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梅花節,不只有蠟梅,還有很多品種


南京的梅花節,不只有蠟梅,還有很多品種

南京的梅花,你在瞻園、在總統府、在南京大學和南京師範大學的老校區,以及其他園林景區、公園校園及庭院中隨處可見,但南京的梅花,主要集中在南京東郊的梅花山上。梅花山坐落在東郊鐘山風景區的懷抱,可謂是山中有山,自成景緻。

南京的梅花節,不只有蠟梅,還有很多品種

東吳大帝孫權的墓就在梅花山的北側,常人即使踏上了孫權墓的領地,也不一定想知道這裡還有一個為朱元璋守陵看門的孫仲謀將軍,因為人們是奔著梅花山的梅花而來的。南京的梅花山所在地,原先是明朝的皇家賞梅勝地“梅花塢”,是為明代宮廷專設的梅園。當時植梅不下千株,所結的梅子專供太廟祭禮皇帝祖先用。據說當時每株梅樹上都懸掛著書有“御用”二字木牌,可見在明代刑律面前,百姓們是很難有資格和閒情來賞梅的。明代南京作為都城對今人發揮的作用,我們不僅可以通過南京城牆城河、南京明孝陵看出,也可以從梅花山上看出。我們不能丟掉明朝都城的地位而死抱住唐代人所說的“六朝”不放,應該對堂堂正正的明朝都城歷史地位還以公道,稱我們“大南京”為“六朝”+“明朝”=“七朝古都”。七朝古都的梅花山,無論是在冬季還是初春,散發出的不僅僅是自然界的梅花暗香,更洋溢著厚重的歷史陳年酒香。

20世紀90年代初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期間,出了中山門就可進入東郊風景區,因此,每年春天到梅花山賞梅郊遊踏青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學習內容。有時與家人一道去,有時陪朋友一道去,有時與同事一道去。至今難忘的還是那一年,我們《東南文化》雜誌社全體同志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集體到梅花山去賞梅,當時就數我與賀雲翱先生年齡大一些,大也就是30出頭而已。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人在梅花叢中拍照留影,十分開心,當年的一些照片,我至今還保留著。轉眼30多年過去了,後來由於工作崗位的變化及居住地點的改變,就沒有再專門去過梅花山賞梅,但梅花山一直裝在我的胸中。

由於梅花、松樹、竹子被人們冠以“風寒三友”,梅花又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合稱“花中四君子”,所以,梅花經常被人們栽種,並經常在詩畫中得到歌吟渲染。毛澤東同志的那首《卜算子?詠梅》可稱千古詠梅詩中的絕唱,而畫梅花的丹青高手更是代不乏人。南京人愛梅花是愛在心裡,愛在眼裡,愛在行動上,所以在1982年,就將“梅花”作為南京市的市花。

南京的梅花節,不只有蠟梅,還有很多品種

在江蘇,除南京梅花山外,以成片栽植梅花而名播遐邇的,當數無錫的梅園,那是無錫榮氏家族留給無錫大地的一幅美麗畫卷。而以一棵梅花樹即聲譽滿寰的,當推淮安市周恩來童年讀書處舊址庭院中的那棵“一品梅”了。淮安市依此而生產的“一品梅”香菸,更成為當地的全國著名商業品牌。我也喜歡梅花,曾在自己的“空中花園”的花缸中,先後嘗試栽過4盆梅花,恨管理不善,現只剩下一棵臘梅在獨放。每年冬天,這棵臘梅樹都會為我們奉獻出滿樹的蠟黃色花朵與芳香,既為住宅小區添景添香,也經常將自己家中的花瓶插得滿滿的,香了一屋。

南京市為了加大對旅遊景點的宣傳,推動旅遊經濟的發展,從1996年開始,就以梅花山為主陣地,專門舉辦 “南京國際梅花節”,節日時限為每年的2月20日至3月31日。今年的2月20日,南京市宣佈對一些戶外旅遊景點實行限時按規開放後,正值春暖花開美好季節,東郊的梅花山肯定是遊人和南京市民的首選。儘管有30多年未去梅花山專門賞梅了,但限於“新冠肺炎”疫情警報還未完全消除,加上離居住地更遠了,所以今年我還是沒有去梅花山賞梅踏青的打算。

在南京市今年2月20日的“梅花節”宣傳橫幅中,通過微信朋友圈發現,“蠟梅”一詞十分搶眼。怎麼是“蠟梅”而不是“臘梅”?怎麼梅花節僅成了讓“蠟梅”唱主角了?經上網搜索,發現有的地方果真有“蠟梅節”。朋友轉發的搜狐網上,有一位孫先生髮表有《究竟是“蠟梅”還是“臘梅”》一文,作者引用《禮記》中的記載: “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認為中國古代十二月經常舉辦一種叫“蠟”的祭祀活動,所以就把農曆十二月叫做“蜡月”,而蜡月開放的“梅”花自然就謂之“蠟梅”。

通過拜讀,發現該文至少存在嚴重學術漏洞:

一是對“蠟”字誤讀。在這裡,孫先生顯然將古文字“蠟”字讀音讀錯了。“蠟”字在周代讀音為“zhà”,不念“là”,它的原始本義是指冬天的祭祀。《禮記?郊特牲》有“天子大蜡八”,每年冬天,周天子都要舉行蜡祭儀式,此時要念“蠟辭”即禱告語,希望人類無恙,希望莊稼沒有病蟲害而有好收成。現今古文獻中保存下來最有名的蠟辭是“伊耆氏蠟辭”,比周代還早,傳說是伏羲神農時代傳下來的。《禮記?郊特牲》有“伊耆氏?始為蠟”?,蠟辭原文是:“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表現了人們對來年獲得農業豐收的祈禱祝願。農曆十二月稱“蜡月”,這裡的“蠟”字都念“zhà”音。因此,如果與“梅”字組合成“蠟梅”,那必須是讀成“zhà méi”了,顯然與今音不合,犯了古今音混淆的錯誤,並且在周代,根本沒有“蠟梅”一詞組合。

南京的梅花節,不只有蠟梅,還有很多品種

二是犯循環論證錯誤。作者認為,“蠟梅”古稱“黃梅”,接著又將“蠟梅”的出現又回落到宋代蘇東坡和黃庭堅二人身上,認為是他們二人根據黃梅“香氣似梅”的特點和“類女工捻蠟所成”的特徵,把它稱為“蠟梅”。但這個典故出自何處,並不清楚,且又與作者在開始認定的始於周代相矛盾了。同時,用“香氣似梅”來形容黃梅,以梅喻梅,循環論證,於文理不通。不過,我們從中還是獲得了有益信息,即現今人們所認可的“蠟梅”,其時限最早是在宋代,因為在宋代姚寬撰寫的筆記《姚氏殘語》(又名《西溪叢話》)中,是出現了“蠟梅”一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有“蠟梅”,釋名黃梅花,但認為蠟梅不屬於“梅”類,只因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蠟”字的古字是“蛆”,後來被用於動物蠟、植物蠟或礦物蠟,讀“là”音,與動物、植物、礦物體中存在的蟲菌體有關。“蠟燭”一詞的產生,時代最早可以到東漢晚期,因為此前的文獻中很少見到有用於照明的蠟燭。“蠟”與“臘”同音後,人們將原來的“蜡月”寫成“臘月”,專指農曆十二月,故又稱十二月的梅花為“臘梅”,這些都應該是東漢晚期以後的事了。今天,如果我們將具有“普世”價值的“臘梅”稱謂全部讓位給僅是黃色的“蠟梅”,顯然易犯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

一般認為,梅花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但根據西周初至春秋的《詩經》記載,《詩經》中的《摽有梅》、《終南》、《墓門》、《鳲鳩》、《四月》5篇詩中都出現“梅”字,其中結果實的亦可稱“梅子”樹,說明梅花在北方出現的時間與南方差不多,並且是有果梅,有花梅。歷史發展到今天,植物品類也在發生變化,出現了梅花開花週期長、品種多的特點,我們的認知能力也應該適應事物的發展變化,不可一味泥古不變。我們可以從“季節”和“色彩”兩個大的方面來認識和區分梅花的不同屬性,化解目前在梅花認識問題上的亂象。

南京的梅花節,不只有蠟梅,還有很多品種

一是從季節角度來區分。一年四季,目前我們主要有:冬梅、臘梅、春梅三種,時間跨度主要在農曆第一年的十一月、十二月和第二年的正月、二月之間。一個有趣的民俗民族文化現象是,在這一個時間段出生的女孩,中國的父母往往會用“冬梅”、“臘梅”、“春梅”來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以寄託一種希望孩子像梅花一樣美麗、大氣和堅韌。我們身邊這樣的女性,可以大把大把地來數喲!這正反映出了我們這個民族對梅花喜愛的特殊感情和純真崇拜的健康心理。

二是從色彩(花色)上來分。根據“蠟”“臘”的字義“通假”演變及黃色似“蠟”,梅花最早的顏色應該首推“黃”色,也就是“黃梅”,又稱“蠟梅”、“臘梅”,人們最早認識或喜愛的,就是這種黃色的在寒冬臘月裡生長的“梅”。毛澤東同志的“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七律 冬雲》)所說的梅花就是這種像蠟一樣的“臘梅”。必須指出的是:“蠟梅”只是“臘梅”的一種,因為在三九嚴寒天還盛開著“紅梅”,否則,那首《紅梅贊》詞的開篇“鋪陳”就缺乏生活基礎了。除了紅梅花、黃(蠟)梅花外,尚有青梅花、綠梅花、白梅花、藍梅花、烏梅花、黑(墨)梅花等。那首“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詩句,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僅南京梅花山的梅花而言,從花色上即可粗分為:白梅、綠梅、紅梅、黃梅等。如果再從中分出第二個層次,那就更多多了,僅紅色就有粉紅、桃紅、紫紅、淡紅等之分。

南京的梅花節,不只有蠟梅,還有很多品種

我們還是看看實例吧。在無錫梅園的5000多棵梅樹、2000多盆梅樁中,梅花的品種就有近40個。其色彩有銀紅、假硃砂、骨裡紅、素白臺閣、小綠萼等。著名的品種有:素白潔淨的玉蝶梅、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綠萼梅、紅顏淡妝的宮粉梅、胭脂滴滴的硃砂梅、濃豔如墨的墨梅,也有枝杆盤曲、矯若遊龍的龍游梅等。我們再看南京梅花山的梅花,在1533畝土地上,共植梅35000多株,共有11個品種群近400個品種,每個品種的花色都不盡相同,僅紅色就有硃砂紅、宮粉紅、猩猩紅、骨裡紅、照水紅、跳枝紅、千葉紅、長枝紅、胭脂紅、玉碟紅、送春紅等珍貴品種。南京的梅花山,就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梅山”,那萬紫千紅百綠的梅花世界,又豈一個“蠟”字黃色可以概括周全?

常識告訴我們,真正在臘月裡開的“蠟梅”,在春節過後就基本花朵凋零、無花可賞了,我的空中花園的那棵臘梅與梅花山臘梅在時間上相差無幾,早已被實踐證明。“蠟”字只可專指在臘月裡開的、像“蜜蠟”一樣的黃色梅花,而不能指代在春天裡綻放的梅花。南京市在每年2月20日舉辦國際梅花節,基本上已經無“蠟梅”可看了,人們來欣賞的,主要還是那些奼紫嫣紅、如香雪海一般的“春梅”。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時,我們舉辦“梅花節”是適逢其時,完全與大自然合拍;如果說舉辦的只是黃色的“蠟梅節”或以“蠟梅”來唱主角,意味著與舉辦“南京國際梅花節”的初衷不符,更與梅花山眼前所呈現出來的春花爛漫景緻不符。南京的梅花,願你在這片土地上愈開愈豔、愈開愈盛,真正成為南京這座城市精神的象徵。南京的梅花節,願你真正成為南京人賞萬朵花、睹千種色、唱百首歌的心花怒放的季節!

有詩讚曰:芳香四溢春臘冬,百花零落顯崢嶸。歲寒三友四君子,君更勝竹腹不空。鐘山腹地萬株梅,清江浦畔一品雄。七朝古都花千樹,八方風來香更濃。

南京的梅花節,不只有蠟梅,還有很多品種

作者束有春,文學碩士,研究員。長期從事我國文化史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出版《感知風騷時代》等學術著作多種。現為《炎黃文化》雜誌副主編。(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在旅行中感觸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