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


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一直強調尊重孩子天賦的他,寫出過的《舒克和貝塔》《皮皮魯和魯西西》,都是一代人的記憶。


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寫過一個童話故事:《馴兔記》。


它被拍成短片,雖然只有24分鐘,卻成為第五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上評分最高的短片。


說是童話,其實是拍給成年人看的。


學校“加工廠”


皮皮魯上小學了。就像萬花筒,那裡的一切都讓他感到新奇。


可現實中的學校生活,不像他想象中充滿歡笑和自由。


“座位上像有釘子在扎屁股。”


第一節課,老師說:


“你們已經是小學生了,在課堂上要學會懂規矩。老師說話的時候要保持安靜,課堂上發言要舉手,老師允許了才可以站起來回答問題。”


小朋友們坐得有板有眼,不敢亂動。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好像只有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才是認真聽講的樣子/《馴兔記》


老師提了個問題:


如果皮球掉進一個深坑裡,應該怎麼把它弄出來?


第一個舉手的孩子回答:“用網子撈”。


老師不置可否,讓她“想想再說”。


優等生李小曼站了起來:


“倒水讓皮球浮起來”。


老師露出了滿意的微笑——李小曼的回答是“標準答案”。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面對李小曼的標準答案,老師露出了微笑 /《馴兔記》


這時皮皮魯問老師:

“坑有多深?”

“很深。”

“那就讓爸爸再買一個球吧。”


小朋友鬨堂大笑,老師生氣了。


“你故意搗亂是吧!”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皮皮魯很委屈:


“我沒有。如果是個很深的坑,我們這麼大的小孩去撿球會不會不安全?要是發生意外怎麼辦?”


老師氣急敗壞。


“你的意思是我錯了嗎?老師不對反而你對是吧?老師會不正確嗎?”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老師的權威不容被質疑 /《馴兔記》


剛被表揚過的李小曼也站起來附和老師:


“同學們!老師的知識那麼豐富,怎麼會不正確呢!我們應該做個好孩子,聽老師的話,不跟老師頂嘴!她多辛苦啊!”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標準答案比發散思維更好,守規矩才能得到老師的認可。


這時候奇怪的事發生了。


李小曼腦袋上冒出了耳朵——她成了全年級第一個變成兔子的學生。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班裡的同學第一次見這場面,都害怕極了,一窩蜂跑出教室。


老師卻露出滿意的微笑。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孩子們一開始的無助、惶恐,在第一隻兔子被校長樹立成榜樣後,就慢慢變得不一樣了。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變成兔子才是老師最希望看到的樣子 /《馴兔記》


老師和校長安撫優等生李小曼的恐懼,還為她辦了頒獎典禮。


校長看著臺下還沒變成兔子的同學說:


“笑什麼?你們沒有資格笑!


李小曼開學第一天就變成兔子,這充分說明,她是一個自我要求嚴格,聽老師話的好孩子!是你們每一個人的榜樣。”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變成兔子就是榜樣,其他人沒有資格嘲笑 /《馴兔記》


學校的終極目標,是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像李小曼這樣的學生——變成兔子。


孩子們被灌輸觀念:變成兔子是令人羨慕的,變不成兔子是可恥的。


本來害怕兔子的他們,開始爭相為變成兔子而努力。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變成兔子的同學們鼓勵其他人也變成一樣的兔子 /《馴兔記》


90%的同學都完成了老師的期望,倔強的皮皮魯,自然成了為數不多、還沒變成兔子的“異類”。


爭先恐後變兔子的乖學生抱成一團,淘氣的孩子就成了怪物。


“皮皮魯的耳朵那麼小,好醜;臉上一點毛都沒有,光禿禿的真奇怪……”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形成小群體後就會排斥不一樣的那些人 /《馴兔記》


盯住皮皮魯的不只有同學。


對老師而言,把班級打造成全兔班是首要目標。


所以淘氣的皮皮魯就成了她的重點關照對象。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拖班級後腿”同學的家長,逃不了老師的指責 /《馴兔記》


不知所措的家長


皮皮魯不適應學校,回家和爸媽傾訴心裡的疑惑。


但媽媽不由分說,告訴他:


你碰到了好老師。老師嚴格一定有他的道理,這樣的老師,一定很負責。


還叮囑孩子,要向模範生李小曼學。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老師的嚴厲是為了孩子好,家長無條件支持 /《馴兔記》


“模範”被制定後,轉眼間,全校就有了三個“全兔班”。


本來是皮皮魯的班級最早出現兔子,但拜皮皮魯所賜,他們班久久拿不到“全兔班”的榮譽。


這急壞了班主任。


家長會上,“先進”和“落後”學生的家長被老師點名。


前者享受老師的誇讚和家長們羨慕的目光,後者低頭哈腰接受老師的批評。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孩子惴惴不安地在家裡等待父母歸來。


對於皮皮魯這種孩子的家長,每次家長會都像一場心靈上的毒打。


全家人的晚飯時間都變得十分難熬。


“你們都不知道我今天有多丟人!”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面對家長會回來的爸爸,皮皮魯根本不敢說話 /《馴兔記》


孩子給班級拖了後腿,所以家長盡全力配合老師的指示。


為了讓孩子早日變成兔子,夫妻倆把皮皮魯的伙食全都改成胡蘿蔔,一點葷腥不沾;


把櫃子上的玩具車都收掉,換成長耳朵兔子公仔;


甚至,為了孩子能儘快出紅眼珠,把孩子的屋子刷成了紅色……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皮皮魯的屋子牆變成了紅色,玩具也都成了兔子 /《馴兔記》


老師來家訪,卻還不滿意。


她說,“皮皮魯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在乎別人說他什麼。”


所以首要任務,是把他的耳朵變長,這樣能聽進去的就多。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為了讓皮皮魯變成兔子,學校家裡雙管齊下 /《馴兔記》


皮皮魯爸爸一邊按照老師說的做、偷偷讓兒子喝下“長耳朵”藥,卻也一邊埋怨老師:


“她這次要是再沒完沒了,我就真不客氣了,動不動就把責任推給家長……”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矛盾暗流湧動。


希望孩子成龍成鳳的家長們,忙於工作,把希望寄託在學校和老師身上;老師覺得自己能力有限,需要家長付出時間精力配合。


訴求都沒錯,一實施起來就變了味道。


孩子太多,老師沒有精力因材施教;方法出了問題,家長也不質疑,只管按要求對孩子下手。


把所有認為該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孩子很可能還是變不成期望中的樣子。


兩邊拉扯著、盡了義務,唯獨沒想起聽聽孩子的想法。


就這樣,多數孩子們在老師與家長的權威下,害怕和“犯錯”。於是習慣順從,甚至無條件服從。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不管孩子意願,只要他滿足大人期望 /《馴兔記》


身邊最貼心的好朋友,一個個都變成了兔子。


這讓皮皮魯感到驚恐與絕望。


雖然內心依舊抗拒,但為了不讓老師更擔心、不讓父母再為難,他還是戴上了兔子頭套。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皮皮魯戴上頭套 /《馴兔記》


老師家長如願以償,“全兔班”誕生了。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全班都在為帶上了兔子頭套的皮皮魯鼓掌,但皮皮魯拘謹的樣子更讓人心疼/《馴兔記》


被扼殺的創造力


兔子那麼可愛,變成兔子不好嗎?


鄭淵潔在《馴兔記》原文中寫:


“凡是變成兔子的同學,都受到老師的喜愛。他們絕對服從老師的意志。

他們特別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議論,豎著耳朵聽;

如果別人超過自己,他們就犯紅眼病;

他們害怕別人揪尾巴,所以尾巴長得很短。”


千篇一律,毫無特點;爭先恐後,只為從別人的眼中換一個肯定。


影片中的班級裡,老師也不在乎皮皮魯是否真的變了兔子。


只要照片上大家看起來一個樣就行。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想象力與創造力不能被尊重的後果,也許多年以後才會顯現。


習慣了尋找標準答案,才發現人生沒有既定對錯;面對未來茫然無措,才明白沒有一本教科書能教人如何生活。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專訪中提到,創造力是中國學生的"短板" 。


“很多家長總是給孩子施加壓力,對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而一旦面臨選擇,卻又習慣包辦!”


這不只是中國學生的“心病”。


在全世界粉絲選出的“最受歡迎的25個TED演講”中,Ken Robinson 的演講排在第一位。


他認為:


“對於未知的事物,孩子願意去嘗試才是值得鼓勵的事情,哪怕使嘗試的結果是錯誤的。


如果不讓孩子們做錯誤的嘗試,等他們長大了,他們中的大多數就會喪失創新能力,並懼怕錯誤的嘗試。”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孩子都是偉大的天才,教育不該抹去孩子的天性 / 肯·羅賓遜《學校扼殺創造力》


要培養真正意義的好學生,Robinso 認為有三個原則:


第一,多樣化。大家認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每個人才是豐富多彩的。


第二,好學生應該充滿活力。大腦發育具有關聯性。不應該被分成幾部分,應該把大腦看作一整套生產有價值的原創想法的工序。這些原創想法來自互動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規模式。


第三,個性化,積極發現自己的個性化才能。


在成長過程中,太多孩子的天賦和創造力被鈍化。所以他們有了學問的技巧,卻沒有對學問的感情。老師和家長們付出足夠多的辛苦,卻不能讓孩子收穫長久的回報。


短片最後,皮皮魯走進一片樹林,他見到一箇中年男人——《馴兔記》的作者鄭淵潔。


鄭淵潔安慰惶恐的皮皮魯,“這只是一個童話”。

老師將學生培養成兔子,自己卻還保持著“人樣”,背後隱藏著什麼

鄭淵潔對皮皮魯說發生的一切都是童話,沒有關係的 /《馴兔記》


這部成年人才能看懂的童話,一旦變成現實,就像十足的“恐怖片”。


被“聽話教育”與“分數教育”滋養大的孩子,很難不害怕那漫長一生中的“自我教育”。


希望能有更多人明白,靈魂喚醒靈魂,才是一個孩子被塑造成人該有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