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藝術有哪些角色行當?

萌萌小笑笑


  • 秦腔作為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其表演行當分工較細,程式性強,唱做念打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先後湧現出大量優秀的演員並且流派紛呈。


經過逐漸發展,至20世紀,秦腔的行當穩定為“四生、六旦、二淨、四醜”。

  • 所謂四生,指鬚生、小生、武生、娃娃生,六旦指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二淨指大淨、毛淨,四醜指大丑、小丑、老醜、武丑。


  • 還有另外的分法:生下面分老生、鬚生、小生、武生;旦下面分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丑旦;淨下面分大淨、二淨、三淨;醜下面分紗帽醜、方巾醜、小丑、武丑。
  • 每一個大行當下面又可分許多小行當。如按前一種分法,鬚生下面又可分為正生、老生、紅生、馬褂生、鞭子生、靠把老生、衰派老生等;小生又可分為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貧生等。行當劃分之細表明瞭對人物形象塑造的細膩和個性刻劃的鮮明。如須生所扮演的是中年以上男子,這是其共性,而老生則是其中年歲較老、性格較穩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唱做並重,如《李陵碑》中的楊繼業,《走雪》中的老曹福。紅生則扮演威嚴神勇、剛毅正直一類的人物,如《下河東》中的趙匡胤。馬褂生扮演身著箭衣馬褂的將帥,能文能武,如《桑園會》中的秋胡,《五典坡》中的薛平貴,《四郎探母》中的楊延輝等。鞭子生扮演外出騎馬帶箭的壯年男子,要求動作大方,飄中有穩。如《逃國》中的伍員等。靠把鬚生扎靠和使刀槍把子,表演上唱做念打併重,如《定軍山》中的黃忠,《戰太平》中的花雲等。衰派老生扮演貧病交加或窮困潦倒的衰頹的老人,如《三滴血》中的周仁瑞,《賣馬》中的秦瓊等。



  • 以某個行當為主角,形成了異彩紛呈的摺子戲。如須生戲《出棠邑》、《大報仇》、《金沙灘》、《臨潼山》等,正旦戲《白玉樓》、《五典坡》、《春秋配》、《三上轎》等,花臉戲《殺船》、《五臺會兄》、《赤桑鎮》等,丑角戲《教學》、《打砂鍋》、《張松獻圖》等,小生戲《蘇秦激友》、《漁家樂》、《截江救主》等。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到,秦腔行當的劃分和細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秦腔豐富的劇目提出了用多種行當塑造這些人物的要求;另一方面,行當的表演藝術成為秦腔表演重要的藝術積累,通過這些行當可以塑造出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來。


秦腔鬚生


談及秦腔也同其它戲曲藝術一樣,都有生、旦、淨、未、醜,只是伴奏與地域形式不同罷了,細化則分為老生、小生、武生,旦角分彩旦、刀馬旦、青衣、花旦,武生分文武、洪生,淨角分銅錘花臉、架子花臉,未一般指小花臉,醜一般分文丑或武丑,各劇種也都是大同小異聲腔不同罷了,展現人物特徵都離不開程式化的動作和伴奏樂器的不同之分,初淺的回答,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