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工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有多大?

用戶3708573291


你好,我是冰雨,很高興為你解答~

這個問題在某些角度是可以實現的,但通常會很困難。

你需要去考慮有三個點:

  • 一是你對於財富自由的理解是什麼?

是某一個固定數額?還是說達到某一種生活狀態?還是其他的標準?

  • 二是你的工資,支出和結餘。

每月能剩多少用於理財?你又會每月花出多少?未來你的工資有多大升值空間?

  • 三是你如何去理財?

是隻投資一些固定收益類產品?還是漫無目的地追求高收益,冒著高風險?還是去進行一個資產配置?

如果說,你覺得財富自由是某一個具體數值,比方說100萬的話,用每月定投的方式,那麼每個月存2000元,收益率8%的話,得需要18年,;每個月5000的話,可以減少到11年。

這看起來可以達到。

但問題在於,你只靠著工資,每月能夠存下那麼多嗎?你的收益率能夠保證平均年化8%嗎?你能經受起時間的煎熬嗎?還有,100萬能達到你的財富自由標準嗎?

以上問題,我個人覺得是有難度的,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表示存疑。

不過一般來講,我們說的財富自由,指自己的被動收入(一般指收益)超過自己的所有支出,不用靠本金。

不過多數家庭都是有房屋貸款的,少則每月1-2千,多則每月上萬。

那麼想實現財富自由,假設每月房貸1000元,每年你的年理財投資利息至少要超過1000×12=12000元,才能達到財富自由。

以單利(比如說銀行存款)的方式,以收益率3%計算,可得你的投資本金為12000/3%=400000元,即40萬元。

以複利計算,即其他普通投資方式計算,假設投資收益15%(普通投資者很難達到的)需要你每個月投資6700元。

而且我們要知道,複利的情況下每個月的利息是逐漸增加的。也就是說,如果想每個月都實現財務自由,最開始所需投入更多。

以上的數據均為理想情況下的數據,可見只看工資,想實現財務自由是比較困難的。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靠工資實現財富自由不是不可能,但是難度相當高。

那麼想實現財務自由,該怎麼做呢?

創業是有可能的,但是盲目創業死得會更快。

適合普通人的方式,很顯然要去開源——多賺錢,少開支,而且學會正確的理財投資方式才是王道。

以上是我的回答,望採納~


冰雨先生


說真話、講實話、不廢話、沒套話,讓我們今天說一點大家都能夠聽得懂的人話,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社長。

靠工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主要是由你投資理財的標的金額決定,也就是說由於工資高低來決定,靠工資理財實現財富的自由是存在的,但概率相對較小。

當然在我們所有聽過的故事當中,工資並不是和我們想象中的一樣,比如說打工皇帝唐駿,再比如說阿里巴巴的蔡崇信,還有阿里巴巴的張勇,這都是我們人盡皆知靠工資水平相對較高的人。

為什麼要理財?

人盡皆知的一句俗語,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人人都會講,但背後的生意你是否真正領會!這背後最基礎的就是抵禦通貨膨脹的行為,其實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工資水平略有上調,但真正能夠抵禦通貨膨脹還有待考證。

2019年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如果當前工薪階層的平均工資高於8000元,基本上可以超越我國95%以上的工薪階層,這也就是說明當前我國平均月薪其實並不高。

在一線城市的北上廣深,如果工資水平達不到1萬以上,想要保持生存似乎都有一些勉強,如果想要有房有車基本上月薪要達到3萬元左右,而2019年平均月薪最高的是金融行業,基本上保持在2萬元左右。

由於我們工薪階層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每天付出的勞動時間基本保持在8小時以上,所以說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尋找被動收入,理財成為我們工薪階層最佳的選擇。

工薪階層選擇投資理財的主要標的有,銀行定期存款,銀行理財產品,大額存單,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通過手機APP終端投資理財的人越來越多了,其實股票與期貨的投資,包括渦輪、美股、黃金、原油的投資都屬於投資理財。

工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按照2019年統計平均數據核算,每個月月薪為8000元,不考慮車貸房貸消費貸,不考慮小孩的上學生活,每個月能到手的存款基本上保持在四到五千元左右。


在這裡社長首先要提醒大家一下,對於房貸車貸和平時的消費包括小孩的讀書生活費用,可以有一個家庭的次要工薪階層承擔。

一個家庭主要工薪階層一年的存款大概是5~6萬元,按照當前投資理財平均收益率8%進行計算,一年的收益率大概是在5000元左右。

講到這裡我想大家已經明白,普通工薪階層想要通過投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幾乎為0,而不為公司管理層,如果能夠被稱得上打工皇帝的話我想通過投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非常大。

綜合來看:工薪階層想要通過公司投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主要考慮你工資水平的高低,平時消費能力的強弱,和你選擇投資理財收益率來決定。


社長財經


我是野豬,我來回答

普通人靠工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非常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先理解一下什麼叫財富自由:

簡單說來,財富自由就是有足夠多的時間和足夠多的錢做你想做的事情。財富自由的兩個特點:

  1. 時間非常自由,在法律規定範圍內,可以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2. 金錢非常充裕,在法律規定範圍內,可以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理財首先要有財產可理,我們再來看人的收入分了幾個層次:

第一層:打工者

一般而言收入最低的就是給人打工的,收入由基礎工資加獎金之類組成的。這類人的收入,最大的優點就是旱澇保收,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給老闆買去了,只要付出了時間,老闆就會發工資。因每個人的價值不同,老闆所付的工資也不一樣,這樣的收入的缺點是有天花板封頂,當然有些高級打工仔的收入也很可觀,但是理論上來說,收入再高也高不過老闆。這類收入者是社會佔比最大的。(沒時間也沒金錢)

第二層:自由職業者

這一類人的工作特點是時間相對比較自由,而收入的差距也非常大,例如各類藝術家、演員、作家、律師、各類中介——房產中介、保險中介等等。他們的收入也受到限制——即自己的勞動無法進行復制,賺錢必須靠自己親力親為。因為能力不同,收入差距也非常巨大。例如:同為鋼琴演奏者,著名鋼琴家朗朗的收入和一個普通鋼琴老師的收入差距會非常巨大。(一般都是時間或者金錢只能取其一)

第三層:老闆

這一類人的收入普遍較高,當然這是相對於打工者而言。因為他們通過聘用員工的方法,複製自己的勞動,從而實現了收入上的突破。例如企業老闆,各類商人。舉個例子:在不考慮原材料和銷售市場的情況下,一個人一天可以生產一個保溫杯,如果他請到了10個員工,就可以生產十隻保溫杯,只要他不斷的擴大再生產,通過剝削其中的剩餘價值,他的收入就會不斷提升。

老闆們也一定會發現只要不斷擴大規模就可以不斷提升收入,這就是所謂“資本的逐利性”。但是他們的收入依然受到行業的限制——他只懂做保溫杯,換成做別的,例如,電風扇,取暖器之類的就不懂了。因此為了突破這個限制,資本家出現了。(做的好的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第四層:資本家

資本家的出現,使得勞動實現了跨行業的突破,這樣收入將進一步上升。現在很多集團公司的老闆就是如此,集團下屬各個子公司可以通過控股的方式,從事各個領域的經營,例如國內著名的華為集團,其經營業務範圍就非常寬廣:

華為集團的經營範圍包括一般經營項目是:程控交換機、傳輸設備、數據通信設備、寬帶多媒體設備、電源、無線通信設備、微電子產品、軟件、系統集成工程、計算機及配套設備、終端設備及相關通信信息產品、數據中心機房基礎設施及配套產品(含供配電、空調製冷設備、智能管理監控等)的開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工程安裝、維修、諮詢、代理、租賃;信息系統設計、集成、運行維護;集成電路設計、研發;統一通信及協作類產品,服務器及配套軟硬件產品,存儲設備及相關軟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無線數據產品(不含限制項目)的研發、生產、銷售;通信站點機房基礎設施及通信配套設備(含通信站點、通信機房、通信電源、機櫃、天線、通信線纜、配電、智能管理監控、鋰電及儲能系統等)的研發、生產、銷售;能源科學技術研究及能源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大數據產品、物聯網及通信相關領域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租賃(不含限制項目);培訓服務;技術認證服務;信息諮詢(不含限制項目);企業管理諮詢(不含限制項目);進出口業務;國內商業、物資供銷業業務(不含專營、專控、專賣商品);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業務;房屋租賃業務(持許可經營證);以及其他法律法規不禁止的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准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因此資本家一般都可以實現所謂的財富自由——有時間、有金錢。)

由此可見,靠工資收入基本上是社會佔比最大的最低層的收入,即使是極少數所謂精英份子也只能獲得比普通人更高的收入,但是時間卻是無法自由支配的。因此靠工資收入理財就想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非常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我是野豬,回答完畢。


險道求生的野豬


靠工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除非你是公司的高層或技術大神,能夠年收入成百上千萬。否則是根本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的。普通員工的工資收入是永遠實現不了財富自由的夢想的。

我們假設你每月能夠有1萬元閒錢來進行理財。實際上大多數普通工薪一族每月都沒有一萬元閒錢。我們這個假設對於普通員是一個較為樂觀的估計了。

我們把每月的1萬元都用來進行基金定投,假如我們從25歲開始定投。我們定投到60歲看看到底能獲得多少收益。

我們一年定投的基金就是12萬元,我們35年的本金就是投了420萬元。

我們假設定投的年化收益率是10%,那麼我們能賺多少錢呢?

35年的收益是3400多萬。加上本金420萬總共也不到4000萬元。

也許你會覺得三四千萬元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如果你在35年以後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因為物價通脹你還沒有計算過。35年以後的物價肯定要比現在高很多。

1985年時很多人家幾十年都存不了1萬元。三十五年的現在,我們每月工資就是1萬元!

三十五年前家中有一萬元的那都是萬元戶!都算是富人。現在家中有100萬元現金的都不一定能算得上是富人。

這就是貨幣貶值的厲害之處。因此35年以後的三四千萬元,估計最多也只相當於現在的幾百萬元。

現在手中有幾百萬元現金的人能算得上財富自由嗎?

普通人靠工資理財確實能夠使自己更富裕一些,但是離財富自由還是有較大的距離。


孟可的思想空間


樓主您好,靠工資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可能性會有多大?那麼工資實際上是非常低的一個收入,一般情況下工資只能夠保證我們正常的一個生活開支,當然可能有些人比較勤儉節約,會存下一定的金額,但是畢竟工資的數量相對來說是比較有限的,因為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相關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來,絕大多數人群的工資普遍也就是維持在4000塊錢到6000塊錢之間是比較常見的。

那麼這樣的一個收入,即便你不吃不喝,一個月存4000塊錢,那麼一年也頂多不過5萬塊錢而已,10年的話也就50萬,那麼即便是30年也僅僅只有150萬,所以說這樣的一個收入情況,那麼想要實現財富自由是不可能的,因為當你存夠了這150萬,隨著物價的增長,隨著貨幣的貶值,那麼150萬的購買力幾乎都不存在了,所以說想要財富自由也是不存在的。

除非就一些個別情況,比如說一些打工皇帝他的年收入300萬甚至500萬以上,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實現財富自由,因為本身自己的收入水平是比較高的,那麼經過幾年的打工生涯,可能每年至少能存二三百萬,用不了十幾年的時間就會存個幾千萬,那麼讓自己實現財富自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畢竟這一類的打工皇帝是屈指可數的,只有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工薪一族,包括白領一族,用工資實現財富自由是不理想的。


懂社保


除了富二代和拆二代,剩下的人不都是靠工資和理財實現財務自由的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工資性收入是保證實現財富自由的基礎,而理財是加速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

還要注意一點,人們最後得到的財富自由是果,而不是開始的目標,開始的動力是勞動和創造新的價值

1.有一年,胡潤研究院發佈了《中國高淨值人群白皮書》,其中發現千萬富豪及以上主要分為4類,那就是企業主,職業股民,炒房者和金領。其中金領佔比20%,企業主佔比55%,職業股民佔比10%,炒房者佔比15%。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單純靠著工資實現財富自由就佔了20%,而企業主他們的本金是從哪來呢?大部分還不都是工資掙來的,之後才開始創業所來的。炒股的呢也是一樣,炒房子呢也如此一般。這一切的源頭都得有一個起源,那就是要先去靠勞動去賺錢。

2.“無本就能做生意”是不存在的現象。很多人講財務自由的人大部分都是創業者,是老闆,是企業主。但是如果他們不通過工作,怎麼能找尋到未來創業的行業,怎麼能湊得起創業的本錢,怎麼能找尋到創業後的人脈資源。

其實大家看看格力的董明珠經歷就明白了,他在1990年時,去了格力做的業務員,之後成為格力的區域銷售總監,在之後成為格力的經營部部長,一直到2007年,董明珠出任格力公司總裁。當然現在董明珠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經理人角色,她也利用工資所得做了很多投資,現在也算一個投資者,同時也實現了財務自由。

3.單純的不做任何權益類理財,僅僅靠工資所得,也一樣能實現財務自由。大家看看各大銀行的高管和行長,他們因為身份所限,不能去做他項投資,但是每年僅僅年薪千萬的工資和7000萬的效益獎金,那仍然成為人生贏家,實現了財富自由。

還有愛做紅燒肉的王石,他是房地產界的領頭人,但是他不是老闆。他僅僅是作為總裁,現在退休了,現在接受採訪時,講他的財富也不多,也就是幾個億。

3.沒有人天生是有錢去創業的,也很少有人天生是從身無分文就去創業了。大部分要去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利用自己積累的錢財和人脈資源以及對於行業的經驗,其實就做了一次對於個人的投資。也就是將這筆錢風險投資於自己去創業,成了之後也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總結一下:還是德先生所講,除了極個別的靠著父輩或者天然優勢,大部分人都要經歷工作積累錢財和資源這一階段,最後利用這些再去尋找不同的發展道路。或者創業成為企業主,或者去投資證券市場成為職業股民,或者進入房地產市場成為專業炒樓人士,或者繼續在自己的行業裡成為資深人士,甚至成為帶頭大哥。

所有的一切的幸福都是靠自己雙手去創造的,最後還是靠勞動去創造的。只不過有些人勞動就是勞動,有些人勞動的時候帶著頭腦。

德先生講金融和理財由專業變得通俗。跟隨德先生得到最簡單的答案和最實用的解決之道。覺得好關注我!再多點點贊。點點下面廣告,讓德先生再賺點錢!


勻楓財技大兜底


實話說,靠工資達到自由財富基本不可能,除非你是上市公司裡的有著重要職位的人員。那麼要多少工資能達成自由財富?最少也要年入百萬起步,每年儘量存50萬投資理財…然後再發展點副業,發展被動收入,跟別人合作項目,你出資坐等分紅等。總得就是一邊拿百萬年薪,一邊增加被動收入。等被動收入足夠支撐起日常開銷時候,就可以考慮辭職,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業。


賺不完虧得完


多大比例是針對你慾望的。

舉個例子

豬八戒一個月入1萬,單單日常消費各種之和就有八千,剩下兩千投資理財。但是他每年理財的收益覆蓋不了他的消費。一但他不再上班,那他就屬於一直在吃老版本。加上通貨膨脹,他是不可能實現財富自由的。

但是,假如豬八戒每個月一萬的收入,每個月只花兩千,剩下的八千投資理財,每年的收益就足以支付他的開銷還有覆蓋了通貨膨脹。那就算他不上班,他投資的利潤再投資,資產是正流向的。

很多人都說,我要努力工作,提高收入,但是往往的,隨著收入的提高,人的慾望就會越大。

有個同學,做學生的時候,一個月生活費400元,平時基本上都是吃飯堂,生活夠花。

出社會後有了自己的收入,生活費一個月已經花費3000-4000元,就算公司包食宿,每個月都要出去享受幾次美食。

現在做到部門經理。去年年底問她,目前收入也不錯了,是否開始理財。答,工資都不夠還信用卡,哪有存款理財。每年出國幾次,化妝品護膚品化妝品非蘭蔻,雅詩蘭黛,海藍之謎,香奈兒,ysl等,口紅還不是一隻,是每個顏色都得來一隻;包包就得芙拉,蔻馳,LV等;休閒時得去有情調的地方,喝個咖啡都要有儀式感,半夜還得去泡吧,蹦迪;健身房各種私教的課程,燃脂,塑型,瑜伽。

當生活吹鼓消費為上,你自己如果不控制慾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是不可能實現財富自由的。


拋物線121


我們普通人靠工資收入實現財富自由是難的,並非是打工皇帝,年薪幾十上百萬。

一、什麼是財富自由

財富自由就是即便不工作了,衣食無憂,依然能有很多錢花費,依然有資金進賬,完全沒有房貸、車貸、子女教育、養老、醫療的負擔,吃喝玩樂隨心所欲。

少數人已實現了財富自由,但我們大部分普通人是要依靠工資收入的。

二、普通人的開源節流

對於我們工薪家庭來說,不需要很多很多錢,但錢不能越花錢少。

我們普通人先存本金是當務之急。具體表現為:開源節流。

節流:首先你去學會記賬,做預算,將不必要的開支去掉,一步步積累出自己的原始資金。

開源:要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獲得進一步的工資收入提升。同時擁有自己副業令自己多種方式獲得資金增加。

還有一點:做好風控評估,給自己買保險作為保障,預存一定的父母養老金。


財思思


標題是靠工資理財實現財務自由的可能有多大,這裡我們要知道工資是多少。

我們尚且就把工資按年收入算,有人年入十萬,有人年入50萬,有人年入500萬,年入10萬的羨慕50萬的,年入50萬的羨慕500萬,他們都以為過上對方的生活,就會無憂,且幸福。

收入是有差距的,分配是平等的。這裡可能會有人說了,你這是胡說了,明明是收入越高分配到的就越多。

我所說的分配,其實就是花錢,多買一些資產,資產是預期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比如在2015年,年入10萬的人拿出幾年的積蓄貸款買了價值100萬的房,年收入50萬的人拿積蓄買了一輛價值100萬的車,5年過去,前者的房子漲到了1000萬,成了名副其實的“千萬富翁”,而後者車貶值成了30萬,需要工作20年才能掙到1000萬,這就是資產的魅力,可以24小時晝夜不停的工作,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告訴你,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狀況,好好規劃自己的生活,等資產收入大於你的勞動收入時,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