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對太監都是怎樣規定的?

陽光者2


“太監”雖然長存在古代的皇宮中,但朝代不同對於太監的規定也不同,太監與太監之間也因為等級不同而有差別


  •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太監”和“宦官”在清朝以前其實是不一樣的概念,是到了明代的時候,太監和宦官才扯上關係的,而到了清朝的時候,太監和宦官才成為了同義詞,而在這之前,太監比宦官大,當太監的一定是宦官,但是宦官並不一定都是太監


  •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現在我們提起太監,無非就會想起這幾種人,一種是像歷史上著名的魏忠賢這種禍國殃民的太監;一種是像明朝力保皇子的張敏,還有一種就是身份低微,只能在皇上的嬪妃身邊伺候的太監


同樣是太監,但是工作的內容卻不一樣,這是因為太監之間的等級不一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中後期的時候,出現了太監可以隨便地廢立大唐的天子,而皇親國戚在遇見他們的時候不僅沒有反抗,反而是點頭哈腰。隨後還有明朝出現的太監問題,儘管產生這樣的後果有很多的原因,但這也是因為當時皇帝並沒有對太監有一個比較好的管理制度


  • 最後我們再來以清朝為例。剛開始滿族入關的時候,還沒有“太監”的觀念,是到了後來才沿襲之前中原王朝時候的排場,才開始用的太監


從人數上來看,明朝皇宮太監的人數最少的時候有20000人左右,但是到了清朝的時候,開始對太監的人數進行一定的限制;從日常生活上來看,清朝時候的太監"分工"更明確了,普通的小太監只能是幹一些體力勞動,並且沒有出入宮禁的權力;從相關制度上來看,在順治十二年的時候,宮中會擺放警示太監的鐵牌,目的是為了告訴宦官不要越權,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就行,如果被發現涉政,一律處死


木瓜想講歷史


中國各個朝代對於太監都有規定,都有明確劃分,有的松,有的緊,但都是當權者鞏固皇權的工具。

  漢朝宦官擔任的中書謁者令、中常侍均擁有丞相之實權。

  唐朝,部分宦官還曾染指軍權。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

 明朝宦官總數最多時達到10萬,宦官機構有二十四衙門,即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十二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四司,兵仗、銀作等八局;另有內府供用諸庫、甲字等十庫,御酒、御藥等房,盔甲、安民等廠,提督東、西廠,京營。二十四衙門的太監還常被派充任外地守備、織造、鎮守、市舶、監督倉場、諸陵神宮監,以及監軍、採辦、糧稅、礦稅、關隘等使。

  宦官的機構,各有分工,不但處理宮中事務,還要處理部分政務。事實上,在這些宦官衙門中,也有冷熱輕重之分,重者權傾天下,輕者輕如鴻毛。比如,司禮監就是專門掌管內外章奏的,御馬監是管理御用兵符的。司禮監和御馬監一文一武,是最為顯赫的太監部門,宮中宦官無不盡心竭力,,想進入這兩個部門。而直殿監和都知監,只管理一件事----清潔衛生,是吃力不討好的部門。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清朝太監等級劃分:

  清朝時,吸取了前朝教訓,官宦制度大有收斂,按等級分為六個等級:

  大總管

  副總管

  帶班首領

  御前太監

  殿上太監

太監等級劃分制度:中國各朝代太監的明確劃分

  一般太監和下層打掃處小太監之分

  發展至清代末期,太監等級更加複雜,在宮殿監中,就有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 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

  貧苦人家的孩子食不果腹,被逼無奈才入宮當個小太監,所以,清末的太監都是命苦的貧民,指望著入宮能吃飽飯,能接濟家裡過上好日子。清朝宮廷電視劇《蒼穹之昴》就描述了清末的太監生活,餘少群就在其中飾演男一號小太監,“揮刀自宮”入宮廷,從此步步為營,最後成為慈禧太后眼前的大紅人。






唐僧觀世界


提到太監,大家可能就會想到魏忠賢、劉瑾、趙高等禍國殃民的大太監。其實,太監製度作為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制度,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也發揮了很重要的正面作用。

首先說一下太監的來源。中國古代的太監和宮女很多來源於戰俘和藩屬國的進貢,比如明朝的太監、宮女很多就來源於朝鮮,著名的鄭和也是藍玉攻佔雲南時帶回來的戰俘。另外一些太監則來自於中國古代最窮最低賤的一些人以及罪犯家屬,比如魏忠賢因為窮而進宮,唐朝的高力士則是犯人家屬。

唯一的例外是清朝的太監都是選用漢人。這也是滿清取得政權後對漢人的一種壓迫和歧視,被統治者的命運肯定不好過。所以清朝的著名太監安德海、李蓮英等都是漢人。

其次,古代皇宮裡的太監也並非大家在古裝劇裡看到的那麼威風。混出頭的太監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太監在皇宮從事的都是一些伺候皇帝和妃嬪的工作,以及皇宮裡各種髒亂差的低賤工作,工資少的可憐,一輩子又苦又窮又沒尊嚴。一般人即使過苦日子,也沒人願意去當太監。

太監製度是比較殘忍的,也是違揹人性的,但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廢除這項制度,這本身就說明太監在古代其實是有很多大用處的。

一,防止宮女出軌。很多人都會想到這一點,這是太監最基礎最表面的作用。

二,維護皇權。

中國古代的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身邊幾乎所有人(除了太監)都覬覦皇位,即使是親兄弟也不能相信。這樣一來,皇帝就需要培養自己的親信,太監無兒無女,相對於正常人來說,太監對皇帝更加依賴,也更加忠誠。

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歷史上的好多皇帝為什麼不相信有文化的文官,而對沒文化的太監卻信任有加。

三,防止宮廷政變,維護政局的穩定。

在古代,很多國家都有太監,比如越南、朝鮮、印度、奧斯曼土耳其、古羅馬等。但是到了近代歐洲各國的宮廷幾乎都沒有太監,這也造成歐洲各國貴族桃色事件很常見,貴族男女都很開放,歐洲人對此見怪不怪,還把能夠容忍另一半的出軌看成是很有風度。




書生系


  宦官制度始於周代,《周禮》中對帶有各種職銜的宦官的人數、職掌已有明確記載。這時宦官人數不多,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擔負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地位低賤。但由於宦官侍君側,容易得到君王的寵信,能對君王施加某些影響,甚至參與政治。春秋戰國時,齊豎刁、宋伊戾等個別宦官開始擠入統治者的行列,參與政治活動。秦漢時,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宦官制度也在強化,對宦官的任使已越出宮內範圍,正式進入政治領域。秦朝宦官趙高任中丞相,勢力足以總攬朝政,策動廢立。漢朝宦官擔任的中書謁者令、中常侍均擁有丞相之實權。但從制度上來說,宦官仍屬少府,要受到大臣的監督。東漢以後,內官職屬全部由宦官擔任,宦官可以和廷臣同樣享有俸祿、食邑、食租。從此宦官正式有了自己的權力體系,成為一種特殊的、干預國家政治的勢力。“宦官”一詞亦正式見於《後漢書》。和帝以後,幼帝頻更,母后臨朝,導致外戚、宦官輪流執政。在權力鬥爭中,宦官集團得勝,出現五人同日封侯,十常侍勢力遍於各州郡,禁軍亦為其把持的局面。

  魏晉以後,接受前代的教訓,歷代對宦官干政均有嚴格限制,但都由於沒有觸動宦官制度而終成空文。唐朝自玄宗以後,宦官可裁決一般政事,監軍、統兵出征。安史之亂後,宦官擔任的樞密使可代替皇帝裁決政務,宦官還出任兵部尚書、觀軍容使,統領神策軍,充當節度使等,宦官典軍成為定製。其勢力的強大,以致唐朝後期從肅宗到昭宗十三帝,無一不是宦官所立。真所謂“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皇帝與官僚聯合反宦官的鬥爭,“二王八司馬事件”、“甘露之變”均以朝官慘敗而告終。

  宋朝童貫掌兵權20年,有“媼相”之稱。元朝的侍衛制度雖不利於宦官竊權,但仍有宦官插手廢立。

  明朝皇權空前膨脹,宦官制度發展到頂點,其機構的龐雜,人員的冗濫,為史上僅見。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實權凌駕於內閣首輔之上。明朝後期,閣臣被任命後要先去拜見司禮大。掌管東廠的司禮監太監“權如總憲”,東廠作為“朝廷心腹”,可以偵察王府以下臣民。明朝滅亡前夕,城防大權全部由宦官掌握,終至開門迎降。但是,明代宦官未構成對皇權的威脅,顯赫的宦官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其命運仍操縱在皇帝手裡。

  清代宦官制度比較嚴格,規定不準領軍,奏事一律改姓王等,使宦官不能形成自己的權力系統。宦官干政的程度已遠遜於前朝。

歷代宦官機構設置 宦官員額在各朝均無嚴格的限制,其統屬、機構設置、職掌,歷代繁簡不一。早在西周就有宦官,時稱巷伯、司宮、寺人等。戰國趙有宦者令,秦有監。秦漢時有宦者令,屬少府。東漢以後,由宦官擔任的職務有:中常侍、小黃門、黃門令、黃門、畫室、玉堂、丙等署長、中黃門冗從僕射,中黃門及掖庭、永巷、御府、祠祀、鉤盾等令。皇后官屬大長秋以下,太后官屬長信、長樂少府,全部用宦官,屬少府。南朝梁宦官屬大長秋。北齊有長秋寺掌諸宮閣;又有中侍中省,置中侍中、中常侍。隋、唐、宋朝均有內侍省。隋朝內侍省設內侍、內常侍等,領內尚食、掖庭、宮闈、奚官、內僕、內府等局。大業三年 (607),改內侍省為長秋監,參用士人。唐朝內侍省又稱內侍監、司宮臺、北司,全部用宦者,設監、少監、內侍等,下屬掖庭、宮闈、奚官、內僕、內府等局。宋朝於內侍省外增置更為親近的人入內內侍省,稱前後省。南宋時合併為入內內侍省,職名有都都知、都知等。官稱有內客省、延福宮等使。元豐改制改為通侍、正侍等大夫。遼內省有內省使、副使等。內侍省有黃門令、內謁者等。金朝內侍省隸屬宣徽院,有中常侍等。元朝宦官掌於侍正府,有侍正、同知等。明朝宦官總數最多時達到10萬,宦官機構有二十四衙門,即司禮等十二監,惜薪等四司,兵仗等八局;另有內府供用諸庫,甲字等十庫,御酒、御藥等房,盔甲、安民等廠,提督東、西廠,京營。二十四衙門的太監還常被派充任外地守備、織造、鎮守、市舶、監督倉場、諸陵神宮監,以及監軍、採辦、糧稅、礦稅、關隘等使。清朝初年曾沿用明制,省併為十三衙門,後裁撤,以敬事房(又稱宮殿監辦事處)辦理宮內一切事務,隸屬內務府。宦官以總管太監、首領太監為首。








我想我是壞人


太監舊稱宦官,而“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又稱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閹豎等。太監,於京中也稱宦官、公公、寺人、閹人、內官、內侍、中官、中涓、內豎、中貴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京中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中國京城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至今,太監文化成為了中國國都一大特色,毫不遜色於書法、京腔等文化。


山河青史


太監也稱為宦官、公公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已有太監入宮伺候的記載,秦漢時期有所強化,最著名的是趙高,在秦國翻雲覆雨,廢扶蘇立胡亥,施行暴政指鹿為馬。

  如今的人們,一般在印象中,只要是去勢(閹割)後的能在皇宮大內服侍皇帝或后妃的公公都叫太監。其實,事實上並非如此。

  在我們統稱太監的人群中,也是等級森嚴、差別巨大的。據史料記載,明代宦官有很多級別,剛進宮時只能當典簿、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方能被升遷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才是聞名遐邇的太監。  一般太監和下層打掃處小太監之分

  發展至清代末期,太監等級更加複雜,在宮殿監中,就有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 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

  貧苦人家的孩子食不果腹,被逼無奈才入宮當個小太監,所以,清末的太監都是命苦的貧民,指望著入宮能吃飽飯,能接濟家裡過上好日子。清朝宮廷電視劇《蒼穹之昴》就描述了清末的太監生活,餘少群就在其中飾演男一號小太監,“揮刀自宮”入宮廷,從此步步為營,最後成為慈禧太后眼前的大紅人。

  中國各個朝代對於太監都有明確劃分,有的松,有的緊,但都是當權者鞏固皇權的工具。

  漢朝宦官擔任的中書謁者令、中常侍均擁有丞相之實權。

  唐朝,部分宦官還曾染指軍權。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

  明朝皇權膨脹,宦官制度達到頂峰,人數最多時達到10萬。設置二十四衙門,其中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太監職位,負責完成明朝國家決策中“批紅”的部分。事實上,幾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監都出自司禮監。


抹茶味的瑞萌萌


大致分為兩種:第一是宦官能夠左右天下大局,第二種是宦官只是個內宮奴才!

像東漢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內廷樞密使、明代的東廠、司禮監都屬於有實權的,更有能夠左右天下大局的,如:魏忠賢、馮保、王振

但是到了清代,由於對宦官專政有清醒的認識,於是內務府的成立嚴格限制了太監參與朝政的機會!所以在清代沒有宦官專權的事件出現!


獨釣寒江嘛


大致分為兩種:第一是宦官能夠左右天下大局,第二種是宦官只是個內宮奴才!

像東漢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內廷樞密使、明代的東廠、司禮監都屬於有實權的,更有能夠左右天下大局的,如:魏忠賢、馮保、王振

但是到了清代,由於對宦官專政有清醒的認識,於是內務府的成立嚴格限制了太監參與朝政的機會!所以在清代沒有宦官專權的事件出現!


24格剪輯獅


宦官制度始於周代,《周禮》中對帶有各種職銜的宦官的人數、職掌已有明確記載。這時宦官人數不多,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擔負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地位低賤。但由於宦官侍君側,容易得到君王的寵信,能對君王施加某些影響,甚至參與政治。春秋戰國時,齊豎刁、宋伊戾等個別宦官開始擠入統治者的行列,參與政治活動。秦漢時,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宦官制度也在強化,對宦官的任使已越出宮內範圍,正式進入政治領域。秦朝宦官趙高任中丞相,勢力足以總攬朝政,策動廢立。漢朝宦官擔任的中書謁者令、中常侍均擁有丞相之實權。但從制度上來說,宦官仍屬少府,要受到大臣的監督。東漢以後,內官職屬全部由宦官擔任,宦官可以和廷臣同樣享有俸祿、食邑、食租。從此宦官正式有了自己的權力體系,成為一種特殊的、干預國家政治的勢力。“宦官”一詞亦正式見於《後漢書》。和帝以後,幼帝頻更,母后臨朝,導致外戚、宦官輪流執政。在權力鬥爭中,宦官集團得勝,出現五人同日封侯,十常侍勢力遍於各州郡,禁軍亦為其把持的局面。

  魏晉以後,接受前代的教訓,歷代對宦官干政均有嚴格限制,但都由於沒有觸動宦官制度而終成空文。唐朝自玄宗以後,宦官可裁決一般政事,監軍、統兵出征。安史之亂後,宦官擔任的樞密使可代替皇帝裁決政務,宦官還出任兵部尚書、觀軍容使,統領神策軍,充當節度使等,宦官典軍成為定製。其勢力的強大,以致唐朝後期從肅宗到昭宗十三帝,無一不是宦官所立。真所謂“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皇帝與官僚聯合反宦官的鬥爭,“二王八司馬事件”、“甘露之變”均以朝官慘敗而告終。

  宋朝童貫掌兵權20年,有“媼相”之稱。元朝的侍衛制度雖不利於宦官竊權,但仍有宦官插手廢立。

  明朝皇權空前膨脹,宦官制度發展到頂點,其機構的龐雜,人員的冗濫,為史上僅見。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實權凌駕於內閣首輔之上。明朝後期,閣臣被任命後要先去拜見司禮大。掌管東廠的司禮監太監“權如總憲”,東廠作為“朝廷心腹”,可以偵察王府以下臣民。明朝滅亡前夕,城防大權全部由宦官掌握,終至開門迎降。但是,明代宦官未構成對皇權的威脅,顯赫的宦官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其命運仍操縱在皇帝手裡。

  清代宦官制度比較嚴格,規定不準領軍,奏事一律改姓王等,使宦官不能形成自己的權力系統。宦官干政的程度已遠遜於前朝。

歷代宦官機構設置 宦官員額在各朝均無嚴格的限制,其統屬、機構設置、職掌,歷代繁簡不一。早在西周就有宦官,時稱巷伯、司宮、寺人等。戰國趙有宦者令,秦有監。秦漢時有宦者令,屬少府。東漢以後,由宦官擔任的職務有:中常侍、小黃門、黃門令、黃門、畫室、玉堂、丙等署長、中黃門冗從僕射,中黃門及掖庭、永巷、御府、祠祀、鉤盾等令。皇后官屬大長秋以下,太后官屬長信、長樂少府,全部用宦官,屬少府。南朝梁宦官屬大長秋。北齊有長秋寺掌諸宮閣;又有中侍中省,置中侍中、中常侍。隋、唐、宋朝均有內侍省。隋朝內侍省設內侍、內常侍等,領內尚食、掖庭、宮闈、奚官、內僕、內府等局。大業三年 (607),改內侍省為長秋監,參用士人。唐朝內侍省又稱內侍監、司宮臺、北司,全部用宦者,設監、少監、內侍等,下屬掖庭、宮闈、奚官、內僕、內府等局。宋朝於內侍省外增置更為親近的人入內內侍省,稱前後省。南宋時合併為入內內侍省,職名有都都知、都知等。官稱有內客省、延福宮等使。元豐改制改為通侍、正侍等大夫。遼內省有內省使、副使等。內侍省有黃門令、內謁者等。金朝內侍省隸屬宣徽院,有中常侍等。元朝宦官掌於侍正府,有侍正、同知等。明朝宦官總數最多時達到10萬,宦官機構有二十四衙門,即司禮等十二監,惜薪等四司,兵仗等八局;另有內府供用諸庫,甲字等十庫,御酒、御藥等房,盔甲、安民等廠,提督東、西廠,京營。二十四衙門的太監還常被派充任外地守備、織造、鎮守、市舶、監督倉場、諸陵神宮監,以及監軍、採辦、糧稅、礦稅、關隘等使。清朝初年曾沿用明制,省併為十三衙門,後裁撤,以敬事房(又稱宮殿監辦事處)辦理宮內一切事務,隸屬內務府。宦官以總管太監、首領太監為首。


行道者啊亮


其實在古代 ,太監通常有很多種自稱 ,多數為帶有男性特徵的自稱

“咱”是來自於山西的軍事用語,用以稱我部軍馬,有“我”“我們”“你與我”等意思,在明朝有著明顯的軍事特徵,且代表男子漢的氣概,現在所說唸作“雜”這是安徽的方言的讀音,在戲曲中大量採用(京劇大家都知道),於是流傳了下來

“爺們”原指男性,而在明朝太監們把它作為一種自稱,當“我們”講,用於輩分有差別的人互相稱呼,後一直流傳到現在

“爺”原本只能稱呼有爵位的人,而明朝太監們的權頃朝野將這種有明顯政治特點的稱呼平民化了

“灑家”不管你信不信,很多太監是這樣稱呼自己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