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花志》跨越時代生存,美到極致?浙江文藝社為散文集做了什麼?

【百道編按】自古而來,琴棋書畫,花鳥魚蟲,都是中國文人寄託情志的對象。浙江文藝出版社近期推出《蒔花志:周瘦鵑花卉美文集》。該作品輯錄了周瘦鵑近60篇散文,穿插近百幅中外名家花卉畫作。這樣一本難得的花卉鑑賞散文集,編者注入了哪些匠心?編排上又做了哪些努力?

《莳花志》跨越时代生存,美到极致?浙江文艺社为散文集做了什么?

《蒔花志:周瘦鵑花卉美文集》

點擊圖書封面可在三大網店購買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1月

現代很多在都市生活的人,都有著強烈的親近自然的願望,都有著田園牧歌式的夢想,最近李子柒的走紅正好說明了這一點。但大多數人並不能做到迴歸田園,最多也就是在自己的院子和陽臺上種種花養養草,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尋覓獨屬於自己的一份恬靜與美好。

花卉之美與文字之美相得益彰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那千年不朽的亮麗風景與唯美意境深深慰藉著多少文人義士。浙江文藝出版社(以下簡稱“浙江文藝社”)近期推出《蒔花志:周瘦鵑花卉美文集》。

該作品輯錄了民國文學家周瘦鵑晚年閒居家中時所寫的關於花的近60篇散文,這些散文記錄了他一些養花的心得經歷、各種花的常識、對各種花的體悟,以及歷代名家吟詠花的詩詞。周瘦鵑的文筆流暢優美,對花的認識極深,再加上他有多年的養花經驗,堪稱園藝專家。編者將這些散文按照內容大致分為六輯,連輯封都做得十分雅緻。

書中包括花的神話故事與愛情故事,花道和瓶供,以及各種具體花卉的介紹,例如水仙、迎春、牡丹、荷花、梅花、蘭花等。花卉是美的象徵,是造物的奇蹟,對於花的欣賞,對於美的追求,是人類社會一個永遠都不會過時的主題,正如人們歌頌美德,揄揚愛情一般。

《莳花志》跨越时代生存,美到极致?浙江文艺社为散文集做了什么?

書中穿插了近一百幅由中外名家繪製的全綵花卉畫作,提到的每一種花卉都有相應的配圖,這本書洵為一本難得的關於花卉鑑賞的散文集。

周瘦鵑(1895-1968),原名周國賢,江蘇省蘇州市人。民國時期出版翻譯了大量著作,是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編過《禮拜六》週刊等報刊。作為身處鍾靈毓秀之地的蘇州文人,周瘦鵑尤其鍾愛花木,稱自己為種花人,其種花生涯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在上海舉辦的中西蒔花會上就曾三奪錦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瘦鵑盆景、園藝專家的名聲更是遐邇聞名。周恩來、朱德、陳毅、董必武、李先念、劉伯承、葉劍英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都曾到他的居所愛蓮堂欣賞花木盆景。他開創了當代蘇派盆景藝術的先河,是中國當代盆景藝術的大師,還撰寫了大量關於花木的散文和雜文。周瘦鵑的文章雅韻橫流,神光蘊藉,是足以擔起頌揚花卉的重擔的,後來陸續出版了《花前瑣憶》《花前續記》《花花草草》《園藝雜談》《拈花集》等書。

《莳花志》跨越时代生存,美到极致?浙江文艺社为散文集做了什么?

周瘦鵑青年時的照片

再平凡的生活,也不應該放棄對美的真正追求。作書是追求文字上的美感,而種花則是追求生活中的美感,兩者本就是想通的。這種向美之心,並非是文人與假文人的吟風弄月、附庸風雅,而是確確實實地源自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與希冀。

優秀的文學作品可跨越時代生存

周瘦鵑在民國是文學大師,談及今天出版他的散文集,會不會與讀者口味不調?百道網把這一問題拋給了該書編者。

編者認為浙江文藝社一直有著以文學立社的傳統,而周瘦鵑是民國文學大家,他定居蘇州後,幾乎將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花木之上,因此他的花木散文旁徵博引,古樸閒雅,詩詞典故,信手拈來,其中所流露出的厚重人文底蘊和文學素養,在近當代詠歎花木的散文中當是首屈一指。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可以跨越時代而生存的,而花卉之美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編者深信周瘦鵑文中所表現出的對花卉、對生活的熱愛,其所傳遞的自然之美、文學之美、文化之美,依然能夠觸動當下的讀者。《蒔花志》是周瘦鵑撰寫的關於花卉的散文集。他是一代文學大家,同時亦是一位摯誠於生活的種花人。無論時代的風雲如何變幻,周瘦鵑或酣臥一榻,向那燈火紙窗修竹裡,尋些書海鉤沉之樂;或帶月荷鋤,向那園中的一畝三分地,尋些蒔花弄草之樂。他淳樸的文字中始終包含著一顆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靈。

“半榻有書邀月共,一春無事為花忙”,正是周瘦鵑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正是《蒔花志》所傳達的一種理念。他是位愛花之人、護花之人、惜花之人。而願意一閱此書的諸君,想必也是愛花、護花、惜花之人,在這一點上,無論時代如何,讀者和周瘦鵑是共通的,都有一顆向美之心。

凝聚出版人匠心,承載編著者智慧

之前行業同仁也出版過周瘦鵑的花木散文集,比如五六十年代的《花前瑣憶》《花花草草》《拈花集》,最近幾年的《人間花木》等。這些作品大多將花卉、草木、園藝,以及周瘦鵑同時期撰寫的散文編在一起,略顯繁蕪。編者蒐集出周瘦鵑僅與花卉相關的散文,按照文章的內容和各種花卉的花期,將這些篇目大致劃分成六個章節:花之語、花之道、四時之花·春、四時之花·夏、四時之花·秋、四時之花·冬。浙江文藝社後續還會推出《弄草集》,將周瘦鵑有關草木、盆景和園藝的文章囊括其中。

《莳花志》跨越时代生存,美到极致?浙江文艺社为散文集做了什么?

編者考慮到花卉散文如果配圖使用的話效果更佳,如此能讓讀者更加直觀地領略花卉之美。同時,又考慮到周瘦鵑散文的格調,他認為不宜採用照片作為配圖,宜使用中外名家的畫作為宜。於是,編者找到近一百幅中外名家的花卉畫作,其中就包括齊白石、沈周、唐寅、郎世寧、趙之謙、石濤、江寒汀、凡·高、高更、彼得·勃魯蓋爾等人的畫作,置於散文的文首與文末,或圖文混排,或單起一頁。

中國的傳統花鳥畫和近現代西方的靜物花卉畫,在藝術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兩者描繪的主體都是花卉,編者覺得都適宜用作此書的插圖。周瘦鵑深受西方文學的影響,他自己也曾翻譯出版了大量譯作,因此他的散文中不僅有中國文化的元素,也存在著西方文學的因子。

“文學之美和自然花卉之美是可以跨越時間與地域的界限進行傳播的,因此我並不覺得在文中使用西方的花卉畫作會顯得突兀。”編者說,“還有兩點,某些花卉甚少被用作國畫的題材,而是比較多地出現在西方的繪畫中;國畫大多注重寫意,而西方繪畫則大多注重寫實,因此從某些角度而言,西方繪畫更能展現出花卉的一些具體的表徵。”

對於文中一些以字來稱呼的古人,編者在編輯過程中添加了少量註釋。此外,他還在插圖之下,為每種花卉補充了一些關於這種花卉的常識。這些都是原書中所不具備的,或者是以一種較為粗淺、直觀的方式呈現的,編者將內容進行完善後對讀者瞭解各種花卉有所裨益。

彩插精美,編排細緻,匠心獨具

作品中穿插了近100幅彩色插圖,都是中外名家繪製的花卉名作,採用四色印刷。

書中使用的每一張插圖,編者都力求其貼合文章內容,譬如周瘦鵑在《插花》和《夏天的瓶供》一文中談到了中國古老的插花藝術,編者就從江寒汀的《歲朝清供》系列畫作中選了三幅配上;又如周瘦鵑在文中談到“梅花香自苦寒來”,編輯們就在文末配上唐寅的名畫《墨梅圖》。如此一來,文章與畫作相得益彰,更加體現出中國文化中梅花的風骨和意境。

對於使用在書中的插畫,至少要保證其符合印刷精度的要求,也就是圖片的像素不能太低。另外,浙江文藝社的美編和排版公司的相關人員在圖書的排版過程中,對插圖的擺放、圖片的整體色調和圖片的底色等進行調整,力求這些圖片能給讀者帶來更好的觀感。

“正如前面所述,我們之所以在文中穿插了大量中外名家的花卉畫作,就是希望讀者在欣賞周瘦鵑花卉美文的同時,也欣賞到古今中外名家的花卉作品。”編者說。藝術是人類共通的語言,無論是文學還是繪畫,它們始終都可以跨越時代、地域、種族、語言等障礙,從而引起觀者的共鳴。

《莳花志》跨越时代生存,美到极致?浙江文艺社为散文集做了什么?

出書過程中,有一次浙江文藝社的美編做了一個很漂亮的輯封,問編者要不要在每個輯封上放上一首詩詞。其他輯封編者都放上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詩詞,唯獨第一個輯封編者用了一首周瘦鵑文中引用的清代彭孫貽的一首《霜天曉角·賣花用竹山摘花韻》:“睡起煎茶,聽低聲賣花。留住賣花人問,紅杏下、是誰家?兒家。花肯賒,卻憐花瘦些。花瘦關卿何事,且插朵、玉搔斜。”此詞將賣花女的言語體態描繪得活靈活現,其中最妙的還是那一句“花瘦關卿何事,且插朵、玉搔斜”。你嫌花瘦些,我卻不想賣你了,不如插在自己的雲鬢上,斜了簪子,亂了青絲,也不妨事。賣花女有賣花女的嬌憨,文人也有文人的傲骨,怎奈生不逢時,一身才情,盡付這花木之中,倒也並無不可。

最後,編者心存感激地說:“我作為一名圖書編輯,最終能夠大致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編成此書,覺得很是幸運。在成書過程中,我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諸多幫助,紛紜諸事,若無他們伸出援手,我的想法怕是要擱淺灘頭了。此處雖然不勝枚舉,但他們的幫助,和我在成書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我一定會銘記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