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被雍正寵到什麼程度?

謠言粉碎機長


雍正比李衛大9歲,但在古代有早婚的習俗,雍正也差不多是李衛父親輩的了。歷史上,雍正接連囚禁了四五個兄弟,絕對稱得上刻薄寡恩了。但對於臣子李衛,雍正卻又露出慈祥的一面,可以說當兒子來寵的。

李衛的出身

李衛字又玠,是江蘇徐州人,生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生於康熙十七年),卒於乾隆三年(1738年)。

李衛出身富裕之家,因此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得以捐錢為監生,從此走上了仕途。雖然李衛文化程度不高,但卻心思敏捷,師爺給他讀公文奏章的時候,李衛能輕鬆找到問題要害,還能提出修改意見。所謂的不學而知,恐怕就是李衛這種情形了。

李衛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性格卻是剛烈,即使面對皇親貴戚,李衛依舊敢於揭發。當時,有位親王管理戶部,在收繳白銀時,每一千兩裡面都要多收10兩作為“火耗”。至於多收的這些錢,最後自然是進了這位親王的腰包。

此時,作為親王下屬的李衛,表達了反對的意見,但親王根本不聽。李衛眼見如此情形,便把銀櫃抬了出來,並在上面貼上“某王盈餘”。來往許多官員都可以看到這張字條,親王迫於壓力,最終不得不取消了多收銀子的規定。

這個事件傳到皇子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耳中,引起了胤禛對李衛的重視。等到雍正登基後,李衛受到雍正寵愛,從此青雲直上,位極人臣。最能反應李衛受雍正寵愛的,便是李衛的升遷速度了。

李衛的升遷速度

李衛文化素質不高,甚至連官都是捐來的。換做其他皇帝,李衛未必能入皇帝法眼。後來的乾隆皇帝,就對李衛看不順眼,甚至命人拆了祭祀李衛的廟宇。但刻薄寡恩的雍正,卻對李衛偏愛有加。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衛被任命為雲南鹽驛道。雍正二年(1724年),李衛被超規格提拔,升任為雲南布政使,仍舊監管鹽務。雍正三年,李衛被任命為浙江巡撫。雍正四年,李衛兼任兩浙鹽政。雍正五年,李衛升任浙江總督。雍正十年,李衛升任直隸總督,提督以下皆受節制。

從這火箭般的升遷速度來看,就知道李衛有多受雍正寵愛了,何況李衛還不是走正經科舉之路出身。雖然雍正有時也敲打李衛,但更多的是維護他,不願意讓李衛吃虧或受委屈。當李衛和別的大臣發生矛盾時,雍正也往往拉偏架,暗中幫助李衛。

雍正對李衛的寵愛

李衛雖是文官,但卻好武。在管理鹽務和捕捉盜賊方面,李衛更是擅長。

衛尤長於治盜。盜匿山澤間,詗得其蹤跡,遣將吏捕治,必盡得乃止。(《清史稿》)

所以,我們看到,雍正在任命李衛的時候,往往讓他兼任鹽政和捕捉盜賊的工作,這也是李衛好武的性格影響。當初李衛曾向雍正請纓,想到軍前效力。但雍正委婉拒絕了他,讓他專心地方事務。

母親去世後,自認為“沒了牽掛”的李衛,再次向雍正請纓去西北前線,而此次雍正依舊沒有答應,並說:“但願戰場上永遠用不到你!”寥寥數字,便顯示了雍正對李衛的偏愛,不願意讓他到危險的戰場上衝殺。

此外,李衛雖然位居高位,但剛直的性格並沒有改變,敢於揭發一些醜惡現象。對於軍機大臣鄂爾泰的弟弟鄂爾奇,李衛也勇於揭發。

(雍正)十一年,(李衛)疏劾步軍統領鄂爾奇壞法營私,紊制擾民。上為奪鄂爾奇官,命果親王及侍郎莽鵠立、海望按治,得實,請罪鄂爾奇。上以鄂爾奇為鄂爾泰弟,曲宥之;獎衛,命議敘。(《清史稿》)

面對權勢滔天的軍機大臣,李衛依舊敢於大膽揭發,膽氣自是很足。但李衛也有他的缺點,就是他的性格比較狂縱傲慢。雖然雍正多次批評他的性格,但李衛仍舊沒能改掉。

在雲南擔任布政使的李衛,私下裡卻稱呼雲南總督高其倬為“老高”,雲南巡撫楊明時為“老楊”。這固然是李衛缺少文化素養的問題,但在那時卻是對上官大不敬,弄不好要丟官的。但李衛被舉報後,只是換來雍正一頓臭罵,並沒有懲罰他。

後來,李衛猜測是貴州威寧總兵石禮哈背後“告刁狀”,因為兩人素來不和。因此,李衛趁到貴州出差的機會,把石禮哈臭罵一頓。石禮哈自然不甘心,不久,借彈劾另外一名官員的時候,把李衛又給牽扯進去。但雍正對石禮哈並不相信,反而是維護李衛,把石禮哈給批評教育了一頓,說石禮哈是嫉賢妒能。

但為了避免李衛、石禮哈後續再繼續暗鬥,雍正把李衛調到浙江上任,算是小小的“懲罰”。這對於心狠手辣、生性多疑的雍正來說,絕對是天大的恩寵了。

所以,李衛也認為自己是受到了雍正特殊的恩遇,每到一地方任職都盡心盡力,從不敢疏忽懈怠。而這樣更形成了良性循環,雍正多次告訴臣子要像李衛學習,把李衛做成了標杆。

因此,在《雍正王朝》中,把李衛演繹為雍正府裡的奴才,雍正還親切地稱呼李衛為“狗兒”,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


歷史摩天輪


李衛是雍正的死忠,這人在我看來一個是雍正最想成為的那個人,李衛的性格和他所做的事情是雍正心裡最想做但是最不敢的做。



李衛是一個相當單純的人,當年雍正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去南方賑災,就是在那裡遇到了李衛這樣的人才。當然當時的胤禛選著李衛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



首先,就是李衛的性格足夠機靈,比如說當時和李衛一起被雍正選上的高福,就是因為他傻乎乎的不夠機靈被人利用了。

再有就是李衛對胤禛足夠忠誠,當年胤禛給了他一口吃的,他就用一輩子的時間感激胤禛,用自己一輩子的時間報答胤禛。也正是因為他認定了胤禛這個人,所以他對胤禛的感激並不會因為胤禛身份的變化而變化。



最重要的是,李衛可以說是胤禛親自帶大的,李衛當時的身份代表的是那些窮苦的人,而且從小生活在社會底端的李衛對於上層人的社會一無所知,就像一張白紙,你告訴他這個上層社會是什麼樣的,在他眼裡這個上層社會就是什麼樣的。

李衛在胤禛那裡就是自己人,而張廷玉只是一個外人。這就是兩人最大的區別。



比如說:在劇中李衛跟翠兒私底下是男女朋友的關係,但是這種關係在當時是一種罪狀。後來被福晉發現後,這可是大錯。但是胤禛在當時就順水推舟讓兩人成為了夫妻,還給了李衛一大筆錢用來安家,並且在之後還把李衛派給了年羹堯,就是要讓李衛一邊監視年羹堯,一邊悄摸的學年羹堯的本領了。

還有一次是李衛在當江蘇巡撫的時候,雖然業績是不錯了,但是他去了他身為官員堅決不能去的地方。當時還正好被胤禛遇到了。但是胤禛並沒有處罰他,不僅替他撒謊,還教導他,最後胤禛給了翠兒一道聖旨說,在有類似情況發生直接打板子就是了。


還有就是,當時李衛跑進刑部的打牢,脫下官服對那個辱罵雍正的曾靜是又打又罵,這也是不符合規矩的。但是雍正當時只是罰了李衛一年的俸祿,但是卻對那些其他的圍觀官員大罵不止。

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對雍正來說李衛是自己人,李衛的所有的出發點都是以他為中心的,所以李衛才會一直都是雍正的寵臣。

但是對於其他的人,雍正可就沒有這麼好說話了!


夢裡手伸進了神秘海域


雍正帝即位後,便立即任命李衛為直隸驛傳道,未到任又改任命為雲南鹽驛道。[5] 在鹽驛道任上,李衛政績顯著,不久後的雍正二年(1724年),李衛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財政稅賦,但仍然兼管鹽務的職務。[6]

雍正三年(1725年),李衛被提拔為浙江巡撫。雍正四年(1726年),李衛兼任兩浙鹽政使,整理鹽政,查處私鹽販賣。[7] 雍正五年(1727年),李衛升任浙江總督,管巡撫事。[8]

李衛並無顯赫的家庭背景,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不過十年之間,李衛從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閒職,一路擔任各種要職,並最終官居總督,成為朝廷一品要員、封疆大吏!在清朝漢族官員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李衛能做到一品要員,封疆大吏可見雍正對他的重視及寵愛!





影視短視頻錦集


李衛,是江蘇徐州人,是一個真正的富二代,家庭條件優越為他人所不能及,而李衛也是從小十分頑皮,對於讀書那是一點都不喜歡,在其成年之後也算是一個半文盲,直到李衛年滿30歲時。他想明白了一個男人一輩子可不能就這麼庸庸碌碌,於是李衛通過花費巨資買了一個五品員外郎,不得不說有錢比之那些靠知識改變命運的人走的更加捷徑。

李衛就職五品員外郎之時,時值康熙末年,康熙下幾個皇子開始爭權之位,要不怎麼說是幸運之人呢?李衛一直非常效忠四阿哥,也就是雍正,在雍正上臺之後,一開始就支持他的李衛自然得到了重用,再加上李衛本身在職期間沒有什麼灰色記錄,面對事情也都是大義凜然,沒有私心,因此雍正對他非常看好。

或許他人捐官是為了滿足權利的需要,當然最本質的目的還是為了攬錢,而李衛跟他們不一樣,想來可能是從小的生活讓他淡了對金錢的慾望,一生非常正義,尤其擅長查辦貪贓枉法的事情,被他審判下獄的官員不計其數,故而李衛在百姓心中算是父母官級別的青天大老爺了。

李衛不識字,在李衛剛剛開始做官的時候,雖然其自己沒什麼文化,但是他有錢啊,他請了一些有文化的人幫助自己,有一次他被安排管理銀庫。有一個親王仗著自己的身份,並讓自己的屬下對入庫的白銀收手續費。

對於這等貪贓國家財產的做法,李衛確實看不下去,於是把這些錢寫成某王贏錢記在賬本上,其意思很明顯,就是這筆錢是某王所有的,他雖然沒有點名那個親王的名字,但足以震懾一番,而那親王也是真的再也不敢去收手續費了,因為他的機智和正義也是受到了雍正的關注。

在康熙死後,李衛算是開始了自己人生巔峰之旅,作為整個雍正朝廷的紀檢委級別的人物,李衛彈劾揭發了許多官員,哪怕是內閣首輔的弟弟都不曾放過,這種不畏強權的姿態也是深得雍正喜愛,一時之間成為雍正手裡最鋒利的一把刀,而雍正也是為了保護他,便時常嘉獎李衛,李衛的官職上升速度也算是如火箭一般。








陳小二do


雍正繼位以後,推行新政,其中就包括攤丁入畝。新政的實施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朝廷裡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但是雍正手裡邊有沒有太多的可用之人,就派李衛任江蘇巡撫,田文鏡任河南巡撫推行試點。

在河南,田文鏡推行新政搞的怨聲載道,自己也累的是半死不活的,但是李衛的情形卻完全相反。

和田文鏡比起來,李衛沒有田文鏡讀的書多,但是李衛為什麼差事辦的那麼好呢?難道是李衛的命好嗎,到了江蘇的地界上大家就積極主動地實施政策了,非也非也。

李衛到了江蘇之後,想把攤丁入畝的政策宣傳出去,但是各位官員和師爺欺負李衛不識字,寫了一摞一摞的之乎者也,人都聽瞌睡了,也沒有提到攤丁入畝的一個字兒。

但是沒有辦法,李衛還是的聽著,之後,李衛想了一個招數,把街上的賣字畫的 找來,自己念,他們寫。沒有了之乎者也,全都是大家聽得懂的大白話。告示貼了出去之後,老百姓也能明明白白的知道政策了。

之後,又讓一幫乞丐編成了快板兒,把攤丁入畝變成了口口相傳的歌謠,使攤丁入畝得到了最大力度的宣傳。

攤丁入畝是宣傳下去了,但是怎麼實施,還的靠下面官員的來辦,牽扯了那麼多人的利益,又要去得罪那些人,關鍵是斷了自己的財路,會有誰願意呢。

李衛要實行攤丁入畝,下面的官員說,既然是試行,我們試了不行,就這樣報告給皇上吧 。

李衛聽了很是無奈,但是也無可奈何,換了是田文鏡,早就大發雷霆,說是皇上的旨意,食君祿,擔君憂這類的話了,不僅起不到什麼好的作用,還把自己氣了個半死。

李衛呢,表面上應和了這些大臣們的話,然後把帶頭反對的黃大人派到了外地去,自己帶人去查黃大人辦過的卷宗,果然查出了黃大人的問題,於是李衛指示民婦狀告黃大人。等黃大人回來,等待著的就剩下處罰了。

查完了冤案,懲治了受賄不好好查案的黃大人,李衛把一幫人叫去,說是要給皇上上摺子,報告江蘇攤丁入畝試行的情況,這些官員哪裡敢呢,趕緊勸阻李衛不用上摺子,說是讓他們試試在給皇上上摺子。

攤丁入畝宣傳出去了,老百姓也明白了。現在又沒有了官員們的阻礙,李衛的攤丁入畝推行下去當然不會有問題了 。

李衛和田文鏡都是忠誠於皇上的人,是被雍正所重要的人。二人的忠心天地可表,但是二人的做事方法和辦事的成果卻天差地別。兩個人都是在辦事情,田文鏡總是會得罪一大幫人,得罪一大幫當官的去皇帝那裡告他的狀,連雍正都很敬重的鄔先生他也少了一些敬意,得罪了人,還需讓皇上操心給他擦屁股。而李衛呢,在做事情之前先給皇上說說,給皇上打個預防針,然後自己盡力想些辦法解決困境,自己做好事情,也做好人。做好事情皇上滿意,做好人免得大家參他,大家都落得個圓滿。

一個忠誠而又有辦事能力的人,皇上怎麼會不高看一眼呢 。


勸你善良的自枚鯉


李衛並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但是他從康熙五十六年到雍正五年,不過十年之間,從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閒職,一路擔任各路要職,最終官居總督,成為一品要員,封疆大吏。為什麼他升職這麼快呢?因為他有很長一段時間主管兼職一方的鹽政工作,不停的換任鹽政工作,但是卻管理的非常好。且他在位期間為官清廉,不畏權貴,不論任何職位都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他被寵愛確實是有原因的


何如舊煙


田文鏡、李衛、鄂爾泰是雍正朝最受寵的三個大臣,雍正常說他們是“模範督撫”,但奇怪的是,這三人關係卻並不融洽,其中尤以李衛與田文鏡最為違和。《清人逸事》中即說,田文鏡任河南總督時,嫉妒浙江巡撫李衛受寵,於是暗地裡在雍正面前說後者的壞話,但雍正不為所動。田文鏡見中傷不售,於是轉而巴結,某次恰逢李衛母親去世,田文鏡派人前去弔唁並贈以厚禮,孰料李衛卻大罵道:“老母雖死,亦不飲小人一勺水也!”後令人將田文鏡使者擋在門外並將禮物丟進豬圈,以示不齒。

李衛詬罵田文鏡之事未見於正史,不過雍正七年時,田文鏡確實在某奏摺中評論過李衛,說後者“操守廉介”,乃“當世之賢員”,只是這人“馭吏稍疏”,又好嬉遊,作為大僚,未免有不到之處。對此評價,雍正深表嘉悅,並希望三人能相互學習,共為一體。

同樣是非正途出身的官員,李衛鄙視田文鏡頗有些弔詭。論文化,李衛比田文鏡只有更差;論年齡,田文鏡基本比李衛大上一輪;論經驗、論能力,李衛也未必比田文鏡更勝一籌。如此,大概只能是田文鏡的苛刻作風讓李衛感到不爽了。

前些年,電視劇《李衛當官》可謂紅極一時,由知名演員徐崢扮演的那個李衛,詼諧幽默,活靈活現,頗受大眾好評。不過,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歷史上的李衛也並非如此(徐崢也說自己並不知道歷史上的李衛是怎麼樣一個人,導演這樣交代說:李衛,“不識字,四爺的家奴,愛騎馬,愛收藏小玩意兒”)。

李衛,江蘇銅山人,康熙二十六年生人,論家境,他是富家子弟;論出身,也是個監生,捐來的。30歲那年,李衛捐了個兵部員外郎,兩年後又捐了個戶部郎中。大概因為從小家境富裕,李衛對於舊日陋規一點也不沾染,如《小倉山房文集》中即說,李衛在戶部管理銀庫事務時,某分管親王要求每收錢糧一千兩,加收平餘十兩。李衛屢次諫阻,親王不聽,後者遂在庫外置一櫃,上面赫然寫著“某王贏餘”,一時引起鬨動。該親王見後,大為難堪,只得下令停收。

所謂“贏餘”,其實就是陋規,這種東西上不得檯面但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當時辦公經費不足,辦事人員也須有飯食銀等補貼,否則公事難辦,久而久之,即成一定之規。親王之舉,也未必是為個人謀利,而是為全體人員謀福利、大家一起分肥,但李衛不管那麼多,法外之銀,說不能收就不能收,得罪權貴也在所不惜。

正因為這種敢作敢當的可貴品格,李衛才被雍正發現並在繼位後加以提拔重用。雍正元年,李衛被授為直隸驛傳道,尚未上任即改為雲南鹽驛道。到任後,李衛將當地鹽務積弊一洗而空,凡在雲南所見所聞所思,無不據實陳奏。對此,雍正很表讚許,次年即將之提拔為雲南布政使,仍管鹽務併兼管銅廠(鑄錢)。雍正還批示說:“爾為人剛直,居心蒞事,忠誠勤敏,朕所深知。覽所奏數摺,實一片血誠,毫無顧忌。且其中分析款項,井井有條,甚屬可嘉,殊不負朕一番識拔!欽此!”

雍正三年,李衛被擢升為浙江巡撫併兼理兩浙鹽政。抵任後,李衛積極推行“攤丁入地”改革,清理積欠,興修海塘,成就斐然。在鹽務上,李衛一方面加緊打擊私鹽販賣,一方面推行鹽政改革,“諸場有給丁灘者,以丁入地,計畝徵收;無給丁灘者,暫令各丁如舊輸納”。由此,既穩定了鹽業生產,又增加鹽業稅收,這讓雍正感到十分滿意,李衛也隨後官升一級,被授為浙江總督。此時的李衛,剛剛四十出頭,和田文鏡、鄂爾泰老來才得志相比,可謂是騰雲駕霧了。

有人說,李衛官越做越大,這沒文化可咋辦啊?這倒也是個問題。李衛豪族出身,先祖在明初以軍功起家,後為錦衣衛世家,大概是家風的緣故,李衛也是自幼習武,文化程度不咋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臣孤失學,不習章句,緣從母命,訪擇塾師,僅能講說《通鑑》,粗知古人行事。”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有個情節頗為精彩,說李衛命人寫一張告示,眾人問:“大人是要七言詩句呢,還是四六駢文?”李衛說:“甭管那麼多,我念,你們寫。”眾人說:“好,好。”李衛說:“你們都聽了。”眾人瞪著李衛,持筆等下文。李衛說:“笨啊!寫呀!你們怎麼都不寫呀?”眾人你看我,我看你,說:“大人,你還沒念哪。”李衛說:“咋沒念?我剛才已經唸了。你們都聽了。……寫呀!寫呀!”眾人還是不解,有個稍微聰明的問:“大人,是不是寫‘你們都聽了’這句呀?” 李衛說:“是啊!”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哦……好好好,寫寫寫……”

身為一省巡撫,發佈告示張嘴第一句就是俗語白話:“你們都聽了”,換到當時的年代確實讓人笑掉大牙。但文字歸文字,李衛的思路卻是異常清晰,其手下師爺起草完公文奏章讀給他聽,他總能一針見血、切中要害,然後將有問題的地方口述給師爺們修改,眾人對此都十分服氣。升堂審案時,李衛更是才思敏捷,判決如流,其過人機智,可見一斑。另外,李衛辦事極有條理,平日開會或派差,一應事務均有記錄,凡諭旨、來往文書等,辦完即存檔,事後一查即知。

雖然識字不多,但李衛對文人及文化事業還是非常看重的。其在浙江任上時,由於受汪景祺、查嗣庭案的牽連,浙江被暫停鄉試並不準參加會試,這對於本省士人打擊極大。為儘早恢復考試,李衛經常深入下層,瞭解文士呼聲,將可能出現的文字獄化於未萌,而一些好的事蹟則一一記錄在檔,隨時奏報。在其努力下,浙江於雍正七年恢復鄉、會試考,而之後一次殿試中,浙江文士將一甲三名全部收入囊中。此外,李衛在直隸總督任上還創辦了保定蓮池書院,後者在之後百餘年中一直是北方的學術重鎮。

讀書多是好事,但書讀得少有時也未必是壞事,譬如李衛做官,就少了很多書呆氣,其辦事靈活,講求實際,這點很合雍正的胃口,如李衛捕盜即為一例。雍正六年,由於“江南多盜”而地方官又“非戢盜之才”,雍正命李衛統管江南七府五州盜案,“將吏聽其節制”,後又賜了他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叫:“訓練多方資輯旅,撫綏無怠在諴民”。李衛受命後十分賣力,“盜匿山澤間,詗得其蹤跡,遣將吏捕治,必盡得乃止,以是所部乃無盜”。這事還得提提武俠書上說的“大俠甘鳳池”,其中還有人說,刺殺雍正的呂四娘即“甘大俠”的女徒弟,種種傳說,不一而足。呂四娘不知何許人也,不過甘鳳池在歷史上還真有其人,這位“反清復明”的武林人士,正是李衛將之緝捕歸案的。據官方記載,甘大俠似未表現出什麼英雄氣概,反在李衛的誘逼之下叩頭求饒,而且還出賣了同志。事後,甘鳳池等人均被處死。

關於李衛的好武,其他筆記小說也有佐證。如《小倉山房文集》中即說,李衛生來身材魁梧,膀大腰圓,臂力過人,儼然一赳赳武夫(大異於徐崢扮演的形象),走在街上也很容易辨認,因為李衛臉大如盆,鼻孔中通,不同凡人。不過,李衛雖然武人身材,臉卻長得白皙,只可惜是個麻子臉,煞是可惜。李衛自幼喜好習武,公幹之餘又喜聽人說書,每遇不平之事,往往嗚咽憤恨乃至拔劍而起。其做官後,曾自募一勇健營,專門練習搏殺之技。每次外出捕盜,李衛都帶著勇健營,自己也身披金甲,執鐵如意,親自上陣過癮。不過,雍正對他的武略頗有些不以為然,某次李衛主動請纓,請求上西北戰場衝殺一番,雍正頗為不屑地說,你不是這塊料,還是別多事了。

在雍正眼裡,李衛優點很多,但也不是沒有毛病。其上任雲南鹽驛道後,第一道奏摺剛上,雍正即批示說,你以“少年鋒銳之氣”,又急於報效,到地方上後一定要謙虛謹慎,不能以氣凌人,如在“上司僚友中過於強毅自用”,難免“致招恃恩犯縱之譏”。果不其然,李衛在雲南任上與按察使張謙不和,後來更是與貴州威寧總兵石禮哈互相參奏、纏鬥不休。而且,李衛還對上司不敬,其私下裡呼雲貴總督高其倬為“老高”、雲南巡撫楊名時為“老楊”。更有甚者,李衛還公然在自己的執事牌子書寫“欽用”二字,甚至收受商人饋贈禮物等。為此,雍正特發諭旨批評,說你到雲南後“恃能放縱,操守亦不純”,“川馬骨董,俱當檢點,又制‘欽用’牌,小人逞志之態,是不可以已乎?爾其謹慎,毋忽!”李衛聽後還不服氣,辯解說:“受恩重,當不避嫌怨。”雍正駁斥說,“不避嫌怨”與“使氣凌人、驕慢無禮”判然兩途,你要加強自己的修養,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寬更遠,不至辜負我對你的期望。

不過,雍正的教導在李衛面前似乎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到浙江任後,李衛每次出門都是鼓樂齊鳴,前呼後擁,引得眾人爭相圍觀。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李衛每次彈劾別人,還洋洋得意地將奏章抄寫一份向彈劾之人展示,以示“公開公正”。就這樣胡鬧,雍正仍給予包容,說“李衛之粗率狂縱,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潔,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顧因循,視國政如膜外之風耳。”

李衛的脾氣倔,搞得他的手下脾氣也倔。據野史記載,某次李衛讓一個叫田芳的幕僚寫奏摺,請皇上封他家五代。田芳不肯寫,說:“請求封典最多三代,從未聽說封五代的,我不能寫。”李衛說:“你別管,照寫就是”。田芳還是不肯寫,惹得李衛大怒而痛罵道:“要你寫你就寫,沒有先例,我來創先例,幹你何事?”田芳也怒道:“大人你是昏了頭,你仗著皇上對你一時的寵愛,把朝廷都不放在眼裡了。我好意勸你,你不謝我,竟然還罵我!我就是不服!不服!”李衛說:“你不服,又能怎樣?”田芳說:“你是大人,我是小吏,就算是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怎樣!只可惜,大人之威,能強加到小人的身上,但小吏之理,還是直於大人!”李衛被他說得一愣一愣的,半晌都沒有聲音,後笑道:“你小子有點膽識,做個小吏有點可惜了,不如我借你點銀子,你去買個縣丞噹噹,以後做上了官,也要像今天那樣,正直當官,好好做事。”後來,田芳做了富平縣丞和鳳翔縣令,官聲還不錯。

頗值一提的是,李衛在浙江期間曾疏浚西湖三十里,並增修廟祠,植桃種柳,將這一帶變成了風景區。每到春光盎然之際,李衛即與幕僚們攜文案至西湖邊辦理公務,湖光山色,好不美哉。雍正十年,李衛被召入京,署理刑部尚書,後又被授為直隸總督。雍正十二年,李衛同戶部尚書海望一起勘海塘至浙江,時人以為李衛再度撫浙,一路歡聲震天。大學士朱軾聞之嘆曰:“古人云,觀徐、傅言論,不復以學問為長,斯言信矣!”

乾隆三年,李衛拜謁泰陵(雍正帝陵)時突發肝病,後請求退職養病,但尚未卸任即病死於任上。據說,李衛死前“聲震殿瓦,衙內牛馬皆吼應之。同起同止,如是者三晝夜,氣乃絕。年五十三。”事後,在直隸總督孫嘉淦的請求下,李衛入直隸名宦祠,後又入了京師賢良祠。後來,乾隆南巡時在西湖花神廟內無意中發現,其中雕像竟然是按李衛及其妻妾所塑,並號“湖山神位”。乾隆為此大為光火,命撤像毀之,並斥責道,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話說回來,李衛這樣非科舉出身的人何以會得到重用,主要還是取決於雍正的選材標準。康熙晚年選官,最重官員操守,結果各地官員只顧清廉虛名卻不做實事。殊不知,世上這清官、貪官本就難以分辨,一味地追求清官,反而弄出許多弊政。雍正上臺後,常說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對社稷民生毫無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在才幹,至於什麼資格或科舉出身之類,倒是其次。恰如李衛的諡號“敏達”,既反映了李衛的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選官標準。也正因為如此,李衛才脫穎而出,成為雍正朝的能臣。生逢其世,恰逢貴人,豈非人生一大幸事?


餘歡說歷史


李衛(1686~1738),衛字又玠,江蘇銅山(今徐州)人。不識字,智過人,悟性強,剛正善諫,長於忠君。

康熙56年(1717)捐資員外郎,後隨朝為兵部員外郎(正五品)。

雍正三年(1725),官運亨通,自律政通,晉升為浙江巡撫。

雍正五年(1727),剛正不阿,屢擊廟堂,曲中見直,再次晉升為浙江總督。

雍正六年(1728),以田文鏡為河東總督,兼管河南、山東,將江蘇七府五州盜案,交浙江總督李衛管理,足見世宗對李衛信任程度。

雍正十年(1732),晉升為直隸總督。與田文鏡同為世宗心腹。此時,李衛權勢達到頂峰。

乾隆三年(1738),帝譴責直隸總督李衛"辦事粗率",解職。當年病死。


楓丹白露211735932


忠心事主,勤懇做事,機靈聰慧,心無旁念。極盡所能的為主子著想,討好主人這樣的奴才和手下,試問誰能不寵愛……

四十出頭,和田文鏡、鄂爾泰老來才得志相比,可謂是騰雲駕霧了。


俊哥說談


說起李衛這個人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歷史上的李衛是雍正時期的第一重臣,雍正非常的寵李衛,很多人都說雍正寵李衛就像寵自己的兒子一樣,甚至還要比自己的兒子還得寵。其實雍正敢放心的寵這李衛無非是李衛這個人從來不結黨營私,做任何事情都是獨來獨往。

因為清朝是滿清入關,所以康熙為了壓制住漢人,不得不頻繁的下江南,為的就是炫耀大清的實力,給那些暗地裡有小動作的人一個警告。由於皇帝不能經常待在江南,所以就在江南發展出自己的眼線,替自己看著江南的這一切。而康熙時候的眼線就是曹雪芹的爺爺曹寅,而雍正上臺後解決了曹寅,讓自己信任的人去了江南,這個人就是李衛。

像李衛這樣的人不管放在那個皇帝眼皮子底下都會受寵,李衛這個人一直獨來獨往不用擔心他會結黨私營,這加上這個人的脾氣有點執拗,為官清廉,出手毒辣,所以這種人歷來都是上位者的最喜歡的那種人物。

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中人脈的存在永遠是這個社會的第一位。雖然李衛的官很大,但是他不能自己一個人將所有的工作都做完,所以李衛在雍正的默許下幹起了官方養賊的勾當。這種事情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歷朝歷代都發生過這種事情。

李衛雖然是一個普通的總督,他手裡不僅僅有軍權後面還有雍正這座大靠山給他撐腰,所以李衛根本不怕事,再說了李衛手裡有這樣一個黑白通吃的權力根本沒有大臣敢得罪他,當時雍正時期的第一權臣鄂爾泰也不敢招惹李衛,他的弟弟鄂爾齊還不照樣滾回家種地去了,栽倒李衛手裡是說話都不管用除非雍正出聲,但是雍正要用李衛也知道李衛的脾氣自然不會不給李衛臉了。就連皇帝的三哥誠親王因為在背後說了幾句,就被李衛從千里之外趕回了,一頓猛打,最後不但自己的爵位沒了,還差點去了牢裡。在這些事情之後在沒有人敢招惹李衛了。

為什麼那些人不敢去動李衛?你也不看看李衛背站的是誰!是一個有實權,不近人情的皇帝。還有就是李衛這個工作的特殊性,李衛作為一個官方混黑的人,誰敢招惹,本來朝廷中的那些人對那些混黑的人都很小心,畢竟誰能沒個在乎的人是吧!李衛雖然是官方混黑,那也是混黑的呀!除了李衛的手段要比那些混黑的人的手段狠點。李衛這個人要什麼有什麼,除了人比較粗俗以外其他的都還行,最起碼忠心、辦事能力也是數一數二的。

江南那個爛攤子就是在李衛的管理下平靜下來的,什麼是能力?這就是能力。這種東西和學歷沒有關係,李衛和雍正之間的關係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根本不像是上司和下屬,更像是兩個互為依靠、相依為命的父子兩。這一點從李衛做的那些事裡就能看出來,李衛在做事的時候的那種肆無忌憚就是最好的證明。

李衛這個人確實是雍正的好幫手,要是沒有李衛的話,雍正手裡的那些事不可能會進行的那麼順利,李衛這個人對於清朝和雍正來說李衛確實是一個好的大臣,對於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李衛這個人也是一個好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衛這個人是一個好人,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李衛這樣的大臣絕對是獨一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