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家譜嗎?你是中國歷史上哪位名人後代?

用戶5140564272280


家譜,我覺得應該是有的。至於說,是中國歷史上哪位名人的後代,根據我爺爺的話,我做出以下分析。

首先,在中華民族漫漫的5000年當中, “李”姓名人太多了,數不勝數。有句話叫做“桃李滿天下”,而李姓是《百家姓》中的第四個姓氏。

我就先舉例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如:先秦思想家,哲學家:李耳,就是老子。唐太宗:李世民。詩人:李白,李商隱,李清照等。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地質學家:李四光。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





即使到了現代歷史上,“李”姓名人依然是非常多的。就說當紅明星:李易峰,李現,李宇春,李冰冰,李晨,李沁,李宗盛,李維嘉,李玉剛,李小龍……

可謂是政治、軍事、思想、文學、醫藥等各類領域姓李名人遍地開花。

根據我爺爺所說,我們家族是從“河南”所遷移過來的。畢竟“李”,是河南省的一大姓氏。所以說天下李姓,根在河南。




記得錢文忠教授曾在央視《百家講壇》解讀百家姓的時候就有提到,李姓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最多,稱帝的李姓人就有60多個。所以可以說李姓家族有一個職業就是做皇帝。

發現李姓的圖騰,也有點意思。是由虎、木、子三部分組成,虎代表李姓的始祖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鳥族的圖騰,子為鳥卵,象徵我們後代子孫。

總的來說,看看這些名人哪些是“河 南”人,如李耳就是其中一個了。其實不清楚也沒有關係。


因為不論是誰的後代,只要你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點的貢獻,能成為你子孫後代的榜樣。真正活出了自己,活在人們心中,你也是好樣的!至少,好好的活著。


君好哇


我姓劉,是大漢高皇帝劉邦的第74代子孫。

我有三個依據:

第一,我姓劉,劉邦也姓劉,我高祖經過兩漢四百年開枝散葉,至今共歷經70餘代,很可能就產生我了。

第二,據稱,孔子的第78代嫡孫孔維益生於1939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78代之間相差2490年,平均一代人是31.92年;我高祖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我生於1990年,相差2246年,按孔氏家族的平均代距計算,我大概是70.36代,考慮到孔氏家族沒有當過皇帝,歷代討老婆肯定跟我劉氏後宮佳麗三千沒法比,那麼多老婆爭著生兒子,代距應該要比孔氏的31.92年要短,就算30年吧,算下來,我是第74代。

第三,劉邦很牛逼,我覺得我也很牛逼,而且劉邦開始也是混日子,40多歲以後才開始牛逼,我很可能也是。從生物學上講,這是遺傳,而且很可能是隔代遺傳。

只是到了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我劉漢千秋基業盡毀,從此就沒落了,家譜也沒順利地傳下來。每念及此,我只能黯然神傷。

而現存家譜,始於清天聰年間,一世祖劉世乃當世秀才,湖北人,至三世祖劉宗遷時期,由湖北舉家遷至四川,傳至第15代到我。

再看看我劉氏族譜中的家訓。

“嫁女擇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嬌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論,訟則終兇;處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多好的家訓。

嗚呼哀哉,我大漢亡了……


小白讀資治通鑑


本人梁氏,我家的家譜在我十三歲左右的時候見過,家譜寫到本人這一輩,家譜至今還在我叔叔家保存著。

經過我查資料,西周時因秦仲父子征討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陽梁山(陝西韓城附近) 建立梁國,立為國君,稱梁康伯,後秦穆公攻滅梁國,梁國的後代以國為姓氏稱梁姓,康伯也就成為梁姓的得姓始祖。

至於我是歷史上哪位名人的後代查證不到😂😂,只知道梁姓名人有梁紅玉,梁啟超,梁秋實等等。


錦荃媽媽


我姓孟。沒有家譜,但有起名字的族譜,有時也稱家譜,就是按輩份將名字中間的字固定下來。同時,孔孟顏曾四姓是一家,孔是孔子的後人,孟是孟子的後人,顏是顏回,曾是曾參,共用一個族譜。見面一說名字,就知道彼此的輩份。比如我兒子叫孟繁×,我媳婦有個同學叫孔令X,每次見到我兒子,都半開玩算半認真的叫小爺爺![捂臉]

  孔孟顏曾四大姓,看孟氏家譜及字輩排行,始於明代,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從次,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當時,立了"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後來,為了避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之諱,改"弘",為"宏"。

  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之諱,改"胤"為"衍"。明末,又立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

  清統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個字輩。

  民國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二十個字輩,並諮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這樣,從孟軻到孟繁驥共經歷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輩共一0五代。--《孔孟顏曾四大姓,看孟氏家譜及字輩排行》--

  56~65代: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66~75代: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76~85代: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孟氏族譜要求族人要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譜,只作"外孟"處理。明代以來,孟氏族人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遵卑關係。平時孟氏族人見面,總要詢問對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輩的?",就是指系何字派。還有的問"多大的?""幾世的",就是指系孟軻的多少代孫。如對方回答不上來,不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會被對方恥笑為數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對此都十分重視。

  "希"至"揚" 這30個字本是皇帝賜給孔家的,後來孟軻的後代、顏回的後代、曾參的後代,也一起跟著孔家排起來,而且國內和海外的華人也完全一樣,姓名用字和排輩都如出一轍。這自然是孟子、顏子、曾子都是孔門弟子,而且是儒家學派創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時緣故。故有孔孟顏曾天下一家的說法。只要是孔孟顏曾四姓子孫,不論流落世界何處,只要報出姓名,對方馬上就可以知道是第幾代孫;如果雙方都是四姓之一,對確立雙方長幼關係也是一目瞭然。這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獨一無二的現象,充分顯示著華人的內在親和力及中國人重視區分長幼的傳統尊卑觀念。



哥一生全是坑


我今年50歲了,出生在四川涼山布拖縣,父母是地質隊員,從湖南到的四川,在四川有50幾年了,我的老家在遼寧,我姓肖,滿族,正黃旗,有一年回老家,問老一輩的人,我的祖先是丹東逃難到興城的,家譜也沒有了,應該是肖太后的後代,想像,大家不要見笑,無法考證了,其實中國就是我的家,祖國青山處處埋忠骨。謝謝大家


肖美崙陽光花城歡迎你


我外婆家有族譜,不過文革的時候遺失了一大半。只留有明朝時期部分內容。

據我舅舅說老人們認為先祖是唐朝的李姓一位將軍,立軍令狀打仗失敗家裡人從河南逃到了安徽並在此落戶,但是很多已經族譜已經遺失無法考究。

印象中小時候看過一次,但是當時太小不認識繁體字,也弄不太明白裡面的內容,族譜這個文化也漸漸消失的確可惜。


孫志華2020


家譜是有,年輕一代基本設見過!張姓,發祥之祖“六三公”生活在福建上杭,太婆為卜氏,生六個兒子,分別是:萬一公,萬二公,萬三公,萬四公,萬五公,萬六公,萬四公兒子明公兄弟有福建上杭開始遷徙,經過長途跋涉,翻過千山萬水,歷盡千辛,途經程鄉(五華,梅縣一帶),過翁源,上南雄,最後選擇乳源龍溪八駁橋為風水寶地開基立業




秀水大明


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沈氏族人,仕楚為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邑(今河南葉縣)。

  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於河南、湖北地區,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東漢時,沈姓進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兩次中原出發南下移民潮中,沈氏為其中一姓進入福建,隨後移民廣東,明末沈姓始入臺灣。



鄂人老沈


不知道有沒有家譜,由於歷史原因,自己真正的姓氏並沒有被自己使用,如果按照一脈相承這個來說,應該姓田,這個姓氏在山東應該是個大姓,歷史上齊國的國姓,名人如齊桓公田午、齊威王田因齊、田忌等。





有球世界


有家譜,但我沒見過,聽弟弟說過,在我叔家裡,我們村很大都姓黃,歷史上的人物是:明朝戶部左黃侍郎,黃傑

黃傑(1430年-1496 年),字士英,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黃崗村人,生於明正統五年(1430年),卒於弘治九年(1496年)。父黃淵當過應天府六合縣令。

黃侍郎是位軍事家,在村西南方有他的墓,墓相當大有三四件房子那麼大,向北有幾畝地大我不太清楚了,裡面石碑刻有碑文,裡面有石龜,石馬,石人,石羊,南邊有倆個石猴聽老人說是站崗的等…傳說夜裡迷路了,石猴就會變成一盞燈在前面領路,你只要跟著走就行了。

政府非常重視,標為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在前幾年的時候墓被盜過幾次,第二天公安的下去帶上來幾箱子東西就走了,不了了之了,墓地的石器丟了不少,聽說都是走私了,每年正月十六都會有古會(廟會)

我們村風水很好,出人才,有一位風水先生路過此地,就想把風水盜走,墓地從石猴向南經常有人挖土就挖出瓦罐,裡面是滿滿一罐的銅錢。

風水先生就從石猴腳下從東往西挖,可是很奇怪,他白天挖,第二天就又成平地了,他就花重金僱傭,命令晝夜不停地挖,就這樣墓地中間斷了,有一個深深溝,風水就這樣被盜走了,後來村裡經常出現稀奇古怪的事。

前些年,村領導又找風水先生看看,把挖斷那部分填平了,墓地也有專業人員看管了,經常有人去參觀,拍照,每年正有十六那天,方圓幾百裡的人山人海!說到這裡,我也很多年沒回去了,一直在心裡想如果回去,也要在廟會那幾天回去………故事很長,夜已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