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文化百年京報館舊址,曾住30多戶人家!看看騰退後的樣貌


《京報》1918年創刊,原址在宣武門外珠巢街,1920年遷至於魏染衚衕30號。邵飄萍,浙江東陽人,是《京報》的創始人,近代著名新聞工作者。 我們常說的“城南”其實是一個概念,就是以報業工作人為代表的一批早年北漂人在京城奮鬥的歷程。 【此圖為京報館舊址外觀,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

《京報》宗旨是宣傳進步思想,反對封建軍閥制度,客觀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等進步思想。他大力提倡新聞救國,利用報刊來喚醒人民的覺悟。1926年遭反動軍閥殺害,年僅40歲。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邵飄萍是具有熱情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1984年,京報館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

京報館舊址外觀保護不錯,門頭上的“京報館”三個字是當年保留下來的。 以前這裡住有30個承租戶,包括邵飄萍的孫子——今年已經65歲的邵澄,他租了院裡6間房,總建築面積80平方米,非常支持建立邵飄萍紀念館。


這是樓內門廳的“營業部”,也是當年的原貌,雖然有些陳舊,但能感受原汁原味。可以想象當年身穿藍色長衫,穿梭於此的繁忙景象。

這是院內的景象,現已騰退完畢,由喧囂恢復的平靜。院內老房的痕跡不多,多處進行了翻建,從地面顯露的高臺瓷磚可以看出以前私建的情景,通路很是狹窄。

這是內部樓前一角,看似是個儲物間,門板還保持部分原貌,牆面歷經百年基本沒變。 當年在京城辦報的,基本都是南方到京城的一批留樣進步人士,本著改變中國的思想進行進步宣傳。所謂的民國時期的“北漂”。

這是上二樓樓梯處,樓梯還是100多年前的木質樓梯,每天都有人上下往返,年深日久,每節樓梯中間都留下了下凹的腳印。

這是二樓的地板也是木質的,樓道里的門窗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式,窗框同樣也是木質的。就是感覺樓道很窄,兩人相遇需要側身而過。 雖然有些破舊,但基本還是保持原貌

這是二樓望向街面,當年在衚衕裡沒有那麼多高樓,這個小樓能居高臨下看的很遠。我想邵先生,也應常站在此處眺望。 在這條衚衕的北面不遠有個永興庵,是各大報紙發行的地方。可以想象當年穿梭在這條衚衕裡的報業人員和報童的景象。

這是二樓望向院內的景象,可以看出院內不是很大,而且房屋的瓦都換過新瓦了,只有對面房屋的瓦還是老的。院內的一溜北方就是邵先生的孫子居住的。

這是上樓的樓梯,雖然磨損很厲害,但還能使用,證明當年建築的質量。 這條衚衕前面不遠就是《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的故居晉江會館,附近還有林白水的故居,包括虎坊橋路口的船型大樓,是當年的報業印刷廠。所以這一片區就成就了城南文化。

這是大門內部,感覺有些改動,因為看見了紅磚,不知原樣? 邵飄萍以一介書生,心懷壯志,以“新聞救國”為銘,成為中國著名的報人。為了新聞的真實與公正,他秉筆直書,抨擊醜惡,最後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用鮮血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蕩氣迴腸的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