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你對此怎麼看?

老孫遁世無悶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

強調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具備面向未來的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格。這一說法是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提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他用一種極其浪漫的說法描述了教育的本質,旨在啟發人們關注教育對學生個體的終生的心靈的影響。

與之相對的是傳統教育當中以知識技能為本位的觀念。以舊時私塾教育、學徒教育為例,傳統教育主要作用是灌輸孩子淵博的知識,培養其生存技能。

就當下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而言,的確如此,教育對於學生個體的精神影響遠遠超過知識影響。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本科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在他畢業時就已經過期,新的專業正撲面而來。也就是說,我們在課堂上所教的知識很可能是他們未來工作生活所需的但是過期的知識,那我們的教育沒有意義了嗎?不,我們的教育應該抓住更本質的東西,即靈魂的喚醒。

我以為,所謂靈魂的喚醒,是指幫助學生建立強大的精神世界,自信、勇敢、執著、好奇心、探索欲,以及學科的基本邏輯思維與能力。這樣即便是未來再未知,充滿再多挑戰,他們都能沉著冷靜地迎接,並有所成就。

我們反觀自身成長,也會發現,真正的良師是那些對我們人格成長產生影響的老師,真正影響我們一輩子的不是他上課時說的哪個知識點,而是他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對我們的三觀建立產生正面推動。作為學生,我曾經害怕上課提問,覺得不好意思,總擔心別人會不會我覺得我的問題特別簡單、不值一提。但後來我的老師告訴我:你們有什麼問題儘管提,不要不好意思,因為一群人討論的話總會有一個能帶給我們啟發。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問題的思考過程。儘管剛開始不能很好地消化這句話,但在後來的學習乃至我成為老師的時間裡,我的確很注重提問,包括要求我的孩子每天也要提問。或簡單,或複雜,在流動的時間長河裡,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索。

所以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健全人格,讓孩子擁有積極地心態去迎接未知的未來。


大臉貓愛吃魚min


我是武漢東西湖區初中數學教師,8年來見過太多這樣現象,青春期很多同學學習不好,大多數是渾渾噩噩的過,不懂事,太需要喚醒了,也有被我喚醒的學生,我我自己很有成就感,作為教師,我們既要為學生負責一陣子,更要考慮學生的一輩子,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喚醒學生,讓他們在迷茫的青春期不至於因為稚嫩與衝動而走上歧路。

今天做一個回答和簡單分享。

做一名老師,首先要喚醒自己,保持頭腦清醒,時時刻刻的清醒。

一、喚醒自己

一邊是一眼看到頭的生活,一邊是簡單繁複的工作,使得身為教師的我們在迎來送往的過程中漸漸磨掉了自己稜角,失去了方向。那些曾經的豪情壯志,那些遠大的教學理想在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軟磨硬泡之下漸漸失去了耀眼的顏色,成了過眼雲煙,讓人羞於啟齒。為了防止那個滿懷教育激情與夢想的青年教師變成一具面無表情、生搬硬套、唯唯諾諾的軀體,我們需要不時喚醒自己。

喚醒自己求知上進的心,用不斷進取和學習去激活體內的能量,給血液注入新的因子。

喚醒自己,更是喚醒內心的純真與良知,抵禦在物慾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侵擾和誘惑,去安頓那顆在爾虞我詐的社會里騷動不安的心。

在晨曦中,或在斜陽裡,當學生親切地喚你一聲“老師”的時候,當學生澄澈的眼神和你睿智的眼神交匯的一刻,作為老師,你感覺到了心底冰雪消融的那股暖流嗎?是的,我承認作為教師,我的幸福需要等待,快樂其實很簡單!

二、喚醒學生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什麼?喚醒學生,喚醒他們混沌迷濛的心,喚醒他們的精神世界,將我們的光,點亮他們的心,照亮他們的世界。

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身教勝於言教。當我們的說教動員變得蒼白無力時,試一試,用自己的行動去喚醒學生,用自己的愛去感召他們!世風日下,任學生的成見惡習如銅錢鐵壁根深蒂固,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他總有一天會被你輕輕喚醒。

用知識去喚醒智慧,用思想去喚醒靈魂。盧梭說,教育即生長。想要讓學生健康成長,必須給予他們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理論已不滿足時下教育的需要。我們不但要明白自己的那桶水還有多少?是死水還是活水?還要考慮該倒給學生一杯怎樣的水?怎麼倒?作為老師,需要思考如何以自己有限的水去引出學生的長流活水,更要教給學生尋找水源的方法。

教育不是知識的機械傳輸,而是一場靈魂的對話。正如李政濤所說的,真正的教育應包括智慧之愛,它與人的靈魂有關,因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學生不是一個裝載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理念早已過時,而如何引導“學生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生活,追求人類永恆的終極價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此有關的信念”,也就是如何喚醒學生的靈魂,是需要我們迫切解決的問題。我一直在求索。

然而教育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施和受的過程,我們在喚醒學生的過程中,自己又何嘗不是常常被學生喚醒?

德高為範,學高為師。任盛世喧囂、熙來攘往,我獨甘守這三尺之地,堅守心中那一方純淨天空,用心寫好“師”這個大字


金哥數學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我對他的說法很認同。\r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育新時代的接班人!它是需要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要共同來完成。\r從教師的角度看:\r教師應該明白先立德才能樹人,要求教師應首先喚醒自身靈魂,讓自己心靈純粹而高尚,其實就是育人者先育己,渡人者先自渡,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一言一行對學生施加積極健康影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r從學生的角度:\r學生其實就是隻有“學”才能“生”,只有學習才能成長!學誰?學什麼?學生肯定要很清醒:在學校肯定是先學習老師,學習老師傳授的知識,老師人格魅力,老師如何做人!只有在課堂中、平時日常生活中學。\r教師與學生之間只有心靈的默契,靈魂合拍,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r我個人認為,教育的成效還離不開家長自我喚醒,讓其知道學校、教師、家長只有密切配合,家校合一,家校共育,教育才有實效!教育才算有成!


文昌雅士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我認為這話不假。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無不都是接受著的這樣那樣的教育,那為什麼同樣的學校,同樣的課本,同樣的老師,為什麼教不出同樣的學生,當然除了本質差異外,更多的是沒有喚醒學習的自主習慣。

大家認同嗎?也就是說不知道為誰而讀書,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沒有概念,其實,在他們看來還是很含糊的。

第一 意識沒有形成

一個人在自我意識沒有形成之前是沒有辦法被喚醒,就像我們平時老師給我們講題,把老師講的滿頭大汗,但是如果你沒有悟到的話,口頭上是答應著,但還是沒有真正的搞懂。

老師讓我們要樂於助人。當你還沒有意識到幫助人對自己有什麼樣的好處,你還是很難接受老師的說法。

為什麼有的孩子從小特別調皮,不尊重老師,和父母幹架等,而長大了之後呢,他又是那樣的懂事,那樣的孝順。其實就是一句話,自我意識形成了。

當一個人有了意識之後,那麼他就會懂得老師的循循教導為的是什麼?也就能懂得父母的艱辛和不易。

第二 自我覺醒

當一個人自我覺醒的時候,那麼它便會由被動變為主動。大家想一下,我們在80年代之前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實行生產責任制,那個時候還是大鍋飯。大家的日子過得怎麼樣?都很清貧,對吧?基本上都吃不飽,因為那個時候都是按時上工,按時下工,但是後來呢,實行了生產責任制之後,每家每戶的糧食都是盆滿、缽滿。

地,還是原來的土地,為什麼?答案是人變了。人的自我意識變了,覺醒了,都認為是給自己幹,而之前呢?是給生產隊幹,幹多了就會認為吃虧,難道不是嗎?當給自己乾的時候起早貪黑,不分晴天、雨天,結果獲得了大豐收。

還有為什麼現在的企業都要搞股份制呢?因為你不搞的話,大家都在渾水摸魚,沒有主人翁的思想。反正幹多幹少一個樣,所以一個企業能不能做大?就是看它有多少人,替它操心,它就能做多大眾所周知的華為,就是很明顯的例子。17萬員工都像任正非一樣沒黑沒夜的幹,才有了今天的華為,不是嗎?

總之,無論你是通過機制也好,還是通過分配也罷,只要能夠把人性喚醒而不是強壓式的灌入,把人的內在潛能激發出來,那麼你就是成功的。

所以說教育的本質一定是喚醒,觸動他的靈魂!

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陽光的女性!


非你莫屬20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是這樣寫的。而且這一句話成為了很多有志於改變教育方式的老師的座右銘。西方的教育重視“引導”,經過兩千年的發展來看,很明顯“引導的教育”更適合培養現代學生成才。一、在家庭教育上我們的家長過於功利。

中國父母都關心子女教育,即使沒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龍”,也想兒女去儘可能好的學校,將來有一份好的職業與收入,能夠一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有了眾多中國父母起早摸黑,不分週中週末,一年到頭為了子女上學的事情奔波,甚至常年離開丈夫、家人和朋友到外地或國外陪子女上學。

也為了讓子女上“最好”的學校,經常想盡辦法找關係、開後門,使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在專業方面,都傾向於要求甚至不惜逼迫子女學金融這樣光鮮的專業,或者學會計這樣容易找工作的實用專業。

可是,很多父母可能從來沒有問過,更沒有想過“什麼是最好的學校”“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學過優化理論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較好”“最好”這些價值判斷都只能是相對的,必須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對於誰”“相對於什麼”,因為不存在沒有度量指標、沒有參照系的“好”和“最好”。

於是,在不問不想的情況下,往往是根據父母自己認為“好”的標準去選擇“最好”的學校和專業,等於讓子女去過一種父母認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認為好的職業和生活。有時候,這實際上是迫使子女去實現父母自己沒有能實現的專業夢。

或者,就是一窩蜂隨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認為最好的哈佛、耶魯或者北大、清華。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哈佛耶魯好、北大清華好”時,他們也說不上來。

正是家長的這種訴求導致我們的學生在求學的路上越來越走向功利化、越來越去興趣話,孩子成長起來後都沒有了靈魂,只有需求的滿足,而精神和靈魂一片荒蕪。

二、學校教育上幾十年不變的教育理念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

三十年前我們的老師怎麼樣教育我們的,三十年後在教育下一代時還是用著原來的方式。唯一有變化的是硬件水平有了極大提高,而老師的素質卻沒有獲得相應的提高,甚至還有所倒退。

課堂上老師還在用著“滿堂灌”的方式,沒有學生提問,沒有學生在課堂上質疑老師,更別說挑戰老師,如果這樣的話,會被認為是對教師尊嚴的挑戰。

學生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一遍一遍的做題,就是不斷地把標準答案深刻地記在腦海裡,學習的唯一用處就是考個好的分數,以讓家長有個好心情。至於真理嗎?那不是存在火星上的東西嗎?

三、社會這所大學教育我們要聽話順從。

許多人在解釋為什麼中國學生在美國不能更成功、中國人不如印度人那麼突出的時候,都喜歡以中國人英語差、印度人英語好作為主要理由。

語言當然是中國人的弱項,但實際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語言,而是長期的社會發展的名分等級秩序,這個秩序使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持續不斷地壓抑,任何有個性的表達和質疑都會招致重罰,以至於等我們長大成型時,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只會做事、不會作聲的人,只有幹苦力的“硬本事”,沒有“軟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經高度一體化了,為了讓我們的後代有機會在國際競爭中更能勝出,一方面必須改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重點放在“做人”的通識與思辨訓練上;另一方面要走出社會名分等級秩序的文化制約,不能再把“順從聽話”機器人作為我們的楷模。





求非


我贊同這種看法。主要原因如下:

一、“靈魂”對於人,就好比樹的根,只有根正,苗才可壯。還可以將“靈魂”,看作是一個人的心靈品質,這個人本身品質人格,就有問題,說話做事能不出問題嗎。人的言語行動,是受靈魂左右和支配的,也就是受人的內心指揮的。你的內心靈魂,若光明清澈,向善向美,那麼,你做事定會公正無私,不偏不倚。

作為教育工作者,根本首要任務是“立德樹人”。而德的內在載體,即為人的內心世界即靈魂,其外顯形式便是事事物物中閃現的道德品質。如何為人處事,只有堅持培植呵護自己的那顆本心,讓其不蒙塵,良知清澈,才可修己安人,成人達己,厚德載物,止於至善,共致幸福。

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用生命喚醒生命,用心靈溫暖心靈,用慈愛滋養慈愛的過程。當人們逐步實現從“喚醒”到“自醒”、從“激勵”到“自勵”、從“他律”到“自律”、從“他育”到“自育”的轉變,那麼,教育的本質才真正得以落實。

只有喚醒人們的靈魂,懂得改變應從自我開始,改變自我應從改變內心即靈魂開始,知行合一,才可心明眼亮,心想事成。


退休鄉村教師再學習


這句話應該是從出自德國哲學家、德國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之一,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一書。原話是: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正的教育,是要幫助生命成長。用人格影響人格,用人格形成人格。願我們都有智慧做一棵搖曳他人的樹,讓孩子在教育的路途中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教育專家經典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德國哲學家雅爾貝斯關於教育本質的一段闡述,被人們廣泛引用。即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

我們都重視教育,但忽視了很多教育者,教育者的靈魂。教育不只是老師的責任,靈魂的喚醒是一個主動的發起者,是社會,是家庭,是老師,更是每一個有靈魂的人的責任。

簡單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從小聰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夥伴們看到別人騎自行車非常羨慕。孩子們分別回去向家長索要。在那個年代,自行車簡直就是奢侈品。幾個小夥伴又哭又鬧地乞求,沒有一個人達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親經過房間時,對著去世父親的靈位說,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會擁有一輛自行車的。母親聽到後,一句話也沒有說。第二天,男孩如願地得到一輛自行車。哥哥姐姐看到母親居然花錢為他買一輛自行車,都來責怪他。

幾天之後,母親叫他去代母親領工資。那是他第一次替母親領工資,接過母親四十元的工資時,他驚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費,還有他們姐弟的學費全指著這四十元錢啊!可是自己卻讓母親給他買了一輛價值不菲的自行車,他頓時為自己的虛榮和不懂事羞愧難當。事後,他了解到母親是故意讓他去領工資的,是想讓他知道為滿足虛榮心而買自行車所花的錢對這個家庭意味著什麼。於是,他將自行車賣掉,把錢如數交給了母親。

日後,在談到這段經歷時,他說,那四十元錢對他的刺激遠遠比母親的打罵更強烈。這件事不僅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讓他懂得要為這個貧窮的家庭去打拼的責任。幾年後,他接拍了一部電影並一舉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連杰。

教育的喚醒,絕不只是通過言語,遊戲、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都是途徑。教育的最終目標恐怕還是要著眼於孩子的自我喚醒、自我覺醒。喚醒是一個不斷反覆的過程,覺醒就更不要說了。所以,教育者是需要有耐心和恆心的。

不論是哪種教育,都是塑造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幫助學生成長,從而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所以,教育的本身就是塑造靈魂的一門藝術。教育是人本位的教育,學生是看不到教育是如何發生的。但是,每一個教者都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學生的心靈。好的教育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每一位學生髮揮他們的潛能。抓住學生心靈的教育就是要用最純粹、最本真、無功利的和善意的心去喚醒他們的心靈,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威少啟智思維


1.與其說是喚醒,不如說是引導,引導一個人的靈魂向善。簡單來說,靈魂就是一個人的良知,品德和本質。

2.德智體美勞,為什麼把“德”放在第一位,育人先育德,不是沒有道理的。校園欺凌事情頻頻發生的背後,是一個學校品德教育的失敗。

3.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注重的是引導他們向善,培養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

4.新時代中國特色教育下,立志打破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健全發展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5.人性本善,任何一個嬰兒在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候都是一塊未曾雕琢的翡玉。而教育,就是一個雕琢引導的過程。引導的好,他是國之棟樑;引導的不好,所學知識可能是他成為國之公敵。

所以,教育的本質是引導每個學生學會做人。


教育下的聚焦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對於這句話每個人的看法是不同的。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這句話說明教育要以人為本,用教育來喚醒人們的深層需求,用教育來塑造人們的人格魅力。

教育的本質不只是教給孩子知識,還要教給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有趣的靈魂。

教育不只是學校裡的學習,更是家庭、社會的學習。

教育不只是一段時間的學習,而是終身的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教育,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師,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

總之,教育是一個大課題,每個人都應該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尊重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