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美國為何把放棄的部分庚子賠款投入到中國的教育上?

李飛


美國把部分庚子賠款用於我國教育,其實主要指的是美國在清朝給予美國庚子賠款的基礎上,拿出部分錢,創辦了清華學校,也就是現在的清華大學。



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清朝賠償了包括八國聯軍以及另外六個趁火打劫的六個國家,賠償國家共計14個。其中,清朝賠償了美國7189萬兩白銀。在所有被賠償的國家中,美國得到的賠款排名第六。

由於清朝賠款太多,清朝並不是一次賠償的,而是分幾十年還清。其中,利息就佔了一半。也就是說,清朝賠償美國的7189萬兩白銀,實際上要賠償1.5億兩的樣子,這個數目的確也夠觸目驚心的。


清朝末年,清朝駐美大使梁誠認為清朝對美國的賠償太高,因此就與美國展開嗟商。在梁誠的努力,以及美國部分精英的支持下,美國同意歸還部分賠償。美國歸還的賠償金額其實並不高,只佔到了美國收到總賠款的三分之一左右。不過,這部分歸還的賠款,對捉襟見肘的清朝卻是鉅款。但是在美國的要求下,這部分歸還款用於支援清朝教育,以及興建清華學校。在美國的示範下,另外12個國家也歸還了部分賠款,只有日本一國未嘗歸還半文。

因此,美國歸還的賠償款,直接因素是駐美公使梁誠爭取來的。而美國指明用於教育,卻並不是完全出於支持清朝的教育,而是希望藉此培養親美人才。因為最初的清華學校,其實說得明白點叫做清朝留學美國的預科學校,是為留學美國做準備的,這是美國的一個長線投資。


蘇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簡答。

第一,美國佬不缺錢。

美國在20世紀初期超越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2000萬美元在我們看來還是鉅款,對美國政府來說算不了什麼。

稍後一戰中的1917年,美軍軍費開支就有700億美元。

第二,美國人本來沒準備搞中國。

連慈禧太后也承認,美國人和其他列強不同“素不多事”。

美國同英國、俄國、法國、日本都有很大不同,他在中國只是做做生意,賺錢而已。

此次庚子事變之前,美國同滿清根本沒有激烈矛盾。

英法日俄在之前都和滿清開過戰,唯獨美國從沒打過。

這次是慈禧太后頭腦秀逗,包圍美國大使館猛攻,又向全世界宣戰,逼著美國人非出兵不可。

第三,美國人將這筆錢用於中國教育,也是為了自己。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薩沙所在的南京,曾經出現過一起滅門慘案。

蘇北沭陽縣的4個失業小夥(18至21歲),去住在南京的一個德國商人普方的別墅裡搶劫摩托車。

由於語言不通,德國商人只拿出錢包,沒有推出摩托車。

4個小夥緊張之下,持刀恐嚇,雙方發生搏鬥,普方和妻子都被殺死。

這4個人沒多久就被抓住,以搶劫殺人罪判處死刑。

然而,從德國趕來聽審判的普方母親,一個德國老太太,被這4個兇手驚呆了。

他認為,這4個人不但年輕,而且毫不強悍,連不良少年都算不上。

搶劫的原因僅僅是他們已經沒錢吃飯,只是想盜竊摩托車賣掉,誰知道最終演變為殺人。

普方母親後來才知道,這四名年輕人均為貧困家庭出身,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其中3個人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也沒有正式工作。其中一個人做了一個短的廚師,還有一個擺過小攤配過鑰匙。

所以,普方母親曾請求不要判處這4個人死刑,但法庭沒有接受。

在離開中國之前,普方母親用兒子的遺產,聯合在南京的德國人,搞了一個普方基金。

這個基金的目的只有一個:蘇北貧困地區兒童的生活條件。該協會利用募集的捐款為蘇北貧困家庭的子女支付學費。他們希望能夠完成中國法律規定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為他們走上“自主,充實”的道路創造機會。

這就是:你殺我全家,我卻出錢讓你讀書。

雖然這個例子不見得符合庚子事變,至少體現了歐美人的一種思維。

至於章太炎這種贊成軍閥割據中國的無知老朽,沒有資格評價這種事件:民國八年(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工人革命運動日漸發展,章太炎卻由反對軍閥割據逐漸演變為贊成軍閥割據。

民國九年(1920年)11月,湖南通電湘省自治,章太炎隨即在北京《益世報》發表《聯省自治虛置政府議》,認為宜虛置中央政府,軍政則分於各省督軍。 接著,又主張使地方權重而中央權輕,各省自治為第一步,聯省自治為第二步,聯省政府為第三步,還必以本省人充軍民長官。這種聯省自治說,和孫中山的統一主張背道而馳。

民國十年(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職,章太炎以為非法,並以“聯合自治不可反對為獻”。


薩沙


幾個強盜闖入你家裡,殺人放火,搶劫一空,還得要你賠錢,為了今後更好地奴役,壓榨你,給你留下一點口糧,不至於餓死你,而強盜的這一舉動,卻被某些受害者說成仁慈,仁心,仁義,把強盜吹成了救世主,我只能說這些人它媽的是非不分,和強盜一樣毫無人性。


國醫張大夫


對於美國僑民和美國政府在義和團運動中遭受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美國在1900年對中國提出了索賠,後來出於良心和作為友誼行為主動地返還剩餘賠款。為了表示感謝,袁世凱接受美國政府的建議:用返還的賠款資助中國學生在美國接受幫助中國強國的科技和海軍工程教育。

約翰·海倡議

1901年,主張對華友好的美國國務卿(1898-1905年)約翰·海(John Hay)出於良心認為美國主張的2500萬美元賠償要求過高,有悖美國建國精神,他提議應將部分庚子賠款返還給中國。

美國國會與袁世凱政府經過三年談判後,於1908年5月,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將部分庚子賠款設立中國學生在美國高校接受教育的獎學金。。

原賠款超過美國實際賠償額後,將賠償額從24,448,778.81美元降至13,655,492.69美元(外加利息)。袁世凱政府同意用這筆錢向美國派遣學生,並在華盛頓設立中國教育使團辦事處負責管理。因此,這項法案被稱為庚子賠款-獎學金計劃。

法案的重要性

這項計法案在美國國會通過後,法案的支持者們呼籲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簽署這一法案,以示對中國的友好,同時以鞏固美國對未來中國領導人影響力。對於計劃的重要性,伊利諾伊大學校長埃德蒙·詹姆斯給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的信中所寫道:

"中國正處於革命的邊緣...成功教育當代中華民族的青年,讓這個國家在道德、智力和商業影響力方面得到最大回報。”

然而,不太贊成的羅斯福政府歸還庚子賠款的,在北京的美國外交官威廉·伍德維爾·羅克希爾(W.W.Rockhill)擔心,袁世凱政府會揮霍掉這些錢,因為中國政府更喜歡更能直接受益的項目。

依法辦事

1908年,袁世凱派唐紹儀到華盛頓,要求把這筆資金投入到滿洲的開發項目中。然而,羅斯福總統已經批准了國會的庚子賠款-獎學金教育法案,因此拒絕了袁世凱的請求。

1909年,美國政府基本上根據美國國會的方案完成了這項減免。

計劃實施

鑑於當時中國現代化和國防的緊迫性,美中協議規定,獎學金學生應專注於科學、工程、農業、醫藥和商業等領域。

從1909年開始,"庚子賠款-獎學金計劃"由於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中斷之前,通過嚴格的考試程序,派遣了源源不斷的學生到美國學習。從全國各地的考生中,這個享有盛譽的獎學金的考試競爭非常激烈:在1909年首次考試的630名候選人中,只有47人被選中。1909年,在1909年的庚子賠款-獎學金計劃學生中,有13人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這是美國所有單一教育機構中接受外國學生人數最多的。

民族希望

儘管中國學生有著不同的背景,但他們們都抱著"用科技拯救中國的夢想"。在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海軍工程、物理等領域學成後回國報效國家。

中國學生在英語、數學和科學方面有著雄厚的基礎,在辯論和口語方面多次獲獎。學生們就中華文明、中國教育改革、現代鐵路需求等主題撰寫了高質量的論文。

美國學者認為:這個開始復興的國家的年輕人,比日本人更能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科技。現在他們集中在麻省理工學院,那裡有一批最有前途的來自中國的年輕人,特別是在海軍專業。1911年中國推翻帝制後,美國對新中國給予了更多的希望。


虯髯釣翁


回答這個問題,總是有些憤青的嫌疑,但是不吐不快

身邊有些有錢的朋友,每次吃飯時,他們爭著買單,不覺得有什麼,有錢人,花點正常

慢慢地就心安理得了,直到有一天,心安理得地讓人買單時,人家沒有動,只是問一句,憑什麼

是啊,憑什麼,憑什麼我們心安理得,就是因為人家有錢嗎?有錢憑啥給你花

美國人拿著我們的賠款,給我們搞教育,教育我們去打他們,這是東方人不理解的觀念

是我們習慣了做奴隸了嗎?我們從來都不承認,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我們有盛世王朝,我們世代英雄輩出,我們有一天會天下無敵

美國太遙遠了,總有一些醜聞,讓我們有些優越感,讓我們覺得,他們有點錢就得瑟,有些欠揍,有些囂張

其實,小民的心理都會有些忿忿不平,都會覺得,中國是不可戰勝的,有底氣,別人對我們好,一定會有什麼企圖

大鼻子藍眼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整得太假了,不大靠譜

其實,如果能取而代之,中國人也是一樣的,我們始終都在同情弱勢群體,罵了一輩子陳世美,誰也不願做秦香蓮。我們有傳統文化,我們勤勞善良

真情也好,假意也好,我們都願意有個公正的包公,有菩薩,我們都願意相信,善有善報

我們是善良的,從來不肯去欺負別人。我們還是寬容的,別人欺負我們,我們也以恩報怨,不去計較過去,不以牙還牙

我們都忘了為什麼活著,吹過的牛逼都不算數了,因為那時我們年輕,我們不知道,那個就是理想

我們像豬仔一樣自生自滅,我們不願像豬仔一樣自生自滅,所以,我們奮鬥

我們窮其一生,就想活得像個人,像個真正的中國人,不能驕傲



呱哥老王





答:所謂“庚子賠款”,是指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運動達到高潮,慈禧老太婆一時頭腦發熱,宣佈大清帝國和國際列強開戰,最終鬧得差點收不了場,北京紫禁城皇宮被八國聯軍佔領。


為了大清國能苟延殘喘下去,慈禧老太婆咬碎牙齒和血吞,於1901年(辛丑年)9月和11個國家達成了屈辱的《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並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

其中,吃得最兇的是俄國,其分配比率為28.97%;其次是德國,為20.02%;再次為法國,為15.75%。之後依次是英為11.25%,日為7.73%,美為7.32%,意為5.91%,比為1.89%,其餘都不足1%。

則按照《辛丑條約》規定,美國所得賠款32,939,055兩官銀,本息合計71,897,769.55兩,約合2444.8萬美元。

到了1905年,中國已支付了1244.8萬美元給美國,尚餘1200萬美元。

但就在這一年,美國政府經過調查,發現本國原索賠額度虛高,認為“除確實費用及一切損失賠償1165萬美元,所餘1200餘萬元其實是多餘的賠款”。

這一調查報告被擔任晚清駐美利堅合眾國公使——廣東番禺縣(今廣州海珠區黃埔村)人梁誠敏銳偵知,他立即抓住機會向美方提出了降低賠款數額的要求,並多次向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海約翰進行交涉。雙方扯皮到了1908年,美國人終於同意將尚餘1078.5萬美元未付款,自1909年起每年“退款”70萬美元,一部分用於辦清華學堂,一部分用於留學生費用,沒用完的存起來作為清華基金。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必須聲明,我們沒有必要為美國人感恩戴德。

打個比方:強盜將你家的財產劫掠精光了,看你可憐,又給你留下了一點生活費,你用不用對他感恩戴德?

另外,強盜給你留一點生活費,是看你可憐,動了隱惻之心。

美國卻未必是這樣。

美國是怕你餓死了,以後不能再從你身上榨取更多的財富,所以才給你留的生活費——這才是深謀遠慮,這才是真正可怕。

要知道,早在1882年,美國就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1904年,美國國會通過將所有排華法案無限期延長的法案。

為什麼在1905年這個節骨眼上開始有了“退”庚子賠款之議呢?

原因是這年中國爆發了抵制美貨運動,美國對華貿易量減少了百分之四十,其中紡織品出口下降1/2,石油下降1/3。

為了避免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美國才同意議“退”還庚子賠款。

必須明確,這個“退”並不是退還現金,或者剩餘的錢不用再還,而是錢要繼續交,由美國支配使用,拿來培養中國赴美留學生,實際就是培養自己未來的代言人。

章太炎一眼看穿,美國此舉實際上是“鼓鑄漢奸之長策”。

不過,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深厚功底,美國人的洗腦成效並不大而已。


覃仕勇說史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就要談到一個人就是賽金花。

賽金花是一個花船上的藝妓,碰到了回家省親的狀元郎。兩人結婚,後隨作為大清國駐歐洲4國的公使的丈夫來到德國,學會了德語,並與當時的德國皇帝成了朋友。

回國後丈夫病逝。由於藝妓出身,不被家族所容被趕了出來。

後到北京開妓院。

八國聯軍在北京火燒圓明園,進行大規模的燒殺擄掠。

賽金花憑藉自己會說德語的優勢,見到了八國聯軍的德國司令官,並勸說他要約束手下的士兵,不要濫殺無辜。還真起到了奇效。八國聯軍停止了殺戮。賽金花也被大家尊稱為護國娘娘。

老佛爺慈禧一生只召見過兩個女人,一個就是小白菜,一個就是賽金花。

由於計算出錯,庚子賠款美國得到了3200萬兩白銀。

當時的賽金花給美國總統羅斯福(不是二戰中)寫了一封信,痛斥了美國的強盜行為。

後在當時的美國的國務卿與中國駐美國的大使梁成的見面中,提到了退回部分庚子賠款用於發展中國的教育,包括每年大清國派出100名赴美留學生,在中國組建8所大學。

當時的美國奉行孤立主義,軍事實力還不強,他們更多想的是與中國進行通商,來擴大在華的利益。


茶煙裡


1906年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呈送給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備忘錄裡說:“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新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穫”。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毛主席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於是美國政界一片驚呼:是誰丟了中國? 美國何以有這樣的思想?中華民國當時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雖不是強國,可也是大國。美國何以如此囂張?

其實美國從1901年庚子賠款甚至更早洋務運動時唐紹儀、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學生就開始佈局中國了,清華大學這個最早叫留美預備學校的機構,實際上最先不過是美國企圖培養自己代言人的地方,而協和醫院則是以先進醫療技術為吸引配合傳教(宗教或者邪教傳教都是這個套路)。 如此,我們就該知道為何美國會退回庚子賠款,並將之用於創建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學校了,美國🇺🇸狼子野心至今未變,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進而顛覆其他國家,是美國百年來一直未變的思想。看看美國搞的橙色革命、茉莉花革命,如今的烏克蘭、伊拉克、肯尼亞、敘利亞就知道了。只是美國低估了有深厚文化基因的華夏民族,事態的發展並不都如其所願,70年前他們敗了,70年後的今天特朗普歇斯底里,結局還是一樣。



總的看: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利益,一切的其他因素都必須以此為根。很多人以為美國是好人,似乎是在無償幫助中國🇨🇳,實際上美國表面幫助中國🇨🇳,中國雖有小利,但更大的利益卻是被美國佔了,這就是新型帝國主義。不過這也正常,一個不為自己國家民族謀福利的領導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此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看清實質與大局,100年前如此,100年後的今天依然未變。千萬別形勢不明、思路不清,真以為美國是上帝,最後白替別人數錢尚且不知,成為一個可憐的買辦就悲劇了!


聖哲同學


1908 年 ,美國向中國政府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但是不是直接現金支付,而是成立一個退款基金,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最有名的產物就是--清華大學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而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

說道庚子賠款,不得不提提該賠款的歷史背景。1900年(干支紀年庚子年)大清帝國藉助義和團的力量同時向11個國際列強宣戰,結果義和團和清軍不堪一擊,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紫禁城皇宮。一年之後(干支紀年辛丑年),中國和列強達成了屈辱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時傳為了懲罰中國,按中國當時人口4億五千萬每人罰一兩白銀),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 。

歷史上,由戰敗國償付戰勝國的戰爭損失與軍事開支,都是被視為天經地義。但在對華索求賠款的談判中,美國顯然是一個異數,它最大的訴求並不是儘量榨取中國,從遠交近攻的角度來說,美國在儘可能壓制自己的盟友,減輕中國的賠款負擔。

所以才有了文章一開頭提到的美國政府的聲明,這筆庚子還款,即使到現在,新竹清華大學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這是因為1949年,清華校長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然後在臺建校後,梅貽琦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 外界常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根據清華前校長顧秉林的確認,證實這筆基金只是撥給新竹清華。

以上。


包大人玩科學


【“祥說近代史”問答團隊·祥哥】

這個問題還可以換個更宏觀的問法:為什麼西方傳教士到中國以後,並不單純傳教,而是推廣西方文化?如辦報紙、印書籍、辦學校、搞醫療、搞慈善等等。

將庚子賠款拿出來用於改變中國教育,其實正是上述文化滲透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實,當時的外來傳教士,像明代一樣,也存在兩種宣傳策略,一是耶穌加孔子,一是耶穌或孔子。前者佔了主流,比較有名的像英國傳教士理雅各、李提摩太,德國傳教士花之安、衛禮賢,美國傳教士衛三畏、林樂知、李佳白、丁韙良等,其中以林樂知最具有代表性。(林樂知極其勤奮,有同事勸他休息,他說;“體內無一懶骨。”)

他們認為,要想傳教取得大的突破,必須研究中國社會,而從文化角度來說,中國社會的核心階層是什麼呢?是信仰儒學的士。首先要和他們搞好關係,改變他們的思想認識,所以有名的傳教士都和官方保持聯繫。

士最主要的文化體系,是通過經學(漢代解經盛行,一句話解釋出2萬字)和史學建立的,所以有兩條途徑:

1、經學:三綱五常等比附基督教義,比如美國傳教士李佳白傳教的時候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四書》,人稱“李夫子”。但是,終究不太好融合。

2、史學,就不一樣,容易被人接受,所以後來傳教士開始大批量印刷西方史學書籍,所以,近代學術的革命,首先是從史學開始,然後往外蔓延的。梁啟超說的最經典:“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

通過單純的比附,很難徹底掃除中國人信奉基督教的思想障礙。傳教士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中國人,包括知識分子,對現代科學文化缺少了解,對自然的定律和哲學,以及化學、天文學等一竅不通。為了傳教,首先應打破中國知識界的落後狀況,讓他們具有現代科學知識和現代觀念,能夠有西方人的現代思維和新的價值取向。

也就是說,讓中國人走出中世紀的矇昧狀態,徹底實現“西化”,讓中國變成美國式的“新大陸”後,基督教文化即可在中國暢行無阻。從這種推理出發,他以傳播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為手段,通過辦教育、建醫院、辦報紙等途徑提高中國人的素質,擴大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力,吸納更多的華人入教。

所謂文化滲透,其實就是一種文明的輸出,就是要同化你,中國古代也是這麼做的,只不過不是主動輸出,而是努力提高自己,自然就會“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孔子說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西方人呢,是主動輸出,認為“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

所以,他們就把《辛丑條約》規定的庚子賠款剩餘部分拿出來,用來在中國教會大學以及資助中國人赴美留學,目的就是要培養美國式的人才,進而影響中國。庚子賠款培養了許多後來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他們被稱為“庚子生”。

從那之後,赴美留學逐漸取代了赴日留學,成為主流,而中國引進西學的對象也由日本轉向了歐美。當時,很多國家都效仿美國,把庚子賠款退還給中國用於留學和辦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