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平洋戰爭日軍的“玉碎”,淺談日本最終必敗的必然性

導語:

在《父輩的旗幟》、《硫磺島家書》、《血戰沖繩島》、《萊特灣大海戰》等系列描述太平洋戰爭的電影中,我們在這些電影中,總是往往看可以看到當日本守軍抵擋不住美軍的進攻或者即將戰敗之際,日本守軍會在一個指揮官的帶領下,統領戰場上剩餘的殘兵敗將,在焚燒“軍旗”之後,然後集體高呼“天皇陛下萬歲”。之後會看到,日本軍隊發了瘋的朝美軍的陣地進攻,這些日本守軍無論美軍的炮火有多猛烈,他們依舊不惜代價拼命往前衝鋒,前面的戰死,後面的依舊衝上去,依舊前赴後繼,一直到全部戰死為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名叫約翰·巴斯隆的士兵,曾經在瓜島戰役中,約翰·巴斯隆所在班的防守陣地突然遭遇近3000名日軍的瘋狂攻擊,這群瘋狂的日本人頂著重機槍的炮彈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衝鋒,在日本瘋狂進攻的48個小時內,約翰·巴斯隆所在的全班15個人陣亡12人,只剩下約翰·巴斯隆和另外兩名受傷的戰友。接下來約翰·巴斯隆獨自一個人,靠著兩挺機槍和手槍頂住了日軍瘋狂的進攻,當彈藥不足的時候,約翰·巴斯隆就趁著停戰之際,獨自穿越火線收集彈藥,以等待援軍的到來。


從太平洋戰爭日軍的“玉碎”,淺談日本最終必敗的必然性

約翰·巴斯隆


戰後據美軍戰鬥記錄員判定,在這場戰鬥中,約翰·巴斯隆一個人擊斃的日軍大約在1500至2100人之間。約翰·巴斯隆也因此一戰成名。

這僅僅時太平洋戰爭瓜島戰役中,日軍發起自殺式衝鋒中的很普遍的一次。

因此,我們從簡單一次日軍自殺式衝鋒,可以得出日本在二戰最終戰敗的必然性。

本期作者從兩個方面講述,從太平洋戰爭日軍的“玉碎”,看出日本最終必敗的必然性。

  • 一、日軍“玉碎”的歷史背景。
  • 二、日軍“玉碎”的原因。

其一、日軍“玉碎”的歷史背景

日軍所謂的“玉碎”,簡單說就是自殺式的進攻,也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時常看到的日本所謂的“萬歲衝鋒”。

日軍“玉碎”最早的一戰來源於中途島戰役,當時日本的一位飛行員在參加中途島的空戰中,因為自己所駕駛的零式戰鬥機遭遇美軍戰鬥機圍攻,當日軍這位飛行員,在看到自己所駕駛的飛機遭到多處重傷後,自己所攜帶的油料已經不夠返程,料想此戰自己必然戰死,於是日軍這位飛行員駕駛自己的戰鬥機朝美軍的軍艦撞上去。這是日軍所謂“玉碎”最早的來源。

“玉碎”一詞真正大規模的使用,來源於阿留申群島戰役,當時駐守阿留申群島阿圖島的日本守軍約2700人。經過激戰,日軍27人被俘,其餘全部戰死。戰後,日本軍方為了鼓舞全民士氣,所以使用了“玉碎”一詞。


從太平洋戰爭日軍的“玉碎”,淺談日本最終必敗的必然性

阿留申群島戰役“玉碎”的日軍


阿留申群島,地處阿拉斯加州西端,如今是一座根本不起眼的小島,但是在二戰中,這個不起眼的小島曾是上萬人捨命廝殺的戰場,此戰日軍戰死2665士兵,僅有27名日軍被俘虜或者自殺未死,其餘全部戰死,阿留申群島戰役的慘狀讓日本民眾大受震撼,為消除慘敗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大本營對此戰大肆的展開宣傳,並且首次使用“皇軍玉碎”一詞來粉飾此戰。實質日軍大本營引用從中國《北齊書》裡拿來的“玉碎”一詞,來代替“全軍覆滅”。

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日本聯合艦隊慘敗而歸,此戰標誌著日本逐漸喪失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的戰略進攻權。而美軍也逐漸掌控太平洋戰爭的主導權。隨著太平洋戰爭進入後期,日本逐漸喪失太平洋戰爭的主導權,為了阻擋美軍進攻日本本土的速度,日本大本營要求太平洋各守島的日本守軍,每戰不惜代價的阻止美軍登陸,直至全部戰死為止。

因此,才有了太平洋奪島戰爭日本“萬歲衝鋒”的現狀和“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襲擊。

其二、日軍“玉碎”的原因。

1、日本喪失太平洋戰爭主導權,美軍採用“跳島”戰術逐漸推進到日本本土。

1941年日本聯合艦隊突襲珍珠港,取得巨大的勝利,日本以極其微小的代價,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

此戰,使得美軍太平洋艦隊喪失長達半年的作戰能力,1941年12月8日,日本大本營則趁機命令日本南方軍團和日本聯合聯合艦隊登陸菲律賓,攻佔馬來半島。在日軍的凌厲攻勢,整個東南亞很快陷落。英國遠東艦隊以及駐軍險些面臨被日軍全殲的危險,最終在中國遠征軍的幫助下,逃往南亞大陸。而美國駐菲律賓的最高領導人麥克阿瑟,在日軍的凌厲進攻下,最終放棄整個菲律賓,逃往澳大利亞。也造成駐菲律賓的美菲聯軍被俘虜的人數達到7萬多人,其中美軍9300多人。後來這些美菲被俘人員,被強行押解到120公里外戰俘營,一路無食無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槍殺,在這場暴行中約15000人喪命。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軍”。這也成為麥克阿瑟軍旅生涯中的一個汙點。


從太平洋戰爭日軍的“玉碎”,淺談日本最終必敗的必然性

巴丹死亡行軍

一直到1942年初,日本帝國取得自開戰以來的歷史峰值,此時日本帝國佔據東亞大部分、東南亞、以及整個中太平洋。日本聯合艦隊圓滿的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整個日本帝國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日本大本營一致認為,縱然美國經濟異常強大,美國的戰爭潛力要想全部打開,在轉化為戰爭,必須要到1943年之後,美軍才能展開反攻。顯然,日本大本營低估美國的戰爭潛力,舉個例子,

在珊瑚島海戰中,美軍的“約克城”號航母遭遇重創,以日軍的評估能力,即使美軍傾盡全力的進行搶修,至少也需要3個月的時間,方可才能再度投入戰場。但是其結果就是,遭遇重創的“約克城”號,美軍僅僅不到72個小時,就搶修完畢,這為後來中途島海戰做出重要貢獻,由此可以看出美軍戰爭潛力有多恐怖。

日本大本營錯誤的評估,也直接導致日本帝國接下來太平洋戰場的慘敗。1942年開始,日本大本營趁機則準備進一步推進戰線,擴大日本帝國的防禦圈。

在南太平洋上,日本大本營計劃登陸攻佔澳大利亞,佔領澳大利亞,切斷盟軍從珍珠港至澳大利亞的南太平洋的生命線;在太平洋戰場,日軍計劃下一步攻佔中途島,控制住中太平洋地區,進而威懾珍珠港以及美國本土;在東南亞戰場,日本已經攻佔緬甸,準備進軍南亞大陸,徹底切斷盟軍對華援助的物資通道。

我們常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日本帝國接下在太平洋戰場一敗再敗,一直到日本戰敗投降。

1942年1月,日本攻佔拉包爾,日軍下一步計劃進攻新幾內亞島的莫爾比茲港,在穩住戰線後,再進一步攻佔澳大利亞。

於是1942年5月,日本聯合艦隊和美軍對戰於珊瑚島附近的海域,也就是後來的珊瑚島海戰。珊瑚島海戰,最終日本以損失一艘航母,重傷一艘航母的代價,擊沉美軍一艘“列剋星敦號”航母,重創美軍一艘“約克城”號航母。因此可以講珊瑚海海戰,美日實質上是一場平局。


從太平洋戰爭日軍的“玉碎”,淺談日本最終必敗的必然性

珊瑚海海戰

但是對於日本聯合艦隊來講,沒有達到全殲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任務,這對於資源短缺的日本來講,始終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畢竟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國的戰爭潛力到有多大。

因此,山本五十六在珊瑚海海戰一個月後急忙著手發動中途島戰役,山本五十六夢想通過中途島一戰,徹底殲滅美軍太平洋艦隊,因而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部,制定一個異常宏大而而詳盡,但卻缺乏彈性。

日本海軍的幾乎全部兵力都用於這次作戰,一共動用了約200艘艦艇,其中包括8艘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2艘巡洋艦、65艘驅逐艦、21艘潛艇;協助艦艇的還有600餘架飛機。

中途島海戰最終結果,就是日本聯合艦隊以損失4艘主力重型航空母艦的代價,鎩羽而歸。中途島一戰,改變日本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的進攻主動權,日本開始喪失在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但是狂妄的日本大本營,仍然不承認失敗,仍然南下進攻南太平洋地區,希望通過攻佔澳大利亞,以此切斷美軍從澳大利亞至珍珠港的生命線,以此重新奪回日本的戰爭主導權。

但是此時美國已經完成戰爭總動員,美軍數以萬計的各類武器裝備,開始源源不斷地為美軍以及盟軍提供援助。

隨著日本大本營進攻南太平洋的步伐,日軍和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從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2月9日,展開一場血腥的奪島作戰。最終日本以戰死50000精銳士兵的代價,慘敗而歸。


從太平洋戰爭日軍的“玉碎”,淺談日本最終必敗的必然性

瓜島日軍發起的“萬歲衝鋒”

中途島戰役,日本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經過瓜達爾卡納爾島,日本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徹底喪失太平洋戰爭的戰略主動權。此後,日本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開始處於處處設防,被動挨打的局面。

隨著美軍發起馬里亞納海戰、珊瑚島海戰、塞班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隨著美軍逐漸把戰線推進日本本土。日軍不得不每一戰都殊死抵抗,實行“玉碎”。

2、日本軍國主義對日軍灌輸教育。

日本近代化,起源於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形成並發展。其思想淵源為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軍國主義意識支配下的武士道,對內成為毒化和控制日本國民思想的工具;對外則瘋狂擴張,踏上侵略亞洲各國的道路,同時也將日本民族引向災難,成為侵略戰爭的罪惡之源。

明治維新改革以後,日本對軍隊實行的是“武士道精神”,是一種典型的對外侵略擴張的反動思潮。

日軍“武士道精神”強調:日本武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也強調武士應盡的義務和職責,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藝和絕對服從等封建道德規範行為準則。

由於當時日本的最高領袖是日本天皇,在當時日本國民眼中,日本天皇就是神,而日本自從明治維新改革後,對於日本小孩,乃至全體國民的教育,就以貫徹濃厚的軍國主義思想為主。

長大一點的日本青少年,在服兵役或者上軍校的日軍,一律接受“武士道精神”的洗禮和訓練,“武士道精神”要求日本士兵要絕對的效忠日本天皇,絕對的服從上級領導。同時要求日軍在戰場上,要具有中世紀武士的精神,寧可戰死,也絕對不能做逃兵或者俘虜。甚至以戰死為榮。


從太平洋戰爭日軍的“玉碎”,淺談日本最終必敗的必然性

武士道下的日軍


因而,可以講由於明治維新改革以後,日本對於日軍實行的軍國主義教育,強調日軍的“武士道精神”,這本來就帶有明顯的封建殘餘腐朽思想。

另外,二戰時期,日本依然沿用一戰時期的戰術思想。二戰中,日軍的戰術思想落後,日軍指揮官在戰場上,指揮呆板。加上日軍強調“武士道精神”,因而二戰的日軍依舊迷信冷兵器殺傷力。

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奪島作戰中,每當日軍守不住陣地,或者面臨滅亡之際,殘餘的日軍聚集一起,在日軍指揮官的帶領下,拼命的做最後一博,直至全部戰死。這也就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常見的日軍“玉碎”。

對於一個封建殘餘思想嚴重的日軍,戰術上又陳舊落後,正在面對美軍強大的火力,焉能不敗。

因此,從日軍“玉碎”的本性,可以看出日本最終戰敗的必然性。

總結:縱觀太平洋戰爭,日軍軍部明知在國力遠不如美國的情況下,還是孤注一擲的發動突襲珍珠港,最終導致同美國開戰。

雖然日本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短期優勢,但是長期角度看,日本同美國開戰,戰敗是必然趨勢。加之日軍受軍國主義的教育,著重強調“武士道精神”,在太平洋奪島作戰中,每當日軍守不住陣地或者戰敗之際,日軍往往妄想通過“玉碎”給予美軍以最大的殺傷力,日軍焉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