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教育實力才是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

微服私訪1982


1、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必須有優秀的人才。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


包頭樂知學堂


科教興國被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證明,教育強國被日本廢墟重建證明。道理很明白,此言,不過是老彈重談,並無新意。

但是,具體到“一個地方”,教育實力強與否,跟地方的發展,未必正相關。湖北是教育強省,省內有129所高校。但湖北的綜合發展水平,也只是一般。黃岡中學曾聞名全國,其於黃岡的社會經濟發展,也並無明顯助力。

乃至今天的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或許可以讓學校方圓五公里內實現經濟騰飛,但於一縣一區,貢獻仍然有限。

有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長遠事業,當然見不到眼前的利益。其實不然,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年就有明顯的效果,三十年可令社會徹底改觀。

一個地方要取得飛速發展,需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深圳,三十多年前,不過一漁村而已。得遇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需要,此乃天時;地處沿海,利於發展外向型經濟,此乃地利;白手起家,牽扯不復雜,又適宜成為樣板工程,得偉人巨手畫圈時,用指頭點了一下,此乃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俱全,才成就今天這個偉大的城市。

想依靠發展教育,來推動一地社會經濟發展,並不現實。教育辦得再好,終不過為他人作嫁衣裳。最優秀的人才去了西方發達國家,次優秀的人才去了北上廣深,比較優秀的人才留在省城。迴歸原點的,大多數平庸。我這麼說,可能得罪人,但從整體看,事實如此。

所以,地方上是沒有發展教育的動力的,基本上是上面推一下,就走一步,不推就不動。更重要的是,教育不能有效拉動GDP,投入又是個無底洞。幹部一任三年而已,把錢投入教育,不如投入市政工程,看得見摸得著,也容易得到老百姓好評。

不過,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在全國各大城市爭搶人才的背景下,辦好教育,確實有利於吸引優秀人才。但教育並非地方的發展關鍵。深圳等大城市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國家有政策引導,二是自身有經濟實力。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得好,才有能力辦好教育。說教育實力強,地方就能發展得好,是反因為果的論調,犯了邏輯錯誤。

因為人才是可以流動的,地方上培養的人才,極少回到地方,所以,發展教育,只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規劃,不能把責任分解到地方。把發展教育的責任踢給地方,便以為問題得到了解決,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毫米


這個很好解釋。只說赫赫有名的毛坦廠中學,這個曾經安徽省偏僻貧窮的小鎮,不亞於衡水,吸引了眾多為了孩子高考能考出好成績的學子及陪讀家長,僅租房就帶動了當地經濟,鎮長說一個毛坦廠中學,養活了全鎮四萬人!



lin0220


因為有一句話這麼說少年強則國強!

不管說是在哪一個地區或者是哪一個區域。有源源不斷的新的生產力去提供幫助,這個地方快速的發展才能夠讓這個地方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所以說教育是一個地方更能夠體現出它未來發展潛質的一個區域。因此,就像你說的那樣,有人說教育的實力就能展現出一個地方的實力。而且面對社會現代日益快速的發展,如果不能夠在第一時間接受到最好的信息,最好的資源沒有優秀的教育者,沒有優秀的人,那麼這個地區的發展也必定會落後於其他的地區,所以說教育必然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發展能力。

當然教育,也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因為有了好的人才,我們也要再結合著當地的資源,當地的情況去發展當地的優勢經濟,這樣的話才能夠把當地優勢最大化。中國自古都有天時地利人和之說。那麼教育講究的就是人和。所有的人團結一致,把優秀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能夠培養出更優秀的人,這也是這個地區發展的一大優勢。所以我認為說教育實力能夠代表一個地區發展的潛力也是非常正確的。當然有時候也會因地區的地域性限制而導致了區域裡面即便是有好的教育領域,但是不能夠把這些教育出來的優秀人民留下來也是阻擋區域發展的一部分因素,所以說我們應該結合多個方面去結合。探討一個地區的發展潛質。


沙粒教育課堂


我的理解教育實力其實就是教育資源的意思,教育資源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一個經濟大省,需要有力的教育資源為依託,才能長久科學發展。經濟發達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城市,都是全國重點高校數量最多的科教城。深圳、蘇州等經濟發達的城市也一直在謀求建設更多的實力高校。

教育資源本應該與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存在強關聯性,但在許多地區卻不是如此。河南的人口總量和高考考生多年來一直位居前列,但省內卻只有一所211;浙江省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四,被譽為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卻只有一所985;廣州、深圳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世界第一灣區,卻只有4所211大學。

專科高校佔比越高,本科高校數量越少,教育資源更薄弱。在國內四個直轄市中,北京、重慶、上海、天津的高校總數分別為92、65、64、57所。高校數量最多的省份依次為江蘇、廣東、山東和河南。全國31省平均每個地區高校數量約為84所,在不考慮人口因素的情況下,仍有許多地區的高校數量有待提高。

一個地區的高校會面向本地招收更多的考生,所以高校數量越多,高考時考生就更加輕鬆,正因為北京市985數量位居全國之最,所以在北京高考會比其它地區更容易考上名校。那高考決定大多數人的人生,大多數人都是在哪裡上大學第一意願就在哪裡工作或者創業,所以循環往復,不就強者愈強,有了人力資源的優勢,地方自然發展更好咯




王先生和他的朋友們


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城市發展需要地方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產業發展需要靠人才推動,人才培養需要看教育體系的推動。這裡說的教育體系就不單單是學歷當面,更多的還需要職業教育的推動!


互聯網產教融合實踐者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人才的基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重視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說一個地方競爭力實質歸根結底還是教育事業的競爭


問題錘


教育,決定了你這個地方誕生的高端人才的數量。

留下的能量巨大,帶給地方以發展。屬於硬實力提高。

走出去的,雖不直接給地方創造財富,但帶給地方以名聲。屬於軟實力提高。


善良不能再沉默


教育實力跟地方發展實力之間,不是那麼直接的關係。很多城市教育強,但人才都跑了,而且不願意回來。只有經濟體制有了基礎,激發人才動力,教育的力量才能展現出來。


李駿翼


教育實力決定了人才的輸出,同時也決定了祖國未來的發展,就拿這次疫情來說,醫療人才身上很好的體現了教育的成果!再說國家的軟實力就是教育,國與過得競爭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教育水平的高低就決定了祖國未來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