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據中國古代史半壁江山的陝西,到底有多少帝王陵墓?

小龍談歷史


陝西關中自古帝王州。5000年文明,13朝古都,歷經1100多年,前後有89位帝王長眠於三秦大地上,可謂中國之冠。

自從皇帝在黃土高原崛起統一華夏之後,從西周作為帝都開始,先後經歷了西周、秦、西漢、東漢、新莽、西晉、北周、西魏、前秦、後秦、前趙、隋、唐等十三個在此建都,還沒有包括西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與唐末大齊黃巢、明末大順李自成等4個政權在內。反之種種,無不旗幟鮮明的證明了深吸歷史的厚重。其實,陝西黃土到底埋了多少皇上?只怕沒有人說得清,89位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

補天女媧埋在陝西西安東郊的白鹿原,中華始祖皇帝軒轅氏葬於陝西黃陵縣的橋山,葬於陝西的帝王有西周9位天子,秦國26位國君,秦朝3位皇帝,西漢12位皇帝,東漢1位皇帝,新莽1位皇帝,西晉4位皇帝,前趙1位皇帝,前秦2位皇帝,後秦2位,大夏1位皇帝,北周5位皇帝,隋2位皇帝,唐朝20位皇帝。在這些帝王中,周文王、周武王、秦穆公、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可謂是家戶喻曉。在他們執政期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為後人留下無數財富。在中國歷史上,永遠都是那麼星光燦爛。在這片大地上更是有三座及其特殊的帝陵,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是那三座陵墓吧!

黃帝橋陵—天下第一陵、中華人文始祖之陵寢,炎黃子孫共祖的陵寢。

這個黃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陝西省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裡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為此,延安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秦始皇陵—古今中外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寢,皇陵之規模冠絕古今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始皇帝一統六國後曾言:"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以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

乾陵—中國歷史上唯一埋葬兩位皇帝的陵寢,最難挖皇陵之一,關中唐十八陵唯一沒有被盜保存完整的帝陵。

陝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在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中國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規模宏大,收藏豐富,一男一女,夫妻二人,兩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武則天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外關注。

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聖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以上謹個人觀點,有不同觀點的朋友請在下方留言交流,喜歡的朋友請關注,@公子靈均謝謝大家的支持!


公子靈均


一部陝西史,涵蓋了一半華夏文明的發展史,西安附近發現的人類活動遺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12萬年前;陝西有 80 餘座帝王陵,被稱為“東方帝王谷”,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數量還多,屬世界第一帝王谷。

關中平原

公元前700年,陝西關中的一個古老部族在黃河流域興建城市,設置官吏、軍隊,建立周朝。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陝西出現了許多不但生前叱吒風雲,創造了輝煌的地上文化,而且死後依舊創造了輝煌的地下文化的帝王。

帝王陵的選址

一個國家首都地理位置十分關鍵,首先它所屬的地區經濟一定要好,交通也不能太差,最好還能地勢險要,容易抗拒外敵。關中平原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又處在函谷關和崤山的中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西周建立到唐滅亡的近2000年間,先後有14個王朝在這裡建都。

關中平原的地理位置

按照“陵隨都移”的規律,帝王陵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城在陝西,帝王們自然會把自己的歸宿地陵墓修在陝西。

帝王陵墓屬於國家重點工程,一般由當朝重臣主持,由最優秀的建築師、禮儀專家、藝術家等共同完成,其中選址是優先考慮的重中之重的項目。

包括周圍的自然環境、地理、地質、土壤、水文等因素,以及陵址對國家、民族的長遠影響,以及政治、軍事、交通等多重因素,背山面水、地形高廣是帝王陵的首選。

如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鄰渭河,山水地形俱佳,陵墓也不再稱“陵”或者“墓”,完全超越所有陵墓制度,而是直稱為“麗山”,遠比此前的王陵高大得多,儼然就是高度中央集權、皇家威嚴心態的充分流露。

歷史上盛世時期最多的帝王陵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足以說明陝西帝王陵墓影響之大,數量之多。

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據現在資料統計:陝西已確定帝王陵墓有44座:

春秋戰國時代(6):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秦朝(2):秦始皇、秦二世

西漢(11):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凌、漢景帝陽陵、漢惠帝安陵、漢宣帝杜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

十六國~北朝(5):前秦苻堅、大夏赫連勃勃、西魏元寶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靜帝宇文闡

隋文帝泰陵

隋朝(2):文帝楊堅泰陵、隋恭帝莊陵;

唐朝(18):唐高祖李淵獻陵、唐太宗昭陵、乾陵、唐中宗李顯定陵、唐睿宗李旦橋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肅宗李享建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德宗李適崇陵、唐順宗李誦豐陵、唐憲宗李純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莊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武宗李炎端陵、唐宣宗李忱貞陵、唐懿宗李漼簡陵、唐僖宗李儇靖陵;

唐十八陵分佈圖

以及西周 13 位帝王中的 7 位,秦朝的 23 位秦公,前秦的高祖符健,後秦的太祖姚萇和高祖姚興,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和宣帝宇文贇,共計 38 位。

以上合計 82 座帝王陵。

事死如事生的墓葬

古人相信人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也是豐富的、應有盡有,作為古代帝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帝王陵園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建設的,因此生前都城中有的,在陵園中也有。包括寢殿、便殿、門闕、宮牆、禮制建築、陪葬坑、陪葬墓等。秦漢時期還開始在陵園外設立陵邑,作為陵墓的附屬機構,讓帝王入土之後也有領地可以統治,實現其在世統治的延長。

五陵園地圖分佈

如西漢就有5位皇帝設定了陵邑,因此咸陽又稱“五陵原”。這5 座陵邑的住戶都是天下富豪或有較高地位的人,從全國各地遷到關中,太史公司馬遷就是同父親一道從故鄉韓城龍門遷到茂陵邑的。五陵邑中的住戶大多官宦富戶,所以其子弟往往遊手好閒、惹事生非,成語”五陵少年“就是由此而來。

陵園中還設置有祭祀所用的“寢殿、便殿、廟“。

《漢書·韋賢傳》載:“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

陵廟的規模很大,周圍築有牆垣,內有正殿、殿門和闕等建築。陵廟的修建位置並不一致,漢代初期的陵廟並不是建在陵園附近的。如劉邦的高廟就建在長安城中,惠帝的陵廟建在高祖廟西側,文帝的顧城廟在長安城南。之後陵廟建於陵園附近,陵廟與陵墓的距離遠近不一,廟寢之間修建“衣冠道”。

《周禮》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

古人相信靈魂不死,所以凡事要先向祖先禱告,當時祭廟活動非常頻繁,除月祭外,各主要節氣慶典都要舉行儀式,遇到重要國家大事也要祭祀。與其在廟堂禱告,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為了方便認出祖先的墓穴位置,所以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土或者種樹作為標誌。到後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誌,按照官位的等級來定封土的大小高度和種植樹木的種類、數量。

秦始皇陵封土

從繼位之初就開始修建的帝王陵

《晉書·索靖列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

帝陵一般從新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建設,要耗用國家每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秦始皇嬴政 13 歲即位就開始修建陵墓,多達 70 萬人參與修建,修了近 40 年還沒有修完,陵園面積達 56 平方公里有餘,要不是秦的快速滅亡,秦始皇陵的規模還會繼續修建,不斷擴大;

如漢武帝在位 54 年,他的茂陵就修建了 53 年,到晚年他人雖還健在,但茂陵地宮內的陪葬品卻已塞得滿滿的了,其陵園面積達 60 平方公里。

唐高宗乾陵

唐代帝陵是我國古代帝王陵發展的高峰,唐太宗昭陵陵區範圍竟達 200 平方公里,建築佈局嚴謹,隨葬品豐富,蘊涵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也正是因為古代帝王如此重視陵墓工程,陝西眾多的帝王陵中才出現了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 、以及3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用一條路串起帝陵 ——陝西規劃修建連接帝陵之路調查》,《陝西日報》2014 年 12 月 8 日

《考古與文物》

《漢書》


雨霽視角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陝西的古代帝王陵,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近年來,據考古學家統計,有名有姓的皇帝陵共79座,佔全國現存帝王陵的近乎一半。現簡要介紹幾座具有代表性的陵墓。

△皇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邊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 ,號稱“天下第一陵” ,又稱“華夏第一陵” ,“中華第一陵”。每年清明節,全世界海內外華人都齊聚,前來祭奠,它已經成為弘揚傳承中華文明,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維護黃帝陵祭典活動唯一性和至上性。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東驪山北麓。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茂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茂陵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它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還有不少陵墓,就不一一介紹了。





zj史海拾貝


渭河兩岸,星羅棋佈的帝王陵像金字塔一樣屹立在關中平原上,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長眠於渭北橋山;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的秦始皇在驪山修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宏大帝陵,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頭枕梁山腳蹬渭河……….

所以,有句俗話說,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據史書記載,關中大地一共有七十二位帝王長眠於此,被稱為東方帝王谷!

十三座西周王陵

公元前1046年,周人崛起於岐灃之地,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紂王,建立周王朝。從此,關中大地成為了華夏的政治中心,先後有十三位周王在此統治他的子民。

生於斯,逝於斯,雖然我們知道歷代周王都長眠於關中大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座西周王陵被發現。

2004年,發現的周公廟遺址,一度被認為是周文王陵,但最終證實,只是周公的家族墓地,而非周文王陵!

周朝王陵之所以如此神秘,大概和西周時期的葬制有關係,據《周易》、《漢書》記載,周朝王陵不封不樹。

也就是在地下建墓室,地面上沒有封土堆,也不栽樹,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陵就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了無痕跡了。

二十六座秦君陵墓

秦人最早生活在甘肅天水一帶,因非子給周王室牧馬有功,被封於秦,成為周王朝的附庸國。公元前769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賜予岐灃之地,正式建立秦國。秦人又經過六百多年的奮鬥,最終由弱到強,由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從公元前677年開始,秦德公將都城從西犬丘遷到雍城開始,之後的二十六位秦國君王都埋葬在關中地區。

經過考古學家的努力,秦國曆代國君的四大陵園都已被發現,葬有秦襄公,秦文公等六代秦公的西垂陵園,位於天水禮縣的大堡子山。秦國在雍城建都300年,在此期間的秦公都葬在雍城陵園;遷都櫟陽和咸陽後,秦國國君都葬在芷陽秦東陵,秦始皇葬在臨潼驪山!

西漢十一陵

漢朝葬制延續秦制,封土為陵,一般地上封土堆高十二丈,地下墓室深十三丈,高大宏偉。事死如事生,充分展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西漢十一位帝王的陵墓都漢長安城周邊,其中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帝的杜陵位於渭河南岸,其它九位帝陵都位於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從西到東分別是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唐十八陵

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就像盛唐時期王維的詩裡寫的那樣,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四方來朝,八方來賀!我們常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唐朝就是我們的目標。

唐朝從公元618年開始,到907年滅亡,先後289年,歷經二十一位帝王,最後兩位皇帝唐昭宗的和陵和唐哀帝的溫陵不在關中,其它十九位皇帝的十八座帝陵都位於渭河北岸的群山之中!

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帝陵開始依山為陵,這樣的好處是節省民力,同時將墓室挖在石頭山裡,也不容易被盜。

十八座帝陵依次為乾縣的高宗和武則天乾陵、僖宗靖陵;禮泉的太宗昭陵、肅宗建陵;涇陽的宣宗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獻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簡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順宗豐陵;蒲城的睿宗橋陵、玄宗泰陵、憲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其中乾陵名氣最大,它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而且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沒有被盜的帝陵,相傳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陪葬在乾陵。

除了周秦漢唐的帝王陵外,還有隋文帝楊堅泰陵、隋恭帝楊佑的莊陵,還有後秦,北周的帝王陵坐落於關中大地!


長安旭哥


西周才被納入中國歷史的陝西在漢之前一直被稱為犬戎,漢朝大量中原移民加入陝西之後才被逐漸被華夏民族認可,然而好景不長,漢之後不斷被突厥西夏回鶻吐蕃等異族輪番佔領自宋之後又淪為異族統治區,直到清朝末年還是少數民族聚集區。直到進入近代由於河南移民注入陝西才讓這個雜胡統治區逐漸又被重新認可


誰家玉笛聽落梅


除了漢朝,和唐朝,秦始皇陵,還有那個朝代,有夏朝,商朝,周,春秋戰國,宋元明清,哪個省沒有埋過皇帝


電器朱


一部陝西史,涵蓋了一半華夏文明的發展史,西安附近發現的人類活動遺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12萬年前;陝西有 80 餘座帝王陵,被稱為“東方帝王谷”,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數量還多,屬世界第一帝王谷。

關中平原

公元前700年,陝西關中的一個古老部族在黃河流域興建城市,設置官吏、軍隊,建立周朝。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陝西出現了許多不但生前叱吒風雲,創造了輝煌的地上文化,而且死後依舊創造了輝煌的地下文化的帝王。

帝王陵的選址

一個國家首都地理位置十分關鍵,首先它所屬的地區經濟一定要好,交通也不能太差,最好還能地勢險要,容易抗拒外敵。關中平原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又處在函谷關和崤山的中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西周建立到唐滅亡的近2000年間,先後有14個王朝在這裡建都。

關中平原的地理位置

按照“陵隨都移”的規律,帝王陵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城在陝西,帝王們自然會把自己的歸宿地陵墓修在陝西。

帝王陵墓屬於國家重點工程,一般由當朝重臣主持,由最優秀的建築師、禮儀專家、藝術家等共同完成,其中選址是優先考慮的重中之重的項目。

包括周圍的自然環境、地理、地質、土壤、水文等因素,以及陵址對國家、民族的長遠影響,以及政治、軍事、交通等多重因素,背山面水、地形高廣是帝王陵的首選。

如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鄰渭河,山水地形俱佳,陵墓也不再稱“陵”或者“墓”,完全超越所有陵墓制度,而是直稱為“麗山”,遠比此前的王陵高大得多,儼然就是高度中央集權、皇家威嚴心態的充分流露。

歷史上盛世時期最多的帝王陵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足以說明陝西帝王陵墓影響之大,數量之多。

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據現在資料統計:陝西已確定帝王陵墓有44座:

春秋戰國時代(6):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秦朝(2):秦始皇、秦二世

西漢(11):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凌、漢景帝陽陵、漢惠帝安陵、漢宣帝杜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

十六國~北朝(5):前秦苻堅、大夏赫連勃勃、西魏元寶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靜帝宇文闡

隋文帝泰陵

隋朝(2):文帝楊堅泰陵、隋恭帝莊陵;

唐朝(18):唐高祖李淵獻陵、唐太宗昭陵、乾陵、唐中宗李顯定陵、唐睿宗李旦橋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肅宗李享建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德宗李適崇陵、唐順宗李誦豐陵、唐憲宗李純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莊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武宗李炎端陵、唐宣宗李忱貞陵、唐懿宗李漼簡陵、唐僖宗李儇靖陵;

唐十八陵分佈圖

以及西周 13 位帝王中的 7 位,秦朝的 23 位秦公,前秦的高祖符健,後秦的太祖姚萇和高祖姚興,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和宣帝宇文贇,共計 38 位。

以上合計 82 座帝王陵。

事死如事生的墓葬

古人相信人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也是豐富的、應有盡有,作為古代帝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帝王陵園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建設的,因此生前都城中有的,在陵園中也有。包括寢殿、便殿、門闕、宮牆、禮制建築、陪葬坑、陪葬墓等。秦漢時期還開始在陵園外設立陵邑,作為陵墓的附屬機構,讓帝王入土之後也有領地可以統治,實現其在世統治的延長。

五陵園地圖分佈

如西漢就有5位皇帝設定了陵邑,因此咸陽又稱“五陵原”。這5 座陵邑的住戶都是天下富豪或有較高地位的人,從全國各地遷到關中,太史公司馬遷就是同父親一道從故鄉韓城龍門遷到茂陵邑的。五陵邑中的住戶大多官宦富戶,所以其子弟往往遊手好閒、惹事生非,成語”五陵少年“就是由此而來。

陵園中還設置有祭祀所用的“寢殿、便殿、廟“。

《漢書·韋賢傳》載:“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

陵廟的規模很大,周圍築有牆垣,內有正殿、殿門和闕等建築。陵廟的修建位置並不一致,漢代初期的陵廟並不是建在陵園附近的。如劉邦的高廟就建在長安城中,惠帝的陵廟建在高祖廟西側,文帝的顧城廟在長安城南。之後陵廟建於陵園附近,陵廟與陵墓的距離遠近不一,廟寢之間修建“衣冠道”。

《周禮》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

古人相信靈魂不死,所以凡事要先向祖先禱告,當時祭廟活動非常頻繁,除月祭外,各主要節氣慶典都要舉行儀式,遇到重要國家大事也要祭祀。與其在廟堂禱告,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為了方便認出祖先的墓穴位置,所以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土或者種樹作為標誌。到後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誌,按照官位的等級來定封土的大小高度和種植樹木的種類、數量。

秦始皇陵封土

從繼位之初就開始修建的帝王陵

《晉書·索靖列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

帝陵一般從新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建設,要耗用國家每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秦始皇嬴政 13 歲即位就開始修建陵墓,多達 70 萬人參與修建,修了近 40 年還沒有修完,陵園面積達 56 平方公里有餘,要不是秦的快速滅亡,秦始皇陵的規模還會繼續修建,不斷擴大;

如漢武帝在位 54 年,他的茂陵就修建了 53 年,到晚年他人雖還健在,但茂陵地宮內的陪葬品卻已塞得滿滿的了,其陵園面積達 60 平方公里。

唐高宗乾陵

唐代帝陵是我國古代帝王陵發展的高峰,唐太宗昭陵陵區範圍竟達 200 平方公里,建築佈局嚴謹,隨葬品豐富,蘊涵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也正是因為古代帝王如此重視陵墓工程,陝西眾多的帝王陵中才出現了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 、以及3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用一條路串起帝陵 ——陝西規劃修建連接帝陵之路調查》,《陝西日報》2014 年 12 月 8 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