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生物防治、產銷大數據,疫情背景下看行業關鍵創新點

核心觀點:

  • 疫情影響深遠,將促使社會、技術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產生變革,短期將影響價格、中期將影響產業投入、長期將影響產業趨勢。
  • 短期價格變動會影響生產端的要素投入心態,普遍具有價格上升時積極投入,價格下降時消極投入的特點,這種群體反應往往造成市場對價格的反應超出預期。黑天鵝事件將對行業參與者角色認知產生影響,帶來市場格局的變化,從短期影響轉變為長期影響。
  • 對創業者而言,市場容量並未發生明顯變化,但在具體細分領域,加強了對技術要素投入的關注,種植採摘/養殖管理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物防治、大數據應用普遍得到重視,這些關鍵創新點值得挖掘。


疫情影響下,造成物流不暢、開工人手不足、產品積壓、消費下降等結果,對禽養殖、豬養殖、鮮蔬等行業帶來了成本和現金流壓力,短期表現為價格的變化,同時影響了企業在節日之後的復工復產。

多部委聯合發佈了“保供應、穩價格、促復工”的政策,確保物資和產品運輸暢通,促進產銷對接,並運用專項再貸款、貼息政策、稅收減免等財政手段,為企業紓困。

價格是市場的晴雨表,從主要品類價格變化可以解讀出行業受影響程度,結合細分領域產業特點和主要驅動因素,可以洞悉未來一段時間發展趨勢。當然,更重要的是,從創投的角度出發,儘早發現市場未被滿足的需求,能夠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主要農產品價格漲跌互現,整體趨於穩定

根據數據統計,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主要農產品價格整體趨於穩定,在小幅範圍內略有波動。其中,米、面、糧、油等常備生活物資價格變動幅度不大,鮮蔬、禽類、肉類價格在小幅上漲之後回落,目前已經回到同期平均水平。

圖表1:全國農產品價格整體趨於平穩

自動化、生物防治、產銷大數據,疫情背景下看行業關鍵創新點


從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來說,供需變化是短期價格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布瑞克研究總監林國發告訴35鬥,供需是核心,貨幣、產業政策也會影響價格波動。其指出,影響大宗農產品價值的因素中,供求是最為核心的要素,價格會受到更多短期因素的影響,比如庫存、物流、資金等,但價格圍繞價值區間上下波動,價格偏離價值太遠,則會給投資者帶來投資機會。

“價格是連接供需的紐帶,政策影響供需,進出口影響其它供應及消費。”林國發說。

當然,品類之間的替代效應也會影響價格走勢。一畝田類目運營車紅舉例說,比如市場上原本有100噸砂糖橘能夠被正常消耗,如果供應增加至150噸,價格就會下降,同時導致其他的品類被替代。“主糧之外,價格漲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供求關係,無形的手即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價格的傳遞機制是從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當日價格傳遞至產地收購商,再傳遞至產地農產品經紀人,再傳導到農戶,最終隨行就市完成交易。

宏觀方面,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也會影響供給和需求,比如總體的貨幣供應量會在宏觀層面上影響所有商品的估值,行業政策則會通過行政力量調整供求格局,從而影響商品估值,如我國執行的糧食保護價、油料保護價、糖料保護價以及國家的糧油儲備政策等。

“需要判斷疫情這類事件影響到了產業鏈條中的哪一個環節,在不同環節造成的影響,持續時間和對產業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林國發說。比如今次疫情,主要影響的產品流通即交通物流環節,造成了產品積壓的情況,對生產端沒有造成破壞,對中長期的供給影響較小。

而就具體品類而言,產品銷售期短、對物流運輸要求比較高的品類更容易遭受短期損失。比如我們看到大量鮮果、蔬菜類農產品滯銷的消息,這些產品銷售期比較短,一般只有4-7天。在疫情影響之下,餐飲、學校等成規模渠道萎縮,其他渠道也難以在短期內消化大量產量,加上因為防疫消殺和交通管制造成的物流不暢,該品類自然受影響較大。

圖表2: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自動化、生物防治、產銷大數據,疫情背景下看行業關鍵創新點


消費意願和能力也會影響供需價格體系,受居家隔離影響,走親訪友減少,酒水飲料和禮品類消費減少,使得相關品類業績低迷。但宅家經濟之下,方便食品、速凍食品、休閒食品等品類獲益。未來大眾會更加註重健康養護,帶動功能性食品、健康食品的消費需求。並且存在明顯的“報復性消費”,中高端食品也將獲益。儘管食品消費和農產品消費有所差異,但基本邏輯可以共用。

由此可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較為複雜,基礎的分析體系包括政策、供需、消費、重大事件等,對不同品類、不同時期農產品價格走向,需要結合特定框架來進行分析。從終端到供應端,價格又影響了產業要素投入,對中長期市場供應產生影響,二者互相交織,形成共軛機制。

多部門發文促農產品穩產保供

疫情發生以來,活禽交易市場關閉,飼料、禽苗、活禽運輸受阻;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相對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面臨用工難、用工貴,資金鍊緊張等問題。特殊時期,主管部門也多方舉措促進農產品穩產保供。主要從兩大方向著手,其一是解決滯銷流通問題,其二是促進生產,鼓勵種養殖戶補產,確保後續農產品穩定供應。

針對運輸問題,2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出通知,要求把糧油、蔬菜、肉蛋奶、水產品等農產品納入疫情防控期間生活必需品保障範圍,除必要的對司機快速體溫檢測外,對運輸車輛嚴格落實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等優先便捷通行措施。通知專門強調,不得攔截蔬菜種苗、仔畜雛禽及種畜禽、水產種苗、飼料、化肥等農資運輸車輛。

針對復產問題,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除武漢等疫情嚴重的城市外,各地都要允許飼料和畜禽屠宰加工企業復工,不得設置審查核準等限制條件。

除了以上政策之外,主管部門還組織涉農央企、互聯網企業等積極發揮作用,利用資源和技術優勢解決產品滯銷和資源匹配問題。

圖表3:近期相關部門對農產品穩產保供政策一覽

自動化、生物防治、產銷大數據,疫情背景下看行業關鍵創新點


在2月18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介紹了“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情況,其主要舉措包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開展產銷對接、組織批發市場集體採購滯銷果蔬、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農產品線上銷售。

在開展線上銷售方面,一方面積極搭建農產品線上平臺,比如農業農村部在官網上發佈了三批農民合作社蔬菜類產品供應信息,北京市發佈了全市農產品信息對接服務平臺,廣東省建立了農產品包控穩價安心網絡平臺。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電商企業作用,加大農產品推介銷售力度,已有阿里集團、拼多多等多家電商企業都開展了愛心眾籌活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他舉措還包括組織對主產區成熟蔬菜的及時採購;組織農民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互換用工、錯峰作業等形式,解決用工難用工貴等問題;同時鼓勵各地對規模蔬菜經營主體進行適當補貼等。

重慶某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告訴35鬥,應該說,這些舉措已經關注到行業內普遍反映的農資短缺、產品運輸受限、流通渠道不暢的問題,也為短期內的政策執行方向確定了調子。從具體的企業經營來說,壓力肯定是存在的,因為疫情帶來的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有連鎖反應,所以短期內還需要配合企業積極自救來度過難關。

自動化、大數據、生物防治,未來這三大方向值得關注

林國發說,從創投的角度看,創新公司關注的是行業市場容量,比如做豬相關的市場,要知道全國究竟有多少豬,知道市場空間,這是核心;另外就是競品,要做競品分析,確定產品或服務的切入路徑。

他認為,結合疫情,未來有三個方向的創新值得關注: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物防治、大數據產銷對接平臺。“這幾個方向並非受疫情影響而發生,而是在當前的氛圍下,更強化這些方向。好比之前速度是100碼,後面會發展到140碼,有一個加速發展的趨勢。”

圖表4:疫情之後,行業關鍵創新點挖掘

自動化、生物防治、產銷大數據,疫情背景下看行業關鍵創新點


比如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方面,農業農村部的資料顯示,近年來,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歷史性轉變。但相對歐美農業發達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是偏低。今年一號文件也指出,要加快大中型、智能化、複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應用,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

而目前,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領域也湧現出了一批創新公司,主要是傳統農機巨頭和新型創業公司,在傳統農業巨頭方面,約翰·迪爾、久保田、紐斯凱赫爾、愛科等佈局積極,在農機自動導航、自動化方面已有成熟產品。

另外一方面,創新公司積極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農業智能化尋找更優的解決方案,例如博創聯動、博田自動化等做了大量工作。農業無人機領域的發展則更為迅猛,大疆創新、極飛、零度、羽人等已經開始商業化探索。未來在智能農業機械方面的快速發展,將起到替代人工,提高農業效率的作用。

禽流感、非洲豬瘟、新冠疫情等讓養殖行業更加註重生物安全,相關設備、疫苗、檢測產品、獸用藥物、生物安全機制等已經成為大中型養殖場的標配,也提升了行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譬如針對非洲豬瘟,使得普通散養戶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與規模養殖企業相比,散養戶在防疫意識、生物安全控制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差距;另一方面,由於生豬養殖需要重資本投入,資本實力、融資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導致散養戶的抗風險能力處於明顯弱勢。同時還有草地貪夜蛾、蝗災等疫情,進一步推動行業重視生物安全,提高相關投入,利好該領域的創新公司。養殖業全面取消抗生素,對無抗生素飼料、藥物的需求也會增加。

再者是產銷大數據的對接,過往諸多農戶和農業生產企業對市場的預判是滯後的,跟風種植、養殖的情況屢見不鮮,常常造成產能不足或產能過剩,種養殖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卻沒辦法得到比較好的市場回報。如果能夠及時的獲悉市場需求情況,來安排農業要素投入,或能一定程度緩解“穀賤傷農”的問題。創新公司如布瑞克、一畝田、涇渭科技等從產區資源規劃、產能預測等方面入手,為主政者進行區域農業佈局提供了指導性建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大公司對農業的關注,他們有明顯的技術和資源優勢,作為行業闖入者,他們能夠在短期內擊穿幾個點,成為行業創新的引領性方面。這在全球都是一種趨勢,比如谷歌在農業食品方面的投資,微軟的農業區塊鏈項目,亞馬遜的農場雲服務等。就國內而言,阿里組建了鄉村事業部,百度則通過百度雲、百度風投進行佈局,京東整合了雲、人工智能和物聯事業部,其他如字節跳動、拼多多也有專門的涉農事業部,以農產品品牌建設和線上銷售為切入點。

產銷大數據能夠更好地挖掘市場需求,以供定銷,實現產業鏈的柔性管理。一眾生鮮電商或生鮮供應鏈服務平臺也遵循此邏輯,比如美菜、宋小菜、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都已經開始積極向產業鏈上游進軍,與生產基地建立直接合作,以保證持續穩定高品質的產品供應。

圖表5:疫情對農業&食品行業未來影響研判

自動化、生物防治、產銷大數據,疫情背景下看行業關鍵創新點


看似複雜的體系有著清晰的解決方案,那就是供給端和消費端,價格是公允的匹配機制。疫情之下,價格波瀾不定,起作用的還是供需的銜接。從供給出發,提高要素投入產出和勞動效率是持續性創新主題,從需求出發,提供高品質產品並據此建立品牌提高溢價是永恆主題。

疫情拐點將至,但未來農業的路還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