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姬姓國一度強勢,為何到戰國只剩下了燕國?

超哥侃古今


大家好,我是奇趣講史,我來為大家解答。

春秋時期姬姓國一度強勢,為何到戰國只剩下了燕國?

其實這個問答也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姬姓國到戰國時還有幾個小國也是姬姓。那麼為什麼姬姓國到戰國時期卻很少呢?這個問題與周朝的興哀和政治制度有關。所以也就漸漸的導致了戰國時期姬姓國很少。

引言: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那麼這個大王朝是怎樣哀落,讓姬姓國在戰國時期變的很少呢?我們先來了解它第一個原因。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度在開始是有利於鞏固國家的領土的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居於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他們在各自封國內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裡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士。



為了維護統治,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治理諸侯國,保衛國家。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有利因素

  1. 它總結了歷史經驗,把建立地方政權與鞏固自己統治有機結合起來,周王朝在分封諸侯的過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對整個領土進行控制。
  2. 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
  3. 分封制促進了諸侯國社會歷史的迅速發展,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奴隸制經濟有了繁榮的基礎。
  4. 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併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不利因素造成了後來的戰國時期姬姓國少

貴族階層對奴隸以及平民的壓榨、剝削構成了社會不穩定最主要因素,因為不得民心,奴隸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而忽視奴隸的悲慘生活。西周末年以後,王室衰微和大國爭霸局面的出現表明分封制的瓦解。

我們來看看問題的第2個原因吧!

西周的滅亡導致了王室衰落,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進入到了春秋時期。

公元前781年,宣王崩,子周幽王宮湦立,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寵愛褒姒,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及母逃奔申國。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

春秋時期的姬姓國有哪些呢

  1. 魯國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後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
  2.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起源: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
  3. 蔡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周武王克商後,封其五弟姬度於蔡,稱為蔡叔度。
  4. 曹國是周代諸侯國之一,國君姬姓、伯爵。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鐸分封於曹國,建都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疆域大致轄今山東省菏澤、聊城市,河南濮陽市南部地區。
  5. 郕國,史書亦作“成”、“盛”,為周朝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始封君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
  6. 衛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第一代國君為康叔封。
  7. 滕國(前1122年—前296年),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小國,今日在微山縣東北部,滕州西部,鄒城南部,山亭區西部。國君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之後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繡於滕,是為滕叔繡。
  8. 虞國,也稱北虞,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周康王時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孫虞仲於虞(今山西平陸縣北),從而建立虞國。
除了這些姬姓國還有晉國、吳國、虢國等其它諸侯國,我們就不一一舉例了。從上面的姬姓國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的滅亡和自身有關係。不是因為自己太弱小,就是因為鄰國太強大給滅了,還有自己國君和國策上的政治問題,都會讓國家滅亡。這些原因也導致了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生存不了太久,也是戰國時期姬姓國少的原因。



戰國時期姬姓國少的第三個原因,異姓諸侯國實力比姬姓實力國強大

在春秋戰國的時代,異姓諸侯王對同姓諸侯王是壓倒性的優勢。春秋五霸中,如果把秦穆公、宋襄公列入五霸,則只有晉國是姬姓諸侯國;如果換二公為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則晉國、吳國兩個姬姓諸侯國加起來也比不上另外三個非姬姓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中,只有魏、韓、燕三國是姬姓諸侯國,而齊、楚、秦、趙都是非姬姓諸侯國,且從國力上講齊、楚、秦都是戰國的超級大國,異姓諸侯王的實力可見一斑。





那麼戰國時期有哪些是姬姓諸侯國呢?

  1. 中山國(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後來,晉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2. 巴國,在先秦時期位處中原今西南地區、嘉陵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為江州,即今中央直轄市重慶江北區。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在周武王伐紂時有功,被封為子國。因首領為巴子,而叫巴子國,簡稱巴國。《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
  3. 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先祖畢公高是周文王的庶子,武王伐紂後封於畢,畢公高的後人畢萬,在晉獻公時封於魏,畢萬的十一世孫魏斯(魏文侯)於公元前403年始封為諸侯。
  4.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的姬姓國還不少,除了以上這幾個,還有其它姬姓國就不一一舉例了。



結語:

姬姓國在漫長的周王朝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大多數都是和周天子有血緣關係。周王朝的由盛轉入哀亡,這些姬姓國也跟著由多變少。這也是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奇趣講史


背景簡介:

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周武王姬發擊敗商紂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西周建立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這大片領土,成了周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

《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對於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大部分都是姬姓諸侯國。不過,進入到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弱小的諸侯國相繼被消滅,這導致姬姓諸侯國的數量自然銳減。

在戰國七雄中,燕國的始祖是周王室宗室召公,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對於燕國是姬姓諸侯國,自然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情況。

很多人認為,在戰國時期,只有燕國這一個姬姓諸侯國了。其實,戰國時期,除了燕國,還有幾個有名的姬姓諸侯國:

一、魏國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

姬姓,魏氏,始祖為周文王之子畢公高。

對於魏國國君來說,先祖是畢公高的後代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西周末期,魏國先祖所在的畢國亡於西戎,其後裔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並把魏地封給畢萬。自此之後,畢萬的後人就封地為氏,稱為魏氏。

二、韓國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

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所以為姬姓,韓氏。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中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對於韓國來說,一開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三、衛國

第一任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戰國時期,衛國處在魏國、趙國、齊國等大國的包圍之下,越來越衰弱。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攻滅,衛國領地成為魏國的封君之地。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四、鄭國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始祖為周厲王少子、周宣王庶弟。當然,鄭國並沒有在戰國存在太長時間,在戰國初期,鄭國就被韓國消滅了。

五、魯國

魯國(前1032年—前249年)

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也即魯國滅亡,已經是戰國後期了,距離秦朝建立只有數十年的時間了。

六、巴國

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對於巴國來說,地域大致在陝南的漢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

在春秋時期,巴國一度和強大的楚國相抗衡。但是,到了公元前316年,也即戰國中期,秦國派兵消滅了蜀國、巴國,將巴蜀之地納入到秦國的疆域中了。


小諸葛歷史觀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有一個角度希望能跟大家分享討論。


首先,大家應該都知道姬姓國其實就是周王朝在分封諸侯時候距離周王最近的家族團隊,給自家人分封國度要注意什麼。那就是要把最好的給自己人,要把家族裡最多的群體都照顧到,不能偏頗。


第二,那麼問題來了,周王朝建立之初,是戰敗了商紂王而完成的朝代更替,周王朝的大本營在鎬京,在如今的西安以西,而殷商的國都在如今的河南地區,中間隔著華山和黃河好吧,能算作周王朝自己一畝三分地的也就是鎬京那一片,其它的都是後來打仗賺來的,算起來也就是關中平原和河南的伊洛平原這塊算得上是白菜心的位置。但是這塊地方並不是很大,周王朝的家臣姬姓國有多少呢?沒有上百的話,大幾十個應該有吧,如果見著有份的話,那就不好意思了,沒個國只能封一個縣大小的位置就算不錯了。所以,這些離都城近,沒有外地侵擾,土地肥沃,人民集中的白菜心封地姬姓國都不大,多處於國都和中原地區,比較集中。比較老實一點的或者厚道的有犧牲精神的也不挑理的姬姓國比如燕國這樣的,那就分大一些,但是就要遠很多了,而且處於邊緣地帶。


第三,周朝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雖然強人周公旦制定了諸多禮樂制度來規範大家的行為,但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加上中間有幾代周王不成器,禮樂崩壞越來越嚴重,姬姓國自己人打自己人,各個諸侯國之間打群架的事情時有發生,處於邊緣地帶有三不管區域的諸侯國就向周邊自由擴張,周王朝最後對諸侯國的家長作用名存實亡,誰也不聽他的了,甚至大點的諸侯國都敢明目張膽的起兵打周王朝了,周王朝自保都成問題了,更照顧不到那些姬姓國死活了,所以中間的小國自春秋戰國之後就逐漸就被兼併了,燕國因為處在東北角的邊緣地帶,不在衝突的中心,加上也有對外擴張的優勢,所以實力也越來越大。


於是最後姬姓國也就燕國還能在戰國的時候強大一些,這可能是根本原因。


爺死奴


周朝天子是姬姓,自武王之後,姬姓周朝統治八百年。

其中以犬戎攻破周朝國都為標誌,之前被稱為西周,之後被稱為東周。東周前半段稱春秋,後半段為戰國。姬姓周國最終被秦所滅,而後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那麼周室是如何一步步沒落呢?

1制度,西周建國之初就確立了分封制,制定周禮,採用家天下的統治理念。就是天子傳位於嫡長子,繼承周室正統,其他庶子分封於外,各為君主,拱衛天子。另外還把一些功臣也採取同樣方式分封領地。

這種制度初期由於各領地君主血緣很近,起到了很好的穩定作用。

2發展,隨著時間推移,子傳孫,孫傳子,百年之後,國與國間已經沒有太多親情成分,而且整個國家已經封無可封,變成了無數的蜂窩般小國。

其實此時禮樂制度,分封制度已經達到極限。

3崩壞,隨著正統周室天子國勢由於分封和自己的作,逐漸衰弱。隨著分封國之間親情的疏遠。諸侯國之間逐漸開始了兼併戰爭。此時仍尊天子為主。

4潰爛,隨著兼併戰爭,出現了霸主,國力強於周室,此時諸侯國之間戰爭就無所不用其極。原因周朝制度其實已經蕩然無存,周朝已經名存實亡。

最終活下來的戰國七雄,燕國是建周之初,分封給召公奭的領地,召公奭是西周宗室,為姬姓。燕國在這場兼併戰中存活了下來。

戰國中秦國原是周室養馬官員,立功封秦地。

齊為姜太公領地。

楚為蠻夷,自立門戶。

趙魏韓原為晉國家臣,晉國也是姬姓王族,只是被三個權臣分割成趙魏韓。

如此而已。





紅鬍子老王


首先糾正一點,戰國時姬姓諸侯國不止燕國,但題主的意思大概是明白的,就不糾纏了。

那麼到了戰國時期為什麼姬姓諸侯國銳減呢?

首先第一點,周王室分封的時候,把當時最好的開發程度最高的土地分給了姬姓,這些膏腴之地大多集中在中部,但僧多粥少,每家分到的土地就少了,大多是小國,禮崩樂壞的時候自然難以自保。

第二點,分封在膏腴之地,外部環境安逸,自然缺乏進取心,他也沒辦法有進取心,旁邊的地都有主的不能碰,直到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自然國恆亡。而分封到邊陲之地的外姓諸侯,條件惡劣,不生則死不戰則亡,披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對外開疆擴土搞大開發,實力逐漸強大,直到周天子壓不住士大夫,士大夫壓不住卿大夫時,自然磨刀霍霍。

第三點,姬姓小國們賴以生存的根基——周王室的影響力逐漸式微,我認為這和分封制的關係很大,周朝統治這麼多年,出現的有功的人很多,周天子要用土地分封他們,可這天下的土地已經都分完了,只剩下周天子自己的土地,也就是“王幾”,越分越少最後周天子自己只剩彈丸之地,失去了實際上對諸侯的威懾和掌控力,徒留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再也管不了姬姓小國們的死活。


朱裕涵zyh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在戰國這個戰爭不斷的時代,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時期和春秋時期,周天子之下還存在很多姬姓諸侯國,也即和周天子同一個姓氏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大國兼併。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七雄中,還有哪幾個姬姓諸侯國呢?

首先,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也是吳國、魯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曹國、蔡國等諸侯國國君的姓,有近5000年曆史。在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後,不僅分封姜子牙等功臣去建立諸侯國,更將大片的疆域分給了周王室的後裔。不過,到了戰國時期,這些姬姓諸侯國相繼被消滅,比如鄭國被韓國消滅,魯國被楚國消滅,至於強大的晉國,則是被魏國、趙國、韓國三家瓜分。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戰國七雄,居然還存在三個姬姓國,分別是燕國、魏國、韓國。

一方面,就燕國來說,可謂戰國七雄中資歷最老的一個諸侯國。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作為姬姓諸侯國中的大國,燕國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中原地區,所以在春秋時期的存在感不是太強。到了戰國時期,燕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諸侯國的合縱連橫中,特別是戰國中期,燕國聯合秦國、韓國、魏國、趙國、魏國這五個諸侯國一起進攻齊國,差一點就滅亡了強大的齊國。不過,在整體實力上,燕國在戰國七雄排名靠後。

另一方面,就韓國來說,也是一個姬姓諸侯國。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韓國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在戰國時期,韓國雖然消滅了姬姓諸侯國鄭國,擴大了自身的實力。但是,因為自己處在秦國、趙國、魏國、楚國等大國的包圍下,所以缺乏進一步擴張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弱小的韓國也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最後,就魏國來說,先祖是畢公高的後代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在得到晉國君主的重要後,畢公高的後人被改為魏氏。由此,對於魏國的君主來說,為姬姓魏氏。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比如韓國的國君是姬姓韓氏,再比如秦國的君主就是嬴姓趙氏,所以秦始皇嬴政也被為趙政。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稱霸,整體實力上力壓秦國、齊國、楚國、趙國等大國。但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從中原霸主的寶座上跌落。不過,在戰國七雄中,魏國依然長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強國。


走路都帶風ll


姬姓主張的以禮治國,這個學問在春秋戰國這種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時代是不適用的。


婪星河


私利,私心。禮崩樂壞,勝者為王


顓頊洪


又碰到這問題了,其實剩下的姬姓不止燕國,而且,好幾個。所以題目就錯了,不能回答。


白露為霜65799235


改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