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奇,石油的“古代生物成油說”,一個油田上億噸,古代有那麼多生物嗎?

紅楓剛好遇見你


這個學說是美國人為了提高石油價格的騙局,早就已經破產了。

現在的研究表明蘇聯的說法是正確的,石油的是地殼內碳氫化合物在高溫高壓下所產生,與古代的浮游生物海洋生物大海完全沒有關係。並且許多基本開採完畢的油田,近年也發現有緩慢的石油在生成,也許再過個百萬千萬年就又恢復成一個大油田,只是人類等不及了。

順便說一下,你覺得大海里水很多嗎?要知道理論上我們現在的每一滴水都曾經是恐龍的尿。


用戶1010316335544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石油的有機形成觀點,並不是說動物屍體倒在地上就變成了石油這麼簡單,如果你的腦子裡面是這麼想的,說明你壓根不知道石油有機形成論點是什麼。

其實只要把一些森林或者草原的地面挖開之後,就會看到下面的景象,這些深埋於地下的泥土被稱為“沼澤土”,其中的有機物含量高達20%。這是因為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很多有機成分都被泥土“收集”起來了。

而泥土實際上是不斷生成的——每一百年大概會增加3釐米厚,而這些有機物質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地被埋於地下。不要小看這一百年3釐米厚度的增加,一百萬年泥土增加的厚度就是300米,一億年泥土增加的厚度就是30公里。

而地球上出現生命已經超過40億年了,你說累積了多少帶有大量有機物質的泥土?所以這些泥土和泥土中的有機物質才是形成石油的基礎。

有些人也會問:有那麼多的生物嗎?可以產生幾億噸的石油?

我簡單舉個例子:現在全球一年的肉類產量超過3億噸,糧食產量超過25億噸,更加不用說有數不盡的森林、草原了——這些都是地球上新增的有機物。

而且別的不說,就說海洋中的藍藻,數量就超過10億噸,而且只有一個月的壽命(下圖就是海洋中的藻類死亡後沉澱到海底的樣子——俗稱“海雪”,你就可以想象到海洋中的藍藻屍體在以一個月十億噸的速度累積),所以地球上的有機物產量和迭代速度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上億噸的油田是怎麼回事?

比方說,一片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可能存在了上千萬年,泥土不斷被累積,在這上千萬年中可能原始森林下方土地增加的厚度超過了數百米,而這些數十平方米大、幾百米後的累積的泥土中,包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在長時間的地址運動中演化成了石油——幾億噸的油田就是這麼形成的,可以理解嗎?

事實上,現在幾乎100%的石油都是發現在沉積岩中——沉積岩是怎麼形成的?簡單說就是泥土不斷形成,最底下的泥土被越埋越深、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就被“壓”成了岩石,而石油在這些岩石中被發現——包括頁岩油,你說為什麼呢?

當然,石油形成的過程要複雜很多,比如說地質運動會不斷影響上面這個過程,不過我說的這些也足夠幫有些人形成“原始森林是如何演化成油田”的基本印象了。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我認為這完全就是另外一個鑽石騙局!是石油出口國為了讓自己的石油貿易利益最大化而刻意鼓吹的。不過呢,作為液體油,近表易採油被採光了之後,往後的開採難度會越來越增加倒是。

隨著近年來石油勘測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石油資源被發現,我們的科學家經過測算髮現了一個特殊的定律,那就是不管你抽多少,地球上的剩餘石油總量都不怎麼變的。這一點有點像水井,我們今天把水井裡的水打光了,明天這口井又會慢慢溢滿,但是放水井溢滿後就不會再繼續增加,因為總容量是不變的。

關於石油從哪來的,我覺得頁岩油可以被用來做解釋。據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我們只能開發到地表以下十二公里的地方,這是由蘇聯的鑽井機創造的。但是呢,地球的地表半徑卻高達6371公里,也就是說,人類探索地心的能力也不過是地球內部的零頭而已,地心裡是怎麼個樣子我們根本就一無所知。

目前我們的科學技術研究只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地球心臟是一個液體狀的熔岩,裡面是各種高溫岩漿。這時候就出現了一種疑問,是誰為地心內部的熱岩漿提供能量的(能夠讓幾億億噸岩石融化的能量從哪裡來)?因此,我們初步推測,地球岩漿是地球公轉自轉所產生的能量造成的,而石油天然氣也是同類。


優己


這是一個驚天大謊言。

現在地下有兩種東西,都說是由古代生物屍體轉化而來:一個是石油,另一個是煤炭。

具體怎麼轉化而來,轉化過程也不過是一種假說,就像宇宙起源一樣。

先說煤炭吧,說是地表植物被壓到地底層變化而來。那麼問題來了:幾米厚甚至幾十米厚的煤層需要多厚的植被?它們為什麼變成了煤炭而不是變成了化石或石油?

石油來源於生物屍體更離譜。有一種觀點認為,純粹是實際石油寡頭為了哄抬石油價格編造的驚天大謊言。這種觀點認為:石油來自於地底層岩石,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具體轉化過程尚未可知。本人更支持這個理論。

曾記否?20年前,原油價格暴漲至140多美元一桶的時候,全世界的聲音就是:地球石油來源即將枯竭,最多還能使用十幾年!

當然,如果人類開採石油的速度遠遠大於石油自身的製造速度,終究會有枯竭的那一天。


雲遊四海的農夫


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體變成的,這是關於石油產生的主流解釋之一,但是現在來看並不科學。

我們都知道,煤炭是由植物屍體,在沉積的地層之中,然後經過高溫高壓長時間的地質作用而變成的,屬於有機礦物燃料。

當我們探究石油的形成過程中,也理所當然的認為,石油也是由古生物的遺體變成的。那麼那些儲量上億噸,甚至幾十億噸的大油田需要多少古生物的遺體也才能形成的啊(不敢想象)。

研究發現,石油中包含的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此外還包含著一些硫、氮、氧等元素。科學家因此推測,石油是由地球地層中所含有的豐富的碳形成的,而並不是生物的遺體形成的。由於碳氫化合物的質量比較小,因此更容易跑到地球的表層之中,然後被我們發現,形成油田。

石油由地層中的碳氫化合物形成便是非生物成油理論,該理論是目前主流的石油成因學說,而傳統的生物成油理論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啦。

儘管我們大規模工業化的使用石油的歷史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但是科學家並不知道石油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石油並不是由遠古生物的遺體形成,偶爾在石油中發現的動物化石也是它們不小心掉進去的變成的。

不需要計算一個油田到底要有多少隻動物才能形成,石油與古生物並沒有直接關係。



古生物探索


古代有那麼多生物嗎?你的關注點主要是有沒有那麼多的生物。

就拿貝加爾湖來說,貝加爾湖約形成於2500萬年前,而貝加爾湖每年隨著地殼拉張作用沉降約0.03mm-0.3mm,這個速度對於人類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人類的壽命就打100年來說,貝加爾湖的沉降只在3-30毫米之間,依然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如果從貝加爾湖形成直到現在,貝加爾湖沉降了多少米呢?

足足9000米。

也就是說,這9000米全是湖中的生物、植物與淤泥的混合,而在地下,隨著深度增加,壓力與溫度都在增加,石油就是在這種漫長的壓縮與加熱的過程中生成的,生成的這種油氣順著孔隙多的岩石向上逃竄,最終聚集在盆地中(主要是因為上層的岩石緻密,油氣無法繼續上浮),等待人類的發掘。

單單一個小小的貝加爾湖就這麼厲害了,那龐大的海洋怎麼說,簡直不可估量,天文數字。在海洋中,無論是海洋動物還是植物,儲量都是驚人的,億萬年的沉積,產生已開採出來的這點石油,你認為有壓力嗎?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我是科幻船塢,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


科學船塢


古生物油脂的說法沒有根據,我並非專業石油研究人員,只能用自己理解淡一點自己的著法,石油是大自然供給人們的能源,石油的生成是一種天然的化學合成,也是地球自身的軸心平衡液,地球的這動和保持地球軸心不偏心,就應該有一定的平衡方式,由於人類的無限的開採,地球軸心的跳動增大,地震火山頻發這是人類要注意的大事,人們所說的是動物油脂的假想,還不如說是上億年的酸鹼對地球物質化學脫脂存積的結果。


茶館85418


如果石油是古生物產生的,這麼多的石油,要多少生物,這些生物皮肉變成了石油,那麼就應該發現大規模的大堆古生物的骨骼堆,為何石油出產地都沒有發現大型的骨骼堆積成山的地方,發現化石也是很少。古代的植物樹木,古代的澡類大部分都會變成石油和煤炭麼?都埋在了深深的地下,古代的地球一定爆發了無數次天翻地覆強烈的地震的變化,能把大量的植物和古代動物都填埋到地下去了


zhihuishengji


石油生成理論,是油氣地質學領域的基礎理論之一。關於此問題,石油地質學界一直存在有機成因與無機成因之爭。由於國際石油大鱷的支持,長期以來有機成因說佔據了學術界的主流。也因此,半個多世紀以來,石油能源危機論甚囂塵上,引發了地球上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無數人成了國際財閥與金融寡頭利益爭奪的炮灰……

近二三十年來,隨著鑽井技術的突飛猛進,石油勘探不斷獲得突破,前景愈來愈廣闊,能源危機論不攻自破。這就引起了人們對石油有機成因的懷疑。因此近年來石油無機成因說又日漸抬頭,獲得不少業內專家學者的支持。

這基本就是目前石油生油理論界的現狀。或許用不了多久,業界內會有權威的理論出現,或將達成共識,改寫石油成因理論。


琅琊葉南薰


當一個活的有機體死亡時,它通常會以兩種方式之一循環利用——被捕食者、食腐動物或細菌吃掉進入食物鏈下一個營養級;通過暴露在環境空氣或富氧的水中而氧化,有機物分解為水、二氧化碳、硝酸鹽、硫酸鹽和磷酸鹽,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

但是還有極少部分(0.1%左右)的有機物質逃脫了這種命運,沉入海底或湖泊,保存在缺氧的環境中,與無機物,如粘土顆粒和非常細的沙子混合,這種混合物被厭氧細菌轉化成黑色泥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泥漿會積累並變硬,含有1%到2%有機物的泥漿轉化為生油岩層。沉積沉積物非常緩慢地將生油岩層推向下沉,每隔百萬年左右就會移動幾米到幾百米,這種逐漸下沉導致沉積盆地的形成。當生油岩層下沉到地下時,溫度會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在這些物理條件下,氮、硫和磷原子逐漸轉化為乾酪根,乾酪根是一種由水、二氧化碳、碳和氫組成的中間物質,然後再轉化為石油或天然氣。

在2000米的深處開始,當溫度達到100攝氏度時,乾酪根開始釋放保存的碳氫化合物,在2000到3800米之間時變成了石油,這個深度區間稱為油窗。當烴源巖進一步下沉至3800米至5000米之間時,液態碳氫化合物產生的液體變得越來越輕,並逐漸變成甲烷等天然氣體,這個深度間隔稱為氣窗。當超過8至10公里深後,碳氫化合物會被高溫破壞。據估計,平均每100萬年沉積50米,有機物需要6000萬年才能變成石油,因此,石油被列為不可再生能源。

在全球範圍內,科學家估計地球總共擁有20920億桶石油儲備,即2866億噸。2018年一項發表在PNAS是的研究對地球上生物量普查顯示地球生物圈的總生物量有5500億噸碳,其中海洋生物量雖然只佔少部分,但也是天文數字,光是初級消費者的南極磷蝦就有5億噸左右。由於食物鏈的能量傳遞效率只有10%左右,海洋中大部分生物量主要為光合細菌、藻類和浮游生物。因此石油儲量實際上是主要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的,包括細菌、藻類和浮游生物,而不是大的動物,這些微生物的壽命很短,可以用天、小時甚至分鐘來衡量,因此實際上每年死亡微生物的生物量會遠遠高於總的生物量。隨著微生物逐漸死亡,它們沉入海底,逐漸被堆積的沉積物所覆蓋,這個過程持續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逐漸轉化為現有的幾千億噸石油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