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 南陽探索“三有一可”新路子

安置好行李,測量過體溫,換上新口罩……一切準備停當,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大河屯鎮肖莊村村民秦道喜登上了開往福建寧德的長途大巴。

2月22日下午,276名和秦道喜一樣的外出務工人員從南陽市民服務中心廣場集中登車,在政府工作人員、公安民警和醫務人員的護送下分赴廣東、福建、浙江。當天,全市共有114批、6619名外出務工人員踏上了返崗復工的征程。

疫情當前,作為毗鄰湖北的人口大市,南陽市做好疫情形勢下勞動力轉移就業和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探索推出了“三有一可”工作機制,即:有組織地外出前健康狀況核查監測、有組織地開展勞務輸出、有組織地開工復工和可追溯信息系統建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推動勞務輸出和企業開復工工作。

分類施策

勞務健康由政府“擔保”

“這是我們回廠上班的‘通行證’,政府了蓋章的,可不能弄丟。”駛往福建寧德的大巴上,社旗縣周莊村村民汪浩小心地把一份證明裝進貼身的衣兜。

這張《南陽市外出務工人員健康證明》上,不僅有詳細個人信息,還有村醫、村支書、包村鄉幹部的簽字,並加蓋了鄉鎮政府、鄉鎮衛生院的公章。在家隔離14天體溫正常,並參加了統一組織的胸透、驗血等健康檢查後,汪浩才拿到了這張“三簽字、兩蓋章”的“通行證”。

由於南陽的特殊地理位置,務工人員健康監測、輸送安全如何保證?

南陽市先後印發了《關於應對肺炎疫情建立“三有一可”機制的意見》,從信息登記、健康證明辦理、務工人員流動、務工人員輸出、用工信息發佈、信息平臺建設、復工復產開業管理和備案等環節進行詳細分解。

勞務健康如何保證?針對未發生過疫情的村,為有外出務工意願的務工人員開闢“綠色通道”,落實包村鄉幹部、村支書、村醫“三簽字”後,開具健康證明,敞開輸送;在疫情村中但無接觸史的外出務工人員,居家隔離後無症狀的,落實“三簽字”制度後輸送;在疫情村中有接觸史的外出務工人員,醫學觀察14天后無症狀,再進行7天居家隔離落期滿無症狀的,實行“三簽字、兩蓋章”後再組織輸送。

輸送途中安全如何落實?南陽市通過加強信息排查,實行點對點溝通,開展有組織輸送,制定標準化工作規範,確保把健康、無疫情隱患的務工人員輸送至用工企業。同時,南陽市還上線了南陽市勞務健康與流動安全大數據智慧平臺,實現外出務工人員健康信息和務工信息可倒查、可追溯。人社等部門還著力加強用工對接和勞動權益保障,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全方位服務。

外強輸送,內抓生產。南陽嚴格實行企業復工、防疫責任雙落實,科學安排復工時序,優先保障具備條件的規上工業企業、民生項目,逐步放開其他行業,對部分不可控情況多、疫情防控壓力大的行業,暫時不允許開工;嚴格復工條件,加強審批監管,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高效地開展工作。

逐層壓實責任

復產復工有序推進

南陽市實行市級領導分包聯繫縣市區“三有一可”工作機制,做到分包聯繫縣市區疫情防控、“三有一可”雙責任、雙落實。建立“三有一可”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下設有組織勞務輸出專項小組,組建企業開工復工開業服務專班。各縣區也同步成立相依機構,進一步細化措施,加強組織,確保全市上下統一行動、步調一致。

南陽市一手抓正向激勵,設立500萬元的南陽市有組織勞務轉移輸出工作獎勵基金;一手抓責任追究,對各縣區轉移輸出率和有組織轉移輸出率實行“一天一統計、兩天一排隊、三天一公示”,對懶政怠政、失職瀆職等行為,由紀檢監察機關依法依規嚴肅查處。

隨著“三有一可”工作的快速推進,截至2月22日,全市為48.29萬人有外出務工意願的務工人員建立外出務工意願臺賬,辦理健康證明46.95萬張,組織返崗3.67萬人,其中政府有組織的“點對點”輸送406批1.89萬人。 南陽市165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復工326家,復工率19.67%,累計復工人數5.4萬人,復工企業復產率19.32%;規模以上物流企業復工率25.42%。

南陽市探索實施“三有一可”機制的實踐,也被河南省防控指揮部作為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為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不誤、雙勝利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