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筆談:我和胰島素的故事(一)

——嚴重缺乏胰島素的年代

專家筆談:我和胰島素的故事(一)

許樟榮,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全軍糖尿病診治中心

專家簡介:許樟榮,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全軍糖尿病診治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衛生部慢病預防與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公共衛生服務專家組成員,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足與周圍血管病學組顧問,亞洲糖尿病學會監事,糖友聯合診所主任,首席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首批專家。

在2019年12月7日諾和公司上海舉行的德谷胰島素上市會上,我應邀作為老醫生代表,有3分鐘的時間介紹"我和胰島素的故事"。會議結束後,我意猶未盡。說起胰島素,我還真有一些話要說,還有一些故事及病例要介紹給糖友讀者。

我出生於1953年。1977年,成為安徽省立醫院內科的一位大夫。1980年,我就讀於湖南醫學院,成為伍漢文教授的研究生。從那時起,我一直從事糖尿病臨床工作,至今已經40年。作為糖尿病專科醫生,說起我與胰島素的故事,感慨萬千!

胰島素曾是供應稀缺品

我們曾經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儘管小時候我生活在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但同樣是吃不飽吃不好,米麵肉和許多副食都是憑票購買,定量購買,難得在家吃碗餛飩,也是限量分配。物質匱乏還包括藥品。70年代中期,我當醫學生時,在許多醫院,醫生開胰島素不但有身份要求,只有高職稱才能開出胰島素;還有額度,一個月能開幾支胰島素是有規定的。胰島素是來源於豬的動物胰島素,是短缺的救命藥品,經常斷檔,這就造成1型糖尿病患者有時因為停用胰島素而發生酮症酸中毒。

我再告訴大家一件真實的事情。北京協和醫院一位從事1型糖尿病臨床的老教授,曾在80年代中期,給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寫信,反映我國胰島素缺乏造成1型糖尿病孩子難以得到有效治療的事情。信發出後數日,總理委託衛生部有關人員到協和醫院找到這位教授,進一步瞭解我國糖尿病和胰島素治療現狀。問題再反饋到總理處,總理親自批示,國內胰島素不夠,就動用外匯進口。從那時起,我國的胰島素就再沒有斷檔。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胰島素的品種明顯增多,質量大大提高,都是今非昔比,現在我國的1型糖尿病患者再也不會因為缺少胰島素而發生酮症酸中毒,甚至丟了性命。

專家筆談:我和胰島素的故事(一)

體重只有23公斤的17歲1型患者

但是否有了胰島素,1型糖尿病患者就生活無虞、生命無虞呢?非也!1994年春天,我接待了1對父子。父親來自於山東沂蒙山區,是個農民。兒子17歲,是有5年病史的1型糖尿病患者。父親聽說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是不治之症,就對小兒子的糖尿病不那麼關注。5年期間,這個孩子沒有用過胰島素,越來越瘦。等到孩子實在走不動路、生活不能自理了,父親帶他到北京找到我。當時,我剛剛從國外進修糖尿病回來,信心滿滿,就請這位父親交了500元住院費,請他放心回老家。我們科室的醫護人員共同關心這孩子,當時這個17歲的男孩,體重只有23公斤,走路走不動,根本不能上樓。我像抱孩子似的將他抱入病房。我們捐款捐物,給孩子解決了吃穿。孩子有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眼底廣泛水腫,視物不清,中日友好醫院眼科給他免費實施眼底激光治療。孩子全身肌肉萎縮,心跳每分鐘120多次。這說明有了嚴重的多種併發症。

胰島素治療將近2個月後,男孩體重明顯增加,可以自己走路了。這時的胰島素已經是純度較高的單組分胰島素。出院時我們贈送了他一批單組分胰島素和衣物。可惜的是,這孩子出院數月後不慎跌倒,摔壞後入住當地醫院不久就去世了。這件事對我的心理有很大的衝擊,這個生長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孩子,只要及時地用上用好胰島素,是可以享受正常的人生的。但是他和他的家庭沒有做到這點,我們醫務人員心有餘而力不足。

專家筆談:我和胰島素的故事(一)

沒有糖尿病併發症的80歲1型患者

1994年3月,我們醫院開展學雷鋒活動,我到北京理工大學進行糖尿病科普講課和醫療服務。講課結束後,聽眾中站起一位老師,舉手發言,談他個人的抗糖經歷,這就是錢浩生教授。錢教授1959年在清華大學就讀時患上1型糖尿病,在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就診,由於當時時不時會缺胰島素,他就時不時發生酮症酸中毒。醫生在缺少胰島素時,曾經調用過本該應用於實驗動物完成科學試驗的胰島素。只要給他用胰島素,就狀態良好,不會發生酮症酸中毒。由於多次發生酮症酸中毒,耽誤學業,學校勸其休學半年,如果半年內身體不能恢復就退學。他寫信告訴清華大學校長,他是一個來自蘇北地區的家境貧寒的學生,退學回家不僅完不成學業,更面臨死亡風險,因為那時胰島素是短缺的藥品。該信獲得蔣南翔校長的親自批示,學校關心支持他,給了他比其他同學多一倍的助學金,師生們幫助他補課,協和醫院的醫生關懷他(尤其是主治他的池芝盛大夫,池教授後來擔任過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和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首任主任委員)。他自己也非常努力,堅持自測尿糖,每天注射至少2次預混胰島素。大學畢業到北京理工大學工作,在教學崗位上表現突出,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成為研究生導師,有非常幸福的家庭。2~3年前我們還見面,錢教授80歲了,身體很好,沒有糖尿病併發症。我曾經介紹並陪他到糖尿病學會年會介紹他糖尿病防治的經驗體會。

專家筆談:我和胰島素的故事(一)

用好胰島素,生命就有保障

為什麼一位50年代末確診的1型糖尿病患者能夠沒有任何糖尿病併發症生存到今天併為社會作出傑出的貢獻,有自己美滿的家庭?而一位90年代患病的患者則在青春少年就離開人世呢?關鍵就在於前者有很好的知識和能力,用好了胰島素;後者沒有及時獲得有效安全的胰島素治療。

自1921年胰島素首次應用於臨床以來,挽救了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有了胰島素,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得到保障,生存時間大大延長。胰島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的保護神。現在的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從患病初日起就用好胰島素,就有可能享受正常的人生,如正常人一樣就學就業、結婚生子。不久前辭職的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就是1型糖尿病患者。

通常,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必須注射多次胰島素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胰島素劑量要求十分嚴格,越是胰島細胞功能差的患者,對於胰島素注射時間和劑量的要求就越是嚴格,毫釐的偏差就會造成血糖太高或者太低,這些限制了它的使用,給患者帶來不便與精神負擔。不過,隨著胰島素泵的普及和胰島素泵及血糖監測技術的進步,胰島素注射帶來的痛苦和不便基本解決。另一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尤其是吃和動應該更有規律,因為吃和動不規律都是造成血糖不穩的重要因素。真正學會胰島素治療的方法和自我管理,生活質量就會大大提高,我們的患者中很多人長年注射胰島素並沒有多少不便,他們升學、就業、結婚、生子,享受著屬於他們的一切。

今天,我們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有更安全更有效的胰島素。我們也有更方便快捷的自測血糖的儀器和條件。美好生活來之不易,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來之不易,大家一定要萬般珍惜。有規律的生活,做好血糖監測,用好胰島素,這是保證1型糖尿病患者身體健康、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基礎。但是,胰島素也是雙刃劍,用的不好,就會出問題,甚至出現致殘致死的嚴重問題。

下一期的專家筆談,再跟大家談談我和胰島素的故事之二:胰島素是把雙刃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