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古代醫療水平,以及衛生都很差,發生瘟疫是怎麼控制的?

阿小牛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會有疫病發生,主要就是因為寄生蟲/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據史料,歷史上都是十年一個大疫,三年一個小疫,雖然每次都會奪走很多人的生命,但是也沒阻擋了中華民族的繁榮。這麼久的歷史表明,如論病魔多危險,人類總是可以戰勝,那麼古代沒有先進的技術,是如何控制瘟疫的呢?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醫者挺身而出。在抗疫中,醫者都在最前線,治病救人,還會給窮人免費治療。有很多名醫的故事都是關於瘟疫的,例如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等等,都為了治療疫病做出了很多的貢獻。當時發現的安宮牛黃丸等等現在還在臨床上使用。

第二,接種疫苗。中國醫學在公元980年就有了接種術,就是用天花病人痘裡面的成分去接觸沒有得過的人。因為這種毒力比新鮮的要弱,所以人體只會產生輕微的天花,因此能夠產生防疫,可以預防天花的發生。


第三,君王主動請罪,出錢抗疫。古代的時候,一旦發生了大的疫病,帝王們都會坦誠自己失職,承擔責任,安撫百姓。官方還會組織活動,在歷史上有很大的作用。曾經漢元帝,漢文帝等都下過自責的詔書,還下令讓官員減少享樂,用於救災。宋朝,醫生看診都是免費的,藥費也會由政府支付。

第四,設立隔離防區,防止繼續傳播。古代的醫生們很早就意識到了傳染性,還發現隔離可以有效的降低傳染。天花是在戰爭的時候帶到中國的,後來因為有傳染性,在中國慢慢傳開。唐朝,設立了專區,專門用來隔離麻風病人,有人會給他們治病,就像現在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也有這樣專門的隔離區,由政府出人來照顧。


第五,設邊境檢查站,開始防疫管理。宋太祖時,就派人到邊塞去,帶著醫生負責管理路過人的健康和防疫工作。清朝甚至專門設立了官職,來管理防疫檢查。


第六,注意飲食,保持衛生。飲食和衛生是會引起疫病的發生的,這個從古代就發現了。記載中古人會用草藥來洗澡,預防疾病。提倡不吃變質的飯菜。另外古人還知道鼠類是不能吃的,生冷的食物也不能吃。元代的醫生還建議要保持口腔衛生等等。

第七,官方減稅,施財賑災。疫情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健康,還會給經濟和生產帶來影響。歷代帝王們都會給百姓減稅,同時發放福利。疫病過後,官員還會來巡視,安撫百姓,派醫生來這裡善後。


第八,安葬亡者,救濟孤兒。每次疫病都會奪取很多人的性命,如果沒有很好的處理屍體,可能會危害到別人的健康。唐朝對此就非常重視,只要發現屍體迅速掩埋。另外如果有孤兒,不滿12歲,必須要親屬撫養,官府會提供口糧來救濟。不僅幫助了百姓,還安撫了民心。


以上就是古代控制疫情的一些方法,雖然沒有很先進的醫療設備,但是大家的觀念還是很實用的,也確實為後代控制疫情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春秋亂舞


瘟疫是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一種疾病,無論當今還是過去,瘟疫都以傳染性強、爆發速度快和致死率高給人民帶來深厚的苦難。

古代科學技術落後,古人對瘟疫的認識和應對方法遠不如今天。但是隻要是在災難面前,一個正常的社會都會竭盡全力的應對並且求存。

我國祖先經過長期的經驗總結和傳承,在應對瘟疫上有一整套自己的方法。這種方法傳承到現在,不管科技如何,其核心實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整個社會都會團結一致,以求儘快自救成功。

我們就以萬曆十六年到十七年發生在徽州瘟疫來做例子,講述一個就有組織能力和自救能力的地方社會如何展開自救,和瘟疫做鬥爭的。

根據《徽州府志》記載,萬曆十六年和十七年(公元1588年到1589年),徽州爆發瘟疫,徽州下轄的六個縣份無一倖免。

這一場瘟疫其實是從六年前就在全國爆發,不過當時的社會組織水平沒有辦法在源頭上遏制住瘟疫傳播。所以這這一場瘟疫演變成全國性的,徽州也不可避免捲入其中。

瘟疫傳播到徽州時,徽州百姓一時之間極度恐懼。疫情死亡人數太多了,造成的後果遠遠超過一般的旱澇饑荒。極度的恐懼又容易使得百姓求助於封建活動,這也導致有一些不負責任的人利用疫情製造混亂,謀取錢財,社會秩序一時之間陷入混亂。

中國曆代王朝在治理旱澇饑荒等自然災害上擁有豐富的經驗。遇到重大災情,地方官員需要第一時間上報,獲得許可後立即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儘量減少流民,保證當地秩序。災情結束後,一般情況都會下令減少賦稅,令當地民眾有自我喘息的空間和時間。

但在治理疫情上,“今之人皆知救荒,不知救疫”,可見當時治理瘟疫的難度有多大。

徽州地方官員除了積極上書朝廷,需要得到朝廷和萬曆皇帝的資源支持外,積極展開自救。

一、杏林醫者以悲憫之心全力救治

誠然,中醫在預防疫情這個方面不如在疫情治理上。中醫其實在治理瘟疫上,很佔優勢。

在當時的背景下,那些深受儒學影響的杏林高手常常無償公佈治理瘟疫的藥方,而且儘量採用普通之家都可以承擔得起的藥材。徽州府這次爆發疫情,就有不少杏林世家無償看病抓方子,提供給百姓。

根據《橙陽散志》卷四《人物誌・義行傳》,一位叫做江若清的徽州大夫給人看病,提供藥材,經他救治的病人存活下來的很多;一個叫做餘淳的大夫,他提供的藥方,救人無數。

二、全民捐錢捐資,共渡難關

在各個電視劇中,我們常常見到那些具有俠義心腸的男女主角積極參與施粥。這並不是什麼虛假情節。每當災難來臨時,施粥是治理瘟疫中最為常見而且最為有效的辦法。

這是為了當人們儘量保存體力,避免因為飢餓造成自身免疫力全盤下降,增加存活下來的概率。

每當災難來臨時,傳統社會的鄉紳都會盡可能的出錢出力。這也成為當地官府自身力量不足時,他們重要的力量依賴。當時鄉紳可能平時吝嗇,但是面對大災一般都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和官府一起商定如何設置粥棚,力保貧窮地災民不被餓死。

為什麼當地鄉紳一般僅僅施粥,而不是提供更好的菜石呢?這也是一種長期抗擊災害的方式。施粥成本相對較低,在官府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減輕施粥之人的負擔,同時又能夠惠及到更多人。我們不能為了賑災,讓那些本來有資源的人因此陷入更大的壓力之中,甚至因此陷入貧窮的狀態。

除了施粥,有些時候還會有人捐資埋葬死者。古人從來事死如事生,何況死於疫情的人,如果不加以妥善掩埋,對遏制疫情傳播百害而無一利。因此,除了組織醫藥和食物,官府在情況完全沒有大崩潰的情況下,都會鼓勵當地人積極埋葬死者,這也符合古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對大力支持抗擊疫情的人家,政府都會給予相應的表揚,有些時候還有稅賦和勞役減免。這是朝廷給予激勵和肯定的一種方式。這對於提高鄉紳在當地的聲望很有幫助。對於百姓、朝廷和大戶來說,是一種三贏的方式。

三、力保治安

疫情面前,各種人性都會輪番上演。

有傾盡全力救治的人,就有無賴小人趁機作亂,謀取好處。

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面前,昔日繁盛的城鎮和村落,有可能人煙斷絕,社會秩序進一步空白,盜賊橫行,利用百姓的恐懼和愚昧心理,讓當地社會亂上加亂。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組織能力的官府和當地士紳會聯合起來,組織人手,排兵佈陣,一方打擊盜賊,一方面維護社會秩序,尤其是在施粥現場,一定要避免任何動亂的產生。

四、朝廷的應對之策

不得不說,古代時期應對災難的速度上,遠遠沒有做到及時高效。

比如在開倉放糧上,權限直屬於朝廷和皇帝。官員上書上報災情後,朝廷需要加以核實和決策。古代通訊條件和交通條件又很慢,一來一往,可能災情已經從可以遏制到進入惡化期。

同時,中央缺乏系統全面的救治辦法,更加造成了救災工作的滯後性。面對旱澇饑荒這些災難尚且如此,那麼面對疫情發展兇猛的瘟疫,應對能力就更不要提了。

萬曆十八年,就有大臣上書萬曆皇帝,建議“有遇重大災疫,許令各府州縣,作速申文,合於府按,既許便宜動支社倉積穀,及本部事例義輸等銀。”

意思就是以後碰到疫情,允許地方負責人上報後,就可以自己做主,動用糧倉和銀兩等,儘快開展救治工作。

這個建議應該是意識到獲取朝廷授權對於治理疫情的不利之處。可惜這樣的建議,搜遍史料,我們發現,再無下文。

這其實和封建王朝集權的本質相沖突。封建帝王自然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糧食和錢銀的王朝統治的根本要素之一,來什麼“向下授權”,自然為朝廷所不喜。

五、總結

《防範・憫時疫》中記錄了古人總結面對災難的六個要點:
1. 垂死貧民急施粥;
2. 疾病貧民急醫藥;
3. 疾起貧民疾湯米;
4. 既死貧民急墓葬;
5. 遺棄小兒急收養;
6. 輕重繫囚急寬恤。

說完了明朝後期徽州如何應對這一場瘟疫,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古人在應對瘟疫上,大致上是沿著以上的方式在應對。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在面對瘟疫時,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特別強悍。而且在災情過後,整個地方社會有些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這背後都有一股別的文化社會中無法理解和做到的能力——內部的團結能力。

還要特別說明一點,無論今古,在面對疫情災害時,捨棄自我甚至舍家舍業衝在第一線的人都是杏林醫者。在這個特殊時期,尤其如此,對眾多抗疫的醫務工作者,表示編者的敬意。


熊沾沾


這裡是小學者,一個90後。

古代醫療水平落後,衛生很差,發生瘟疫的時候,其實也很慘的。

以下,乾貨不多,隨便品品。

一,古代人口不多,在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時候,主要的聚集區,人口達到幾十萬的城市,內陸一個省,沒幾個。發達省份總人口達到一千萬,已經是全國最大人力的幾個省份之一。

舉個例子,秦國坑了趙國大約四十萬青壯年,趙國相對於除了燕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就直接廢了,趙國至此以後進入老齡化。

所以,古代的人口密度,低。

低人口的密度,加上封建高度集權的制度,相對來說很容易控制。

二,古代的交通不發達。

古代和我們現在最大的差別就是交通工具與信息傳遞方式。

如果古代偏遠地區出現瘟疫,說不定上面的指令未到,瘟疫就已經殺光了當地人或者被周圍得知消息的城池進行了隔離,阻攔。

當然,如果是大城市人口密集區發生,古代幾乎就是隻能採取隔離的措施,沒有立刻可以用“人”來組織的手段阻止蔓延。還是靠的地理因素,自然條件和不太好的交通來阻止。

這跟人員流通手段的缺乏,有一定的聯繫。

三,古代地方文化雖然在國家的體制下相互融合,但是,他們之間交往程度,主要來源於貿易,文化進步。交通工具在這個時期從軍事上民用的情況,甚至軍民本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反而瘟疫的擴張,更加容易。

從秦,漢開始,奠定了一個法制框架和人文文化認同的主要基調。

唐朝達到鼎盛的同時,也把相對來說更先進的,經過融合後的文化傳播。那麼建設基礎設施的需求就有了。如果要看大唐的道路交通建設的理論達到什麼情況,只需要在西安看看,你就明白了。

西安為何叫長安,本人覺得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那一條十分寬闊的長安街,由於確實寬闊,長,廣。

也是這個時候,大唐每一次哪個地方有自然災害,瘟疫出現,造成的人員損失都特別大。

總結就是古代的防止瘟疫擴散速度與今天的區別就是,“交通工具,基礎設施”的差異。


國際小學者


在古代由於戰亂頻發以及衛生條件不好,瘟疫、天花等傳染病頻發,雖然每一次都給人類帶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古人依然堅挺,這一切都得益於古人的智慧。古人為了預防與應對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燒屍體,避免瘟疫的爆發。在古代,戰亂和大災之後,往往會發生大的瘟疫,奪走千萬人的生命。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發生多次之後,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找到了戰亂以及大災後的屍體是瘟疫的罪魁禍首。在多次的嘗試後,古人發現及時掩埋或者焚燒屍體是避免瘟疫的一個有效方法。於是乎,在大戰之後,獲勝方為了避免瘟疫會及時掩埋己方或敵方的屍體。同時,在大災發生後,古代地官府不僅會及時掩埋遇難者的屍體,還會用石灰粉進行消毒。

二是有較完善的預警與處理辦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裡公士甲等廿人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寧毒言,甲等難飲食焉,來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難與丙飲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這段話記載的是秦朝應對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說:“某裡有二十人把同裡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說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飲食。後來官員審問了丙的年齡、籍貫、姓名、經歷等狀況,丙說自己外祖母當年有“毒言”,後來還論罪處理了。但是審定之後,官府認定丙並沒有“毒言”以及其他過犯。”

通過這段記述,我們發現秦人對傳染病已經形成了預防、確認、隔離等一套成熟的體系。文中的丙被鄰居認為有傳染病,被舉報到官府,要求不與丙一起吃飯,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預防與隔離的理念。而官府得到舉報後,經過詢問,發現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這種傳染病,而丙並沒有此病,就解除了對丙的隔離。此件事可知,當時,秦人已經有了非常強的預防傳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機制。

三是隔離病人,積極治療,及時處理死者的遺體。在古代瘟疫發生後,官府會介入,進行封村,甚至封城,與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隨後,官府會派遣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安排人員焚燒感染者的遺體,已達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結束,才會解禁。

第四種就牛了,在明清的時候,為了預防天花,開始了大規模的種牛痘運動,很好地起到了預防天花的目的,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實踐出真知,古人經過了無數血的教訓,才總結了以上一套較完整的應對傳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們人類在歷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後的勝利。古人的應對之法,與我們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歷史證明了中國人一定能夠戰勝災難,取得最後的勝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探索歷史


據鄧拓先生在《中國救荒史》一書中統計,我國在兩週時期僅有一次疫病流行的記載。秦漢時期13次,三國兩晉時期17次,南北朝時期17次,隋唐五代時期17次,兩宋金元時期32次,明代64次,清朝74次,民國6次。以上僅為見於正史的全國性大瘟疫的記載,局部性的疫情,多不見史載。

《後漢書·靈帝紀》載:“建寧四年三月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

晉代規定:“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史料記載,在疫病發生時,國家會直接派醫官巡診為患流行病的病人醫治。

最早的巡診制度見於先秦。至東漢光武帝時,天下疾疫,朝廷乃“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巡行疾病”。


安再語


這個問題我有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有提到這個問題的,可能不是很詳盡供大家參考

中國古代爆發的疫情要比現代爆發的次數要多得多,全國疫情爆發的次數是非常多的,那個時候也沒有那麼講究,衛生習慣、飲食習慣都不是很好,也不懂得病情的傳播途徑。古代中國的對待疫情,其手段主要靠的就是隔離,但他們並不是有意識的隔離,而是無意識的隔離。舉個例子,比如一個村子爆發了疫情,傳到另一個村子,一兩個村子,甚至幾個村子,感染的人都死光了,傳播的載體死亡了,瘟疫也就停止了。然後,官府從其他地方移民過來,接著耕田,繁衍生息。現在的中國有14億人,可是在明末清初,其實只有1億人左右,當時的人口密度,是現在中國的十四分之一,是真正的地廣人稀,所以在古代中國,瘟疫爆發,病死一片人,當地幾個村莊的人死光,疫情也就到頭了,所以古代爆發疫情傳播範圍不會很廣。


阿邱舅舅



濟南虎子哥


歷史上的瘟疫都是在冬至前後發生,第二年春季過後消失,不知道什麼原因發生,也不是用某種藥物治好的,只是某種藥物和方法可以抑制一下,最終還是靠自己的免疫力,按照五運六氣分析是天地陰陽不和,控制的最好辦法就是區域隔離,限制人的流動,古代交通不發達,一般都是小範圍發生,也是封閉區域隔離!


易學釋然


縱觀東西方,疾病疫情是導致人口非自然死亡的重要因素。西方中世紀黑死病死亡數千萬人。中國古代地方上發生瘟疫,死亡率高,但是古代人口遠沒有今天密集,要知道今天全國最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古代也是蠻夷之地,古代官員很害怕獲罪流放到嶺南。另一方面,古代交通不發達,加上廣大勞動人民以土地為生,人員基本不需要多少流動,限制了疫情的傳播。最後,農民以土地為生,和植物打交道,古代中醫藥還是挺發達的。歷史上的五胡亂華對北方地區的人口經濟,太平天國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口經濟都是毀滅性的,很多州縣十室九空。所以,疫情並不是最主要因素。戰爭才是消滅人口的最大因素。


憋說話撒吻我先


主要是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非常超前。

與今天講的能量守衡,是一回事。

病毒因為陰陽不平衡而產生作用,出現。

就一定會因為陰陽再平衡而產生反作用,消亡。

中藥的調製,又不需要什麼先進機械。

古代抗瘟疫,只要思路對,一樣可以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