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積金該取消嗎?聽聽經濟學家怎麼說


住房公積金該取消嗎?聽聽經濟學家怎麼說

2月11日,黃奇帆發表《新冠疫情下對經濟發展和製造業復工的幾點建議》,其中一條是:

“二是取消企業住房公積金制度。住房公積金制度是 1990 年代初從新加坡學來的,現在我國房地產早已市場化,商業銀行已成為提供房貸的主體,住房公積金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將之取消可為企業和職工直接降低 12% 的成本。”

黃奇帆的觀點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張崢撰文《我們為什麼反對“取消企業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政策建議?》。二人認為:

“住房公積金的確屬於企業的成本支出,但這是由勞動力市場來決定的,是交易雙方的自由選擇,並不會因為取消這個制度,而影響企業用工成本。”

劉俏、張崢還認為,工資是市場決定,即便允許調整公積金繳存比例、緩繳公積金,在用工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企業並不一定會選擇改變原有企業的公積金繳存策略”。

“2018 年住房公積金實繳單位為291.59 萬,只佔近四千萬大中小微企業的7%。短期內取消住房公積金,為數龐大的中小微企業並未直接受益,遑論數目近億的個體工商組織!”

另外,劉俏、張崢認為,住房公積金仍有積極意義。“因為公積金貸款利率遠遠低於商業貸款利率,這大大降低了居民的購房成本,變相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有助於提升消費,這不僅對房地產市場有正面促進作用,對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也有重要意義。”

他們甚至主張“考慮擴大繳存覆蓋面”。

原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說黃奇帆 “缺乏常識才會給出這樣的建議”。

大部分的網友也強烈反對取消住房公積金。

經濟學者馬光遠寫了一篇《馬光遠:黃奇帆“廢除住房公積金”的提議,我十年前早就提了》。

馬光遠說:“當我看到70%的網友反對的時候,首先說明黃奇帆的這個建議是靠譜的。這和房產稅恰好相反,差不多有70%以上的網友支持徵收房產稅,但這恰恰說明,房產稅是不靠譜的。我猜70%以上的網友之所以反對這個觀點,主要是因為黃奇帆是從為企業減負的角度來談的,這是導致網友反對的主要原因。在捍衛個人利益上,中國的網友只有利益,沒有立場,對於侵犯自己利益的行為他們是毫不含糊的。”

馬光遠認為,公積金劫貧濟富,管理效率低下,並且對人們買房幫助甚微。

社科院尹中立認為,確有困難可暫緩繳納甚至暫免繳公積金。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說:“如果有關部門要進行改革決策,還是首先要回到黃奇帆同志的大思路上去,畢竟他提出的是一個配套框架。”

其他還有多路學者加入討論,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綜合看,反對黃奇帆觀點的學者,對公積金的弊病了解並不深。

劉俏、張崢認為取消公積金並不能降低企業負擔,這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正如劉俏、張崢所說,員工待遇是市場決定的。企業取消公積金,也會補到工資裡發給員工,要不然很難留住人。實際上,企業幫員工繳納的那部分公積金,其實只是是把員工的工資分成兩份,一份發給員工,一份幫員工繳納公積金。現在取消公積金,必然要給員工補償。

當然,企業的負擔也能減輕一小部分。

但劉俏、張崢的邏輯存在嚴重問題。因為,既然承擔公積金負擔的其實是員工自身,那你們為何要取消公積金呢?這個時候,員工不也是急需幫助嗎?

2018年底,公積金的繳存餘額是5.8萬億,繳存人數是1.44億。如果把這筆餘額退還給繳存的員工,平均每人可得4萬多元。即便考慮到往年繳存人數,人均3萬多元、近4萬元也是沒有問題的。這對於疫情中焦慮的人們,將是多大的幫助啊。

為什麼那麼多網友強烈反對取消公積金呢?

對普通網友來說,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擔心,取消公積金之後,老闆會不會把原來企業交的那部分加到工資裡呢?很多人沒有信心。

二是因為,公積金是免稅的,他們覺得,如果取消公積金,就享受不到這部分免稅了。

其實針對網友的這種擔心,很容易解決問題。那就是,公積金還是不取消,但是,不再打到公積金管理中心的賬戶上,而是直接打到員工個人賬戶上,員工可以直接自由支用。

這樣一來,員工就無須擔心,老闆不把那筆錢加到你工資裡。該享受免稅的,還是照常享受。而劉俏等人的質疑,也全部迎刃而解。

這個辦法簡單粗暴,但是非常有效。

只是改變打款的賬戶而已,其他都不需要改變。錢直接打到你賬戶上,你不高興嗎?只要有心改革,怎麼會沒有辦法呢?

除了普通網友,大概還有一些事業單位員工、公務員、國企的人會反對。因為他們工資低,但公積金高。以前,公積金這部分可以隱藏起來,可以對外宣稱自己低薪奉獻,現在不好隱藏了。

其實這些朋友不妨想想,公開了這部分收入又如何呢,你能直接支用一筆錢,實惠不是要比虛名更好嗎?

當然,公積金管理中心的人是需要裁撤去幹其他的工作的,他們大概也會反對。

從取消公積金的爭論裡,可以看得出來不同的人的境界。

黃奇帆提的直接取消公積金的方案,固然沒考慮到員工的心理,但是他的大方向是對的。而劉俏等人,糾纏於細枝末節的技術性細節,但大方向是錯誤的。

改革,要的是大方向對。

並且,劉俏等人也沒有想到,其實技術上也很好解決,只要改變打款方向就可以了。這其實也反映了很多學者,在經濟學上,也沒有打好功底。如果多瞭解真實世界,對經濟邏輯很熟悉的話,是不難想到合理的解決方案的。本文作者:鄧新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