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槓精都是什麼下場?

牧千野


說到這個,可以談一下馮道。

五代時期的政權更迭十分頻繁,劉知遠的後漢政權剛剛建立四年,郭威反叛了,帶兵入汴京。幾年後,郭威病死,他的義子柴榮繼位。此時,後漢劉崇勾結契丹,企圖一舉推翻後周政權。當時馮道對此事頗有微詞,這是他們當時的對話:

柴榮說:“過去唐太宗征戰,都是親自出徵,難道我就不可以效法嗎?”

馮道說:“不知陛下能不能和唐太宗比。”

柴榮又說:“以我兵力之強,出擊劉崇、契丹聯軍,猶如泰山壓頂,為什麼不能成功?”

馮道說:“陛下可以說是山嗎?”

這話可以說是很不留情面了,很槓。不過歷史上的馮道是個官場不倒翁,他的上面一番話是為自己留後路,積累投靠新主子的政治資本(後漢)。


菜得睡不謝


漢武帝時,有個博士叫狄山

在當時想成為博士還是很困難的,起碼比答主今天讀個博士難得多。

當時的博士,不光是研究經書做做學問而已,還要負責給皇帝當顧問。剛好,元狩四年,匈奴派人來問漢武帝,你爺爺、老爹那一代都跟我們和親,現在到你了,要不要繼續嫁公主給我們啊?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漢武帝其實早就想打匈奴了。和親?和個P啊?而且當時漢朝正強,匈奴又剛好被衛青、霍去病揍了一頓。匈奴單于真是不知死活,還以為自己能嚇到漢朝呢。

但是,漢武帝還是表面上徵求了一下大家的意見。聰明人早就看出來了,可是狄山沒明白啊。他直接說“和親便”,就是我覺得和親不錯的。

漢武帝問他不錯在哪裡啊?耿直的狄山開始了論述,他覺得打仗勞民傷財,不如效法漢高祖和文帝、景帝,用和親換得和平發展。

△單于和親瓦當

漢武帝估計心裡呵呵,他問御史大夫張湯怎麼看。

張湯多聰明啊!他知道漢武帝很不高興了,於是回稟說:“此愚儒,無知。”言下之意,這個人是書呆子,犯不著跟他計較。

本來嘛,這事兒就過去了。最多是顧問不稱職對吧?我提建議而已,你不聽就是了,罪不至死吧?

然而,狄山開始了自己的耿(作)直(死)之神操作。他跟張湯槓上了。他說,我是愚忠,張湯這傢伙是“詐忠”。他當年處理淮南王、江都王的案子時離間骨肉親情!所以我知道他不是好人。

這話把漢武帝給刺激到了。為啥呢?西漢早期,諸侯王坐大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景帝時還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武帝登基後,淮南王、江都王曾經謀反,後來都被酷吏張湯乾淨利落處理了,兩個王爺被逼死。可是,張湯這麼辦,並不是他的個人恩怨所致,而是完完全全站在漢武帝的立場上,體現漢武帝的意志,從這個角度來看,張湯才不是“詐忠”。

狄山支持和親,已經讓漢武帝不悅,他舊事重提,真正觸了逆鱗。

漢武帝很不高興,問狄山說:我讓你治理一個郡,你能不能防備匈奴入侵?

狄山說:不能!
漢武帝很無語,說:那麼一個縣呢?

狄山說:不能!
最後,漢武帝乾脆說:一個障呢?(障是邊塞地區的小城堡)

狄山也不敢繼續槓下去了,說可以。

於是,狄山就去了某個障。可惜,過了一個多月,匈奴人進攻,狄山不敵,被斬首。

△敦煌漢代障塞


其實,很多古代臣子的“槓”,本質是耿直。至於後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主的性格和當時的形勢。

比如狄山這樣的,遇到一個脾氣暴戾的皇帝,又看不清大形勢,下場會很慘。而唐代魏徵就不一樣了,那時候國家整體平安,李世民又有個好老婆,所以才能夠屢屢包容魏徵的“槓”。


考古軍中馬前卒


哈哈,說下莊子吧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子非魚……………哈哈哈

或許惠子這樣回答就行了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知子莫若父。”


小人物誌


說到古代的槓精,明離子想到了孔融,沒錯,就是那個讓梨的。

長大以後,孔融做了北海太守。此時節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身為一方太守,本來應該招兵買馬,不說保境安民,總得保護自己官位吧。

人家孔融不,吃著祖宗孔子老底兒,在北海辦起了學,招了一幫子腐儒整天談笑風生。

最後袁紹派兒子袁譚打了過來,把軍備廢弛的孔融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北海城就這麼歸了袁家,孔融自己跑了,老婆孩子成了袁譚的俘虜。

滿腹經綸,卻連妻兒都保護不了,孔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因為名氣太大,所以很快孔融又找到了工作:在曹操麾下做太中大夫。

可以看得出來,老曹對孔融還是不錯的,畢竟愛才,可是孔融卻把老曹的善意當兒戲,本來這個職務清閒高薪,舒舒服服的了此一生挺好,可是人家偏不,從此開啟了槓精生涯。

作為曹操幕僚,不但提不出什麼建設性意見,還天天抬槓,曹操說東,他扯西。老曹有一定涵養,但也是有底線的。


史書記載,曹操為節約糧食,在全國頒佈禁酒令,不許用糧食造酒。孔融本身就是個好酒之人,同時又覺得這是個“槓點”,於是利用自己出色的文采,寫了一篇鼓勵大家喝酒的文章,裡面觀點總結為:

“酒本身不會誤事,沒必要禁酒,女人也耽誤事呢,難不成要禁止婚姻?”

槓的老曹半天反應不過來。

曹操打敗了袁紹家族,曹丕則娶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孔融就說,老曹家搶別人媳婦有傳統,而且有古人可以借鑑,就是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曾經說要搶了美女蘇妲己給弟弟周公。曹操問他從哪本書上看到這個據典,他說了句“想當然”,意思就是說他猜得有這麼一回事兒。老曹又忍了。

曹操要征討烏桓,解除北方邊患。孔融開槓說,烏桓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有啥征討的意義,肅慎沒有向武王進攻木材,丁零偷過蘇武放的羊,你有本事都討伐啊!

曹操忍不下去了,在孔融一次聚會喝酒喝嗨了,酒後失言拿瓦罐比作母子關係。老曹以“不孝”的名義將孔融下獄,不久後就被押赴刑場,全家被株連。



槓精這下終於把自己和全家都給槓死了。不知道被讓過梨的那哥幾個怎麼想的,八成後悔吃了這貨讓的大梨了。


明離子


在著名著作《呂氏春秋》中有講過這樣一個關於他的事情。說是當年有一天,洧水發了洪澇,把鄭國一戶富貴人家中的一個人給淹死了,後來屍體被漁民撈了上來。當這家富貴人家要去找漁民贖回屍體的時候,漁民的要價太過於昂貴,這家富貴人家就不接受。當時沒辦法之下,這家富貴人家就找到了鄧析,想讓鄧析幫忙出出主意想想辦法。然而鄧析卻說:“不用著急,除了你們家之外,他還會賣給誰呢?”後開這個撈屍體的漁民也是等的不耐煩了,同樣也是找了鄧析,然而鄧析卻說:“不用著急,那家人不從你這裡買屍體,還能從哪裡買呢?”結果就是等到屍體都爛沒了也沒人處理。

之後這位老兄成為了槓精人心中的祖師爺,後來在鄭國的時候,他還專門給鄭國人打官司,我們來看看他做的事情。人家幫忙打官司收錢,這人很奇怪,給人打官司非要人家身上穿的衣服或褲子。小案子要人家的衣服,大案子就要人家的褲子作為報酬,給錢還不收。在教人的時候也是的,明明一看就知道是錯的事情,非要找一些歪理來說他是對的。明明是對的,就非要找各種理由說他是錯的。他把自己的槓精技巧是發揮的淋漓盡致,只要人家想打贏官司,不管對與錯,直接槓精槓到贏。如果他想讓誰身敗名裂,那他就天天懟著那個人槓精,槓的人家無話可說,怒火中燒。

由於鄧析的身份是鄭國的重臣,但是由於他舉手投足直接都帶著槓精,最終弄得鄭國是“是非不分”。最終的結果就是,終於是惹得人家鄭國執政大夫對他已經是忍無可忍了,最後愣是一刀子把鄧析給怒斬了。可見,在古時候,遇到搞不定的槓精,最爽快的就是一刀子給砍了。


呆萌的阿全


別看現在的槓精很被別人所鄙視。但在先秦時期以及秦漢時期,“槓精”可是非常厲害的。而且還專門有一個學派去研究如何跟別人抬扛。這個學派就是諸子百家之一的名家。很多人對於名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名家在諸子百家中可不簡單,其在百家之中也是非常有影響的學術流派。元代太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將名家與“儒家”、“道家”等並列為“六家”。可見名家的地位有多麼高。

名家以擅長論辯著稱,所以稱"名家",也稱“辯者”。名家非常重視名與實的關係,同時名家也開創了中國的邏輯思想的先河。有些人可能認為把名家比作槓精是不對的。但我想說的是,名家的學說包羅萬象,他們以“辯論”為核心。在辯論之中很多時候名家的很多做法簡直就是槓精的祖宗。最為著有的就是名家“白馬非馬論”。這簡直可以說是槓精的巔峰之作了。再比如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子的《指物論》其結構則為提出論題、自我辯駁、自我答辯。由於其辭曲折,其論詭譎,致使全篇晦澀難懂,遂成千古之謎。該篇也算是達到了槓精法則的巔峰。名家的沒落是隨著秦朝一統天下,就開始走向沒落。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顯學之後,名家學說更無立足之地,最終消逝於歷史長河之中。

當然,除了名家之外,歷史上單獨的個體槓精也數不勝數。比如我接下來要說的這位槓精,硬生生和人抬槓害自己丟失了性命。這個人就是東漢末年的名士禰衡。禰衡這個人很有文采也非常具有辯才。但其性格高傲,為人也恃才傲物看不起他人。再加上其辯才無雙,這就導致禰衡得罪了很多人。歷史上的禰衡可以說是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存在。曹操帳下文成武將被貶低的一無是處。陳群和司馬朗被禰衡譽為殺豬的屠夫。之後禰衡又說荀彧長的漂亮可以去給別人弔喪,趙融大肚子可以去伙房工作。要知道以上幾人都是當時天下有名的能臣,能被禰衡如此鄙視貶低,可見禰衡有多麼能抬槓。

歷史上孔融十分喜歡禰衡的才華,他數次向曹操推薦禰衡。曹操對於有學問的人也十分尊敬。所以曹操就親自見了禰衡一面。但禰衡並不願為曹操效力。而且還大肆詆譭曹操。這就讓曹操十分的生氣。但曹操也心胸寬廣,並沒有殺禰衡。但曹操的忍讓換來的是禰衡更加的肆意妄為。禰衡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擊鼓罵曹操,但即使如此,曹操依舊沒有殺禰衡,而是把他送給了劉表。

禰衡到了荊州之後,劉表非常高興,也十分禮遇禰衡。但禰衡卻依舊不改狂妄的性格,憑藉其才能多次羞辱劉表,劉表深感恥辱,所以把他送給了黃祖。禰衡到了黃祖所處又開始發揮槓精本色和黃祖對著幹,辱罵詆譭黃祖。但黃祖不同於曹操和劉表,在被侮辱後,黃祖立刻斬殺了禰衡。一代槓精禰衡,就自己作死了自己。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戰國時期公孫龍,這可能是史上最強槓精。他提出了一個腦洞命題“白馬非馬”,白馬不是馬?黑人問號臉。他很有自信地提出了論據:如果想找一匹馬,黃馬黑馬都符合要求;如果想找一匹白馬,黃馬黑馬是絕對不可以的。因此白馬不是馬。Emmmm數學老師說過等價代換是這麼用的嗎?依據這個思路,所有顏色的馬都不是馬了…….馬都要懷疑馬生了。

還有不得不提的莊子與惠子,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內心:你們說累了沒有,給兩位大佬遞水。

唐代詩人羅隱,這個人簡直是槓精本精啊,一位科舉考了十多次都沒中的倒黴詩人。但凡寫詩不唱個反調總不舒服。別人宣揚讀書改變人生,他懟“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別人覺得天道會酬勤,他偏說“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別人說瑞雪兆豐年,他要寫“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不過他筆下的諷刺文學確實很出色。

還有就是辛棄疾有一首詞《菩薩蠻》:

人言頭上發,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滿身都是愁。

好的,辛大詞人,你贏了。

還有李後主啊,簡直是穿越歷史的槓精。他看到李商隱寫的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時候,都是一百多年後的事兒了,還是忍不住要抬一下槓,別時容易見時難。好了,槓完心情舒暢了。

咱們最後來說說槓精的下場。。。。

鄧析(前545-前501), 河南新鄭人,鄭國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學”倡始人。他不但是名家的先聲,同時也是中國律師行業的祖師爺。

先說一件這位仁兄做過的一件事:《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洧水發了大水,淹死了鄭國富戶家的一員。屍體被別人打撈起來,富戶的家人要求贖回。然而撈到屍體的人要價太高,富戶的家人不願接受,他們找鄧析出主意。鄧析說:“不用著急,除你之外,他還會賣給誰?”撈到屍體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鄧析要主意。鄧析卻回答:“不要著急,他不從你這裡買,還能從誰那裡買?”

這位仁兄作為槓精的祖師爺級別的人物,在鄭國給人打官司。。(看看他乾的事,還給人打官司,他會幫誰)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條褲子作為報酬,教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委託人想打贏官司他就有辦法讓他贏,想讓人罪名成立他也有辦法使人身敗名裂。弄得鄭國“是非無度”。

最後的結果就是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終於受不了他了,於是把他給砍了。。。

可見古人遇到搞不定的槓精,代表月亮消滅他是最好的辦法啊。。


丁大福


槓精,從字面理解就是抬槓已經成精的人,主要是指經常的通過抬槓獲取快感的人、總是唱反調的人、爭辯時故意持相反意見的人。那麼古代有沒有“槓精”呢?事實上不僅有,甚至還有專職的槓精,這便是戰國時期的“名家”,而這一派的創始人鄧析,卻最終因抬槓太過出名而被處死了。

槓精始祖鄧析,因善於抬槓而最終被殺

鄧析是春秋末期鄭國人,在子產執政時曾擔任鄭國大夫,在那個尊崇周禮的時代,他卻提出“法先王,不是禮義”,從而成為了歷史上最早反對禮治的思想家,甚至為此自編了一套能夠適應社會變革的成文法,將其刻在竹簡上,人稱“竹刑”。

為了確保改革的推行,他不僅積極傳授傳授法律知識,聚眾講學向人們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而且還承攬訴訟事務,幫助別人訴訟,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律師了。《呂氏春秋》有載“(鄧析)民之有訟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褲。民之獻衣而學訟者不可勝數”,意思是說大家見他替人訴訟的收益不錯,因此都積極參加他的培訓班。

不過,鄧析雖然擅長辯論,但他的辯論卻是“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槓精,善於用詭辯之術將別人駁的啞口無言,雖然這種方式令別人十分惱火,但卻是無往而不利,因此廣大民眾對於他還是十分的敬佩。

而且,在訴訟的過程中,他不僅善於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甚至不惜“以非為是,以是為非”,也就是說大家都否定的常理他偏說那是對的,而大家都認定的真理他又非要說那個不對。

然而,雖然鄧析憑藉出眾的口才,再加上一堆歪理能夠取得成功,但他所引發的這種思潮顯然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因此,隨著他培訓的善辯之才越來越多,導致“鄭國大亂,民口歡譁”,對當時鄭國的統治造成了嚴重威脅,於是鄭國的執政者姬駟歂便處死了鄧析。

諸子百家中的“名家”,簡直就是槓精的聚集地

雖然鄧析最終因為善於抬槓而被殺,但他的理論卻被後人所傳承,他們奉行“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的詭辯論,並以此建立了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的“名家”,我們所熟知的公孫龍、惠子便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1、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公孫龍是“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同樣也是“詭變學”的祖師,而他最著名的詭辯便是“白馬非馬”了。白馬顯然就是馬的一種,然而公孫龍卻通過一番詭辯愣是讓人接受了“白馬非馬”的理論,而他的這種詭辯更是讓當時乃至後世的很多大儒都無言以對。

2、惠子的“子非魚”。這是惠子和莊子之間的一次辯論,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樑之上散步,莊子說“魚兒在水裡悠然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啊。”惠子便抬槓道,“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則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繼續抬槓,“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顯而易見的。”


關於名家的這種抬槓,《莊子·秋水》如此評價“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意思是名家就是要將對的說成不對的,將不對的說成對的。司馬談則在《論六國要旨》中說“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意思是說名家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詭辯毀掉別人的三觀,而且讓你啞口無言無法反駁。


香茗史館


說到古代抬槓的下場,首先想到就是他!

禰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東德州臨邑德平鎮)人。禰衡年少時就有文采和辯才,但是性格剛直高傲,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

個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薦禰衡表》,向曹操推薦禰衡,但是禰衡稱病不肯去,曹操封他為鼓手,想要羞辱禰衡,卻反而被禰衡裸身擊鼓而羞辱。後來禰衡罵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給劉表,禰衡對劉表也很輕慢,劉表又把他送去給江夏太守黃祖,最後因為和黃祖言語衝突而被殺,時年二十六歲。




明月西西


分享個經典案例:

春秋時有個晉國,這個國家動亂不安,其中有個叫“重耳”的公子為了逃避權力爭鬥,帶著十幾個人全世界逃命,因為走的匆忙,逃命又消耗體力,身邊的食物很快就吃完了,重耳這種富貴公子,身體忍耐力低弱,就暈的倒地不起了。

這個時候,有個叫介子推的人,忠心不二,拿起刀就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了下來,煮熟後搶救回了主人重耳。後來重耳時來運轉,回到故國,當上了國君,身邊的患難之交都得到了回報,唯獨介子推被遺漏了!——(吃了人家的肉,還能轉頭就忘,只能說心真大。)

介子推心想,我為公子割過肉,我為公子流過血,現在竟然被無視了,簡直太羞辱,就帶著老母親進山逃避這個讓人心裡滴血的社會了。 後來有人提醒重耳,你好像忘記了介子推的“割肉之恩”,重耳一拍腦袋:“我說咋當了國君後一直食慾不振呢!”,重耳趕緊派人去找介子推。

但介子推不接受這種被動的感情,發誓要和重耳斷絕關係,生死不復相見! 老死不相往來!重耳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非要讓介子推感受一下遲到的感動,於是這場“槓精之鬥”就開始了,重耳各種方法試盡後,介子推在山上眼看勝利在望。

沒曾想這個信奉“比賽第一,人命第二”的重耳竟然放火燒山,非要逼介子推母子兩個出來,怕是重耳的字典裡就沒有“水火無情”這四個字! 等火滅後,大家發現了介子推和母親的屍體,臨死前緊緊抱著大樹,重耳回國後宣佈以後每年這一天都不能生火,為了紀念介子推。

後來重耳接到報道,說是介子推死前抱過的樹,突然枯樹重生了,生出了青葉,重耳就把介子推死後的第二天,定為——清明節。 這就是清明節來源的歷史故事,千百年來流傳甚多,雖然裡面槽點很多,比如重耳這個人,怎麼看怎麼是忘恩負義,故意殺人,做事方法太欠考慮,但是大家主要還是稱頌介子推有骨氣,寧死不出山做官的志氣,可是——那個老母親招誰惹誰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