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亮的恆星密集的星系中心,是不是就看不到黑夜了?

愛瓠園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有白天跟黑夜,我們的太陽系中,太陽能量巨大,表面散發著強烈的光芒,照耀著整個太陽系。

在地球上,白天跟黑夜是同時存在的,只是白天的部分是面向太陽的,而黑夜那一面是背向太陽的,隨著地球的轉動,我們地球就形成白天黑夜的更替了。

同時白天黑夜也是相對的,地球有白天黑夜、但是發光體太陽就沒有白天黑夜了,表面一直都是發光。

同理,明亮的恆星密集的星系的白天黑夜也是相對的,就看你指的是那顆星體的白天黑夜,如果地處都是發光恆星中,四面八方都有發光恆星,那麼這顆星球的白天黑夜就只能用明暗來形容了,這個時候確實沒有黑夜了。



v雷電風v


在明亮的恆星密集的星系中心,是不是就看不到黑夜了?

這應該是很多人的夢想,地球不再有夜晚,無論白天黑夜都有瀰漫在天空中柔和的星光,永恆的照耀著大地,假如地球位於銀心恆星高密度核球附近的話,有沒有這個可能?

銀河系核球的密度有多高?

銀河可能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天體之一,畢竟在沒有光汙染的時代,抬頭就能看到銀河掛在天空,但真正認識銀河系,還要從十七世紀的伽利略開始,因為他發明的望遠鏡,所以才知道銀河也是由一顆顆恆星組成,到十八世紀的赫歇爾,他在發現天王星之後決定畫出銀河系整個地圖,在他測量了11萬顆恆星的位置後,終於確認銀河系的地圖,當然這和我們所瞭解的銀河系大相徑庭!

到了1918年沙普利經過多年觀測確認了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貝蒂爾·林德布拉德分析出銀河系也在自轉。而哈勃在確認仙女星系位於河外以後,這個距離最近的河外星系的形狀就成最好的參考,我們認識到了星系中心的核球和旋臂。

銀河系核球的恆星密度有多高?

我們現在知道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太陽系位於距離銀心約2.6萬光年的位置,銀河系主要有兩條螺旋臂,連接的中心核球是一個橢球狀核心,核球的中心是一個超過太陽400萬倍的黑洞,核心區域恆星密度很高,銀心處的恆星之間距離平均在10000天文單位以內(太陽和最近半人馬座比鄰星的距離是27萬天文單位),因此核球處恆星的密度大約是太陽系附近的19683倍,這個密度確實夠嚇人的,將近2萬倍的恆星密度!

假如地球位於銀心核球處大概有多亮?

十九世紀初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他認為如果宇宙是穩恆態且是無限的,那麼晚上應該不是黑暗的,所以奧伯斯認為宇宙並不是靜態的,他從一個如此簡單的問題卻推導出這樣高深的結果,奧伯斯確實是個大神!

但今天將地球塞進了銀河系的核球,讓大家來看看在銀心如此高密度條件下,地球的夜空到底有多亮,當然先來假設一個條件,比如首先假設下核球處周圍都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然後按距離和平均密度計算下地球夜空中的亮度,那麼首先要將太陽換算成10000天文單位外的亮度是多少。

視星等和絕對星等的關係

太陽的絕對星等為4.83,那麼當它在距離10000天文單位時亮度大約為:-16.4等,當天空中出現19683顆-16.4等的恆星時,夜空中到底有多亮呢?

星等之間的亮度差異

根據星等之間的亮度差異,計算得到星等加成為:10.73

那麼綜合星等為:-16.4+(-10.73)=-27.1等

太陽在天空中的亮度大約為-26.7,看起來居然比太陽還亮那麼一點,而且天空中是均勻分佈的,這可是個好玩的地方啊,亮如白晝,沒有夜晚了!

在銀心核球處,地球還能宜居嗎?

當然以上計算僅假設和太陽同級別恆星,但核球處的恆星大多數都是年老恆星或者紅矮星甚至白矮星和中子星,很多輻射可能會超出可見光波段,所以真正的視亮度應該會低於太陽的亮度,但這會伴隨著涼一個結果,也就是在核球處的輻射也會遠超地球水平,這樣的環境還能宜居嗎?

在核球處可能充斥這大量的X射線和伽瑪射線輻射,還有紫外線以及很強的微波輻射,這使得地球在那個位置的宜居條件急劇變差,甚至根本不適合生命生存,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天堂般的位置估計只有希臘神話中刀槍BLUE的神仙才能居住,也許奧林匹斯山就位於那裡!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拿銀河系來說,如果地球位於銀河系中心附近,那麼夜晚的天空是非常壯麗的,黑夜是不存在的,你會看到上上千萬顆恆星組成的“夜空”,遠比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幾千顆星星的夜空壯觀的多,其中不下百萬顆恆星的亮度都要比我們現在夜空看到的最亮的恆星——天狼星亮得多,夜空是璀璨又光芒萬丈的!但夜晚還是沒有白天明亮,因為白天還有一顆距離我們非常近的恆星——太陽在給與額外的光和熱!

那麼,為什麼地球現在的夜空這麼“稀鬆平常”呢?這主要與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附近的恆星密度有關。

雖然人類以自我為中心慣了,但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確實算不上“市中心”,充其量就是個“郊區”。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在銀河系的中心呈現出的是一個很亮又很長的的橄欖球狀,其半直徑為一萬光年,厚度也有一萬光年,而我們的太陽系是在一條叫做獵戶旋臂內側的一個支臂上,距離銀心約2.5萬光年,在這個位置上,恆星的密度只有0.004顆/立方光年,在太陽附近1秒差距(即3.26光年),只有太陽一顆恆星,可以說是十分稀疏了。而銀心附近恆星的密度要大的多,在銀河系最中心的位置附近,恆星密度可以達到約29萬顆/立方光年,這意味著距離銀心1秒差距之內,存在著超過四千萬顆恆星,這個恆星密度約是太陽系附近恆星密度的七千萬倍。

圖為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紅外攝像機穿透了大部分塵埃,拍攝到擁擠的銀河系中心區域的恆星。

在太陽系附近,恆星的距離是論光年計算的,整個銀河系中平恆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4光年,而在銀心附近,恆星的距離是按“光天”計算的,那裡恆星之間的距離只有大約6光天(約1555億千米),這個距離只需讓已經走過了217億公里的旅行者一號再飛200多年就能達到了(好像還是挺遠的),並且銀心附近的恆星大都是大質量恆星,它們普遍要比太陽更亮更大,所以,如果太陽系在銀心附近的話,地球就不在會有夜晚,只要一睜眼,滿眼都是星星!

雖然在那個位置星空很壯麗,但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如此眾多的恆星中,也充斥的數量不少的白矮星,中子星或是黑洞,在這樣的星際空間環境對於地球生命來說可以算是致命的,周圍恆星發出的各種射線會讓地球的生態系統崩潰,無法孕育出生命。

所以,我們地球現在這個位置還是挺好的,如果不是在銀心附近充斥的大量的星際塵埃,我們在地球上看到銀心的亮度應該和滿月差不多,而且,現在我們的星空和銀河也是很靚麗的。


清明的星空


但事實上這個問題關係到宇宙的一個本質特性。如果宇宙是穩恆態的,無限大的,時空也是平直的,其中應該均勻地分本著來自恆星的光線,這樣的話“黑夜”也應該是明亮的。有人可能會說晚上沒有了太陽光,但是與上千億顆恆星的光線相比,晚上少了太陽這一顆恆星的光線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夜晚為什麼是黑的呢?主要因為兩點。

一是宇宙並不是無限的,它是有限的而且時空也不是平直的,宇宙有一個開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宇宙大爆炸,在有限的時空內,光想並沒有來得及把所有時空都照亮,在有限的時間內,遙遠恆星的光線還沒有到達我們的地球,也就是說光線並沒有填滿整個宇宙空間,所以就有了黑夜。




蕭風79634699


仍能看到,沒有介質的傳播,再多的恆星也是一片黑暗。


平常人246089341


不是。在廣闊的太空是黑暗的。


東門街人wwuu


看你怎麼給“黑夜”下定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