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些書生會拋棄糟糠之妻嗎?

洪俊毅


古代的書生也會拋棄糟糠之妻,但不多。因受傳統文化影響,古人將相濡以沫、婦敬夫愛,白頭偕老作為君子之風,品德標杆,不象現在,見異思遷已成普遍現象。

晏子說過: “貧賤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男人一旦有了功名利祿,現在能遵守的又有幾人?而古人能遵守的卻佔絕大多數。



紅塵煙雨夢


古代書生會拋棄糟糠之妻嗎?會,但少。

棄糟糠之妻的典型子就是陳世美,陳世美遭到了千世咒,萬世罵,直到當今把棄妻者稱之謂陳世美。

陳世美經不住金錢地位美女的誘惑,不僅棄,還要殺,是儒家學說之敗類也。

自漢武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學作為治國方略以後,把書生,特別是有功名者,用儒學把他們束縛住了,棄糟糠之天者束縛住了。最典型的例子是漢朝的那個宰相了,皇帝的妹妹要招他作駙馬,但他以糟糠之妻不下堂為由,把絕了。

但對女人再嫁事,還是比較寬容的,比如曹操的兒子就娶了再婚女。但後來,三綱五常越成為普通人們的常識,女子再'嫁也成為了不可能,人們嫌棄二婚女也從此開始了。

至於書生,未得功名,棄糟糠之妻者幾乎沒有,花花公子者不稱書生,竟是像今天的那種不求上進的富二代一樣,庸夫也。

真正的書生,以取得功名為目的,非看看重自己的學識和名譽,不敢越儒家學說的雷池半步,不敢也不許棄妻的。

當然,中國古代沒有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早娶的為正室,後娶的為側室,正室為妻,側室則為妾了。最有名的是薛平貴與王寶釧了。

實際上,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時代,有功名者也無須休妻,可以娶二房,三房,直至四房,把妻當擺設,去寵愛美色的年幼的,所以書生有功名者不棄妻成了一種擺設,一種假象。\\


江山毛春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題中怎麼問,很明顯是比較偏見於會拋棄的!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書生都會怎麼做!

古代讀書人分以下幾種人!

第一種人是熱愛讀書,並且有愛國情懷,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人。他讀書的目的只有一種,充實自己,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這種人道德底線很高,為人一般也是比較正直的。一般不會做出拋棄糟糠之妻,有辱聲名的事來。

第二種人是出於家境貧困,為了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從而改變現實的窘迫生活狀況的讀書人。這種人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拋棄原來的妻子,畢竟兩個人共患難過。但是也不能刨除例外,如果說這個人在飛黃騰達後就迷失了自我,經不住外面燈紅酒綠生活的誘惑,那這個人做出啥出格的事也是正常的了。

還有一種人讀書純粹就是為了日後飛黃騰達後享受權利和金錢生活的人。這種人沒有什麼真正的感情可言,無論你對他多好,他都不會去真心的感受到。這一類人總有了權利不會做出什麼好事來,更別說拋棄自己的妻子了。

總的來說,無論古代和現在的人,都有好人和壞人之分,也都有道德高尚的人和人品低劣的人。古代和現代都有謙謙君子和市井小人,現在的人有權有勢後就開始找小三離婚的人也不必古代好到哪裡去!

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評論區裡留言!


馨晨復語


有人會,有人不會。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般詩句也不過是秦觀為哄騙青樓女子而作,琴挑文君的那位司馬相如也曾見異思遷。

秦觀可有真正喜歡的女子?司馬相如心動於那位茂林女子時,可曾記得起那個曾經絲毫不嫌棄他家徒四壁的卓文君?

自古書生多負心,人們都這樣認為,卻也不能一概而論,這與一個男子的品行有關,也與這段感情有關,有人朝秦暮楚,同樣也有人一生愛且僅愛一個人。

就像古代四大美男之首的潘安,上街時滿街的女子都為他著迷。少年時便有才名,又有絕世的容貌,這樣的人向來也不缺人愛慕。

他成婚頗早,十二歲之時便與一女子約定婚約,女子叫做楊容姬。他長她兩歲,少年與少女青梅竹馬,感情真摯,縱容潘安從不卻鶯鶯燕燕的愛慕,可他從來只愛楊容姬一人,兩人相依相伴二十多年,可楊容姬卻不幸早逝。

他在詩裡這樣寫道

“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

我與你本是溪澗河流中的比目魚,而你的你的先行離開讓我寸步難行。

而後潘安終生未再續娶。


從前我也羨慕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直到年歲的漸長在明白文君夜奔,當壚賣酒從來都只是卓文君一個人的付出。

真心付錯人,免不了一場顛沛流離。一生漫長,歲月將感情打磨幾十載,是真是假,到也容易分辨。


蟬鳴七月


古代的一些書生會拋棄糟糠之妻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有的人會拋棄,有的人不會拋棄我的觀點如下。

1.第一種不會拋棄的人。

①真君子。這一種書生,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古代儒家文學的洗禮,在他們的意識之中拋棄糟糠之妻,絕非君子所為。因此他們絕對不會拋棄糟糠之妻。

②假君子。這一種書生,雖然自幼飽讀詩書,但是他們只是將詩書放在嘴邊,並沒有在行為舉止上真正做到書中的君子所為那樣。但是他們能夠很好地掩飾著自己,將自己塑造好一個完美的一個完美的君子形象。雖然他們很想要拋棄自己的糟糠之妻,但是為了保證自己形象的完美,他們並不會這樣做,但他們可能會納妾,來滿足自己內心的私慾。

2.第二種會拋棄的人。

①虛榮。這一種書生,考取功名之後,別認為自己是人上之人,認為自己的糟糠之妻配不上自己,如果自己在其他的達官顯貴面前說起自己妻子的身份,他可能會感覺十分丟臉,因此他會想要拋棄自己的糟糠之妻。

②為上位。這一種書生,他們可能有一些文采,或者可能長相英俊,被一些打官顯貴給看中想要做女婿。但是這時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妻子,為了能夠上位,為了獲得權利和榮耀,他們選擇拋棄自己的糟糠之妻。

綜上所述,古代的一些書生有可能會拋棄糟糠之妻,但是古代的禮制森嚴,人們都崇尚君子之風。如果一個人拋棄了自己的糟糠之妻,那麼必定會被後人所詬病,被其他人所羞辱。所以這種情況還是很少的。





奉旨說史


拋不拋棄糟糠之妻跟古代沒有關係,跟書生也沒有關係,最根本的是和人品有關係。現代很多人讀書有出息了,或者做生意發了點財,也有一些人會拋棄當初的誓言,拋棄當初支持自己的妻子,而去選擇一個膚白貌美,或者對自己更有利的人,而且這樣的人不限男女。

不過我覺得見利忘義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的人一般都沒什麼責任心,或者說太自私,從另一個角度,早點遠離這些人或許也值得慶幸。其實人跟人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差距,就算一時混得好,也沒必要覺得高人一等;那些過的不如人意的,要學會自立自強,而不是自怨自哎,自助者天助。


太宗歷史


我覺得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都會有人拋棄糟糠之妻。這跟時代無關,跟一個人的品德有關。古代拋棄糟糠之妻的例子也有很多,而現代拋棄糟糠之妻的也不少。




伊人素素


古代情況,與我們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樣。古代講究門當戶對,這個不是說說的,但凡是正妻,那相親、訂婚、結婚、過日子都是有規定的。古人講究禮法,越是讀書人越講究,雖說是男權的社會,但也有對妻子的保護措施,這裡僅指正妻。

那時為了保障女人的權利,有“三不去”的規定,所謂的“三不去”就是“有所取無所歸者不得去”“與更三年喪者不得去”“前貧賤後富貴者不得去”。

“有所取無所歸者不得去”是說:結婚時女方父母健在,想要休妻時女方父母都不在了,為了保證不讓女人無家可歸,這種情況下不能休妻。

“與更三年喪者不得去”:妻子和丈夫一起為夫家的父親或母親守孝三年的不能休,當時普遍認為守孝滿三年的,就是自己家人,而自己家人何談休妻之說。

“前貧賤後富貴者不得去”:結婚時貧賤,後來富貴了不能休妻。

這三條只要符合了,休妻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是生活在群體中的,一個書生做出拋棄糟糠之妻的事情,那整個士林都將有藉口打擊他,除非你這個書生不想做官!為什麼會有陳世美的故事,就是因為這樣的事是不被接受的,陳世美因為這個事將世代被罵!況且,古代是宗族社會,人家妻子那邊是有一個大家族的,你平白無故的休妻了,人家家族那邊能幹麼?


米格


這個為什麼不會,第一:熟讀聖賢書,為了考取功名,為了光宗耀祖,自從有了科舉以來,前前後後有多少人瘋了,癲了,為了封妻萌子,如果糟糠之妻沒有生個一兒半女,首先他的父母就會給他納妾,父母之命,不可武逆

第二:考上功名之後,薄的哪個王公貴族的青睞,休妻在所那免,陳世美不就這麼來的嗎


it從業


在古代,尤其是在一些讀書人心裡,女人只不過是附屬品,讀書人讀的聖賢書,自以為胸懷天下,女人在他們心裡如衣服如蔽履,功成名就之後多少書生成了負心漢?且不說正史,只說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的陳世美,這不就是負心漢的最大代表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故事傳說?這肯定是代表了當時許多人的一種訴求,也代表了人們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期盼,正是因為求之不得所以才能演化為故事代代相傳!這充分說明了在古代,功成名就的書生沒有幾個會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好一點的也就是修個佛堂吃齋唸佛養起來罷了!自古以來忠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