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就是多了一個臨時兼職的機會。”


作者丨韓小黃

製圖丨劉琪

來源丨AI藍媒匯(ID:lanmeih001)


“每天3萬步數”,這是疫情影響之下,為林清帶來最直觀的變化——微信運動步數暴漲。


這場持續了近一個月的全國範圍內的“大隔離”,短暫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前活躍在微信運動中的“暴走狂魔”們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在榜單上的數字降至個位的事實。

但林清恰恰相反,其所在的餐飲行業是這次疫情影響下的重災區行業,由於無法正常營業,不僅公司正在經歷著巨大的經濟損失,員工薪資下調也在意料之中。

但同時,另一個行業生鮮電商卻面臨著業務暴漲帶來的“用工荒”難題,於是兩方需求交換,“共享員工”模式應運而生。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共享員工:彌補收入


2月9日,新辣道廊坊某分店副店長林清接到了可以上班的通知,但並非是餐廳恢復營業,而是可以申請到生鮮電商7FRESH充當“共享人才”。

也就是多了一個臨時兼職的機會。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這對於林清來說算是一件好事,“往年春節期間是餐廳最忙的時候,我們幾乎是不休息的,當然累歸累,收入也是最多的時候。”

但這次令人始料未及的“黑天鵝事件”打破了這個餐廳一切原有的計劃,門店停止營業,全部員工停工在家。雖說有了難得的休息機會,但伴隨著薪資的下降多少會影響到員工的正常生活,“我們公司還好,還會發基本工資,大概是正常水平的70%,只能說維持基本生活沒什麼太大問題。”

但諸如林清這樣年紀的“中年危機”者,對於收入的要求,多半不止滿足於“基本生活”。

“像我們這種三十來歲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還要還房貸車貸,哪有停下來的資本。”於是,看到公司主動提供了兼職的機會,林清沒有理由拒絕。

新崗位是在電商平臺充當“揀貨員”,這與其原本的工作內容相去甚遠,卻不難適應,“其實就是按照用戶下單的內容去倉庫裡揀貨、打包,沒難度。”唯一的難點,就是新工作是個體力活,需要在偌大的倉庫中來回找貨,極費體力。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疫情期的7FRESH線下店 拍攝@韓小黃

林清坦言,自2月9日到新公司上崗以後,實行倒班制,每天工作8小時,一天大概要裝380-400單,微信運動顯示其每天在倉庫中要走三萬多步,“我們每天下班都會比一下今天誰走的步數最多,我都是排在前幾名。”林清告訴AI藍媒匯,“最多的同事一天能走個35000多步。”

無論是配單量還是每天的步數,數字,成為了林清每天安全感和成就感的來源。

而與付出相匹配的,是彌補了其受疫情影響導致的收入缺口。“能彌補原公司少發的那部分工資,保證和以前的收入情況持平。”林清簡單算了算賬,“我感覺這個價錢在兼職中,還是比較划算的。而且在7FRESH是計件付酬,多勞多得,想要超過原有收入水平也是有可能的。”


也就是說,“共享”模式之下,新辣道保證了70%左右的基本工資,7FRESH方提供了不少於30%的兼職工資,這樣一來林清的工資也就能回顧到不受疫情影響的正常水平。

在全國範圍停工停產的背景下,這種情況已屬不易。林清很是知足,“累點就累點,就當減肥了。”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餐飲企業:止損有限


林清想得很清楚,在這段特殊時間段裡,身處影響最大的行業,能夠保持總收入不變,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畢竟很多公司都已經承受不住停產的壓力,開始降薪。

近日,知名教育創業公司松鼠AI創始人慄浩洋宣佈:“全員3.5折工資5個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資,一月統一半折。”原因無他,“本來夠活2年的賬上3.2億現金,如果沒收入只夠6個月”,於是企業主下決心做“壞人”——全員降薪。

大公司也難逃魔咒。

2月17日,諾亞財富集團復工後向全體員工發佈了一封全員戰“疫”倡議書,宣佈在疫情期間所有員工每月有5個工作日無薪休假,同時三位董事汪靜波、殷哲、章嘉玉主動降薪為0。

“5個工作日無薪休假”,相當於工資減少四分之一。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降薪已經是眾企業自救手段中相對溫和的一項,更多的企業則直接選擇了“裁員”,從而緩解經營壓力。

因為眾所周知的是,一般企業的人力成本往往佔據總成本的近五成,是一項不小的開支。所以,諸如新辣道這樣的餐飲企業和7FRESH這樣的電商企業開啟“共享員工”模式,無疑成為了特殊情況下企業自救的一個“最優解”。

新辣道相關負責人坦誠,這次疫情對於無數餐飲人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考驗,“如何在公司沒有收入利潤的前提下還要保證員工收入穩定?跨行業人員共享對企業和個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保持了員工短時間的收入穩定,也就穩定了“軍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餐飲企業恢復經營也有一定的好處。

但一個事實在於,僅從新辣道與7FRESH的合作模式來看,能夠轉嫁的成本十分有限,新辣道對於員工的基本工資並未減少發放,7FRESH的兼職工作只是彌補了不少於3成收入缺口。

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止損有限。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電商平臺:臨時緩壓


但這並不妨礙“共享員工”成為特殊時期下企業聯合自救的一個美好創舉。

即便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止損有限,但對於因特殊時期突然業務量暴增的電商行業也解決了一時之間“用工荒”的難題。“疫情對餐飲、酒店、影院等服務業影響比較大,很多企業暫時歇業,員工閒置。與此同時商超行業存在用人缺口。‘人才共享’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身用工壓力。”

即便,這種緩解壓力的方式,也是暫時的、有限的。

包括盒馬、7FRESH在內,其引入的“共享員工”大部分被安排至分揀、擺架等崗位,並不接觸配送業務。但事實上,對於電商平臺來說,用工門檻最高、需求量最大的崗位依然是配送崗,也就是快遞小哥。

“其一是配送員需要對負責區域的地理環境非常瞭解,精確到小區的幾棟、幾單元等細節,否則派個‘路痴’去找更耽誤時間。其二,配送員的電動車一般都是自己配置的,保溫箱、騎手服等也是自費向平臺購買的,可以長期使用,對於臨時員工來說,購入這些設備性價比不高,所以很多員工也不願意去配送崗位。”業內人士向AI藍媒匯解釋到。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所以,即便看上去很美好,但僅僅依靠“共享員工”的方式,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隔離政策之下在線訂單量暴漲而帶來的運力問題。

這才有了盒馬後續引入網約車公司彌補運力缺失的問題,從本質上講,這部分“共享”已經轉變為企業之間的外包業務。

另一生鮮品牌負責人王倩也告訴AI藍媒匯,其公司沒有引入類似盒馬的“共享員工”模式,而是先從內部調配,“我們讓在北京的所有員工,包括高管和行政人員都補充到倉儲的一線中來,承擔分揀、裝配的工作,先平衡內部用工矛盾。”

而針對矛盾最突出的配送環節,該電商品牌選擇召回老員工和聯合品牌商的方式彌補運力,“節後恢復運營的時候,有4成配送人員都無法及時到崗,我們就緊急召回了一些已經離職的運配老員工返崗。”王倩告訴AI藍媒匯,“其次就是求助供應鏈上的品牌商,請他們自己從門店直接發貨,減輕我們的運力成本。同時作為交換,我們會上架一些品牌商的半成品菜品,也算另一種意義上的‘共享’。”

但王倩也承認,這其實是其它層面上的一種資源交換,與盒馬、京東等巨頭宣稱的“共享員工”概念有一定差別,“我們沒有再做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勞務派遣,還要走合同、培訓新員工,這些方面其實成本也不小,對於小平臺來說沒有必要。優先調配公司內部的人力資源反而是效率最高的。”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短暫狂熱後一地雞毛?


簡言之,即便是同類型的企業,也會通過衡量自身情況,拿出適合的自救辦法,並非一味“抄作業”。

況且相關人力資源專家也擔憂,這樣的臨時“共享”,是否會帶來一些可能的隱患和風險。

“目前的‘共享員工’模式一共涉及四方責任人,在這過程中若是出現勞務糾紛、工傷等問題,需要提前在協議中明確責任方。”金柚網助理總裁陳鴻飛告訴AI藍媒匯。

而在AI藍媒匯的採訪中可以發現,員工、委派方和接收方對這類可能產生的風險也進行了規避,三方均承認兼職期間簽訂了正式的用工合同。

除此之外,也不得不考慮疫情過去之後的業務風險和商業競爭問題,“誰也不知道派遣的員工會不會在疫情過後選擇留在接收方,從而造成輸出方的人員流失。”後續如何發展,就是各大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針對此,“被共享”本人林清向AI藍媒匯坦言,疫情結束不會選擇離開原公司,“一個是兼職、一個是全職,一個是體力活、一個是腦力活,在性價比上還是沒有可比性的。”

“但這是一個好的契機,通過這段期間的‘共享’,也會倒逼企業重新思考在靈活用工層面的更多探索。”畢竟電商本來就是一個受雙十一、618、春節等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的行業,即便是對於巨頭來說,物流配送環節都常年經受著巨大的考驗,尤其是對於去年開始就處在寒冬期的生鮮電商,高企的物流成本始終是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巨大障礙。


被疫情引爆的共享員工潮:創新、泡沫、隱患、待解

眾所周知,生鮮電商在被資本一次次深挖需求的同時,焦點正是被放在了物流環節,從“次日達”到“半日達”再到“2小時達”、“半小時達”,從“產地直供”到“中心倉儲”再到“前置倉”,行業標準不斷提升。

即便是受到特殊時期的影響,各平臺之間的較量也並未離開備貨量和配送週期這兩樣硬指標。但眾所周知,冷鏈、倉位、補貼,從藍海到紅海,沒有一個環節不需要燒錢。

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2019年生鮮行業的資本熱度已經突破燃點,只餘一地雞毛。公開資料統計顯示,2019年以來生鮮電商關停數超過二十家,其中大部分與高企的物流成本導致資金鍊斷裂相關。

而面臨此次疫情的考驗,生鮮電商究竟將面臨起死回升,還僅僅是最後的狂歡不得而知。

“共享員工”,至少可以從用工成本的角度,倒逼企業重新思考靈活用工的方式,進而重新評估“燒錢”之於平臺的意義。


(文中採訪人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