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學暫停《聖教序》的臨寫,上手隸書和顏真卿,大咖們覺得如何?

雨幕74


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其見寶於世者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在學習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上再結合學習顏真卿的書法,路子是正確的。顏真卿書法對後世影響極大。

顏真卿行書《爭座位帖》為顏真卿行草書代表作之一。作品中充滿忠義之氣,顯示了他的剛直不阿的品格。

此帖圓厚含蓄,有篆籀筆意,行筆貫通,是學習行書的很好範本。

將顏真卿行書學習後,可將顏體行書和王羲之《聖教序》打通,作綜合臨摹,用顏體行書筆法結構特徵來臨聖教序,用顏雄渾開闊的筆意臨王《聖教序》產生一種新面貌。和原帖形在似與不似之間,這是帶有創作意味的臨帖,首先還是要以作過準確臨摹為前提。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筆者所書,謝謝指正。)











神韻軒書法


你的《祭侄文稿》,臨出了一絲王羲之的味道,哈哈,不知你怎麼會想起這樣一條奇怪的學習書法的“線路圖”。

王羲之行書與顏真卿行書是行書史上不同的兩大發展方向,二人是書法史上的兩座高峰。

王羲之行書秀媚典雅,字形峭瘦,筆畫中較多側鋒,其字恰如江南美公子,輕搖摺扇,漫步楊柳岸邊,淺吟低唱。

而顏真卿行書雄強蒼澀,以中鋒為主,絞轉騰挪,如穩重長者,執杖而行,不疾不徐,沉著肅穆。

練習王羲之行書,多同時兼習漢隸,因二者一脈相傳,練習漢隸有助於理解二王。

而練習顏真卿行書,多同時兼習小篆,因顏行多用篆書筆法,篆籀意味較濃。

從你的臨作來看,尖、細的東西較多,很明顯這是王羲之的特點,尤其是一些收筆處以指尖勾挑而出,這已經是病筆。

臨帖不僅僅是臨出原帖的樣子,關鍵是學習古人的筆法。

以你所寫的“使”用例,原帖從第一筆起就是中鋒,該字轉折雖多,但都以絞轉書寫,故筆畫厚實沉著。

但你寫的“使”字,浮而飄,墨殺不入紙,尤其最後一筆,筆鋒調不過來,直接以側鋒掃出。其原因就在於筆法不對,似是而非,側鋒過多。

練習書法,遇到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在於方向性錯誤,建議你在王羲之和顏真卿中選定一家,靜下心去練習。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兩張照片,第二張的幾幅字臨的很好,能看出來確實是有天賦的,倒是第一張臨的很差,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人所臨,按道理說同一時期同一人用心臨帖,應該差別不大的。

臨《祭侄文稿》的問題在於,用筆略浮,字未入紙,沒有寫出顏真卿的寬博之姿,雄強之態,沉鬱之氣。

臨時可以試著換一支筆,用短鋒,筆腹稍粗的兼毫筆。或者雞巨筆,甚至可用禿筆。(因唐人多用雞巨筆)。

另外在用墨上,要有層次感,濃淡焦分明。筆畫粗細要明顯。


墨池煙雲


王羲之的《聖教序》和隸書還有顏真卿的帖都有筆法上本質不同!

下面分別來看他們的可取之處:

1. 王羲之的《聖教序》側鋒為主,筆畫乾脆,稜角分明,方筆居多,筆畫連接翻折迅速有力,字體方圓兼備,剛柔並濟,變化多端,姿態萬千,可學之處,數不勝數,值得終身臨習!

2. 隸書以中鋒為主,橫豎筆畫以直畫為主,結構平穩,筆畫間距勻稱,字體方正。

3. 顏真卿的特點,高大雄強,正氣大方,中鋒為主,筆畫橫細豎粗,橫畫頭粗尾細,豎畫中粗邊細,橫豎筆畫都略向內彎曲,勾捺獨特,早中晚期筆畫特點變化較大!得王羲之筆法精華,在筆畫豐滿,雄厚方面已發揮到極致,也值得終身臨習!


水墨江南2020


剛上學能寫成這樣,已經相當厲害了,就顏字通篇來看,顯得平了點,顏字的筆畫粗細是很強烈的,不同行之間的墨色輕重,潤燥對比都是十分明顯的,這就是所謂的行氣。如圖4註解所示。

張遷碑字的佈局的秘訣是上對齊,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寫君字要高一點,寫矮了有大麻煩,古人寫尊者,位置都要高靠,字體也要大一點,落款一般位置較低,字體也是小小,反應一種謙卑的態度。

與你分享一點自己的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加油!

手機找到一張2015年臨的張遷圖1,還很嫩。圖2是林散之,圖3是梁啟超臨張遷,大神們是這樣寫的。與你同勉。






江川31


圖二寫的不錯。圖一的字寫的輕飄,尤其多處出鋒象鼠尾,(這是我們習書者禁忌的),出鋒時要乾脆利索,並且要送到位,不可草草收筆。臨書時要認真讀帖,不僅要讀其守黑部分,更要分析其執白部位,輕重,澀疾等等,個人淺見,見笑!


狂草控


樓主寫的也是我這段時間常寫的帖子,我是王羲之的帖子臨禿了筆再去寫祭侄文稿,張遷碑和禮器碑的練習也是為了練顏體字時能多一些篆隸筆意。我也是這樣自學,個人認為路子應該沒錯。





冷靜面對85987691


看了你的臨帖,寫的已經非常不錯,筆法、字形、結構、點畫、神態也比較到位,但總覺還是老顏的祭侄稿多點,少了和尚的爽健和霸氣。顏魯公的祭侄稿雖然是天下第二行書,畢竟字裡行間充滿了悲憤和鬱悶的心情,所謂“寫到靈魂最深處,方知無我更無人”,這就是心情的流露不由自主的躍然筆端,如果再在聖教序上多下點苦功夫,聯合二者的優點,則可更上一層樓。這只是我個人見解,不到之處敬請見諒。


清風79468855


只要喜歡,不管臨摹誰的字都可以,但是要堅持,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寰球文化視野


噢不錯。我臨了乙瑛和張遷,現在是勤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