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的評分怎麼這麼低?

Amuwa


你好我是傑聖看電影,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是因為導演野心太大,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從1937年12月開始,到1942年6月結束期間的幾個大事件都有涉及,偷襲珍珠港、杜立特轟炸東京、珊瑚海大戰每一個都足以撐起一部電影,硬生生地塞進去到了確認“AF”就是中途島時,影片已經過了一個小時情報官萊頓和飛行員貝斯特成了主角然後真正的海戰主角南雲忠一和斯普魯恩斯,分配的鏡頭就不夠還有個麥克拉斯基,在電影裡簡直是來打醬油的,其實他才是在南雲艦隊最脆弱時刻進入戰場,扭轉乾坤所以看完影片後,不懂這段歷史的觀眾很容易得出結論:美國海軍破譯了情報,埋伏在一旁,輕易偷襲日本艦隊,獲得了勝利。真實的中途島戰役打得險象環生,那時的USN還是菜鳥,航母編隊和中途島沒有協調好,各機種也沒有配合好反正是各種飛機亂糟糟地往大致方向衝過去先找到南雲艦隊的飛機也沒能把方位報告到後續的飛機搞得英勇的美軍飛行員飛蛾撲火似的如果不是麥克拉斯基冒著沒油的風險繼續搜索,海戰的結局真的不同這個關鍵決定在電影裡一筆帶過麥克拉斯基獲得海軍十字勳章,也沒有提起還有破譯密碼的羅徹福特少校,也成了龍套再提個小事,說明導演對日軍不夠了解!











傑聖看電影頻道


整部電影我都沒搞懂許多人的作用

出場人物挺多 但是每個人的行為都讓我特別不理解

男主第一次打完仗忽然就回家 帶著老婆忽然就參加晚會 老婆忽然就質問為啥我老公不升職 然後她老公忽然又被調到其他戰艦 然後又忽然升職????

每一個人物都給我這種迷惑的感覺

我真的全程都沒看懂在幹嘛呢

出場的人物挺多 但是感覺每個人都長得差不多

後面轟炸的時候都炸偏了 那個飛行員害特別高興???

特效做的也沒有特別好

為啥還能7.7分😢



洋洋愛剪輯


你好,我是做影視領域的創作者,我很高興回答您的《決戰中途島》的評分怎麼這麼低,下面由我來為您解答:

1.片頭37年美國海軍訪問日本時,掛在日本海軍將官的房間裡的照片裡竟然有39年空母r飛龍」試航時的照片以及44年「鳥海J在菲律賓塔威塔威錨地的照片。

2.珍珠港裡面竟然停著至少四艘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現實中只有兩艘,一艘還在幹船塢),甚至還有紐約J

3.「企業J空襲馬紹爾群島的時候,竟然在塔羅阿島用魚雷機攻擊了一艘「金剛」級戰列艦(現實中,四艘「金剛」在這個時間點說,要麼在南洋,要麼在日本本土,就是不在馬紹爾)

4.中途島戰役當天的模型問題:二航戰所有的空母都是飛龍J,”加賀J 的模型艦橋位置似乎反了。

5.百斯特機隊看到南雲一機艦的時候,那-幕的俯瞰圖裡飛龍被5艘大和圍著...

6.中途島的陸基轟炸機沒有SB2U

7.IJN海航飛機做的不走心,幾乎只有零戰

還有一.些諸如命運的五分鐘之類的錯誤的說法,還有之前有大佬吐槽過的軍服之類的問題。(貌似這裡面的96神炮防空火力密度有點過分?)

不過整體還是不錯的,至少還能看[捂臉][捂臉]






小謝影視圈


這片子已經上了半個月才去看 感覺之前宣傳挺弱的豆瓣評分也就7.6 這兩天看到安利 , 幸好去影院看的!

太值得 但是評分好迷 在豆瓣評分通貨膨脹的今天竟然才7.7

這個片子真的值得去電影看 雖然只是2D但是觀感刺激一點不遜色 好多以飛行員視角的鏡頭

而且沒有醜化日本 也介紹了了中國人民的付出犧牲

飛行員被俘想起來在建川博物館裡看到 日軍把被俘的飛行員推到火爐裡燒死 還有後來國府給中國百姓發小冊子 宣傳畫 告訴大家美國人掉下來得救他們

片子沒有俗套的愛情線 出場人物雖多卻不繁冗 每個角色都有記憶點很鮮明

男主真的好帥

還有就是在艦隊視角打飛機 和平時在電玩城玩射擊遊戲的感覺好像 飛機像漫天掉 戰爭真的

願世界和平吧





時間這麼大還是遇見你


因為路人看不懂,因為非軍迷看不懂。從珍珠港到中途島決戰,中間發生了太多可以大書特書的故事。珍珠港不說了,都知道拍爛了給個鏡頭過一遍,也別糾結日軍的塑造什麼的,這是中途島不是戀愛珍珠港或者虎虎虎。杜立特空襲,劉亦菲為此故事的後面營救環節拍了一部電影。整個空襲行動從哈爾西帶領艦隊冒險突進,到大黃蜂b25甲板起飛,到轟炸和迫降以及中國付出巨大犧牲營救,這本身就是一部史詩影片的底子了。電影裡就給了半個小時不到講述,路人誰特麼看得懂能體會杜立特80勇士的無畏和中國軍民的悲壯?

珊瑚海海戰,列太太沉沒但也讓翔鶴瑞鶴重傷,以至於後來“只有”四艘航母,不然約克城三姐妹拿什麼打?這個重要劇情也僅僅只有一個模型和畫面,路人還根本看不懂這是發生了啥更別說建模偷懶用一個模型了。約克城大破被拖回來三天出港邊修邊出動確實體現無敵的美帝損管,但是她也不能所有戲份都給企業吧。企業這麼nb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繼承了大黃蜂和約克城上的精英飛行員,約克城上的死神Vt中隊更是絕對的主力。

當然還有我都忍不住的糟糕文戲,鏡頭快速切換不知所云,路人連人都沒認清就開打了犧牲了。另外極其臉譜化南雲忠一和山本五十六,命運的五分鐘是不存在的,山本五十六更是分兵出動,自己在萬里之外坐在大和上see。當然對於路人最好看的是後面40分鐘,只要打起來了dick best俯衝投彈了就是真的爽,不過代價是不知所云地看完前90分鐘,所以評分不會很高。另外對於軍迷來說,由於可見的經費,出現了諸如五條大和、企業號反覆沉沒等bug;還有日本幻想中的艦隊防空火力,被魚雷機中隊吸引住的零式戰鬥機忙於搶功而無法有限爬升應對從天而降的sbd,sbd的損失也大部分來自反應過來的零式的圍追堵截,不過空戰畢竟很難拍。總之肯定不夠完美還原,瑕不掩瑜,軍迷可以打出8.5-9分吧,十年少見的純軍事片。


影劇視野



這次這個電影:

對日方的還原呈現非常不尊重(已經不是“不還原”了)。

對美方的塑造尚可,但沒有新意,就是塑造了一批最為人所知的英雄好漢,這些英雄好漢相互也沒有區分度。貝斯特和迪金森的區別是什麼?歷史上迪金森這個人真不是個樣板戲式英雄。

不過美方人物的相貌都很還原,這是優點,雖然臺詞塑造略坑,寫得有點水。

部分戰爭戲因為經費所限過於失真,比如防空96神炮。

最奇特的一點就是這片真的沒怎麼打雞血,對史實的美化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一堆營銷號突然開始狂刷“反政治正確神作”,“堂堂正正打雞血”,“老派戰爭片”,不明白為啥。

相比之下還是要再說一遍,76版中途島真的不錯,可以當低配《大決戰》看。再發一次這段,可能確實經過越戰教育的美國人才能拍出最好的戰爭片:

隨便截了一段視頻,老版中途島的結局,羅切福特和尼米茲在港口迎接企業號回港:羅切福特:我有點好奇如果馬特(片中虛構主角,約克城號上的高級飛官,約克城棄艦後迫降企業號,參與了對飛龍的攻擊,返航迫降時迫降失敗陣亡,算是眾多飛行員事蹟的融合)知道我們打贏了這場仗會怎麼想。尼米茲: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他會說什麼,他會說“將軍,這不對勁啊”,我們到底是比日本人更厲害還是更幸運呢?此時靠港的企業號上,斯普魯恩斯和參謀長布朗寧上校無精打采地走上艦橋露天部分,尼米茲看到後向二人敬了個禮,斯普魯恩斯無精打采x2地回了個禮。旁邊的布朗寧沒有敬禮,還白了領導斯普魯恩斯一眼。
全片在美式軍樂進行曲中就此結束。什麼都不用多說了。

你真的讓我選一部《中途島》推薦,那還得是這部:無聊的和領導寒暄,庸俗的同事間勾心鬥角,會死人的戰鬥,這就是戰爭。

多說一句態度問題,這次這個片的態度………咋說呢,賣情懷可以,但真的不認真。

比如我之前答案也說過,視頻裡出現這大哥斯普魯恩斯是個特難演的人,76版也沒完全演好,但76版起碼嘗試了………以下三段是76版中途島原臺詞:

1)(弗萊徹將軍和剛接到臨時指揮任務的此人握手)

弗萊徹:恭喜你呀!雷蒙德!(本片弗萊徹演得挺好)斯普魯恩斯:(冷笑一下)謝謝,我依舊感到很不安。

2)(斯普魯恩斯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哈爾西,此2人對話比較隨意,因為現實中關係還算鐵,這一點符合史實)

哈爾西:(老朋友寒暄)這個病TM太難受了………你這次來有啥事?最近混得咋樣?斯普魯恩斯:我主要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推薦我指揮)是皮疹腦轉移了嗎?

原話。另外這句臺詞在上譯國語配音版中因被判定為罵人話而被河蟹………

3)(斯普魯恩斯和布朗寧中校爭論作戰安排,史實中USN打得最爛十分丟人的部分,片中被部分美化,可以理解)

布朗寧:你要讓飛機馬上全部出動,但是敵人的航母不在一起呢?他們分兵怎麼辦?斯普魯恩斯:哦。那我們就坐著等死吧。

現在再看結尾視頻裡這段是不是有點意思了………這就是用心。


埃菲爾鐵塔下的大爺


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這部影片選擇的上映時間並不合適。像《決戰中途島》這樣一部以美國人視點拍攝的戰爭片,要想取得全球觀眾的認同,需要挑選一個合適的時機公映,比如“反法西斯戰爭紀念日”之類的。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就很難讓普通觀眾有走進電影院的慾望。

  其次,美國觀眾這些年在漫威電影的視覺轟炸下,早已習慣了那些匪夷所思的“宇宙大戰”,比如《美國隊長》系列和DC漫畫公司的《神奇女俠》之類,這些漫畫電影中對戰爭場面的遊戲感刻畫,讓觀眾的視覺神經已經變得麻木。畢竟,對於歷史知識缺乏的美國普通觀眾來說,二戰是一個很久遠的事情了,他們對《美國狙擊手》的認同感就要遠遠大於《決戰中途島》這樣的戰爭歷史大片。

  另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類似《珍珠港》和《決戰中途島》這樣的影片,其實更加適合在戰爭剛結束不久的情緒下拍攝,那時候,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可以最大地凝聚民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戰爭的反思會逐漸佔據上風,好萊塢的戰爭電影走的就是這條路線。不管是《敦刻爾克》還是《拯救大兵瑞恩》,裡面都有類似的主題。相比之下,《決戰中途島》中對於戰爭的反思並不多,有的也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飛邊電影


首先明確一點,評分低並不是說它有多差,而是沒有達到大家預期的那樣好!它屬於那種精彩全在預告片裡的電影,視覺衝擊還可以,但情感上卻平平淡淡。

影片的故事很傳統,沒有那種情節上突然反轉的驚喜,故事線又拉得太長,總是找不到感覺。節奏太散,到最後也沒有突出的重點!你還在期望來一次大高潮的時候,它卻突然結束了!這種情感上的落差真的令人很彆扭。

還有就是,演員的表演也沒有節奏感和感染力!可能演員也有點懵,一直也沒搞懂這該死的電影重點和節奏在哪。

至於影片場景搭建,除了空戰那幾個場面外,其它部分做的很粗糙,佈景、化妝都馬馬虎虎。

總之,與近兩年的其它電影相比,艾莫里奇沒有吉布森那麼硬,也沒有伊斯特伍德那麼會將故事。《決戰中途島》只能卡在《血戰鋼鋸嶺》和《騾子》之間,彆彆扭扭的讓人球疼!







藍色毛球


《決戰中途島》很像《雙子殺手》,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

作為一部抗日電影,優點有兩個:第一、場面宏大,特效震撼,真實,延續好萊塢一貫一來的超高水準,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網上最主要的好評來源。

美還原戰列艦大道,完美還原貝斯特炸沉赤城。”

“海戰場面宏大密集,好看!”

公開資料顯示,導演艾默裡奇為這部電影準備了15年,耗資超過1億美元,片中並沒有特別貴的演員,所以基本上錢都花在了特效了,尤其是俯衝轟炸航母上。這種轟炸方式被稱為人類戰爭史上最危險也是最華麗的戰術,在電影臨近結尾處,中途島戰役中,貝斯特兩次駕駛轟炸機炸航母從高空直衝日本航母,簡直就是這部電影的高光時刻。

第二、立場中立,不吹不黑。“主旋律戰爭片卻能控制好立場,歌頌美國軍人的同時也不一昧抹黑日本軍隊。”

最好的體現的就是日本軍官帶領副手一起和船炸沉的場景,保住了日本人的尊嚴。

這一點其實並不能算該片特別有競爭力的優點,因為美國人總喜歡抬高敵人的實力,再去打敗他們,進而體現自己國家的牛B,不止打地球人,就連打外星人,美國也是這個套路。不過,還是要提一下,畢竟抗日戰爭這種容易帶入情緒,能保持理智這點是需要中國電影人好好學習的。

說完優點,可以說缺點了。

前面我們說導演為這部電影準備了15年,但是我猜導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還原歷史記錄和宏大場面上,像李安注重技術效果,忽略真正打動人心的戲劇魅力。

《決戰中途島》的故事從1941年12月7日,一直講到了1942年6月4日,橫跨6個月,這6個月的時間,總共發生了三件歷史上的大事:第一件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第二件事是美軍突襲日本東京,回敬日本的行為。

這兩件事在2001年被邁克爾貝拍成了《珍珠港》,18年過去了,我們以為拍出《獨立日》、《2012》、《後天》的艾默裡奇可以拍出一部比邁克爾貝三角戀情更好視角的太平洋戰爭,但艾默裡奇擅長宏大場面卻不會處理劇情細節的弊端暴露無遺。

第三件是中途島戰役,也就是該片要重點講述的歷史事件。

但在最終的呈現效果上,準備了15年的艾默裡奇居然只拍出了俯衝轟炸這個高光時刻,其餘時間開了嚴重的小差。

按照官方的說法,該片力求呈現真實的二戰,戰爭是主角,所以人物是群像式的,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縱然是尼米茲和山本五十六兩位歷史的牛逼人物也讓位給了戰爭這個驅動力,更不用說底下收集情報的副手和以貝斯特為首的飛機手,統統都淹沒在歷史的事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居然是那位誓死不說機密,被淹死的飛行員。

我想艾默裡奇大概是忽略了,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面對生死關頭,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罷,他們在做出決策的那一刻,必定帶著人物弧光的,這樣的人物孤光是一部電影帶動情緒的關鍵要素。

退一萬步講,就算你把人物都淹沒了,那麼一個個事件串聯起來也應該賦予它們特殊的意義才對。可你倒好,照著歷史日記拍一遍,跟記流水賬式的,那還看什麼電影,不如去看歷史書算了。

艾默裡奇的本意是想突出戰事中情報的作用的,片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給情報機構,但在不斷的時間累積和碎片化的剪輯中,情報帶來的緊張感,刺激感都消失得蕩然無存,只剩下電影中的人一個個自嗨,根本無法帶領觀眾走進戰場。

艾默裡奇如果可以學習自己在《獨立日》中電腦工程師破譯外星人發出的無線電信號,用在這部電影上,那情報的作用就能發揮最大的魅力。關於這一點,我猜是因為導演太過注重歷史的真實性,束縛了自己的想象力,但真實中的歷史就沒有破譯密碼的“興奮時刻”了麼?顯然是不可能的。

2017年,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遭遇滑鐵盧,他敗就敗在只關注危機下人物的內心焦慮,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互動。

同樣的,《決戰中途島》也犯了這個毛病。6個月時間,我並沒有看到電影中的人物有什麼變化,算是主角的貝斯特臨危受命,成為指揮官,他最大的變化是開始擔心別人的生死,身上有了責任,但這個責任很淡,因為片中並沒有展現他和隊友的緊密聯繫,有的只有他高超的轟炸技巧。

既然片名是《決戰中途島》,為了避免大家和邁克爾貝的經典做對比,艾默裡奇就應該集中精力處理中途島戰役前後的美國實力和日本實力對比,拍出以小博大的偉大,展現歷史中正義之師的風采,為了這一目的,加些無傷大雅的戲劇化衝突也是無可厚非的。可惜偏偏把歷史的高光時刻拍成了日常,非常可惜。

但話又說話來,你要是隻看歷史,不關注那些戲劇性的東西,只求瞭解這一時間段的事件,那該片算是不錯的科普片了。



夜寒視頻


首先題主這種抖機靈式提問特別無聊,沒人覺得這很有趣,真的。

7.6不算低啊,又不是逐夢演藝圈那種分。

這次這個電影:

對日方的還原呈現非常不尊重(已經不是“不還原”了)。

對美方的塑造尚可,但沒有新意,就是塑造了一批最為人所知的英雄好漢,這些英雄好漢相互也沒有區分度。貝斯特和迪金森的區別是什麼?歷史上迪金森這個人真不是個樣板戲式英雄。

不過美方人物的相貌都很還原,這是優點,雖然臺詞塑造略坑,寫得有點水。

部分戰爭戲因為經費所限過於失真,比如防空96神炮。

最奇特的一點就是這片真的沒怎麼打雞血,對史實的美化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一堆營銷號突然開始狂刷“反政治正確神作”,“堂堂正正打雞血”,“老派戰爭片”,不明白為啥。

相比之下還是要再說一遍,76版中途島真的不錯,可以當低配《大決戰》看。再發一次這段,可能確實經過越戰教育的美國人才能拍出最好的戰爭片:

隨便截了一段視頻,老版中途島的結局,羅切福特和尼米茲在港口迎接企業號回港:

羅切福特:我有點好奇如果馬特(片中虛構主角,約克城號上的高級飛官,約克城棄艦後迫降企業號,參與了對飛龍的攻擊,返航迫降時迫降失敗陣亡,算是眾多飛行員事蹟的融合)知道我們打贏了這場仗會怎麼想。

尼米茲: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他會說什麼,他會說“將軍,這不對勁啊”,我們到底是比日本人更厲害還是更幸運呢?

此時靠港的企業號上,斯普魯恩斯和參謀長布朗寧上校無精打采地走上艦橋露天部分,尼米茲看到後向二人敬了個禮,斯普魯恩斯無精打采x2地回了個禮。旁邊的布朗寧沒有敬禮,還白了領導斯普魯恩斯一眼。

全片在美式軍樂進行曲中就此結束。什麼都不用多說了。

你真的讓我選一部《中途島》推薦,那還得是這部:無聊的和領導寒暄,庸俗的同事間勾心鬥角,會死人的戰鬥,這就是戰爭。

多說一句態度問題,這次這個片的態度………咋說呢,賣情懷可以,但真的不認真。

比如我之前答案也說過,視頻裡出現這大哥斯普魯恩斯是個特難演的人,76版也沒完全演好,但76版起碼嘗試了………以下三段是76版中途島原臺詞:

1)(弗萊徹將軍和剛接到臨時指揮任務的此人握手)

弗萊徹:恭喜你呀!雷蒙德!(本片弗萊徹演得挺好)

斯普魯恩斯:(冷笑一下)謝謝,我依舊感到很不安。

2)(斯普魯恩斯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哈爾西,此2人對話比較隨意,因為現實中關係還算鐵,這一點符合史實)

哈爾西:(老朋友寒暄)這個病TM太難受了………你這次來有啥事?最近混得咋樣?

斯普魯恩斯:我主要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推薦我指揮)是皮疹腦轉移了嗎?

原話。另外這句臺詞在上譯國語配音版中因被判定為罵人話而被河蟹………

3)(斯普魯恩斯和布朗寧中校爭論作戰安排,史實中USN打得最爛十分丟人的部分,片中被部分美化,可以理解)

布朗寧:你要讓飛機馬上全部出動,但是敵人的航母不在一起呢?他們分兵怎麼辦?

斯普魯恩斯:哦。那我們就坐著等死吧。

現在再看結尾視頻裡這段是不是有點意思了………這就是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