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才能創作出,音調優美、格律整齊、朗朗上口的詩歌?

今天我們進入《杜工部集》的第三篇,來看看傳說中的“四聲八病”,我一直強調,詩歌的美主要是格律美,是音調美。所謂的“四聲八病”是竟陵八友之一的沈約,在詩歌研究上提出的一個理論,

“八病”指的就是我們在創作詩歌的時候容易犯的八種毛病。

“八病”是在“四聲”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所以合稱“四聲八病”。不得不說,這個理論的提出讓詩歌在音律上有了質的飛躍,也直接導致了南北朝時期“永明體”的出現。它講究的是:字字斟酌,追求動聽的格律和音色。

當然,或許您之前聽說過“永明體”,它從來不是一個好詞,代表的是形式主義,只對形式美精雕細琢,為了這種美,反而降低了文字間的內容,讓文章變得空洞乏味,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或許才是純文學應該有的樣子。

我們要如何才能創作出,音調優美、格律整齊、朗朗上口的詩歌?

大韻傍紐

為了更好地理解“四聲八病”,我們需要舉例說明。下面我們就先來看兩句詩:“鳴禽弄好音,魚遊見風月”,您可以嘗試著大聲朗讀,是不是有一種口齒不清的感覺,讀起來非常吃力。這是為什麼?

因為“鳴禽弄好音”,“禽”和“音”韻母相同;“魚遊見風月”,“魚”和“月”聲母相同,如果您能夠想到之前我們學過的雙聲疊韻知識,那麼恭喜你。但是接下來或許您會問:雙聲疊韻的詞語很多,而且都是好詞,讀起來不會這樣啊?這到底是什麼毛病?


我們要如何才能創作出,音調優美、格律整齊、朗朗上口的詩歌?


雙聲詞確實有很多,比如“彷彿”、“慷慨”和“流利”;疊韻詞也很多比如:“連綿”、“逍遙”、“徘徊”。您發現一個規律沒有?

無論是雙聲還是疊韻,兩個字只要緊挨著,讀起來就特別順暢舒服,但是如果中間插入了別的字就很拗口,非常不好聽,您可以自己嘗試一下。我們把“鳴禽弄好音”這句裡的中間字去掉就是“禽音”,“魚遊見風月”則是“魚月”,是不是感覺順溜很多了呢?


“鳴禽弄好音”在“八病”之中所犯的就是“大韻”;“魚遊見風月”犯的則是傍紐。或許您會認為這存在矯枉過正之嫌,其實在我看來沈約的“四聲八病”非但沒有過猶不及,反而恰到好處,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套理論,就不會有大唐的近體詩,更不會有杜甫這樣的集大成者。

我們要如何才能創作出,音調優美、格律整齊、朗朗上口的詩歌?

頑皮的蘇軾

蘇軾是一個非常有才又非常詼諧的人,他確實在某種程度上不按常理出牌,不過對於詩歌的創作他是認真的。在宋朝的時候就有人批判過“四聲八病”實在是殺傷腦細胞,於是蘇軾用自己的方式創作了一首《吃語詩》,他將“四聲八病”的問題放到最大,全詩全是沈約眼中的毛病,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江寧高居堅關局,犍(qián)耕躬駕角掛經。篙竿系(xì)舸(gě)菰茭隔,笳鼓過軍雞狗驚。解襟顧景(yǐng)各箕踞,擊劍賡歌幾舉觥(gōng)。荊筓(jī)供膾愧攪聒(guō),乾(gān)鍋更戞(jiá)甘瓜羹。

您根本不必在意這首詩的內容,內容就算再好,用這種形式寫出來也都不重要了,八句詩裡全部遍佈雙聲,讀起來非常拗口,作為正常人讀一遍覺得還可以,讀上個兩三遍自己都會懷疑人生。

我們要如何才能創作出,音調優美、格律整齊、朗朗上口的詩歌?

所以“四聲八病”的理論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沈約,我們讀起來的詩如果都是蘇軾惡作劇那樣,那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雖然“八病”的原理到了後世也被逐漸弱化,不過其影響依舊在,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絕美的詩歌。

說了那麼多,接下來“王庶文講壇”就為大家整體介紹一下“八病”到底有哪些。

我們要如何才能創作出,音調優美、格律整齊、朗朗上口的詩歌?

“八病”

“平頭病”

,所謂“平頭”說的是詩歌的第一句和第二句開頭兩個字的平仄相同,例如“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今日”與“歡樂”都是一平一仄,這就是“平頭病”;

“上尾病”,說的詩在第一句不押韻的情況下,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和第二句的最後一個平仄相同。比如:“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草”與“柳”都是仄聲,這就犯病了。

“蜂腰病”,說的是在五言詩裡,第二個字與第五個字平仄相同,例如:“相去日久遠,衣帶日已緩”,“去”與“遠”,“帶”與“緩”都是仄聲字,這種詩句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所以叫做“蜂腰”。

“鶴膝病”,說的是第一個句子中的最後一字與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字平仄相同,比如:“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草”字與“女”字都是仄聲,這也屬於犯病了。

“小韻病”,在五言詩中兩句之間不能有一個韻部的字。比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樹”與“露”,“連”與“泉”都是同韻。

“正紐病”,在五言詩中兩句內不能雜用聲母、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比如“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與“金”聲母韻母相同。

接下來就是“大韻病”和“傍紐病”在上文中已經有敘述,這裡就不闡述了。“八病”大致就是這些內容,如果您要寫詩“八病”的理論肯定是要了解的,但是不一定要照搬,您可以作為參考,能夠改變一些用字讓詩歌變得更美,始終是件好事。

我們要如何才能創作出,音調優美、格律整齊、朗朗上口的詩歌?

事實上,在後世“八病”理論也確實是一種輔助參考,很少真的有人能夠按照這樣的規律來寫詩,如果這麼寫實在是困難不說,當要表達深刻內容含義的時候也總會出現偏差。

好了,今天的《杜工部集》內容就到此結束吧,關於這個主題我們的講述還沒有完結,接下來每週還會有更新,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一點:“四聲八病”是南朝沈約發現的文字規律,如果按照這個規律創作詩歌,詩歌的韻律就會非常優美;在後世雖然大家都不能夠真正遵循“四聲八病”的原理,卻也願意將其作為參考、輔助。

我們要如何才能創作出,音調優美、格律整齊、朗朗上口的詩歌?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