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恆次各”(納西語:神山降臨的地方)展翅欲飛的“仙鶴神樹”


樹的呼喚


只要有泥土,

樹都可以隨意生長。

只要風調雨順,

樹上就會有鳥兒歌唱。

一棵樹抵擋不住風雨,

一片森林才會充滿生機。

我彷彿聽見每一片樹葉細微的呼吸,

與生命息息相關。

聽見每一個無聲的嘆息,

讓靈魂感受無盡的遠方。

為何人與自然不能相依為命?

為何生命不能惺惺相惜?

我不想只有一棵樹,

我渴望一片森林。

即使彼此陌生也能站在一起,

即使有淚也能化作甘霖。

人與森林要共同舉手,

才能托起一片藍天、白雲。

人類的心靈能夠自由自在飛翔。

讓樹與生命緊緊擁抱在一起吧!

每晚的星空將會燦爛,

每天的太陽都會溫暖。

讓陽光親吻綠葉,

讓綠葉都折射岀太陽的光芒。

我呼喚每一棵樹,

所有的樹都站在一起,

變成一座座森林,

變成一片片綠洲。

我呼喚人間處處有綠蔭,

生命樹木、和諧生長。

自然與人類共同呼吸,生命之樹。

情同手足、深情依偎,共同沐浴陽光雨露太陽。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新主植物園5000年的鐵杉樹


【創作談】

關於《樹的呼喚》

楊樹高


通過這次疫情,引發了我的很多思考。

我特別想起魯迅的一句話:“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都和你有關”,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深刻的認識。“每一個呼吸都和你息息相關,每一聲嘆息都讓你感同身受”。

人的屬性中最重要的應該是“社會屬性”。社會是載體,每一個個體都是組成部分,猶如大海里的一滴水,離開了社會任何個人都不復存在。但如今很多人“社會意識”“集體觀念”嚴重缺乏,“自我意識”“個人主義”以及極端的自私自利普遍流行。“只管向社會索取私利,不會向社會回饋公德”成為人類的“通病”,比任何“疫情”都恐怖。如果不借助國家(社會)強大的力量,任何個體生命的脆弱在大災大難(包括天災人禍)面前都不堪一擊,任何人對自身的“病毒”束手無策,而且不顧及他人真的就成了“害群之馬”。“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才是戰勝疫情的根本保證。

人類另一個重要屬性是“”自然屬性”。

人類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寵兒”,雖然自封為“高等動物”,甚至自我膨脹狂妄到了可以“主宰自然”的程度,不但沒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而且為所欲為,強取豪奪,使人類的“母體”遍體鱗傷,甚至面目全非。大自然真的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人類永遠是永不知足的“啃老族”,但如今成了大逆不道的“不孝之子”。如果沒有自然的恩賜,人類面前擺放的永遠是“最後的晚餐”,“人類需要大自然,但大自然不需要人類”!“是生存,還是毀滅”?不是人類說了算,還是大自然說了算!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麗江“五大寺”的銀杏見證了每一座寺廟的歷史


我出生在一個自然生態非常美好的納西族傳統村落,不僅是“天然植物園”,而且也是著名的“東巴之鄉”“文化基層”,祖祖輩輩都信奉“萬物有靈”“人與自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各民族都是親兄弟”等理念,東巴文化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整體的觀念、和諧的觀念,都是“小我”和“”大我”的觀念、“有我”而“無我”的觀念……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被世人譽為“智慧的迷宮”,但更是納西族優秀傳統的“教科書”,它教導後人一生必須要做三件事:一是敬畏一一敬畏天地自然、敬畏神靈、敬畏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二是感恩一一感恩天地自然、感恩祖先、感恩父母、感恩家鄉、感恩社會……三是還債一一你的所有都是外在的給予(特別是生命),所以人的一生都要還債。還祖先的債、還父母的債、還自然的債,所謂的“還債”其實就是倡導“付出”和“奉獻”……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禍兮,福之所倚”。納西族“人與自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的理念是大自然報復人類之後最大的收穫,從此不僅學會對大自然懺悔,而且更開始了給大自然治病。此次疫情“是禍躲不過”,但通過戰勝疫情會給更多人帶來很多思考、帶來更多改變……

人類是從森林裡走出來的,對於我而言,我的祖父輩都還生活在森林裡,我對森林有特殊的感情,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棵樹一一“一棵行走的樹”,“一棵走出森林又一直想回歸森林的樹”……

疫情發生後,我一直“自我封閉”在“小家”,離開“大家”的日子真的不好受,就象一隻“籠中鳥”,真正嚐到了不能自由飛翔的“苦果”,而且,有關“疫情”的信息幾乎把你淹沒。我想到納西族的一句諺語:“人間沒有累死的人,陰間只有閒死的鬼”。即使吃穿不愁,但無法正常工作也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和悲哀!於是我開始重溫中國的古詩詞(每天熟讀十首),翻閱一些納西族歷史文化(特別是東巴文化)的資料,生活才發生新的改變,心靈才得到充實和解脫。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傳說中的“含英巴達”(凸尖杜鵑)


突然有一天,單位安排我值守,我走在上班路上,看見了那排熟悉的白楊,在春寒料峭中,偉岸、挺拔、精神抖擻並整齊有序、肩比肩的站立在一起。彷彿是要刺破長空的感覺,而且在灰濛的天空唯有它們的上空才出現了一隅藍天白雲;又彷彿是一群擔當著特殊使命正要出征並接受天地檢閱的一群勇士。

我首先想起課文裡學過的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讚》,想起文中的每一個詞彙和每一個句子與此時此刻眼前的意境是那麼吻合,而且白楊此時此刻正是我所渴求的人格的化身,我的精神終於被站立,我也彷彿看到白楊的枝幹都長出了綠葉,眼前出現了一片綠蔭,陽光在樹葉上閃耀,鳥兒在林間歌唱,暖風習習吹過樹梢……這也許是文學對人深刻的影響。我趕緊拍下那排白楊的美照,匆匆趕往辦公室。在路上,我又想起周圍的這一片土地,十多年前都是田野村莊,房前屋後乃至田邊地角都是綠樹成蔭,如今都已變成“鋼筋混泥”的叢林,麗江相對還好,還有一座保留還較完整的古城,“城市化”的加速使古老的國度幾乎“千城一面”,“美麗的鄉愁”幾處能見?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更是一個城市品味和檔次的標記,但所有自然之樹卻成為了“鋼筋混凝叢林”的點綴,車水馬龍成為了時代的河流……

這一排白楊生長在城市的邊緣,而很多樹也都失去了賴以生長的土地和環境。“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我想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樹的呼喚》從心底迸發而出。

“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是我最喜歡的名言。我喜歡文學,一直筆耕不輟,還堅持記日記;我愛好攝影,不停地追逐和捕捉美妙的景緻和美好生活的瞬間,圖片說明講究詩情畫意。這種愛好養成為習慣,這種習慣成為了自然,感謝網絡時代,特別感謝微信!我用微信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而且可謂“圖文並茂”,不僅記錄而且傳播當地的風土人物和歷史文化,也可算是“滿滿的正能量”,而且也跟我的本職最相符,如此一舉幾得的事何樂而不為?《樹的呼喚》隨即在“朋友圈”發佈,很快就有百多人點贊,多位老師還點評給予鼓勵,還有很多人又轉發了出去。“一棵樹”微弱的呼喚很多人都聽得見;“一棵樹”的悲憫和渴望被很多人理解。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彰顯生命奇蹟,在石頭上生長千年的核桃樹


音樂人肖煜光說:“意境很美,就是不押韻,譜成歌曲不好唱,有了韻腳又失了那份意境”。

文化學者年建生說:“用形象語言敘說人的社會屬性、群體意識,用詩呼喚揚棄狹隘、自我、單一,歌頌團結,共同奮鬥”!

中國社會科學院楊傑宏博士寫了詩評《愛的呼喚》:樹知道,風來過,因為有愛的呼喚!……每個人都是一棵樹,彼此相依而生,希望能夠一起呼喚,呼喚我們的良知,呼喚……

麗江電視臺主持人小柯說:“提前與您約定,做一期節目”。

青年作曲家李中抒說:“暗含力量,能深入內心,生命力是頑強的,只要有泥土就能生長,不一定是沃土,也代表了社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角色”。他著手把它譜成一首藝術歌曲。

特別讓我感動的是,著名文化藝術展演策劃人、經紀人、戲劇表演藝術家、朗誦家曾若明老師看到詩稿就給予肯定,他說:“用通俗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不獻媚,不空洞,自然保護與人類的意義,我們現在非常需要這方面的解析。作品有這方面的意義!”而且他要朗誦,並不斷修改了近十稿,形成了最後的朗誦版。第一次朗誦,不滿意,又朗誦了第二遍……

我把曾老師的朗誦音頻發給麗江電視臺的李霞女士,她立即回話,馬上安排編排,要我寫一點創作經過和體會,一寫就雜亂無章地寫了這麼多。至於體會,可以說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創作的源泉來自東巴經典,它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納西史詩”!

夜已深,“樹”要睡了,突然想起小時候媽媽唱的那首古老的《搖籃曲》:

樹睡在大山的懷抱裡

鳥睡在大樹的懷抱裡

爸爸的小兒子

躺在媽媽的懷抱裡……

一一2020年2月18日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白沙“三朵閣”唐柏


【讀後感】

愛的呼喚

楊傑宏


麗江有二樹,一個叫楊樹高,一個叫樹發生,兩個都生長在麗江的高寒山區,一個在麗江(縣)的最西邊。一個在最北邊,他們都紮根自己的母土,歌唱腳下的這塊土地與人民與歷史與天空。每隔一段時間都能讀到他們的詩文。“潤物細無聲,當春乃發生。”今天又讀到樹高先生一篇詩作——“樹的呼喚”。一如往常的風格:把深刻的哲理融入通俗易懂的語言裡,猶如火塘邊的親人交談,如坐春風。樹知道,風來過,因為有愛的呼喚。

樹高寫樹,樹很高,呼喚能夠到達很遠的距離——人類的靈魂深處,包括了祖先的靈魂棲息地與未來我們靈魂的寄居處。我們從哪裡來,能夠到哪裡去?泥土、風、雨、藍天、白雲、星空、陽光、雨露……這些充盈著美好意味的詞語都與樹息息相關,因為這些與樹,與森林、大自然共同構成了我們生存的世界,這些美好詞語與呼吸、生命、尊嚴、親吻、和諧、健康、溫暖、自由等有溫度、情感、人性的詞語密切聯繫。當然,並不是每一棵樹都能夠獨樹成林,正如作者所言,“所有的樹都站在一起,變成一座座森林,我呼喚人間處處有綠蔭。生命與自然,和諧,健康的生長。”哲人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部分。”一片森林即使彼此陌生,也能站在一起,即使有淚也能化作甘霖,人與森林共同舉手托起一片藍天白雲,讓人類的心靈能夠自由飛翔,擁抱世界;他們的目光聚合在一起,每晚的星空都是璀璨,每天的太陽都是那麼溫暖。”

東巴經裡有這樣的警句:“林茂水常流,根深樹不倒。”東巴經裡的結束語往往是這樣說的:“流水滿塘,長壽吉祥!”我想這也是這首詩所表達的主題吧。當下新冠病毒成為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人們都在反思人與野生動物,與大自然的關係,這首詩對這個嚴峻的時代命題作出了深刻的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棵樹,彼此相依而生,希望能夠一起呼喚,呼喚我們的良知,呼喚“人與森林共同舉手,托起一片藍天白雲,讓人類的心靈能夠自由飛翔擁抱世界。”

受樹高兄所囑而寫了這麼點感想,言不成文,謹表達一點心願:我願是一棵樹,和你站在一起,與更多樹長成綠色的生命海洋……

2020年2月18日於北京通惠河畔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古老的東巴經書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楊樹高,出生於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委會,曾在中、小學教書10餘年,曾在市委宣傳部、市委辦公室等部門工作,曾任麗江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一直行走在田野,長期從事麗江歷史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及傳播。全力參與新主及悟母兩個東巴文化保護傳承基地的創建。在國內外報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出版《世界的記憶 人類的遺產》等著作。兩度榮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榮獲“雲南新聞獎”、“麗江市宣傳文化突出貢獻獎”等。上世紀80年代加入雲南省作家協會,被列為省、市社科專家庫專家。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曾若明,演藝職業經理人,朗誦及戲劇表演藝術家,出生於汕頭市。我國第一批高級演出經紀人。1978年開始從事戲劇舞臺表演工作,八十年代進入演藝經紀行業從事國內外文旅項目交流及演出策劃、國際項目的策展人及經紀人。曾任職囯內多家演藝機構及公共關係公司。深圳保利劇院首任總經理,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2019年第五次訪問麗江後朗讀了四川省著名作家阿來的散文《一滴水經過麗江》受到很多聽眾的好評。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執行主編 和志菊

文稿提供 楊樹高

音頻提供 楊樹高

照片拍攝 楊樹高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楊樹高 曾若明】詩歌:樹的呼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