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文化:病中看花,不如健健康康畦中看萝卜青菜

病中文化:病中看花,不如健健康康畦中看萝卜青菜

人在大病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要改变。

我在病榻的时候,就感觉得人生无常,就会觉得,何必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呢。

想了以后,就会对一切,不免要多生出一些宽恕来。

鲁迅遗言“不饶恕,也不求人饶恕”。那是一名战士赴汤蹈火的壮语,是与黑恶势力绝不妥协的韧性抗争。

那种态度是英雄的气吞山河的气势,是大无畏的精神。庸庸碌碌之辈,苟延残喘之流,没有鲁迅那般伟大的人格,一旦在体力不支时,病容笼罩面色时,最容易放下一切,嘴容易和人类妥协。

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静观来来往往的人群,回想一路走来有缘接触的每个人。

看着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欢喜,觉得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每个人都是好人,觉得这世界还是可以留恋的。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独处的时间长了,嫌寂寞。群居的时间长了,又嫌吵闹。

健康也是如此。当身体不适的时候,感觉什么都可以原谅,什么都可以宽恕。

不过当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当我走下病榻,离开医院的时候,却终于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了。

弱者才需要同情。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同情弱者是一种天性。

同情要讲究时机,所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在人最虚弱时施予,才能更容易使人认识那份同情的分量。

一个人病到吃东西都需要喂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探视,真真是久旱逢甘雨,那一点同情就像甘露滴在干土上一般,立刻被吸收了进去,一丝不余。

人,生病了,住在医院,就会有亲朋好友探视。

探视病人实在是一种艺术。

比如,来看我的人是如此诚恳,问寒问暖,问到病情时,对于我的病状,我便不能不详为报告,以宽其心。

因为来看的人多了,便有了一些应对之策。

对于远路来的人,问到我的病情时,我就会讲得要稍为夸大一些,强调病情的危险性大一些,以显示他的关怀正是时候,为的是叫他感觉此行不虚,从而不使他们失望。

来看我的人中,有些朋友是异常热心的人,看着病榻上的我,感觉必须帮我做点什么才好。

如果不给我一点什么帮助,不帮我做点事,就一定不肯走开,即使走开了也一定不会愉快。

我明白他们的心思。

于是,我为了使他愉快,口虽然不渴,也要请他帮忙倒过一杯水来,自己装作“扶起娇无力”的状态。

有些道心深厚、道貌岸然的朋友,看见我大病将愈,就要脱离苦海,就要解脱疾病之苦,就不免感慨生命无常天命难违,悟出许多佛门大道理来。

看他们的脸上的表情愈发严肃,高深莫测,一言不发,愁眉苦脸,我真是感激涕进。

对于这样的朋友,我将来一定会特别看重,因为,我想他在探病之外还适于做些别的。比如,做哲学的研究,做佛法的研读。

某人,大病时,扶两个丫鬟,到阶前看秋海棠。以为那是雅事。

我的理解,那实在是一种讽刺吧。他在意的,不是看的是冬海棠还是秋海棠,而是有两个丫鬟伺候,能坐人上人的感觉。

所以,理解大病看花,绝不能正面去解。如果非要从正面理解,如果不是故意曲解原意,那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天下雅事尽多,唯有生病不能算雅。西施捧心,东施效颦,实在没有美感,肯定也不是一件雅事。

没有福分扶丫鬟看秋海棠的人,当然觉得那是可羡的。可羡的绝不是花。

那可羡的情形似乎不怎样可羡,即使是有丫鬟伺候。

真正实实在在的生活,应该是,健健康康的,哪怕是独自一个人,硬硬朗朗的,来到菜圃,看一看畦中的萝卜青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