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之下,他們與閱讀相伴——三位一線職工的閱讀故事

【編者按】 我們希望每一位職工都是“讀書人”,更希望一線職工將你們的閱讀故事和閱讀佳作、經典的感悟在這個平臺上展示出來。本期推出三個一線職工“疫情期間”的閱讀故事,讓我們在閱讀中收穫樂趣、積聚力量,在抵抗無聊同時更獲得溫暖和感悟。

新冠肺炎疫情下“儘量不出門”,復工的日子仍須度過隔離期,或者是“居家辦公”,不越出家門一步。

這種狀態下,不少職工選擇了與閱讀相伴。《工人日報》記者採訪記錄了三位一線職工的閱讀故事。他們有身處湖北、每天上班的加油站員工,有復工後必須隔離14天的建築職工,也有“居家辦公”的國企職員。

終將春暖花開

我叫申萍,在中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恩施航空路加油站工作,承擔著為救護、應急、救援等特種車輛加油的任務。

疫情下,我們採取了輪班制度,每天安排兩名員工駐站值班。在家的時間,我會捧起自己心愛的讀物品讀。這樣既能給自己充電,又能為社會做貢獻,一舉兩得。

這期間,我閱讀了《人間詞話》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兩本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那些追尋夢想和真理的故事,莫名讓我感動。

“牧羊人總會遇到風險,要麼是狼群,要麼是乾旱,恰恰這些使牧羊生涯更刺激”。由此,我想到了這次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搶救病員的生命,政府各部門各司其職緊急動員……

此時的我們,恰似書中的“牧羊人”,我們用盡全力去戰勝“狼群”“乾旱”。書中描述,“當你想要某個東西時,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完成願望”,而疫情面前,不分國籍,只有人類。數十個國家都向中國伸出了援手,不正是書中所講的“整個宇宙會合力”嗎?“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日本友人那句“子曰無衣,與子同袍”,更體現了人類的休慼與共。

以前,沒有想過有一天閱讀帶來的力量會如此具體可感,這次卻深切地與書中的故事發生了共鳴。我們加油站距離市裡的定點醫院較近,在每天提供加油服務的同時,還要做好消毒、清潔等工作。湖北的疫情最重,難免讓人心有擔憂,但是,閱讀帶給我的溫暖和力量卻讓我多了幾分勇氣和堅定。

一切終將過去,總會春暖花開,我相信我們趕走“狼群”的那一天會很快到來。

閱讀給你一種內在力量

2月18日是我返崗的第四天,也是被隔離的第四天。

我叫丁順,中鐵四局紹興地鐵區域經理部綜合辦公室幹事,一名施工企業的一線職工。我老家在安徽池州,雖然池州市和項目所在地紹興市都算不上疫情的重災區,但不能大意,我還是進行了隔離。

在家隔離的日子,我沒事就抱著書閱讀,聞著沁人的書香,時間沒有那麼難熬。可在項目點這間狹窄的隔離室裡,我只能滑動著手機屏幕,在各類閱讀軟件中尋找慰藉。

這段時間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書,是網絡上爆火的《鼠疫》。在這個特殊時期,加繆的這部小說又被無數人重拾、細讀。

書中突然爆發的鼠疫一如眼下的疫情,很多無辜的生命殞於災疫。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幸運的多,因為有無數像裡厄醫生那樣的白衣戰士,逆行奔赴前線和病毒奮力相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成了阻擋疫情的隔離牆。

微博上的某個讀書平臺中,也發起了一個抗疫公益的徵稿活動,並且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看盡人間溫暖。

裡面有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內心傾訴,有身處疫情漩渦作家的生死獨白,有重災區基層幹部的深情呼籲,有普通人對疫情結束後美好生活的期望,更有無數人希望早日渡過難關的衷心祝福……

讀著那些樸素、直白的句子,我心中卻湧起一份震撼,無論溫暖、沉重或是悲傷的話語,都能一瞬間撕裂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之後,卻又給你堅毅前行的力量。

望著映射進窗戶裡的幾縷陽光,我想,也許,閱讀的目的就在於,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

美好的東西不會消失

我叫何建委,是國家能源集團煤炭經營分公司華東公司的一名職工。疫情期間,我和大家一樣,都響應了“儘量不出門”的呼籲。在此期間,公司全體上下緊密圍繞“防疫情擴散、保安全生產、保職工健康、保能源供應”的“一防三保”要求,加強與電廠、鋼廠、化工廠的溝通,全力保障江浙滬地區的能源供應。而輪崗值班、居家辦公的我,“閉門在家”時期,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也嘗試以閱讀的方式,讓自己關閉家門的同時多打開一些“心門”。

我讀了《駱駝祥子》與《呼蘭河傳》。印象深刻的是,《駱駝祥子》裡寫到“在洋車伕裡,個人的委屈與困難是公眾的話料,‘車口兒’上,小茶館中,大雜院裡,每人報告著形容著或吵嚷著自己的事,而後這些事成為大家的財產,像民歌似的由一處傳到一處”。

與《駱駝祥子》一樣,《呼蘭河傳》筆下亦是如此。比如,楊老太太、週三奶奶以及同院住的人們,不僅不幫助身在困境當中的馮歪嘴子的妻子王大姑娘,而且“沒有一個不說王大姑娘壞的”,甚至“全院子的人給王大姑娘做論的做論,做傳的做傳,還有給她做日記的”。

老舍、蕭紅筆下的眾生相,蘊含著老舍、蕭紅的悲憫。

然而,疫情期間,面對苦難,我看到的更多是“危機中閃現的美好人生和價值觀的某些轉變”。在這次危機當中,“個人的委屈與困難”,不再是老舍、蕭紅等作家筆下的“公眾的話料”,不再“像民歌似的由一處傳到一處”,而是得到了全國各地的支持與幫助,無數個“最美逆行者”馳援湖北馳援武漢,成千上萬的公務員、社區工作者、志願者沒日沒夜地守護在第一線。同時,大家的價值觀也在悄然變化,比如注重責任倫理,比如再次形成保障醫護工作者安全與權益的強烈共識,等等。

2003年SARS疫情結束後,學者王元化先生曾說:“恢復太平生活後,這些美好的東西是不是會隨之消失?”目前疫情有了許多好消息。我覺得,恢復正常生活後,“這些美好的東西”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在大家心中不斷充溢。(記者 鄧崎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