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小米,未來誰的發展更有潛力?

貓叔情感窩


當然是小米了,超牛逼的散熱,牛逼的馬達,肯定未來國內就只能剩小米一家手機公司。


笑笑學堂


這兩家都是目前中國硬件起家的科技公司中翹楚,其中華為成立的時間更長,小米還相當年輕。從年收入、員工總數、業務內容上來講,華為的體量是小米的數倍。

不過在手機方面,其實差距並不是很大,雖然華為每年在國內、全球的銷量目前在小米之前,但據產品力本身來講,小米已經沒有短板了,無論是外形工業設計還是內部元器件採購實力、系統優化上,大家都是頂級玩家。

要論誰的發展更好,不妨分析下各自的優劣、長處和短板。

華為以技術起家,目前是全球營收No.1的通信企業,即便15年諾基亞和阿朗合併,也依然沒能蓋過華為。華為的技術積累主要在通信領域,尤其從4G\\5G開始呈現出爆發的態勢,已經沒有讓歐美企業佔據明顯先手和被打壓了。

這些積累的表現形式包括通訊協議/標準的制定參與、基礎設施製造搭建(比如基站、路由、射頻天線等)、基帶芯片的研發等等。

同時,華為旗下的海思還是機頂盒、智能手機的芯片方案提供商,尤其是這些年異軍突起的麒麟SoC,已經進化到了10nm的麒麟970。

積累這些技術資源,華為依賴的是眾多大腦,也就是人才,尤其是工程技術人才。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和佔比在科技公司中名列前茅。

不過華為的短板也不能說沒有,比如創始人團隊已過黃金年齡面臨接班人的問題,再比如所有員工過萬企業都會面臨的大企業病等。

小米的優勢就是年輕、有活力。在雷軍的帶領下,愣是在高手林立、死氣沉沉的手機市場掀起一股風暴,並佔有了自己牢固的一席之位。同時,小米在手機之外已經迅速擴展出電視、路由已經龐大的生態鏈,以“智能”“新國貨”為著力點打造了一系列的硬件產品,今年的收入已經破千億元,明年將如無意外進入世界五百強。

不過,小米的劣勢就是積累還不是很足,主要就是核心技術、專利這一方面。因為硬件可以淘汰,但技術確是永久的硬通貨。不過我們看到,小米也通過很多舉措鼓勵創新,不斷彌補自己的短板,包括髮布了自主研發的澎湃S1手機芯片。

對於兩者,說實話很難給出一個絕對會發展好的答案,作為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他們都是國人的驕傲。


快科技問答


當然,我們這裡只比較華為的消費者產品和小米,不同體系的產品比較沒意思。


在任何時候科學技術都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看看蘋果就可以知道。我記得小米的BOSS雷軍經常拿蘋果的5%的研發經費說事,證明大筆經費投入研發不是很重要,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蘋果研發投入比例低,是因為蘋果的利潤高,但是蘋果絕對是世界上最有實力的科技消費品公司。

且不說IOS和A系列CPU芯片,就是蘋果的無線耳機,蘋果的智能手錶,哪個沒有包括蘋果的核心技術,例如蘋果手錶的熄屏待機功能,又有幾家能支持呢?蘋果的及時積累讓蘋果的產品極具競爭力,可以做到人無我有,這就是科技競爭力。


所以我們再回到華為和小米,華為和小米誰具有最深厚的技術積累?肯定是華為,小米現在還熱衷於微博營銷,所謂的性價比2019年證明了就是成熟技術,很容易被對手照搬,例如Redmi 8的性價比就被眾多友商超越。

而在消費者領域,華為有芯片,這時任何智能產品最核心的優勢;華為有軟件,現在華為還有鴻蒙系統,方舟編譯器等等也早已商用;華為還有超級藍牙、NM卡等邊緣技術的積累,所以華為的確和蘋果很像


所以很明顯,華為的潛力更大,小米沒有太深的積累,目前還看不到太大的潛力。如果沒有美國製裁,華為鐵定的吊打小米,現在是手機未來是物聯網,即使有了美國的制裁,華為失去了海外的市場,依然會在國內繼續把小米拉開差距。

其實任何一個公司,永遠是有實力的具備更大的潛力,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尤其是對於科技公司而言。我也期待小米能夠突然醒悟而轉型,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IT老菜鳥


這個得看你們指的發展潛力指的是什麼,如果說芯片技術,我相信華為在通信領域積累的優勢,國內基本不會有公司可以追趕上來。

但是你如果問市場規模,或者未來的市值,我更看好小米。看好小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小米更接近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公司的估值高,是有其商業邏輯的。互聯網公司的邊際成本非常低。你拓展1億用戶,可能需要2000萬成本,但是拓展10億用戶,可能也只需要3000萬成本。

這只是舉例說明一下,互聯網公司的利潤增長不會伴隨成本的等比增長,但是製造業就不同了,生產多少產品就需要等比的成本。

你可以說英特爾有特別厲害的技術優勢,甚至是接近壟斷,並且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因此就說因特爾的市值比亞馬遜的高。實際上亞馬遜的市值比因特爾高的多。

小米從一開始就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從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小米的收入雖然大部分是來自硬件。但是利潤絕大部分卻是來自互聯網服務。

很多人愛噴小米,小米手機的利潤通過年報可以看出來,卻是不超過10%,最高的時候毛利也僅僅是7%多,最低的時候只有3%。

所以雷軍說自己不靠硬件掙錢,的確是實話,但是大多數人視而不見。

二、華為是靠硬件

跟小米相對應的是華為的利潤基本都是靠硬件,包括通信的相關產品。手機部分利潤要比小米多,雖然也在增加互聯網方面的收入,但是佔比還是非常非常少。

華為最近提出的1+8+n生態鏈戰略,也是對標小米的生態鏈計劃。所以在互聯網和智能生態鏈這一方面,確實是小米走在更前面。

很多人覺得華為如果上市,估值是全國第一。其實並不會,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硬件公司的估值通常不會高。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會是硬件公司的十倍,這就決定了小米的潛力更大。

三、華為小米只是商業互懟

很多人看見華為和小米天天在網上打嘴仗,你因為真的是因為他們相互看不順眼?說不定別人高管私下經常聚餐喝酒。

有商業互捧,就有商業互懟,這不過是別人製造熱點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造成的影響力和熱度是免費的。

有人就喜歡天真的去站隊,在網上搖旗吶喊。你製造的內容,就是別人維持影響力和熱度的方法。

就像我現在回答這個問題一樣,你看到過網上問其他手機的文章了嗎?在不斷的互懟中,其他品牌反而被邊緣化。

現在除了蘋果,大腦裡面第一時間跳出來的就是華為和小米。


小漁的創業信條


"未來″至少是過了5年那時候吧,誰"更有潛力″就是5年之後誰的能力或者力量更大。

潛力是當前性或者叫截至當前的,相對於未來而言。華為到時候是33年+5年,小米是10年+5年,各自都已經具有了新的更大的潛力,只是還都處於沒有發揮出來的狀態,僅是積蓄著,預備著之後釋放。

1 應有狀態

(1)整體潛力

總體來看,5年截止時,華為已有的潛力照樣不會是小米當時所能比的。

如同現在,即便不再增長,小米再過10年也不可能達到。

(2)具體潛力

5年到了的時候,2家的具體潛力和力量應該分別是如下的程度、狀態。

——主要技術

2家都有5G技術、手機芯片、手機應用、手機操作系統及其生態。小米已有的這4樣很可能仍然清一色是別人的,華為則很可能全部是自家的。

——技術積累

都增加了技術積累,而由於5年裡華為在經費和人才的投入上還是遠遠多於小米,產出的技術和創新還有專利也就大大多於小米,說不定整體科技能力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主要產品

通信產品,自然只是華為才有。

手機,都有中低端的,採用的都還是性價比打法,性價比的中低端手機市場無論在國內和在國外也都還是最大的一塊。華為當然照樣還有高端手機,小米卻很可能仍是沒有,至少沒有與華為同樣的真香高端機。

物聯網產品,小米可能仍舊是排名先於、銷量高於、種類多於、市場大於華為,但都會不明顯了,而在技術含量上低於華為的情況會比現在明顯得多。

——經濟力量

在經濟力量上,華為的增長幅度將進一步大於小米,在以營收為準的世界500強新排名上,2家實際上的距離更遠了。

——品牌影響

華為通信品牌、手機品牌的影響,整體上都會進一步廣於、深於、長於小米。

——高層管理

雖然大概率任正非已經退休了,換成了孟晚舟,華為高層管理團隊的整體能力仍舊遠遠強於小米,不可能降得那麼快、降下那麼多。

2 影響因素

(1)內部

華為的科技在5年裡,包括主要技術、技術積累、主要產品,不會受到什麼影響,整體科技潛力就如同前面所寫的。因為,華為對高科技定位不會偏,對科技自研、自立和領先的追求不會變,自己不跑偏、不蛻變,施加不利影響的外部也無可奈何。

小米的科技潛力也只能會是上面的狀態,也只是因為從現在看,自我定位說來也是科技,實際行動上的追求卻又並不執著、精準,又不專一,還要做互聯網公司,科技研發投入的力度還不夠大。外人倒是有不少人希望——影響小米改變,但還沒有看到小米按希望做。

(2)外部

華為的經濟力量和品牌影響會由於國外的市場特別是高端市場比現在大出或者叫恢復不太多,而沒有完全達到上面所寫的狀態,主要還是在國內市場上顯示出力量、發揮著影響,儘管很可能距離完全達到沒有多遠了。

小米的手機品牌不會受到來自於國外的不利影響,反而會進一步擴大影響範圍,在國內則會由於華為的榮耀,還Ⅴ、O等的影響擴大而縮小,相應地,國內市場份額也就被進一步擠壓了,不過呢,整體經濟力量不大可能受到明顯影響,因為有海外市場的營收。

結束語:

5年一過,接下來就是各自發揮潛力了。華為和小米分別38歲、15歲之後,發展狀況會怎麼樣?由於之前潛力是一大一小,之後的現實能力和力量就也是一大一小,2家相比之下,發展就是一好一差,但各自都還會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2家發展都會出現某些地方小、慢的情況,也就是現實的能力和力量受阻、被減,卻又會是大者仍然大、小者仍然小,不至於讓2家變得同樣大小甚至於反過來。

對於更遠的未來而言,華為要避免、小米要達到同樣大小以至於反過來,主要因素都是自己,決定性的因素。


肇俊武


其實小米和華為走的完全不是一條路,發展方向也完全不一樣。但是這兩家企業有一個共同點,手上都有強硬的硬實力保護自己。而且兩家公司都不是獨做手機的,就光外圍行業也導致其手機行業塌不了。

其實小米跟華為都應該屬於半路出家,後入場選手,正經的VO,應該算是手機行業的元老級人物了。但是在手機系統的攻關和開發,只有小米跟華為可以做到最迅速,最好。

這裡面,華為的優勢要比小米強,主要強在基站上,聽說很多電信網絡設備終端都是華為做的,你想哇,自家手機連接自家設備,本身就有先天優勢,要不為啥華為的信號要好過其他所有品牌手機呢?

小米的優勢在於系統。華為的系統屬於中庸平穩,你咋折騰你也得在它給你設計的圈裡轉,所以很穩定,尤其對於那些不特別會玩手機的人。而小米本身就是優化系統起家的,以前能刷系統的時候,不管你買的啥機子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要刷成小米系統的,甚至是三星手機,因為那時候的三星機子用一年系統就幾乎卡報廢了。

就現在來說,也只有小米跟華為的系統最好用。其他手機品牌,如果沒有啥突飛猛進的突破,會越來越難走的。其實從小度小度可以看的出來,百度在這方面能做的很好,如果哪個手機廠商可以聯合一下,估計能夠走的更遠。

其實只有華為跟小米對手機的認知是最對的。他們都把手機當成服務工具,是用來服務的。尤其小米,就是聯繫其它方方面面的中端,要設計的越智能越好。而其他品牌,就是做手機的,也不去像華為做自己的芯片,也不去研究怎樣讓自己的系統精益求精,大家都用的一樣的硬件,回頭就會拿做工黑人家。這就相當於臺式電腦,大家都用的I9的CPU,然後你對顧客說,你家的機器性能比他家好一樣讓人可笑。




誑X


很高興回答華為和小米,未來誰的發展更有前途這個問題,我覺得華為更有潛力。以下是我的觀點,歡迎一起討論這個話題。

經過多年的手機市場殘酷的廝殺,手機從最早的山寨版到現在我們品牌意識越來越強,在這麼激勵鬥爭中存活下來的主要手機巨頭也就四家(華為,小米,OPPO,VIVO),據相關數據,四大主要手機廠商幾乎佔據了70%多的市場份額。剩下的份額就留給了另外幾家品牌去分了(vivo,錘子等),同樣競爭激烈。

華為

華為可以說是國內龍頭大哥了,同樣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要不然為什麼老美老是打壓我們的華為?嫉妒我們中國巨頭唄!華為的最早是做交換機起家的,當我們還沉浸在華為只會在交換機領域強大,沒想到短短的幾年時間之內,華為悶聲發大財,P系列,MATE系列,NOVA系列等等相繼打入市場,同時也是第一個打入5G市場的發起者,發展速度驚人,同時做出的產品算得上強大。我覺得未來華為龍頭寶座是無法被動搖的。不管從產品的齊全,還是國內國際影響力,以及市值來講,華為都是勝於小米。


小米

至於小米也算得上是後期之秀,手機行業的佼佼者,小米讓我們大多數人都能用上手機,並且是好手機,極高的性價比,價格雖然優惠,但是硬件配置極高,正因為這樣,性價比也成為了它的代名詞,但是這個即時優點也是缺點,如果未來幾年小米想要在高端手機市場發力,手機要漲價的話,我想也會流失一些客戶吧。

從研發團隊,收入,品牌來講

另一個方能從研發團隊配置來講,那華為就甩小米幾條街了,而且從業務上面分析的話,華為不僅有手機業務,還有通訊業務,屬於全球通訊巨頭企業,小米的產品線太少,而從目前的華為收入還有利潤都超小米,以及華為的產品以及技術方案已經遍佈全球。我覺得未來華為比小米有錢途。


我認為華為更有潛力,您覺得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胖子李愛互聯網


現在每天有大量小米碰瓷華為的文章或問題,其目的是讓大家覺得小米和華為是一樣牛逼的公司,其實兩家公司差距還是很大的。首先單說手機這一塊,華為終端的營收基本是小米的兩倍,銷量也多不少。其次,說說硬件方面,手機SOC是手機的核心,目前麒麟970已經是可以和驍龍835PK的芯片,基帶方面已經比高通強,AI方面已先行高通一步,只是GPU方面弱於高通,而小米的手機芯片才剛剛起步。然後,再說說軟件方面的實力,米粉們一說起軟件,就會提到MIUI,其實,華為的軟件收入已連續15年居中國第一,目前來講,智慧城市和物聯網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最後再說說,米粉經常提到的智能家居、物聯網等,其實這兩家公司走的是不同的路,華為的智慧城市已經搞了若干年了,裡面都用上了華為的麒麟芯片和操作系統,還有什麼無人駕駛等,至於,米粉們經常所說的智能家居,兩家企業所走的路也不同,小米主要是通過注資、貼牌等手段,搞一些居家用品,讓這些東西都用小米手機控制,而華為是像安卓那樣,提供一個操作系統作為平臺,讓所有有興趣的企業來做硬件,自己基本不做什麼硬件,也不碰數據,這就是說,小米智能家居算是小米一家桶,而華為的智能家居是萬家牌,如果華為的影響力足夠大,應該會很快的。說了這麼多,到底哪家企業更有前景,大家說吧!


漂失的柳林湖


從目前來看我更看好華為,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目前來說很多人還在唯技術論,特別是現在小米的營銷方式,單獨去對比一款產品的好壞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如果核心的東西一個都沒有,你永遠掙得是產業鏈中最少的錢,一直會被國際資本巨頭剝削。

中國是一個大國,不可能在核心技術上面依靠買,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別人也不會賣給你,可以參考中國的軍工,在那一段中國與西方的蜜月期,中國是可以買到很多高端軍工產品的,包括黑鷹直升機等。後來結果怎麼樣,人家說不賣就不賣了,而且一個國家國防安全靠買永遠依靠別人,這靠譜嗎?

經濟安全也是一樣,現在可以說芯片,操作系統這些都是關係到國家經濟體安全的,當你掌握相應技術的時候才能不受制於人,才能有更多的選擇。

小米這些年掙了不是錢,但是他沒有改變自己本身的運行模式,雖然他嘗試去改變發展芯片等技術但是他沒有堅持下去,從第一代芯片出來以後因為市場的原因現在基本沒下文了。

可以說你現在這種堆積技術在貿易壁壘低,國家間關係穩定時沒什麼,因為能夠買到,人家有錢不掙白不掙。但是現在中國在國際上面臨的形式非常複雜,說不定哪一天人家就會斷供,或者提高價位,如果華為倒下了,沒有了這種競爭性制約,你拿到的相關原件價位絕對不會低,這還是能買到的情況,更有甚者人家不賣給你都有可能。

從這一點我很佩服華為,通過以及產業鏈去幫助國產企業,包括屏幕,芯片加工等等。所以我說小米的一些行為,特別是網上這種所謂的營銷方式有一些噁心所以對於華為雖然有些東西不如別人我依然支持,也希望華為不改初心。




橙子每日趣聞


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22日對小米這十年進行了回顧:

  • 2010年小米創辦,

  • 2012年收入突破100億,

  • 2017年收入突破1000億,

  • 2019年收入突破2000億,成為最年輕的世界500強,排名第468位。

確實,正如其所說“小米十年的商業實踐充分驗證了“互聯網+”的強大!”


探索黑科技,小米為發燒而生

  1. “為發燒而生”。小米用互聯網模式,在10年內,成為市值超過3000億的上市企業,達3054億港元,實屬不易。
  2. 小米擁有全球最大消費類IoT物聯網平臺,連接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MIUI月活躍用戶達到2.42億。小米系投資的公司接近400家,覆蓋智能硬件、生活消費用品、教育、遊戲、社交網絡、文化娛樂、醫療健康、汽車交通、金融等領域。
  3. 小米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榜;2019世界500強468位;2019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第56位;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指數”100榜30位。
  4. 2019年小米手機出貨量1.25億臺,全球排名第四,小米電視在中國售出1021萬臺,排名第一。


華為和小米,未來誰的發展更有潛力?

小米雖然發展很迅速、增長也很快。但要和華為來比較,相對來說,華為未來發展更有潛力。必定華為現在已是國內電信設備領域的巨頭。雖然兩家公司高層經常在“碰瓷”甚至“互懟”,但這些都不影響各自企業的發展。

一、小米和華為在主要業績上的差別:

  • 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2019年):華為2.406億部,小米1.256億部。

  • 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華為排61位(18年排72位)、小米468位。
  • 營收和利潤:華為營收1090.3億美元、利潤89.54億美元;小米營收264.43億美元、利潤20.5億美元。
  • 小米市值3054億港元,華為估值超過2萬億元。
  • ……

二、從業務上的競爭優勢:

小米和華為除了在智能手機業務的競爭,未來在智能電視、智能穿戴等物聯網領域也是競爭對手。

1、小米的未來是以物聯網為重點的智能設備運營公司。
  • 合作模式相對靈活,比如近期與中國聯通合作簽署eSIM可穿戴業務的戰略合作協議,主攻物聯網市場。主要在智能手機、智能穿戴、智能電視、智能家居、智慧交通和智慧醫療等生活領域。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中的份額佔25%,位列全國第一,出貨量達677.6萬臺。

2、華為涉足的領域相對要多,且競爭極為強烈,不僅是國內市場、也是國際市場。

  • 面對的是蘋果、高通、谷歌、三星等巨頭。在電信設備領域,華為在電信設備領域雖然世界領先,但面對諾基亞、愛立信、中興等;在手機領域,雖然現在排名世界第二,但要面對三星、蘋果,在國內還在面對小米、Vivo、Oppo;在芯片領域,華為有麒麟系列芯片,但要面對高通、三星、聯發科、蘋果的競爭。5G專利,華為雖然是全世界5G標準制定者之一,但諾基亞、三星、高通、LG、愛立信、英特爾也不少。鴻蒙操作系統直面與Google Android和蘋果的iOS競爭。

  • 總的說來,華為在更多領域具有發展潛力。

你說呢?歡迎點評和評論。我是“阿哥說科技”,我們共同聊聊科技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