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2020:“黑天鵝”催生的AI新業態

2019年末,不少人對人工智能在2020年的趨勢做出了預判,並大致形成了這樣的基本共識:

AI作為驅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將進一步演變為蒸汽機、電力、計算機一樣的“通用技術”,2020年將是全面起步的時間節點;同時AI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將開始指數級增長,AI正在像互聯網一樣成為剛需。

只是疫情“黑天鵝”的出現,出其不意的打亂了2020年的一系列計劃,零售、旅遊、製造業等在隔離防控的外力下集體停擺,不亞於一場對整個經濟體系的休克式打擊。而當經濟被摁下暫停鍵的時候,人工智能的是否也會出現轉折?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思考下被疫情影響的政策走向、產業調整以及用戶心智,再從中判斷人工智能所遇到的打擊或機遇。至少在當前的態勢下,經濟市場正在向三個方向加速演變,幾乎每個場景中都可以看到AI的影子。

01 服務無人化

在整個疫情期間,人際接觸成了一個敏感話題,外賣、快遞、買菜等被迫進行“無接觸”式服務,配送最後一公里的痛點正被無限放大。

原本送貨上門的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被擋在了小區門外,用戶被迫戴上口罩跑到小區門口與小哥們隔著欄杆交易,似乎重新回到了三四年前的場景。但同時也為機器人“無人配送”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京東、美團等相繼試點“機器人配送”,機器人從物流配送站出發,以自主規劃路線的形式將商品運送到指定地點。以往也可以看到諸如此類的配送案例,但多半還處於“試驗”狀態,京東、美團的配送機器人在疫情期間首次駛向了公開道路,對無人配送的落地不失為一種利好,特別是在醫院、鐵路、倉儲等特殊場景中,不乏機器人被規模化應用的可能。

重估2020:“黑天鵝”催生的AI新業態

其實在2019年的時候,京東數科就發佈了多款商用智能機器人產品,包括可以自主乘坐電梯的室內運送機器人、用於鐵路軌道和隧道中巡檢的鐵路巡檢機器人、7*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機房巡檢機器人。諸如美團、蘇寧等快遞、外賣等相關產業鏈的玩家們,也推出過類似的智能機器人產品。

產業鏈上下游玩家們的提前佈局,加上被疫情放大的用戶痛點,“服務無人化”或將是2020年催生的AI新風口之一。其實除了“買菜”相關的民生問題,同樣被“無人化”考驗的還有社會治理體系。

一個直接的例子,社區作為抗疫的第一道防線,加上春節期間的大規模返鄉潮,對社區居民逐個進行排查,快速摸清轄區居民的健康情況和流動情況,可謂是這場防疫戰鬥中的核心環節之一。如果採用傳統的上門尋訪或者電話溝通,留給社區基層工作人員的時間並不寬裕,很可能造成潛在感染人群隔離不及時的隱患。

幫助社區工作人員打贏時間戰的恰恰是人工智能。比如京東數科在此次疫情期間推出的智能外呼機器人、疫情問詢機器人、京東良研問卷小程序等社區智能防疫產品,智能外呼機器人實現了海量電話自動呼出,釋放了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同時社區居民也可以遠程上報健康數據、自助查詢疫情動態、在線醫療問診等等。

進一步延伸的話,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組成單元,社區治理體系的“無人化”,也是對智慧城市的一次臨場考。就像疫情期間出現的一幕:各個政府部門的數據沒有打通,跨部門協作還需要採用人海戰術,儼然違背了智能化、無人化的初衷。

重估2020:“黑天鵝”催生的AI新業態

當然也不缺少一些值得推崇的案例。比如剛才提到的京東數科,其旗下智能城市業務板塊建立起了“京東疫情防控技支持體系”,將自身理念和技術應用於“大數據+網格化”疫情防控工作中,通過“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前沿科技,協助政府搭建了“高危人群疫情態勢感知系統”,有效開展了高危人群分析及疑似人群排查工作。

至於其中的原因,大多數企業的“智能城市”選擇了從單一場景切入,諸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園區等等,而京東數科的著力點在於“智能城市操作系統”:先解決數據標準化的問題,以操作系統的開放式架構服務城市管理部門與其他智能城市服務商,逐步構建城市畫像、智能規劃、智能交通、信用城市等場景化解決方案。

畢竟,智能城市的題中之意在於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降低社會治理的成本,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最多跑一次”等無人化、線上化的服務,恰恰是智能城市最基本的建設方向。

可以預見,外界勢必會在疫情結束後重新思考AI的價值,在“服務無人化”的引導下,留待人工智能企業的將是新一輪的政策和市場紅利。

02 產業智能化

比零售服務和社會治理更為棘手的,恐怕是產業製造的危與機。

一方面是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優勢,“口罩危機”爆發後的一個禮拜內,比亞迪、富士康、太平鳥等3000多家制造業紛紛投入到口罩的生產中,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倍增加了中國口罩的產能。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中國製造業的弊病,人力仍然是大多數製造工廠的核心勞動力,在大大小小的城市施行“封閉式”管理的情況下,很多工廠被迫停工停業,直接影響了國內一季度的經濟表現。

所幸也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儘管趕上了春節假期和疫情的雙重影響,江蘇常州的精研科技並沒有停止生產運作,依靠人工智能技術搭建的智能質檢系統,可以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24小時工作,而且檢測效率比人工提升了近10倍。

那麼疫情對製造業的沉重打擊,也可能是國內工業領域加速舊產能淘汰、推進智能製造升級的時間拐點。

京東數科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薄列峰在近期的採訪中提到:“在疫情之後,傳統行業線上線下將加速融合,企業運作的底層操作系統和思維方式會因為數據和技術要素的加入而發生一個質的改變,這個改變或將決定企業是引領還是被淘汰。”

百度CTO王海峰也曾在演講中公開表示:“以深度學習為核心基礎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具備很強的通用性,呈現出標準化、自動化和模塊化特徵,人工智能的應用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

重估2020:“黑天鵝”催生的AI新業態

同時權威研究機構IDC也給出了預測:到2020年中國互聯網市場規模可達1275億美元,中國製造業將加速擁抱互聯網技術,藉助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有可以觸摸的案例,有行業專家的論證,有第三方機構的背書,智能化可能是2020年的產業關鍵詞之一。至少那些深處其中的管理者們進一步認識到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在黑天鵝、灰犀牛等越來越頻繁的商業戰場裡,危機和轉機往往是並存的。如何危中求機?產業智能化已然是必須做出的選擇。

同時產業智能化的進程並沒有侷限在第二產業,第一產業也打響了智能化轉型的第一槍,典型代表就是農牧領域。

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了《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領域,並強調要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2月17日印發的《2020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中,進一步強調要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生物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信任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等業態。

箇中原因也不難理解,現代化的農業勢必要擺脫“靠天吃飯”,集約化、品質化和安全化已經成為新共識,而智能化恰恰是農業轉型的路徑之一。

重估2020:“黑天鵝”催生的AI新業態

比如京東數科與黑毛牛集團、首農畜牧、蒙犇集團等在“智能養牛”方面的探索為例,通過給牛戴上了智能項圈,可以實現牛身識別、運動情況分析、牛隻定位、反向尋找等功能,實時瞭解牛的運動軌跡、疫病特徵、生理異常等,同時通過計算機視覺、圖像分析、AI算法等技術手段,完成了牧場繁育和養殖的數字化管理。

智能養殖方案的優勢在疫情期間進一步凸顯,春節後復工期的持續延長,導致一些養殖企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但智能養殖解決方案有效降低了人工巡檢的頻率,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員接觸,養殖企業生產計劃並未被影響。

有理由相信,作為這場疫情親歷者的製造業工廠老闆和農場主們,在經濟損失和倒閉威脅的洗禮下,註定會重新審視智能化轉型的長遠價值,當產業智能被全面激活的時候,也是京東數科等玩家的機會。

03 深度線上化

如果用一個定語來形容這場疫情對於用戶心智的影響,“深度線上化”無疑是最合適的候選詞之一。

站在一名普通消費者的視角上,線上經濟受到的影響遠遠弱於線下,甚至還順勢爆發一些小風口,最典型的就是生鮮電商。當外賣小哥被擋在小區門外,“外賣族”們被迫撿起了鍋鏟,然後就是前所未有的搶菜熱,幾家知名的生鮮電商都給出了同比2—3倍的增長數據,就連忠誠於線下菜場的老年人也開始網上搶菜。

緊接著在傳統復工季臨近時,在線教育和遠程辦公瞬間走紅,一些邊緣性玩家們迅速切入到新戰場中。比如阿里釘釘、企業微信、華為雲WeLink在遠程辦公上的較量,紛紛打出“免費”牌來吸引中小企業;又比如在線教育的概念股迎來了多個漲停,就連小度智能音箱也攜“1億免費教育資源”的誠意擴寬賽道。

重估2020:“黑天鵝”催生的AI新業態

人工智能似乎成了“深度線上化”的局外人,事實卻不是如此。

稍晚於釘釘們加入遠程辦公的百度Hi,奉上了智能客服、智能機器人等AI服務;京東數科的資管部門升級了JT²智管有方,在數據分析、智能研究、銷售交易、風控管理、遠程會議等功能的基礎上,新增了“大咖視界”和“遠程會議系統”兩個模塊,有效解決了金融機構遇到系統不兼容、工具不統一的溝通困擾問題,瞄準了資管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投資者高效辦公和交互協作。

需要注意的是,用戶行為“深度線上化”註定不是短暫的風口,而是長期的紅利。就像2003年的電商還很脆弱,但在用戶培養方面打下了夯實的基礎,進而支撐了電商市場的持續繁榮。同樣的道理,用戶行為的深度線上化將貢獻更多的結構化數據,為人工智能重構互聯網服務打下了新的基礎。

以營銷行業為例,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多的停留在互聯網上,大概率會重塑線上營銷的既有形態,並反哺線下營銷的智能化升級。

對於第一點,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等已經給出的相應的營銷方案,構建了一套建立了精準用戶畫像上的個性化營銷玩法。就像某一用戶在一定時間內經常閱讀某數碼產品的資訊,很可能會是這款產品的潛在用戶,彼時就可以針對性推送產品廣告,促進用戶的購買轉化。用戶的時間越是集中在線上,這樣的營銷邏輯就越精準。

重估2020:“黑天鵝”催生的AI新業態

對於第二點,京東數科也已經進行了提前佈局,推出了基於物聯網的數字營銷板塊——京東鉬媒。簡單來說,京東鉬媒正在通過自身的AI、IoT和大數據能力,幫助戶外媒體做數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級,讓線下線上數據和流量實現融會貫通。目前,京東鉬媒已經與人民日報數字傳播、省廣集團、中赫置地、新潮傳媒等各領域代表性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關係,並在陸續落地數字營銷解決方案。

可以篤定,用戶行為“深度線上化”留給人工智能的機會點遠不止這些,甚至說當前所能看到的也僅僅是冰山一角。

還是以電商行業為例,被重構的可能不只是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還有零售產業後端的客服、售後等等。就像京東數科等平臺剛推出智能客服解決方案時,利用對話機器人解答用戶在購買商品與服務過程產生的諮詢問題的行為,在外界引發了不小的非議,不少人預判將影響用戶的滿意度。

結果卻是,京東數科在線機器人24小時的解決率高達90%以上,卓有成效的解決了傳統客服行業、呼叫中心人力成本高、效率低、非標準化等痛點。有了這樣的示範,人工智能將進一步將人們從重複、低效、繁重的腦力判斷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有價值的事情上。

當我們選擇把時間交給互聯網的時候,所有奇妙的化學反應都在孕育中。

04 寫在最後

有如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的觀點:“要思考疫情對商業的影響,邏輯上還要看兩件事:一是疫情改變了哪些行為,二是疫情改變了哪些心理?”

至少就眼下的一幕幕來看,這場疫情已然對行業和用戶帶來了近乎“衝擊”的影響,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等到人們戰勝病毒重新回到陽光下的時候,又怎會拒絕驅動產業向上生長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主動拋棄被人工智能改變的高效、便捷的生活習慣,坐視被撬動的新機會。

“黑天鵝”正在催生更多的AI新業態,京東數科等助力者們也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