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為了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一德格天1


大眀萬曆的抗倭援朝,有意義,有價值。

1,對大朋朝來說,雖有傷國力,但增強國威,臣服四海,暲顯天朝大國之擔當。

2,對我中華來講,曾經的大國擔當之輝煌將永遠,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驕傲,自豪。其意義之大,價值之高,是無法估量的。


山野村夫380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的泛稱。自元朝初年,徵日戰爭失敗後,中日兩國的關係就開始緊張,雖如此,但元代還是與日本開展了海上貿易。

只不過當時一些日本武士和商人來華貿易時,往往暗藏兵器,與中國做生意的同時,也從事海盜活動,動用武力進行搶劫,殺人放火,侵擾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奉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將日本列入15個不徵之國,多次遣使赴日,希望和日本建立睦鄰友好關係。但倭寇卻並沒有停止其燒殺搶掠的行徑,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形成了巨大的困擾。

直到嘉靖末年,戚繼光等愛國將領才平定了東南倭患。而日本經過近百年的戰國之爭,正在走向統一。統一了日本的豐城秀吉野心極度膨脹,產生了侵略我中華之心,妄想用武力迫使明朝臣服於日本。

於是在萬曆十八年,豐臣秀吉向朝鮮提出借道其國土進攻明朝的無理要求,並要朝鮮為其充當嚮導,被朝鮮果斷拒絕。遭到拒絕的豐臣秀吉惱羞成怒,於是他產生了先入侵朝鮮,再以朝鮮為跳板對明朝發起侵略的想法。

萬曆二十一年四月,蓄謀已久的豐臣秀吉動員全國約20萬兵力,入侵朝鮮。朝鮮由於兵不習戰,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漢城、開城和平壤等相繼失守。此時,明朝北部岌岌可危。

明朝抗倭援朝有什麼價值

通過上方所講的內容,可以看出倭寇自元代開始,就一直對中國進行侵擾。直到嘉靖末年,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才被蕩平。但是就在倭寇重新積攢了實力後,野心勃勃的倭寇又將魔爪伸向了中國,並且在侵略朝鮮的路線上節節勝利。

首先,倭寇若佔領朝鮮後,必然就會對明朝發動進攻,明朝北部疆域會面臨巨大威脅。因此明朝選擇抗倭援朝是正確的,因為歷時7年的抗倭援朝結束後,明軍的勝利換來了約300年的東亞和平,為中國的東南地區和北部地區創造了一個長期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其次,中朝兩國之間存在密切的宗藩關係,明朝作為宗主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義務出兵援助朝鮮,若拒不出兵,天朝大國豈不成了笑話。而且明軍在打敗日本侵略者後,既維護了朝鮮的領土完整,也捍衛了中朝的傳統朝貢關係,兩全其美。

因此明朝抗倭援朝是一件有重大價值和意義的事件,明朝軍隊絕不是白白犧牲。


漁公子讀史


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絕對不是題主所謂的“沒有價值的犧牲”,萬曆皇帝之所以要派兵入朝抗倭,是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正確的戰略決策,不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這對確保大明王朝都有著深遠而重大意義的。

  • 軍事上,豐臣秀吉的野心並不滿足於侵吞朝鮮,他的實際目標是大明王朝,對明朝來說,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最佳選擇

16世紀中葉,日本國內軍閥(大名)割據,陷入混戰,在那個亂世之中,豐臣秀吉趁勢崛起,逐步征服全國,並於1585年迫使日本天皇(當時的日本,天皇並無實權,權力主要掌握在擁有兵權的大名手中)授予他“關白”稱號,成為了當時日本國內的實際統治者。

豐臣秀吉在掌握國家大權之後,野心開始劇烈膨脹,他不再滿足於蝸居在小小的海島之上,而是急切地想稱霸世界,在這樣的野心驅使下,他將目光盯向了明朝,他異想天開地以征服明朝作為稱霸世界的第一步,開始著手準備對明朝的軍事計劃。

可在那個年代,從日本出發,要想進攻明朝,必定要取道朝鮮,因此,豐臣秀吉於1590年公開致信朝鮮國王,宣稱要“長驅直入大明國”,威逼朝鮮臣服,企圖“假道入明”,進攻明朝。

當時的朝鮮雖說打仗不行,但其李氏國王還是有清醒的政治頭腦的,因此,他斷然拒絕了豐臣秀吉的無理要求,威逼無果之下,豐臣秀吉最終選擇了武力來解決,萬曆二十年(1592年),他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朝鮮,在釜山登陸後迅速向北進攻。

豐臣秀吉派兵進攻的消息傳到明朝後,雖說此時的萬曆皇帝已經長時間不上朝,但頭腦還是很清醒的,他準確地判斷出了豐臣秀吉的戰略意圖,同時,他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他明白:“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趁著日本還未徹底佔領朝鮮、立足未穩之際,出兵朝鮮,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最佳選擇,日本一旦全面佔領朝鮮,坐大成勢的話,明朝將再無緩衝地帶,東北邊境將徹底暴露在狼子野心的豐臣秀吉面前,到時候對明朝的威脅就更大。

  • 政治上,朝鮮作為明朝的屬國,明朝確實有出兵的必要

朝鮮李氏王朝自從在洪武年間成為明朝的屬國之日起,就被明太祖朱元璋列為永不征討之國,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在明朝這棵大樹下,朝鮮已經長時間沒有戰爭了,這就導致了朝鮮自身早已戰備鬆弛,毫無戰鬥力可言,而反觀日本,經過長年的戰爭洗禮,部隊的戰鬥力得到空前提升,因此,面對日本的大兵壓境,朝鮮毫無抵抗力,致使日軍如入無人之境,兩個月就佔領了京城(漢城)、開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鮮國王嚇得從京城逃到義州,只好嚮明朝求援。

面對朝鮮的求援,從政治上來說,明朝也別無選擇,必須出兵幫助,這就好比是電影電視裡的黑社會打架,明朝就好比是幫派老大,朝鮮就是這個幫派的一個分堂口,現在分堂口被外人欺負了,向老大求助,此時,作為老大的明朝,如果再不出兵幫助,連自己的小弟都保護不好,以後誰還跟你混?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對於朝鮮來說,還不如自己脫離出去,另謀出路算了!

當時的明朝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出兵幫助的話,政治影響實在太壞,因此,明朝方面也別無選擇。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維護大明東北邊境安全的軍事角度還是從收服屬國人心的政治角度考慮,面對日本在朝鮮國土的胡作非為,明朝方面都無法坐視不理,出兵朝鮮、抗倭援朝也就勢在必行。


聊史論今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回答不盡人意,歡迎大家用磚來拍,回答順了您心意,歡迎點贊關注。

樓主說的這個,應該是萬曆朝鮮戰爭吧?萬曆朝鮮戰爭蠻有意思的,豐臣秀吉觸動了14萬的日軍,要把朝鮮拿下,據傳起因是一名歐洲傳教士送給他的一個地球儀,豐臣秀吉高興啊,摸索著地球儀找了半天才找到了日本,頓時心中那個憋屈呀,為啥我們日本就這麼大一點?沒事還打打村服。再加上日本的漢唐文化均是傳承於中原王朝,所以豐臣秀吉也是對中原王朝很是嚮往的,甚至要嘗試一下入主中原的想法,而正恰此時萬曆時期,海禁已經放鬆了很多,日本的商人時常來往於明朝、朝鮮與日本,他們對那時明朝極為了解,商人們告訴它,明朝雖地域遼闊,但是此時的大明朝已經病入膏肓,官員腐敗,軍隊毫無戰鬥力,正是征服它的好時候,再加上倭寇們在沿海地區作亂,傳回來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均是戰五渣,根本不是日本戰國時代後期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日軍的對手,事實上這些傳言確實大部分屬實。

這也讓豐臣秀吉更加期待對於中原王朝的覬覦,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要搞大明帝國需要周密的部署,也就是說,想要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力,必須先拿下朝鮮,所以這一場戰爭開始了,那麼對於明朝來說參戰到底有沒有價值,我們可想而知了。


北派說書人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和統治的王朝,歷經276年,最終在滿清入關以後,被徹底滅國!


明朝的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進行了大力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掃除了大明朝後期在朝政上存在的諸多弊端,國力蒸蒸日上,國庫也十分充盈。在整個的萬曆年,一共發生了三次戰役,萬曆朝鮮戰爭就是其中之一!此時的日本在豐臣秀吉的征討中完成了一統,諸侯爭霸的局面徹底消失,為了得到支持,平衡貴族階層的利益分配,豐臣秀吉募兵十五萬,選擇了入侵朝鮮,目的在於宣洩國內情緒。而出師的口號則是朝鮮不配合日本攻打大明,朝鮮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屬國,所以日本人的無恥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

在倭寇的節節進逼下,一敗再敗的朝鮮向宗主國大明求取救兵,大明得到求救消息以後,迅速組織了四萬餘人的兵力(包括大名鼎鼎的戚家軍)遠赴朝鮮參戰,先後兩次的支援朝鮮,打得倭寇狼狽不堪,匆匆收兵議和。


此戰,不但打出了我大明的天朝威風,也同時削弱了朝鮮和日本的實力,為以後的百年太平奠定了基礎。

朝鮮自始都是我們的附屬國,無論在萬曆年間還是在解放初期,我國都對朝鮮進行了軍事援助,幫助朝鮮打敗了入侵之敵。因為朝鮮在地理位置上相當於明朝的門戶,所以,於公於私,明朝都不能坐等朝鮮淪陷,為自己樹立更強大的豺狼鄰居。在抗擊倭寇期間,明朝士兵主要由遼東兵馬組成,兵力最高峰時達到了7萬人,相對於倭寇的15萬大軍,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 但是損失亦是慘重!

援朝戰爭在政治意義上使明朝一掃國力羸弱,軍事松疲的姿態,向周邊的國家展示了肌肉,亮出了刀鋒,也向附屬國證明了宗主國的強大,讓更多的附屬國不敢懷有二心。


詩涵果果


首先說一下,萬曆朝鮮戰爭並非是無用的軍事行為。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原因;

萬曆抗倭援朝,中國歷史上稱之為萬曆朝鮮戰爭或者萬曆朝鮮之役。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內部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同時削弱各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用兵。

1592年3月豐臣秀吉集結15萬大軍,4月在朝鮮登錄,朝鮮軍隊安逸太久李氏王朝腐敗不堪軍隊更是一觸即潰,日軍迅速佔領朝鮮八道,朝鮮王立即派人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求救。

萬曆可並非昏庸之主,朝鮮乃自己的附屬國,朝鮮不保不僅僅大明國威將蕩然無存,試想如果朝鮮失手日本將直接威脅遼東地區,15萬日軍不可小覷,而當時的努爾哈赤才剛剛統一女真,還是大明的臣子,對大明的威脅遠不及日軍甚至上書大明要求入朝作戰。

萬曆援朝鮮戰爭對當時東北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戰明軍耗時6年經歷兩次大規模戰爭最終打敗日軍,不僅僅保衛了朝鮮同時也讓日本元氣大傷,長遠來看萬曆朝鮮戰爭對日本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尊定了東亞三百年和平局面,然大明此戰也消耗巨大最終導致後金崛起。

結語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的確有點得不償失,傾全國之力入朝作戰,結果放棄了最好的平定遼東之亂,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我們不得不說,緩朝作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去不可


外太空的首富


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之戰不僅精彩,而且打的很有價值。他維護了明朝的宗主國帝位,也打擊了倭奴的擴張野心,更保證了東亞地區和平與穩定。


東方京川


用整個中國歷史來看,西北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的最大威脅。

看近1000年曆史,你可以看到,中國的命門轉變為東北。

1、遼國、女真、滿清自東北殺入中原。2、倭國自東北侵入中原。

所以,萬曆抗倭援朝與抗美援朝,意義絕對是一樣的。否則,或者倭國侵略中原還會提前幾百年。

你明白嗎?


四川達州


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之戰不僅精彩,而且打的很有價值。他維護了明朝的宗主國帝位,也打擊了倭奴的擴張野心,更保證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

維護明朝宗主國帝位的需要

我國古代的封建帝王都視自己為天下共主,對周圍的藩屬國有保護的義務。朝鮮與明朝兩百年間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後,明太祖朱元璋賜予其“朝鮮”國號,朝鮮皇帝即位都由大明皇帝冊封。

所以,在朝鮮遭受倭奴侵略且將要亡國的情況下,幾十年不上朝的大明神宗皇帝果斷派兵援助。大明作為朝鮮的宗主國,負有保護朝鮮的義務。如果對朝鮮亡國坐視不管,那麼大明的其他藩屬國會作何感想?大明的宗主地位怕是要岌岌可危了。

救朝鮮實為保中國

正所謂,唇亡齒害。朝鮮與大明一河之隔,倭奴侵略朝鮮,也必會危及大明的安寧。日本當時宰相豐臣秀吉就曾讓使者告知朝鮮國王他們要借道朝鮮進攻大明,希望朝鮮臣屬於日本,倭奴的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開戰之後,朝鮮在倭奴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首都平壤失陷,朝鮮國王逃亡到中朝邊境。為此,朝鮮不斷向大明王朝告急求援。對於朝鮮的危局大明朝臣都有著共識:“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不久之後,大明即派兵渡過鴨綠江援朝抗倭。

援朝抗倭戰果

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分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兩個階段,明朝先後共投入兵力125000人,最重以大明、朝鮮勝利,倭奴退出朝鮮而結束。

援朝抗倭戰爭對東北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朝鮮久經戰亂,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代價,國勢由此一蹶不振;日本豐臣秀吉集團元氣大傷,隨後被德川家康所取代;大明王朝經此一役,遼東地區的精銳兵力損失殆盡,以至於無法抗衡新崛起的女真族努爾哈赤。

雖然援朝抗倭戰爭明朝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他阻止了倭奴的侵略行徑,保證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如果坐視不管,那明朝將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時光山人


不是的,萬曆年間最著名的是萬曆三大徵,當時朝鮮遭受日本倭寇侵略,朝鮮向大明求救,明朝皇帝排出軍隊到朝鮮,抗擊倭寇,表面上是幫助別人,實際上是幫助自己,因為朝鮮是中國的北大門戶,一旦朝鮮戰爭爆發就會威脅中國的邊疆安全,北邊不保就會威脅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北,西南,到那時候國土淪陷,蒼生慘遭屠戮,因此,保朝鮮就是保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