從不與其他臣子搶奪首功,壞就壞在這裡,潘美的性格註定潘美不會與其他同僚發生爭執也不會去否定同僚的意見。

當時宋太宗趙光義分三路大軍北伐遼朝,大有一舉滅掉遼朝之心,可是三路大軍遇到的遼軍也不相同,兩路大軍打的異常順利,可一路大軍卻節節敗退。這樣的情況世讓宋朝始料未及的,如此下去兩路大軍一直進攻有可能成為孤軍深入之狀,面對如此趙光義和將領選擇回撤。

我們都知道兩軍交戰除了武力強弱還有就是智謀決定身負,遼兵之中也不乏謀士如雲,遼兵謀士見宋軍如此肯定看出了當時的局勢,隨即舉全國之力趁勢追擊。

在回撤宋軍之中的監軍想以回撤之兵戰勝遼軍,隨即讓楊繼業率軍與遼軍交戰,可是此時的潘美看出來兵差不多是遼朝的全部精銳不應該力戰,而是退守到城池之中以防守之勢消耗遼軍,可是此時的監軍根本沒有看出此道執意要楊繼業率軍交戰遼兵。

潘美的性格讓潘美不在與同僚發生爭執選擇了沉默,最終楊繼業慘敗不甘被俘自殺而亡。可以說潘美沒有采取強硬的態度反對宋朝監軍導致楊繼業兵敗身死,於是乎就出現了無限放大潘美的過錯,最終成為《楊家將》中的潘仁美。


主要還是潘美乃是宋朝名臣,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名將卻因為性格致使楊繼業兵敗慘死,就如同我們普通人一樣,認為一個完美的人不應該有任何過錯。倘若我們心中的完美之人有一丁點過錯勢必被我們牢牢抓住不放,甚至無限誇大,潘美也是如此。

只能說潘美在當時人們心中太過完美,因為自己的沉默導致了楊繼業兵敗自殺成為人們心中難以抹去的過錯,被無限放大也是必然,只不過被後世口口相傳最終潘美從一個忠君愛國的名將成為一個以權謀私十惡不赦的佞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