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年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有哪些?

一春


小時候我們那裡的人喜歡夜晚乘涼,我們一家人不是很喜歡講故事聊天,而鄰居(我爺爺的弟弟)他們一家人喜歡擺龍門陣,吃過晚飯,爸爸拿著一個簸箕和兩個長凳子搭起來,我和弟弟就躺上去乘涼了,一邊搖著竹扇看星星,一邊聽么爺給我們講那些過去得事兒了,印象最深的是講我爸爸跟我么爸是怎麼上不了學的,我么爸是頑皮得很,不喜歡讀書,而我爸爸是因為爺爺的苛刻,念初中的時候,爺爺嫌我爸爸每天帶的糧食多了,罵了他,罵了好幾次,我爸爸一氣之下跑去山洞裡藏起來,藏了好幾天,後來…就是我們想的那樣了,爺爺乾脆不讓我爸唸書了,爸爸也因此連初中都沒有上完。

慢慢的我長大了,爺爺走了,么爺也老了,但他依然喜歡擺龍門證,擺了很多爺爺的事,他一輩子很辛苦,每次逢場都是走路上街,買完東西就趕緊回來了,不管買多少都是自己揹回來,也不喝一口茶,吃一個餅,這就是我爺爺;在家裡是管錢的,一家人都得聽他的,很多時候都大呼小叫的,尤其喜歡呵斥我奶奶,幾歲的時候我就跟奶奶一起睡覺,經常半夜聽見奶奶的哭聲,因為我小,也沒想過怎麼安慰奶奶,這就是爺爺。

但爺爺並不是沒有優點,他很勤勞,節儉,還是我們村的棉花技術員,每年上面都給他頒獎,發福利,有一年發了一年自行車,說是方便他隔三岔五去鄉上開會用的,好像挺值錢的,因為我們村應該是第一輛,別的就不知道了,我很敬佩爺爺,雖然他讓我爸爸沒有唸完書,讓我奶奶半夜哭泣,但他始終疼我,始終是我爺爺,從來沒有打過罵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讀書!

我們一家人都不怎麼喜歡爺爺,唯獨只有我跟爺爺親近些,他走的最後的那晚,家裡包了餃子,他已經幾天沒怎麼進食了,我還餵了他幾口,當我們吃完飯去看他時,卻是真的就這麼走了,那晚我居然沒有哭,一點眼淚也沒有!

到現在,爺爺走了,么爺也走了,再沒人給我講以前那些事了,只剩下無盡的懷念!


恰好路過不如遇見




在我的印象中,村中老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當然是如鄉村一樣的自然隨意。

老爺子們飯後走出院落,幾個鄰居碰到一塊,便蹲在牆角,或席地而坐,邊吸著水煙筒,話題便展開了……

大奶大嬸們更是隨便,路上走著相遇,有時站著就說起來,就聊起來;或是邊走邊拉家常,邊張家長李家短。

最最引人注目的,是女人們在村子水井旁,邊洗衣洗菜,邊呵呵地大聲聊,參與的人還眾多。

瞧,大奶奶笑的牙要掉,老大嬤嘰裡呱啦亂說,風騷大嬸打情罵俏,小媳婦羞紅臉蒙嘴偷笑……

生產隊公房旁,或隊上的曬場上,更是熱鬧。吃過飯後的男爺們,不管老的壯的,紛紛從張家巷,李家巷,胡家巷……走了出來。

在等待生產隊長來分工的空隙,一堆一夥,三五成群攏在一起,聊天,說悄悄話,大聲吹牛皮便開場了……場景壯觀,口沫橫飛,水煙筒吸聲像放炮,男人的大嗓門迴盪在村前村後……

別小看了農民,他們的話題內容,不是極有人情味,就是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可是,我長大後,似乎找不著昔日那種景象,聽不出曾經那種感覺,看不到那份熱鬧……

也許,我多年不在鄉村住了,也許,現在鄉村的房子像鋼筋石堡,把村民圈在房裡,或是房裡有電視看了。也許,現在鄉村的風貌變了,受了城市冷漠孤傲的病……

再見不到,村裡的人們聚在一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聊天說地的動人景象……

這不由地讓我憶起,村裡的人們,尤其是老人們,三五成群,蹲在牆角,邊曬太陽,邊津津有味地談天說地,一直談到天上星星滿天……

這,使我一一曾幼小的我充滿好奇,並感染了他們的氣息,長大後,我也成為像他們一樣愛吹牛的人了。

哈哈!這些擅長吹牛的鄉村老倌,既讓我深深銘記,又讓我也吹唄:


【小人物總愛談論大事情】

小人物總愛談論大事情 !

古人說:小事,大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可能是我們民族的傳統了。

記得我年少時,雖然在鄉村,常常看到,常常聽到,村中的老人們,聚在一起,蹲在檣腳下,烤著暖暖的太陽,都用神秘的口氣,談論著國*家大*事。

有時,在做客的客堂裡,幾個相聚的長者,也會為某件大事,或某個風雲人物,在那裡扮演著高深角色,一副唯他獨知,知根知底的智者樣子。

更有甚者,在大街小巷行走,常會聽到一些激動而大聲的爭論,爭那個國*家好,那個黨*派強……那神態,那口氣,彷彿他們是智者,能洞悉一切大事。那種爭論,那種觀點,一點不亞於某些著名智囊。

那種場面,那種小人物對大事的爭論,關心,使少年的我很是好奇,並烙上了深刻記憶。

不想,我還是染上了前輩的習慣。小人物,也論起大事情,草民也講起大道理。

我明白,人微言輕。不過,隨便侃侃,勉得憋得慌,說對說錯,說好說壞,請親們諒之笑之!

幾天前,在我們的X平臺,突的殺出一匹俊馬,那氣場,那口氣,一下吸住我。我對眼前事記憶特差,標題記不住,也一時沒查到。但他的意思是:如把哇家鄉交給他打理,人氣會更旺,方方面面會更好。

雖然有樓友噴他,我到有點感動。勇氣可佳唄!他愛家鄉! 我呢,叫泥巴,是農民兒子。雖是農民兒子,但久不在鄉村,更不會做農活。但我的心,總想著農村,我的夢,總在田園。
在我們家鄉,像我這樣,雖是農民,已不在田裡刨食,而是在遠離農村的行道求生。像我這樣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已形成一個新的階層。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生存?我們的後代怎樣生存?我們的路在何方? 其實,我心裡想這件事久矣!

自包產到戶,淘棄了生產隊。農民從土地中解脫,擺脫了土地,戶籍等的桎縛,可以海闊天空,可以馳騁南北。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也給我們農民提出了許多思考!

三分地已不能養育我們!新一代農民兒女,對耕耘田壟再無興趣!一些地方土地被漸漸蠶食,城中村不斷擴大。

轉變成新型農民後,農民們又該怎麼辦?怎樣幸福的繼續生存? 是做一輩子農民工?是苦苦的在小個體戶行例滾爬?還是在致富領頭人光環下,有一份殷實的收入,有一份安定的工作,有一生快樂的生活?!

能做大老闆是幸運,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大老闆呢!畢競,我們農民兒女,受的教育低,條件很差。有些地方,眼前賣地分到一點,但去了房子,買了車子,又剩下什麼呢?可能我們這一代,衣食可以無憂,但後代呢?

大老闆可能越來越大,賺到的可能幾代享不盡。但一般的農民呢?生活還是令人惆悵啊!

不久前,《南風窗》的李記者和我侃了幾小時,他在研究農村。是啊!作為農民兒女更應該研究農村!

改革應越改越好,更使農村新氣像!但大家看到,房子也許新了,外在也許富了,但還是有許多不盡人意!


如舊村改造,越規劃良田越少。辛勞一生的農民,老後別說退休,就是養老都困難重重。他們的一生,不也像工廠的職工,為國*家獻出!

僅因他們是農民,城裡的是工人,是幹*部!差別就不忍說了。

是壯大私有化?還是壯大集體?是讓所謂致富領頭人治理農村?還是讓有良知,愛家鄉,有抱負的人管理農村?

不管怎樣,不要讓惡霸橫行!不要貧富差距巨大!更不要再廢良田……

草民泥巴又高談了,習慣,習慣,見笑,見笑!

結語:哈哈!看看泥巴聊天,竟與時具進了。現在農民聊天,最擅長的,不再是大門口,石凳上,牆角邊,曬場上了;而是打開電腦,手機,網上吹嘍!

是不是呀!小人物,人微言輕,吹了也白吹。吹錯了,別扣帽子。他是愛家鄉嘛!


泥巴一一龍鳳樓主


農村老人最願意的聊天方式,無疑就是講他們的經歷過往,以及他們那個時代的人跟事。

我就是個農村孩子,小時候最喜歡聽老人聊天講故事,老人們也很喜歡逗我玩,講舊社會的不容易,講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最喜歡的還是聽他們講打仗的事,好幾個爺爺都是當兵的,講的戰爭故事貫穿整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只要他們聊天 無論在家裡還是大街上都會圍著一大堆人,聽的入了迷,飯都會忘了吃,好懷念那個時候。

現在農村的現狀,就只剩老人了,那就只剩老人互相之間的聊天了,有幾次偶爾聽到過他們的聊天內容,最多的就是某某歲數多大了,生什麼病了,誰誰又去世了,受了很多苦,一輩子沒享福之類的,很消極的,讓人無限感慨。








沂蒙阿亮


農村的老人在一起聊天是最平常不過的了,如今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能在一起聊的都是過去,都是過去我吃了多少苦啊,受了多少罪啊, 你是不知道啊,當年我家怎樣怎樣窮啊,哈哈之類的話題,再就是俺家兒媳婦孝順或者不孝順啊,莊稼今年比去年好了還是不好了,今天跟這個說,明天換個人說哈哈。其實農村人挺有意思的,因為我們的生活算不上豐富多彩,但也不很單一的,我們之間的聊天方式是很普遍話的,所以農村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很好接觸,很親切的感覺 不知道你們村裡的人也像我們這的人一樣嗎?


肇慶路茫


我記得我小時候,村裡有個老兵,他特別喜歡給我們講他當年打仗的事情,他手臂上還有一道十幾公分的傷疤,那時候他給我們講故事的時候還喜歡給我們帶一把冰糖,當時一邊吃冰糖一邊聽故事,感覺很幸福,後來再大一點後聽到的就是戰爭格局,某國又去打其他國家了,為了搶石油什麼的,哪個國家造了航空母艦,搞軍事演習,再後來就是,國家的哪個貪官落馬了,人民又能過上好日子啦,現在就是,誰家的孩子有出息啦,現在在幹什麼什麼工作,特別賺錢,


兩隻兔兔伴我行


在農村,老年人最擅長的交流溝通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生活的壓力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裡的生活壓力主要是給孩子們減輕負擔。可能農村與農村也有所不同。我們處在地級市的效區。小時候的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坐在牆根曬太陽,東家長西家短或者關乎莊稼的事。現在的老人們,大多很忙,要接送孫子輩們上下學,有地的種地,種點豆類植物,榨油,給城裡的孩子送去,以及平時吃的面和菜,能不給孩子們添負擔就不添。農閒,去城裡打個散工,掙點禮錢,現在隨禮也大了,總之,都是不想成為孩子累贅。當然,子女們混的好的,媽媽們會在村裡的文化廣場跳個舞,相互炫耀一下自己的孩子。子女們有出息的爸爸們,哪有會,去哪趕大會,聽大戲,或者去市裡的公園轉轉。閒的時候,識字的都會上網或者玩智能手機了。現在,幾乎沒有端著碗串門聊天的,也很少有大嗓門吵吵的。每家每戶房子蓋的越來越高,裝修越來越好,閒暇之餘,打發的方式越來越多。就連親戚之間除了有事也很少走動了。你的家鄉,老人們的聊天溝通方式是什麼樣呢?



不管怎樣變化,希望天下老人都老有所依,生病了能及時救治,國家福利能讓農民惠及到。


正益寶媽


問:在農村,老年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有哪些?


答:多種聊天方式,其中無外乎是:三五成群,指指點點。在農村,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方式了,殺傷力也比較大。不信,看下我們的實例。



在我們村,有個小媳婦,名叫小豐。小豐是廣西人遠嫁到我們村的,生了三個孩子,婆婆中風生活不能自理,都靠小豐一人操持整個家。老公在外打工,工作很忙,一年當中只在春節回10天家,家裡還有10來畝土地,都靠小豐一人種植。但最近小豐的老公回來把小豐打了一頓,門牙都打掉了,並且要離婚,說是以後再也不同床了,嫌小豐髒。


原因,就是因為農村老年人三五成群的指點,沒事就空穴來風的說小豐和村裡某某男人勾搭,傳到了小豐老公的耳朵中。實際上小豐只是在農忙時求人家幫了幾天忙種小麥,然後請人家到家裡吃了飯,僅此而已。被村子裡的人背後議論的差點喝農藥。



1、首先 唾沫淹死人 在農村真的有可能


在農村,人們沒事,三五成群,不就是在一起東家長,李家短嗎。特別是對於年輕小媳婦,天生都有敵意,更是什麼話都說的出來,背後的話說的讓人很無語。像上面小豐哪種情況,要不是人們攔住,真有可能喝農藥的,所以說,在農村唾沫淹死人,不稀奇。這是在農村最多的一種聊天方式。



2、其次 農村事 國家事 無事不聊


每天晚上,人們吃完晚飯,在固定場合,端著茶杯,三五成群的,幾個要好的老年人,聚在一起,東家長李家短的就聊起來了。村裡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被這些人翻來覆去的分析好幾天。什麼誰家小媳婦不老實了,什麼那個小兩口吵架了,什麼誰家賺多少錢了等等,無所不聊,俱事都分析,農村事、家事、國家事、天下事等。



3、最後 農村聊天也是千奇百怪 什麼都聊


另外,農村人也有很多聊天的方式,特別是對於老年人,有很多的典故和故事。如下面這些。


1》原來農村很多俗語都是從老年人聊天處得來的,如:“棗柿半年糧,不怕鬧饑荒”,“要想苞谷結,不得葉挨葉”,“斜眼撂眼角,不是正經貨”,“臉殼一個錐梨形,說話不怕虧死人”等等,蠻有意思。


2》很多鬼故事,原來特別愛聽老年人講的農村鬼故事 ,越怕越愛聽。


3》老年人特別愛講原來的規矩、行頭等等,聽聽老祖宗的規矩也是蠻長見識的。


4》三五成群 大吹特吹。很多人也喜歡吹噓自己年輕時走南闖北,多麼有見識等等。


5》很多農村人對毛主席、周總理等感情很深,還有很多喜歡老女排的等。


總結:



綜上所述:農村人主要都是三五成群,茶餘飯後,指指點點。有的聊的蠻傷人,有的聊的也蠻有意思。 這其實也是一些農村人的見識和知識能力而已,沒有必要過多指責。因為本質上,農村的娛樂實在有限,聊聊天也算是一種娛樂吧。



點擊上方關注【三農時節】;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專注三農領域。有關三農問題,歡迎找我!歡迎關注,我將用盡洪荒之力,為您解疑答惑。

三農時節


在農村,老年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就是隨意閒聊。想到什麼說什麼?沒有什麼規律,可能今天說村口老李兒子娶媳婦了,明天聊聊今天收成好不好,大後天聊聊國家政策。什麼話題都有,一般都是聊村裡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一點比較容易互相溝通。他們喜歡打牌,打麻將聊天,也喜歡喝茶聊天,再有就是喝點小酒弄兩個下酒菜也可以聊一晚,這就是農村老年人喜歡擅長的方式吧。


快樂農民頭


隨著年輕人進城打工的熱潮,在農村很少能夠看到年輕人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而等到孩子們長大外出求學,老人們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這時候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東西,更多的是心理上與安慰和溝通,村裡可以身建場地,找專門的人來教老人跳廣場舞,這樣他們的時間就有地方消遣了。

另外,這裡邊還可以構建棋牌室,當然這樣的棋牌室注重的是娛樂,老人們可以坐到一起聊聊天,打打牌,懂象棋的還可以坐在一起下個象棋,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樣他們也不會感覺到孤單,還有就是村裡要掌握他們子女的通訊名單,定時定期的要求他們回家探望老人。

農村的孤寡老人大致分兩種:有家人,但都事業在外,在外面安家,只留下老人在老家:另一種,老人親人幾乎都不在了,只有老人自己在農村生活。對於這兩類老人,老年生活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對於第一種,子女親人過年過節,需要常回家看看,甚至有需要,可以接自己的父母過來生活一段時間,時常帶著他們出去散散心。如果確實子女都很忙,那可以請護工照顧生活起居,多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等。另外,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有些農村是有養老院的,可以請父母在敬老院生活試試,畢竟那些人多,可以有交流溝通的對象,讓老人不會感到孤獨!、寂寞。


美玉子農村趣事


我是“農村戶口就是好”,歡迎大家點贊關注!(以下內容僅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補充。)

在農村,老年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有哪些?

老人們還都是喜歡坐在村口,或者老牆根下面,尤其是冬天,三五成群的。坐在那裡,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

對於老大爺們來說,他們可能更加偏向於過於與現在的對比和當下的社會發展。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他們的生活非常的苦,要去掙工分,要養活孩子,那時候孩子多,什麼都要算仔細了。他們面對現在的好日子,會更加的珍惜,更加的知足。還記得每次回爺爺家,總是會給我講起他們那時候的生活,其實有時候聽一下,還是挺有意思的,你願意聽,老人也樂意講,最後也都挺高興的。

這些老大爺面對當下的社會時事政治,也都會發表自己的見解,你一言我一嘴的,好不熱鬧。他們可能看問題沒有那些政治領導想的多,看的透。但是他們是最終政策享受者,最後這個政策的好與不好,還是他們是最有發言權的。

對於老奶奶來說,更多的就是家長裡短,誰家發生了什麼事。

說句實在話,一群老太太坐在一起,十里八村的人家,誰家發生了什麼,那真的是瞭解的透透的。如果一個年輕人去了,那真的是,啥都知道了,而且有時候還不敢走,怕走了之後,她們開始議論你。

冬天,大家坐在一起,弄一堆火,在燒個地瓜,一些老太太做個小孩子的棉衣,那個鞋墊,大家一起聊聊天,還是挺好的!

對於老人來講,她們為什麼就是不喜歡跟兒女去城市裡住,就是因為他們沒人說話,兒女上班,孫子孫女上學,自己也比較無聊,有時候還會感到有點拘束。自己生活還比較自在,還有一些老朋友可以聊天,自己想吃什麼做點什麼,自己如果能生活自理,還是自己過比較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