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政策加碼:出院後還要集中隔離2周,新冠肺炎怎樣才算治癒?

一些患者出院後,複查核酸檢測結果又呈陽性,還有的肺部陰影加重。

這些患者不僅自身症狀反覆,還可能成為新的傳染源。

問題的根源,是這些患者並未真正治癒就出院。出院標準在制定和執行層面,都還有完善空間。

有專家正在研究新的出院標準,比如判斷消化道病毒留存的“肛拭子”檢測。

按現有標準出院的患者,為了確保安全,需要集中隔離觀察14天。出院潮的到來,也為防疫工作增加了新的難點。

2月2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公告,從當天開始,新冠肺炎治癒出院患者須到指定場所統一實施為期14天的免費康復隔離和醫學觀察。


這一政策出臺的原因在於,最近出現多地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複查時,核酸檢測由出院時的陰性變為陽性。出院患者複查核酸轉陽,早在今年1月中旬,已陸續在武漢市治癒出院的醫護人員身上發生。各家醫院針對自己的醫護人員採取了出院標準的嚴格化,或將出院後的醫護人員進行集中隔離14天。


這部分患者,不僅自身病情在出院後出現反覆,而且有可能具備傳染性。


在湖北之外,其他城市醫療資源相對充足,有的患者可以做多次核酸檢測,轉陰後才出院,也有的城市如浙江省餘姚市,對恢復期患者的管理要求是進行14天集中隔離。但在確診患者已超過4.6萬人的武漢市,出院患者的集中管理,將面臨巨大挑戰。


2月16日~2月22日,一週時間,武漢市治癒出院患者超過4500人。


據知情人士透露,武漢市目前正在大量徵用酒店,以備出院患者集中隔離之用。患者出院後,將由街道統一送到定點酒店進行隔離觀察。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複查核酸又呈陽性

武漢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徐海波,對12月下旬發生在本院的一起醫務人員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事件印象深刻。


這位職工2019年12月23日開始發熱,以為是一般的感冒,順便也做了一下肺部CT,但影像科同事發現影像非常奇怪,不像一般的病毒性肺炎,便請徐海波會診。當時醫院內部已在流傳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發現這位職工的情況之後,醫院以當年治療SARS的方式對其進行隔離治療。


住進隔離病房兩到三天之後,該職工體溫恢復正常,他前後在隔離病房住了一週多,臨床症狀都已消失,便安排出院。出院前,兩次病毒核酸檢測都是陰性。徐海波也讓他再次檢查CT,這時候肺部多個病灶都已吸收,陰影很淡薄,回到了早期第一次查CT的症狀,徐海波認為是明顯吸收好轉。


出院後,這位職工居家隔離了快1個月,也繼續吃了一些奧司他韋之類的藥物。


2月初,這位職工說要回醫院上班,肺部CT檢查結果沒有問題,但核酸檢測結果出乎意料,第一次結果是弱陽性,隔了一天查,還是陽性。


隨後,徐海波又發現第二起這樣的情況。目前雖未對出院醫護人員全部進行排查,但已有4人出院後複查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


1月下旬,武漢市中心醫院一名呼吸內科的醫生,出院解除隔離後,複查時不僅核酸檢測再次迴歸陽性,肺部陰影也加重了。


此種情況越來越多。據知情人士透露,2月中旬,湖北省人民醫院兩名出院已半月餘的醫生,複查時同樣出現了核酸陽性的情況,只好又回去住院。


出院後複查出現核酸陽性,不僅僅在醫護人員身上出現。武漢某社區2月20日的疫情通報中說,“新增2例確診、1例疑似,皆為前期治癒解除人員”;無獨有偶,成都望江錦園也發生了相同的情況,一位治癒後回家隔離的新冠肺炎患者,在10天后複查出現核酸陽性。


那些出院後仍攜帶新冠病毒的患者,很可能成為感染源。針對這一問題,一種解決方式在於改變出院標準,另一種方法是,加強出院人員從出院到複查期間的管理。


多家醫院先是對本院醫護人員關於核酸檢測的出院標準做了調整,中南醫院和湖北省人民醫院對醫護人員的出院標準由核酸檢測二次陰性增加到五次陰性。武漢協和東西湖醫院ICU主任袁海濤認為,五次核酸檢測隔天一次的話,每個患者的住院週期要延長一週,對於一直緊張的定點醫院床位是個挑戰,不適合推廣至所有患者。


武漢協和東西湖醫院為本院的醫護人員開闢了一個集中隔離區,包括滿足出院標準的醫護人員,繼續在本院集中隔離區隔離14天。


在國家衛健委2月18日發佈的第六版診療方案中,對出院患者的建議是:“繼續進行14天自我健康狀況監測,佩戴口罩,有條件的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近距離密切接觸,分餐飲食,做好手衛生,避免外出活動。”

出院標準存爭議,根源在於未治癒

徐海波坦言,儘管還沒有大數據統計出來,但有一部分出院的醫生,已經發現有病情反覆的情況。這意味著,同樣的情況將會出現在其他出院的病患身上。


多位醫生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出院標準。


在第五版和第六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兩個版本的出院標準相似,都有以下幾條:1、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2、肺部影像學顯示炎症明顯吸收(第六版是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3、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間隔至少1天)。


所有人對第一條並無異議,爭議主要集中在CT影像學和核酸檢測。比如,兩版出院標準之一,都要求醫生結合肺部CT做判斷。但肺部影像學檢測,標準較為主觀。


徐海波認為,出院標準中的炎症“明顯吸收”和“明顯改善”是模糊描述,究竟多少是明顯吸收?沒有定量標準。從CT上看,病灶究竟是要縮小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還是完全吸收掉?還是說只有一點肺部纖維化,指南並沒有細化。


在徐海波看來,出院標準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出院後該患者不應具備傳染性。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假設,如果這個病灶在CT影像上已經表現出纖維化,按理來說患者就可以出院,因為肺部纖維化是肺泡經過異常正在修復形成的疤痕,意味著到了疾病終末期,一般不再具有傳染性。但他擔憂的是,包括SARS在內的其他傳染病,已被證實在肺部纖維化階段沒有傳染性,而這個病的肺部纖維化是不是也代表沒有傳染性了,還無法證實。


而且,根據CT影像如何作出判斷,和每個影像科醫生解讀的水平有一定相關性。CT標準即便定量,也存在每個醫生主觀判斷的不同。


至於核酸檢測,其一直是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的重要客觀指標,在入院標準和出院標準上,核酸檢測起著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患者收治和治療的最終結果。


即便出院前檢測兩次都是陰性,也存在假陰性的可能。在專家看來,核酸檢測準確率只有30%-50%,這就直接導致了有一部分出院患者體內的新冠病毒未被檢測到,這部分患者出院後可能仍具有傳染性。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解釋,新冠患者病情的好轉在於病毒載量的變化。一個患者,起初核酸檢測是陽性,經過一定治療好轉了。好轉的原因是指病毒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一部分,不僅數量上減少,侵犯能力也被弱化。病毒的減少,導致上呼吸道的取樣部位沒有病毒,或者樣品的病毒含量較少,這個時候檢測的核酸就是陰性,但並不代表肺泡內沒有病毒。


如果看到患者兩次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就放人出院,可能會出現病情反覆。在院治療的時候,包括吸氧等各種措施都很到位,肺的自身抵抗能力很強,出院後患者的環境改變,可能體內殘存的病毒又活躍起來,就造成了其實不是復發而是反覆的過程。治療讓患者向好的方向轉化,結果又逆向回來,不是因為核酸檢測不精確,而是因為病毒載量的變化,影響了核酸檢測的結果。


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果患者出院2周後複查核酸檢測結果轉為陽性,他是否具備傳染性?臨床上尚未明確。


只有一種途徑可以驗證,就是看他們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排除掉家裡人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後,家人是否感染,但這樣的實驗違反倫理道德。


目前,中南醫院檢驗科在突破“核酸檢測陽性的低度”。尋找低度,是為了找到一個合理的區間,看核酸陽性在哪個區間以內,致病性或者傳染性最弱。

尋找新的出院標準,“肛拭子”檢測正在研究中

有一部分患者出院後復發,既在肺部表現出明顯病灶,也在核酸檢測上呈現陽性。但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人核酸檢測是陽性,肺部卻表現正常。


中南醫院的另一名職工因為父母感染,他也做了肺部CT和咽拭子檢測,結果是肺部出現異常,核酸檢測也呈陽性。在醫院住院、隔離一個月後,這位職工的肺部CT顯示,炎症幾乎完全吸收了,核酸檢測的結果卻是陽性。


徐海波覺得,這個病毒很詭異,好像可以和人共存,肺部不一定會表現出很強的病變。


因此,在核酸檢測和肺部CT影像之外,研究人員也在尋找新的檢測方式。


相關專家正在開展新冠病毒“肛拭子”研究。專家認為,新冠病毒感染最初聚集在上呼吸道,但發病主要是在下呼吸道,隨著治療的進行,上呼吸道很可能檢測不到病毒,因此核酸檢測是陰性。只有進行肺泡灌洗才能檢測到病毒,但在現實中這不可能。他們發現,患者的消化道也會出現新冠病毒,出現的時間滯後於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基於這一理論,他們正在研究肛拭子檢測的可行性。但一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在呼吸道症狀消失後,病毒何時還會在消化道出現?治癒多長時間後,病毒在消化道會消失?要解開這些問題,還需進行大量實驗。如果確定病毒在消化道出現和消失的基本時間,就可以在出院標準上,加上肛試子檢測。


武漢沌口方艙醫院的一位醫生談到,他們在出院標準的臨床診斷上,幾位專家也綜合了一些其它因素,例如發病時長。疾病的潛伏期平均7~10天,最長到14天,發病以後有個病程,比如有的患者發病開始到現在已15天了,期間從來沒有做過核酸檢測,最近三天又不發燒,像這種患者就優先做核酸檢測和肺部CT。

迎接出院潮,需要善後措施

為了確保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武漢市現在要做到“床等人”。 不管是收治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還是收治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都有加快床位週轉、收治更多患者的壓力。此外,還有一批患者已渡過病程的各個週期,符合既定出院標準。也就是說,出院潮正在到來。

武漢市新冠患者的出院潮從2月5號開始。


第一批出院患者集中在定點醫院。武漢市第五醫院至遲在2月5日得到內部通知,從當天起,“能出院的儘量出院,如有臨床症狀重的,可以繼續留院觀察或治療”,根據當時的安排,一些有基礎疾病的雙陰(兩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患者,會轉入專門收治雙陰患者的定點醫院(如武漢市商職醫院等)繼續治療,大量無基礎疾病的雙陰患者,直接出院,回家隔離。

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一位醫生表示,根據上級要求,患者只要症狀減輕,核酸檢測雙陰,就可以轉走。但轉出之後,又出現了患者病情反覆的情況。截至2月10日,接納有基礎疾病的雙陰患者的商職醫院,有一部分患者因為病情加重,又返回紅十字會醫院救治。

第二批出院患者,來自收治輕症確診患者的方艙醫院。2月13日,江漢(卓爾武展)方艙醫院分兩批出院100多人,還有500多人具備病癒出院條件,正在辦理出院流程,那幾天每天都可以安排100人左右出院。現在方艙醫院可以做核酸檢測和肺部CT,一天檢測的患者可以多達400個。這意味著出院人數將持續大幅增長。從疫情通報來看,最近兩天,武漢市每天治癒出院病例都接近千人。

但出院核酸檢測陰性、複查陽性患者的存在,又給防疫工作增加了新的難度。在出院潮分批到來之際,迫切需要應對之策。


此前已經治癒出院的2萬多名患者(其中湖北患者1.5萬餘名,武漢患者8千餘名),同樣不能忽視。


吳靖、王晨(統籌)、吳曄婷|撰稿

八點健聞微信訂閱號:HealthInsigh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