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有2位太后,皇帝親近生母不親近嫡母,嫡母是什麼心情?

寶黛釵鳳璉平尤


哪個女人不想有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古代封建社會,一個女人如果生不出孩子是犯了七出之罪,可以被夫家休掉,所謂無後為大,正是如此。那時無論是皇家天子還是平民百姓,從上到下都遵循著長嫡為大的原則。

(乾隆和富察皇后劇照)

所謂嫡子是指男人的正妻所生的兒子,不管一個男人娶了多少老婆,正妻在家中都有著絕對的權利。

皇宮中也是如此,皇后所生之子才能稱作嫡子,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皇后生的第一個兒了,可以名正言順地立為太子,任何人都沒有反駁的權利。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的皇帝不是皇后所生的比比皆是,之所以如此大抵逃不過兩種情況。

一是皇后沒有兒子。

並沒是每個女人都能生出兒子,歷史上的皇后生不出的情況很多,如果皇后生不出兒子,那隻能立其他皇子為太子,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當初乾隆皇帝極為寵愛皇后富察氏,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出生後都先後被立為太子,只可惜這兩位皇子都未成年,早早夭折。

孩子早夭也使得富察皇后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這也讓乾隆皇帝對妻子思念了一生,直到老年還不忘寫詩悼念髮妻。

類似皇后無子的情況,皇帝就只能讓其他皇子繼承皇位。

二是皇位之爭太過激烈

這種情況也很多見,歷史上真正由嫡子繼位的皇帝很少,因為這其中的變數非常多。皇位只有一個,可皇子可能很多,大家都眼巴巴地盯著皇帝的位子垂涎欲滴。

所以宮廷中的皇位之爭向來激烈,如果皇帝有好幾個兒子,那麼同為龍子,大家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登上皇位。

所以到底由誰來坐這個皇位就很難說,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去世以後,明明可以讓別的皇子繼位,可他卻選擇了自己最愛的孫子朱允炆。

按照能力來講,朱允炆的實力並不強,由他來做皇帝會有很多隱患,朱元璋為了孫子的皇帝之路能走得順順當當,甚至不惜大開殺戒,殺了許多開國老臣。

然而天不從人願,朱允炆登基後還是被明成祖朱棣奪了皇位。當然朱棣的功績有目共睹,他真的比朱允炆更適合當這個皇帝。

還有的皇帝雖有嫡子,但因為寵愛其他妃子,連帶著也愛這個妃子生的皇子,所以只想立寵妃所生的皇子為太子的情況也很多見。

這種種的情況就導致太子可能並非皇帝的嫡子,但問題又來了,就算繼承皇位的皇子並非皇后所生,皇后始終有著別人無法代替的地位,只要皇后和太子的生母沒有天大的仇恨,太子登基後始終要尊嫡母為太后,這樣就導致宮中會有兩個太后。

就算有兩個太后,但皇帝肯定會和自己的生母更親近,雖然嫡母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這血肉之情卻是不能強求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識相的嫡母會在宮中養尊處優,不理世事,畢竟皇帝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管的太多隻能惹人厭煩,不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安然度過餘生,這也算是有福之人了。

這也只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做皇帝,可現實如此,只能委曲求全。反過來如果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皇位,那這個太后當的自然又是不一樣的光景。

(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劇照)

咸豐皇帝死後,慈安和慈禧太后便是很好的例子。慈安沒有兒子,只能由慈禧的兒子繼承皇位,但咸豐是極寵愛慈安的,甚至在死前給了慈安一道聖旨,就是讓她在必要時保護自己。

同治帝年幼時由兩宮太后共同輔佐,可同治畢竟不是慈安的親生骨肉,很多事情只能由慈禧說了算,慈禧有些事情雖然做的過頭,慈安作為同治的嫡母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還不明不白地死去。

所以在封建社會一個女人,尤其是皇宮中的女人能有自己的兒子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更是精神上的寄託,有了兒子便有了依靠,這也是幾千年來封建思想在人們心中紮根的一個根本原因吧。

但現代社會不同,女人的地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人自強自立,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好的生活,有了獨立的人格,再也不用受封建思想的約束和控制,這是現代女人之幸。(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安奕小窩


還能怎麼樣?只能忍著唄。

歷史上的兩宮太后並尊時,只有清朝才會保障嫡母的地位,其餘朝代的嫡母們下場都很一般。

這方面最惡劣的要屬唐宣宗。

郭太后原本是唐憲宗的嫡妻,卻只被冊為貴妃,而非皇后。她的兒子穆宗,孫子敬宗、文宗、武宗相繼繼位,最終成為太皇太后。

但是,唐武宗去世後,卻是在宦官勢力的擁護下,由他的叔叔宣宗繼位。宣宗之母鄭太后原本是郭太后的宮女,現在雙方地位平起平坐。

不僅如此,宣宗還逼死了郭太后,甚至欲將之葬於唐憲宗的景陵外園,且不祔憲宗廟,並有意將她一系子孫全部打成偽朝。

此外,兩宮並尊時,明朝的嫡母太后們下場也很慘。

例如,明英宗的錢皇后、周貴妃——周貴妃是明憲宗的生母。

周太后先是鬧著不讓封錢皇后為太后,其次鬧著不讓錢太后與丈夫合葬,甚至還對墓穴動手腳。

再往後還有面子上和氣的萬曆李太后、陳太后——李太后是萬曆皇帝生母,陳太后是嫡母。

雖然這兩位沒啥明面上的矛盾,但是各方面的待遇而論,陳太后這個前朝皇后是遠遠不如李太后的。

真是要比待遇,肯定還是清朝最平等,兩位太后的待遇一樣。


HuiNanHistory


歷史上存在很多同時有兩位皇太后的例子,兩宮皇太后一般指代兩位,分別是先皇的皇后以及皇帝的嫡母稱為母后皇太后,另一位皇太后就是皇帝的生母稱為聖母皇太后。

母后皇太后是先帝的正宮皇后,母儀天下,而聖母皇太后一般都是母憑子貴當上皇太后的,一般是先帝的妃嬪。

兩宮皇太后的封號初始於明朝,當時明憲宗的兩位母親,分別是嫡母錢氏和生母周貴妃被尊為兩宮皇太后。

在此之前,皇太后只能有一位,就算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如果不是嫡母,也只能當太妃,例如宋哲宗並非嫡出,當上皇帝后,他的母親也只封了一個太妃的頭銜。

清朝時期最為大家熟知的是同治時期,有兩位皇太后,分別是慈禧太后和慈禧太后,慈安是同治皇帝的嫡母,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是因為慈禧的過於強勢,同治皇帝並不親近生母慈禧,反而特別喜歡和嫡母慈安親近。

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是,如果同時有兩位皇太后,但是皇帝親近生母不親近嫡母,嫡母是什麼心情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認為明朝時期的明憲宗朱見深對待錢太后和周太后的態度可以更好地體現。

明英宗朱祁鎮駕崩後,皇太子朱見深繼承皇位,是為明憲宗,當時朱見深有兩位母親,分別是嫡母錢皇后,以及生母周貴妃。

在他登基以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尊禮皇太后,錢氏作為嫡母以及先帝的原配,理所應當被封為皇太后,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也被封為皇太后。

朱見深從小和生母周太后一起長大,母子感情很深,同時周太后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倚仗自己是皇帝的親生母親,多次排擠錢太后,而朱見深不介意生母的各種無理取鬧,幾乎盡力滿足生母的各種要求,幾乎百依百順,同時朱見深對生母很親近。

而錢太后雖然是嫡母,可畢竟朱見深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而對自己的嫡母錢太后也只是表面的尊重罷了,算不上親近,甚至有點冷漠。

雖然皇帝並不親近嫡母錢太后,可是她也並沒有介意,照常做自己的母后皇太后就可以了,這也符合歷史上其他的嫡母皇太后的心境。

畢竟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和自己親近起來很難,如果生母不在倒還好,倘若生母還在世,母子連心,皇帝一定會親近生母而疏遠嫡母的,這也是人之常情。

皇帝親近生母不親近嫡母的情況下,嫡母只有做到大度寬容,才能符合禮法規矩,因為從封建禮教意義上來講,母后皇太后的地位高於聖母皇太后。

畢竟古代嫡庶觀念很嚴格,因此儘管皇帝不親近嫡母,嫡母的地位也不會遭到衝擊,而嫡母可以做到的就只有適應這種現狀,繼續做自己的母后皇太后安度晚年。


小聰歷史客棧


一般在明清時候會出現兩位太后並尊的局面,一位是前皇帝的正室皇后,再一個就是現在皇帝的生母。雖然在禮法上正室皇后要比現在皇帝生母要高,但是由於血緣的原因,皇帝肯定更親近自己的生母。



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嫡母的皇太后也應該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俗話說得好,血濃於水,嫡母只是地位高而已,和新的皇帝並沒有任何血緣的關係,完全是靠禮法上的關係進行維繫。比較聰明的人,一般也不會在這種事情上和新的皇帝較勁,因為皇太后的地位雖然尊貴,但是皇帝畢竟掌握一切,所以皇太后也不會去找這個麻煩。



像萬曆皇帝的時代,他的嫡母是仁聖皇太后,而他的生母是慈聖皇太后。像仁聖皇太后就比較聰明,因為現在的皇帝不是自己的兒子,雖然作為嫡母地位似乎比較尊貴,但她從來不去幹預皇帝的所作所為。所以皇帝對她還算比較尊敬,像他的自己的生母他就非常的害怕。



到了滿清時代,兩太后並尊的最有名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了。雖然一些演戲劇中好像說慈安太后老是被慈禧太后欺負,但在真正的歷史上並不是這樣,慈安太后才是真正幕後的老大。不過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不知為什麼卻和慈禧慈安太后比較親近,不怎麼喜歡自己母親慈禧太后,可能是因為慈禧太后過於強勢導致的。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我是百粵天話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你這個問題,一下就讓我想到了這個問題想問的是明憲宗朱見深與生母和嫡母的。

首先說說嫡母錢太后

孝莊睿皇后(1426-1468年),本姓錢氏,南直隸海州(今江蘇省海州市)人。明朝時期皇后,中府都督同知錢貴之女。

正統七年(1442年),得到太皇太后張氏青睞,冊立為皇后,沒有生下子女。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錢皇后耗盡資財,日夜哭泣,導致腿部和眼睛受損。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後,尊為太上皇后。英宗朱祁鎮迴歸北京後,一起幽禁於南宮,彼此相依為命。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重新冊封錢皇后。

可以說錢皇后,是朱祁鎮很早這娶的,雙方感情非常之深,土木堡之變後,錢皇后的所作所為和她的真情流露,都是對朱祁鎮的愛之深。之後朱祁鎮回來,又陪他一起幽禁,共度過難關,真是患難以共,患難見真情。通過一系列的事情,讓朱祁鎮更愛錢皇后,遺憾的是錢皇后沒有能生下一男半女,但依然得到朱祁鎮對她的尊重,另一方面朱祁鎮不想換皇后也是不希望歷史事件重演,更體現了他對錢皇后的真摯感情。

這這引出一個問題,按照明朝的傳統制度,只有皇后的兒子才有權力繼承皇位,這樣才張顯出皇帝地位的正統性。之前的朱棣奪位,他就一直堅稱自己是馬皇后的嫡生子,就是以此來證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而現在錢皇后無子,其他的朱祁鎮兒子全都是庶子,又以朱見深最長,朱祁鎮去世後,錢皇后又無子繼大位,只有從庶子年長的中選,出現這種情況怎樣解決?於是就按照朱棣的做法,認皇后為嫡母,這樣就名正言順地做到既正統又合法了。

所以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尊錢皇后作為嫡母,尊號慈懿皇太后,而封自己的生母周氏為皇太后。

朱見深成長錢皇后沒有親自帶養,這自然沒有什麼感情可言,而生母除了有血緣關係更有親情關係,自然與親生的生母親。

至於說嫡母的心情,錢太后自責自己沒能生下兒子繼位,但是通過她前半生表現出來的賢淑善德,端莊大氣,識大體顧大局的作風來看,她一定是心平氣和的,一樣把他當親生看待,也是對朱祁鎮的一種承諾。

注:一個來自北京昌平的民家女子周氏,正統十年(1445年)她先為十八歲的英宗朱祁鎮生下一個女兒重慶公主,正統十二年(1447年)又為二十歲的朱祁鎮英宗生下了庶長子朱見浚(後改名朱見深)。






百粵天話史


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經常出現的,不過我覺得能夠當上嫡母的人,也就是前皇后的人,她應該能夠面對這種情況。畢竟血濃於水,她和現在的皇帝並沒有很深的血緣關係。

當然由於封建禮法的問題,嫡母作為最尊貴的太后,皇帝一般肯定對她還是非常尊敬的,至少表面上是那樣的。不過尊敬歸尊敬,畢竟不是自己的生母,皇帝對她很難有太親近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皇太后一般最好是不要干預此事,即使皇太后心中有一些不舒服,也不能夠亂來。

因為皇太后在後宮中雖然地位尊貴,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利。一旦惹惱了皇帝,皇帝要對付皇太后的話,有的是方法。像嘉靖皇帝,對原先的張太后不滿,雖然動不了太后,但是動張太后的家人,最終讓張太后鬱鬱而終。而清朝嘉慶皇帝的皇后就比較聰明識大體,在沒有傳位詔書的情況下,給道光皇帝背書,讓道光登上皇位,而沒有強行要立自己的兒子。所以道光登上皇位之後對他非常的尊敬,完全是當作自己的母親來孝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同時有2位太后,皇帝親近生母不親近嫡母,嫡母是什麼樣的心情?

沒啥太特殊的心情,因為以前男人三妻四妾,總會有冷落的時候,更何況皇宮裡的女人!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所以不會有太特殊的心情啦!



奮進的火腿


中國古代由於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這項制度不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聯繫,而是以中國古代的禮法上為準,而且是上層社會一致承認的。而中國古代皇室對於禮法就表現的更為嚴格,而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明清時期皇室在於禮法上的遵守主要表現在兩位太后的地位上。

就以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為例,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慈禧太后在咸豐皇帝死後,發動辛酉政變,殺死了顧命八大臣,奪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政權。

這與事實上確實有些變化的,當時皇宮裡真正的幕後之人一直都不是慈禧,而是慈安皇太后。

慈安皇太后在內掌控內宮,在外扶持奕訢,由此開啟了清王朝渴望“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夢想,而且有慈安皇太后支持的洋務運動確實極大的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進行。

然而在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斃於深宮,至此內宮完全由慈禧掌控,而失去了內宮支持的奕訢迅速下臺,洋務運動失去了中央的支持,在地方上苦苦掙扎了十餘年的洋務運動轟然倒塌。



在咸豐皇帝死後,咸豐唯一的兒子就是慈禧生下來到,但是在法禮上面,慈安才是正統的皇太后,所以儘管是慈禧的兒子當了皇帝,到那時內宮還是由慈安說了算的。

儘管可以知道當時的慈禧肯定是非常不樂意慈安爬在自己的頭上,但是即使是這個後來獨握帝國大權的女人對此也是不可奈何。


這個歷史很正


嫡母也不會怎麼想,自己兒子沒能繼承皇位,自己太后身份不被廢掉都算不錯了。


大輝boss


根據不同的情況,大概會有以下幾種心情:

1、非常不爽。不爽的主要原因在於皇帝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是按照傳統都是自己撫養長大的,現在成為皇帝了反而有意疏遠,於情於理都難以接受。何況如果皇帝親政了對自己的地位也是有影響的。

2、看透人心。都已經成為太后了,也說明剩下的幾年就是安享晚年了,樂得清靜,保有榮華就可以了,沒有什麼好爭好搶的了。

3、惶恐不安。以前對其生母過於嚴苛,為恐羽翼豐滿進行報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