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2020年,三星打響了手機創新的第一槍。

海內外媒體的溢美之詞我們按下不表,主要有兩個亮點值得注意:

一是全新的“粉餅”設計,儘管Galaxy Z Flip是三星旗下第二款摺疊屏手機,首次搭載三星超薄柔性玻璃UTG的顯示屏,採用翻蓋式的上下摺疊,但從媒體反饋來看,減少了摺疊屏的可見摺痕,比左右摺疊設計耐用程度更高,這讓摺疊屏收穫了商業化潛力;

二是成本持續下探,Galaxy Z Flip售價1380美元,讓習慣了動輒數萬、數十萬的“概念摺疊屏”產品開始具備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可能性。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如果說去年Galaxy Fold是在“造神”,後續各家都面臨著技術闖關、批量生產等重重難題,那麼今年早春這場發佈,則試圖開啟一個真正的摺疊時代。

而這一次,中國廠商未能及時並跑,導致三星獨秀。它能夠如願以償嗎?

從三星的摺疊夢,看智能手機的形態進化

三星死磕摺疊屏,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

饒是如此,摺疊屏展現出實用價值的速度,還是出乎我們的預料。

畢竟按照全面屏的進化邏輯,從各種劉海屏、水滴屏、屏下攝影、潛望設計等等,廠商們為了追求更大的屏佔比絞盡腦汁、出盡百寶。

而去年2月三星第一款量產的摺疊屏手機 Galaxy Fold的發佈,就眾所周知,撲街了。在後續的評測中問題頻出,閃屏、斷屏、黑屏、屏幕凸起等槽點絡繹不絕,設計缺陷嚴重,就連三星移動業務負責人高東真也不得不承認——“我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匆匆推出Galaxy Fold,現在的情況很尷尬。”為此,原定的4月售賣計劃也不斷延期,訂單被全部取消。

一鼓作氣卻功敗垂成,可能是有了第一次失敗的低預期,因此時隔一年後,三星交付的第二款可量產的摺疊屏手機Galaxy Z Flip,獲得了不少好評,進步不可謂不大。

當然,一將功成背後,是三星數十年的技術積累與產業鏈佈局。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用“十年一劍”來形容三星的摺疊夢,並不誇張。

眾所周知,三星是全球第一大屏幕廠商,從2008年開始就在佈局柔性屏產業。

2011年,摺疊初展翼。

當年,三星在CES電子展上展示了自家第一個摺疊屏設備的原型。這款機器採用了AMOLED屏幕,顯示屏可以對摺,並且在10萬次摺疊/展開後,鉸鏈處的亮度僅下降了6%。

當時三星內部研究人員信心滿滿,認為只需要1-2年就能研發出可商業化的工藝。

到了第二年,就連《華爾街日報》都認為三星的柔性顯示屏手機已經“處於開發的最後階段”。顯然,歷史證明這一美好願望已經連續“骨折”了。在2013年相繼發佈的Galaxy S4和Galaxy Q中,並未看到相關應用。

2014年,曲面折中。

“真·摺疊屏”屢屢上不了線,估計三星也覺得總打雷不下雨說不過去了,於是開始尋找“折衷方案”,曲面顯示屏就此流行。

實際上,在過去的數年間,曲面就一直是三星旗艦的招牌技術。

2014年,三星一款三面彎曲顯示屏的新款Galaxy手機推出,這被看做是摺疊屏手機的先遣部隊。此後,該技術不斷在三星旗艦手機上得到推廣,從Galaxy Note Edge到Galaxy S10,可側面顯示的柔性屏幕,就成為三星擴大手機交互視野的獨門武器。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2016,強行摺疊。

曲面顯示在商業市場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不僅奠定了三星在高端市場的品牌佔位,也為其帶來了足夠高的技術溢價。畢竟,當時三星是唯一一家能夠生產柔性屏幕手機的製造商。

“技術驅動”的甜頭讓三星的摺疊夢更加澎湃。甚至一位三星顯示器官員對《韓國商報》表示,摺疊屏智能手機將在2016年實現商業化。

而三星也的確在2016年推出了一款Valley摺疊屏智能手機,有點類似今天我們看到的Galaxy Z Flip,就是由兩部分組成,可以在中間摺疊在一起。

不過,Valley悄然夭折,另一個摺疊屏項目“Galaxy X”取而代之。儘管和“X戰警”共享了一個牛逼的符號,但Galaxy X的表現也十分平庸,通過左右摺疊的方式,可以從智能手機變成平板,這在當時引發了不少批評。

總的來看,2016年三星在摺疊屏上面百般折騰,但都未能在消費市場掀起什麼水花。畢竟,左手iPhone右手ipad它不香嗎?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謠言四起,Fold難產。

儘管三星在2016年沒折騰出個所以然,但這並不妨礙PR稿和謠言滿天飛,比如2017年三星在全球移動通信大會(MWC 2017)上展示一款摺疊智能手機樣機,《韓國先驅報》就爆料說,三星“在2017年第三季度推出10萬臺摺疊式設備”。

顯然,這十萬臺摺疊屏手機是沒影兒了,因為當時的設備甚至沒有向大眾展示,只讓受邀參會的來賓欣賞了一把。

當年4月,還傳出Galaxy Fold手機即將發佈的消息,隨後就被三星闢謠,表示曲面無邊框賣得挺好的,摺疊屏敬請期待2019。

到了2018年,又傳出摺疊屏要大規模生產的消息,三星手機首席DJ Koh又出來表示“為時過早”。

這操作一度讓人吐槽,是不是自己放風、自己闢謠來造勢??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直到2018年,三星官方終於在社交媒體給了一句準話,表示將在SDC 2018上推出全新體驗的摺疊顯示屏。結果,當年展示的卻是一款名為“Infinity Flex Display”的原型機,這其實是沿襲2017年側曲面無邊框顯示屏的“Infinity Display”。

最終,Galaxy Fold在2019年2月姍姍來遲。帶著1799英鎊的誇張身價,和各種屏幕bug的吐槽,終結了三星在摺疊屏手機上延宕了將近十年的寸進。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可以說,三星將摺疊屏從概念變為了現實,但值得注意到是,其他廠商也並未掉隊。

2019年2月,華為、OPPO、小米幾乎都相繼發佈了自己的摺疊屏手機。微軟也隨後推出了首款“摺疊屏”手機Suface Duo。蘋果也被曝出或將在未來推出一款搭載可摺疊屏幕的iPad。11月,摩托羅拉也發佈旗下首款摺疊屏手機moto RAZR。

而在更早的2016年,聯想就曾展示過可以摺疊的手機Folio,試圖截胡三星。就連柔性屏生產廠商柔宇科技,也打造了一款摺疊屏產品FlexPai。

群雄逐鹿之中,智能手機會在2020年迎來摺疊屏爆發嗎?

摺疊屏手機,實壯還是虛胖?

關於摺疊屏到底是不是偽需求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不少評論家認為,人們對大屏的追求已經到極限了,摺疊屏還不如“手機+平板”,卻動輒賣出數萬天價,技術穩定性和量產也遙遙無期,不是“PPT手機”就是“玻璃櫃藏品”。怎麼看都不像是能“走花路”的命。

以上都是事實,但我卻有另一種看法。

一方面,人類對交互體驗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夠用”絕不是終點。從功能機到全面屏,更大的屏幕總是意味著更廣的視野、更衝擊力的觀感,以及更多的體驗可能,這也讓屏幕尺寸增大成為智能手機產品迭代的一條主線。而“手機摺疊”同時兼顧了大屏幕與便攜性,不僅意味著屏幕更大,交互更酷,還意味著更多元的互動與內容成為可能,在產業生態帶動上也有著顯著潛力。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另外,技術成熟度也意味著高門檻,在目前腥風血雨的存量市場博弈,無論技術還是形態都已經出現了認知疲勞。經常三月A被吊打,五月B又居上,互相糾纏的文字遊戲也是讓消費市場呈現頹象的禍首之一。想要激活“衝動型”消費,無論是形態上突破大眾審美的摺疊設計,還是交互上更具新鮮感,都能刺激消費者打開荷包。更關鍵的是,技術門檻也讓先發者可以在數月內保持“摘果子”優勢,這在當下無疑是吸引手機廠商扎堆的重要原因。

至於阻礙大眾下手的價格因素,顯然也在供應鏈持續加碼、技術日漸成熟、批量化成本下降等的合力下,開始向四位數挺近。作為一款未來概念型產品,價格相較iPhone X還低。而根據DSCC的預測,三星7.3英寸的可摺疊柔性OLED面板2019年的成本接近180美金,但2022年的成本將降至90美金左右,降幅約為50%。按此趨勢,打開消費市場顯然只是時間早晚。

從另一個角度想,摺疊屏產品也意味著更高的溢價與利潤,一旦投向市場,也能夠幫助廠商獲取足夠的利潤來投入研發,進入“儲備技術-引領市場”的正向循環,擺脫在“性價比”中纏鬥的噩夢。

當然,說了這麼多,其實最核心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是真的很想擁有啊!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當然了,三星的“十年磨一劍”也讓我們得以真實感知到摺疊屏手機的真正難度。

簡單梳理一下,三星到底攻克了哪些產業維度:

1.供應鏈。

我們知道,摺疊屏需要採用備摺疊功能的柔性OLED面板,其良率和價格佔據了手機的絕大部分成本,這就要求智能手機廠商對供應鏈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引導力。

三星在摺疊手機上的引領優勢,其柔性屏產業的協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去年日韓貿易衝突導致的氟聚酰亞胺等材料進口限制,也讓三星手機的推出和量產受到限制。

與之相比,中國廠商大部分都與供應鏈是合作關係,很少具備與上游產業協同創新的技術能力,這也就限制了中國摺疊手機產品的創新和問世速度。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2.耐用性技術。

前面我們提到,2016-2018年,三星在謠言和闢謠的邊緣反覆橫跳。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就是解決耐久性問題。直到2018年三星顯示器公司開發出了一種是柔性OLED面板,其基片牢不可破,並有一個安全貼合的覆蓋窗口,其透射率和硬度更適合智能手機,這才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而目前,除了三星和華為,2019年其他手機品牌廠商仍處於樣機狀態,既沒有量產計劃,發售也一再受限。而華為曾透露,為了達到無縫貼合,其團隊對超複雜鉸鏈投入了三年以上的研發。摩托羅拉moto razr也經歷了4年的反覆打磨,才得以與用戶見面。

而屏幕和鉸鏈的改變,也會影響主板、電池、散熱以及各種接口的結構設計,考驗著廠商的全面協同技術創新能力。目前來看,摺疊屏製造技術也將進一步拉開手機廠商的競爭差距。

技術、商業和創新的彼岸:“被摺疊”的三星

3.應用生態。

手機形態的變化,也會直接改變手機系統的交互邏輯。從一屏到多屏,智能手機還能夠為用戶提供哪些價值,這就考驗著智能手廠商的系統和應用軟件開發生態。

原因很簡單,摺疊屏手機要打開消費市場,必須提供有針對性的應用App。舉個例子,摺疊屏最顯著的優勢是可以在一塊屏幕上完成打遊戲、看視頻、聊天、辦公等多種任務操作,而不需要在多個窗口之間反覆切換。手機應用如何根據這樣的顯示界面調整大小、交互,這都需要給開發者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指導來實現。

正如三星移動負責人盧泰文所說,“從技術上來說,多次摺疊的手機我們(三星)其實是做得到的。但比摺疊屏本身更重要的是,市場中必須有足夠多的內容和服務,才能給消費者提供真正更高的價值。”

目前來看,市場上並沒有一個完善的內容服務生態系統,如何為摺疊屏手機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等待著包括三星在內的廠商來回答。

儘管在2020,我們還看不到摺疊屏手機的井噴,但值得注意的是,歷史總是彈奏著相似的音階。蘋果手機的第一代產品也曾被吐槽體驗不好,今天,當我們思考下一個移動便攜設備的面貌,手機與電腦的界限在模糊,二維與三維正在被打通,虛擬與現實也不再受限。

此時,相信不少人會認同,摺疊與5G的疊加,會渲染出智能時代的新交互可能。而作為手機品牌,能做的只有低頭躬耕,走向那個篤定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