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在三家分晉的過程中,魏國佔據了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這裡土壤肥沃,開墾便利,使魏國有了相對發達的農業基礎。魏文侯時代的李悝變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並且建立了一支以武卒製為基礎的強大武裝力量,為魏國在戰國初期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戰國初期

到了魏惠王時代,魏國國力蒸蒸日上,魏惠王對內遷都大梁,加強了對東部國土的控制,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對外團結三晉,聯合韓國與趙國對其他諸侯作戰,東齊、西秦、南楚先後在三晉聯軍的打擊下吃到敗戰。魏國成為了諸侯的霸主,甚至率領東方各國討伐秦國,一度把秦國逼到了亡國的境地。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影視劇中的魏惠王

然而魏惠王的霸業並沒有持續太久,在他執政的後期,魏國迅速走向了了衰落。作為戰國時代最先強大的諸侯國,魏國不僅沒有趁熱打鐵在徹底崛起,反而日益淪為最弱小的諸侯國,這一切都和魏惠王的各項措施有著密切的聯繫。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領土分散的魏國

首先,相比其他諸侯國,魏國有一個天然的劣勢。

憑藉著發達的農業基礎,以及最早進行封建化改革和軍事改革,魏國迅速走向強大。然而魏國也有一個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國土東西分散,無法集中防禦。要想將國土連接,就必須對韓國開刀。如果不對韓國動手,一旦形勢有變,東西很難相互支援。儘管魏國早期非常注意外交,聯合韓,趙團結對外,但是國土分散畢竟還是制約了魏國的進一步發展。而且魏國東臨齊國,西臨秦國,南有楚國,雖然是個合縱連橫的好地方,但是也是個四戰之地,地理位置糟糕。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魏國合縱滅秦

其次,魏國一系列的策略失誤,窮兵黷武,四面受敵。

最先強大起來的魏國本來擁有一手好牌,如果外交措施得當,完全有機會進一步強大。對於當時的魏國來說,最大的機遇就是集中力量向西滅掉秦國,然後以關中為根據地兼併列國。事實上魏國也一度是這麼做的,不過合縱伐秦,卻是半途而廢。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變法圖強的秦國

對秦國的戰爭,是在魏國的一手主導下進行的,魏國確實一度將秦國逼到了亡國的境地,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伐秦半途而廢,這無疑是魏國軍史上最大的敗筆。兩國交鋒要麼打死打殘,打的他俯首稱臣,要麼就不要打,否則他一旦恢復過來,第一個想滅掉的就是你。秦國在一片廢墟中,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商鞅變法,很快就恢復過來。而在秦國強大之後,矛頭第一個就對準了魏國,魏秦邊境戰火從此不斷。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影視劇中的商君

霸業小成之後,魏國迅速調整了外交策略,把矛頭對準了“自己人”趙國,同為三晉的趙國從前是一心一意的跟著魏國的,對小弟的侵略絕對是失敗的策略。趙國被迫與齊國走到了一起,而齊國選擇了圍魏救趙,在桂陵對魏國取得了軍事勝利。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圍魏救趙

對趙國的行動沒有得逞之後,魏國又開始針對韓國,韓國一直以來也是聽命於魏國的,是個真誠的小弟,可惜魏國的兵鋒再次指向了盟國。韓國也被逼到了齊國的一邊,齊國又一次出兵大梁,圍魏救韓,在馬陵之戰中再次重創魏國。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馬陵之戰

戰國七雄裡,像魏國這樣,東西南北的鄰國全都得罪光了的國家是不多的,而軍事上接二連三的失利,不僅嚴重消耗的魏國的力量,也使魏國霸主的地位逐漸喪失。到了魏惠王后期,隨著秦國和齊國的日益強盛,魏國霸業迅速結束。不但如此,連原先積累下來的各種優勢也迅速喪失,很快就成為了最為弱小的諸侯國之一。

魏惠王因何結束了短暫的霸業

窮兵黷武的魏惠王

總的來說,魏國的迅速強盛和霸業的迅速衰敗,有自身地理位置的先天缺陷,更有對外策略的失誤。魏國的短暫崛起於衰退很好的驗證了一個道理,“國雖大,好戰必亡”,再強的國家,如果不講究外交,一味地窮兵黷武,那麼等待他的只會是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