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春二月龍擡頭的日子裡

一、節日的起源和不同朝代的演變

農曆二月初二為龍頭節,又名“青龍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傳說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二月二,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採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二、歷代詩人寫詩記錄二月二日龍抬頭節日,淵源流長,美不勝收。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出郊》 [宋] 王庭珪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隴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二月二日漫興 》【元】謝應芳

東風吹散社公雨,紅白花開爛錦雲。

時俗喜逢迎富日,老夫羞作《送窮文》。

裌衣試著寒猶怯,拄杖歸來酒半醺。

為問驛橋楊柳樹,送人多少去從軍。

《二月二日登樓作》(明)劉基

薄寒疏雨集春愁,愁極難禁獨上樓。

何處山中堪採藥,幾時湖上好乘舟。

銜泥客燕聊相傍,泛水浮萍可自由。

見說蘭亭依舊在,於今王謝少風流。

《二月二日作》(清)溫訓

雨歇靜群綠,微風向晚柔。

野村寒瓦溼,炊煙鬱不流。

都養亦何事,鶴立望江頭。

沙平白若雪,水淨碧於油。

竹塢喧棲鳥,樵徑見歸牛。

幾年勞遠役,及茲始息陬。

素心澹無著,山齋潔以幽。

擬伴荷鋤老,社事宴春秋。

小重山 二月二日同馮笠尉江皋村行

(清)譚獻

陌上依然草色薰。

柳棉猶未卸,雨如塵。

相望珠箔一年春。

江城畔,無地展芳尊。

桃蕊兩三分。

竹籬茅舍外,乍含顰。

少年何處醉紅裙。

風光好,留與白頭人。

三、我對節日的印象。

湖北農村似乎沒有這個小節日。最初知道這個節日是通過看《康熙王朝》知道的。說吳三桂被康熙削藩政策逼迫,一方面向朝廷要牛、要農具、要種子,麻痺康熙。一方面積極籌劃反叛朝廷,擇日於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日聯合耿精忠、尚可喜同時反叛朝廷。這就是清代著名的康熙削三藩的典故。雖然吳三桂先反明、再反清,一生都在反叛的路上,終究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但是看他挑出來的在龍抬頭日子裡起事,多少還是有點底蘊的。

龍抬頭,我理解是在驚蟄前後,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各種冬眠的動物甦醒了,春雷一響,該出洞了。因此我特別關注每年的春雷時間。今年的春雷是2月15日左右,那天下了一整晚的春雨,風雷激盪!農曆二月初二,是24日,孝感市是繼武漢之後感染人數最多的地區,在這個新型冠狀病毒的日子裡!

看來\\不能外出踏青,也能外出挑萊,站在窗前,張望著外面的世界!吟誦著古人的詩,幻想著放風箏踏青的場面:春暖花開,面朝大海…

這個農曆二月初二,龍抬不了頭吧?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