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姓氏宗親群,不知各位怎麼看的?

醬酒小生zy


姓氏宗親群體現的是敬祖宗文化

群是微信群,現代通信所有。姓氏宗親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祖宗文化體現。這就說明,不管科技怎麼進步,文化這個東西未必有多大進步,人性也是。



孔子有關祖先的論述

孔子云:“慎終追遠,民徳歸厚矣。”慎終追遠既是對祖先的肯定和生命來源的追思;又是對個體責任的擔負與生命的承續;還是對自己存在的認同與生命意義的探尋。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多都濃縮于格言、俗語中,如“光宗耀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債子償”自己有所成就往往會說“全賴祖上陰德、祖宗保佑”······仔細想來,人是一種理性存在者,除了動物性的需求,還會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人是無法忍受無意義的存在的,即便人生沒有意義,我們也會賦予其意義。



我們的宗教信仰

儒家不算宗教,是一種學說。縱觀歷史,不管是本土道教,還是外來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中華這片土地上傳教都不是那麼成功!哪怕唐朝宣揚佛教也只是為了心安理得罷了。那麼為什麼人們對宗教不像外國人那樣當信仰呢?就因為祖先文化的存在。耶穌也好,如來也罷,不過諸天神佛一個,天下事那麼多哪管得過來,唯有自己祖先在天上才能保佑自己。

說一說幾千年封建社會是怎麼管理農村的

家法族規大於法!皇帝的命令到了鄉紳族長這裡就到頭了。

族規由來已久,原始氏族社會時期,就已經有了“族規”,漢晉時期,世族、士族的勢力很大,世家大族由貴族家庭成員與依附他們的親族和家奴組成。

“家法”的概念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可見於漢儒治經。 諸葛亮在54歲時為8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誡子書》。深刻地闡述了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其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成為後人進行自修的格言。

唐至宋,宗族組織普遍,家規由一家一戶的家訓,轉變成專門約束家庭成員的規章,家法、族規成為封建社會國家法律的重要補充。 這個時期,儒學復興,理學盛行,不僅國家法律繼續以儒家學說為指導,家族法的倫理性也進一步得以加強。

明清時家訓族規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孝悌。“百善孝為先”,孝悌是家族倫理的核心,家訓族規首倡孝悌。第二,耕讀為本。“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的門聯常常見於鄉村老屋。鄉民對倡優隸卒等賤業十分不齒。第三,修身。節儉勤業、尊師重道、正直廉潔、恪守禮教等修身標準。第四,整肅門戶。嚴格區分男女界限,不得非禮接談。第五,嚴守尊卑秩序。第六,善擇婚姻。注意門當戶對。第七,慎選繼子,以防家系的紊亂。第八,喪葬宜儉。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得不說,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整個人一輩子精力鑽進去研討也未必能有多大成就。諸葛亮在舌戰群儒時說,引經據典誇誇而談,遇事實則胸無一策。可見單就文化而言,能解決問題的才是好東西啊!

現代文明社會,靠工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得益於思想的解放,看看西方文藝復興堪比春秋戰國諸子百家。

怎麼看姓氏宗親群

聯絡感情可以,等同於同學群、地區群、同事群、興趣群就好!不要那麼糾結!要是出現族規祖法的綁架就應小心謹慎了!沒有什麼可以大於法律,沒有什麼法可大於憲法。推翻封建王朝是多少烈士用鮮血換來的!自當珍惜!


影子一文


我父母老家在山東青島地區,我老爸解放前就來東北了,10年前走了。老媽現已80,在山東有二個舅二個姨,時而有電話往來,走的很近 。我們全家也不同時間都回過老家 。

去年,老爸老家,建了好幾個群,因為一個堂姐在山東,可能是她把我拉進的。比如:相親相愛一家人、X氏一家親、某地是我家根,好多好多 。除了她,大多都不認識,因為,我大伯、姑姑都在東北生活,老家就是宗親。他們聊天,我也不知從何入口,有時只能免打擾。我們兄弟姐妹沒建群,孩子有群。老公家有群,偶爾問個好。

我覺得建姓氏宗親群,無可厚非,無關好壞,也是有利有弊。

利處:

人們常說:要認祖歸宗。姓氏宗親,親如一家,應該更親更近。有了群,也就成了宗親加強聯繫,增進感情,拉進距離,多親多近的紐帶。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大事小事,相互通信,相互關照。加個油,捧個場,熱鬧也多親多近。

弊處:

建個宗親群很容易,但是維護群中眾人關係也是不易。我的同學、朋友、同事,大多也都建了宗親群。因為,大千世界,人為個體,每個人性格各異。就出現無聲群。矛盾群、事非群,就有退群情況發生。有人因為生活中有矛盾,群中多言,心直口快,不計後果,也造成了矛盾的發生。

有的兄弟姐妹,因為贍養老人問題,哥退了,妹走了,有的妯娌也是……

關愛

我覺得建立姓氏宗親群,大多都是利大於弊。學會寬容,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護愛。有了群,多了聯糸,也多了走動的機會,也多了多近多親,也多了宗親愛的延續……


冰清韻a


大家好!我是湘西九哥,針對題主的問題,說說個人的看法:


一、認祖歸宗

這種姓氏宗親群的建立,最大的好處就是,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知道自己姓氏的起源、發展、分佈、派別,現狀,為自己姓氏歷朝歷代的名人信感自豪,激勵後輩多出人頭地。


二、聯繫紐帶

這種姓氏宗親群的建立,最實用的價值就是,便於聯絡,增進情感,大事小情,一聲呦喝,全群盡知,不需要像以前那樣,一個個跑腿傳達,一個個打電話聯繫,極大地提高了溝通效率和成本。


三、保持理性

一娘養九子,九子九個樣,九子九個心,網絡和現實中一樣,都是複雜社會的反映,有好人,必有壞人;有君子,必有小人;有守信之人,也有騙子橫行,和現實處世一樣,自己要隨時保持一份理性,多長一個心眼,對善惡好壞的信息,要有自己最起碼的判斷能力。


湘西九哥自媒體


姓氏宗親群是同一姓氏的人,通過網絡組建的尋根問祖,聯絡各地的相關宗親一起敬宗祭祖,使之成為親情相聚、守望相助的網絡群體。我本人最近就通過這樣的姓氏宗親群找到始祖,可以說如果沒網絡的幫助,根本就做不到。我的始祖地離我不光遠隔千山萬水,就是信息也不容易找到。所以,我得感謝科技發達的年代,沒有姓氏宗親群我是找不到根在何方。

在我們的姓氏宗親群,有一群熱心探索本姓氏文化的年輕人,他們從不懂歷史到懂得基本的歷史知識,通過邊摸索邊學習,知道中國的歷史發展概況,能指出國史、家譜不足之處,把祠堂文化融入精神世界,,成為宗親血脈匯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族功課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實在是難能可貴。

但一樣米就養百樣人,種種人都有。在各宗親群,我所見到真正關注家族的宗親,少之又少。有無聊話題的,有想騙錢的,更有冒充同姓宗親加入群賣產品的等等如此種種。見這些群這樣亂七八糟,我只好退出,不同道不相為謀。


文學歷史領域創作者


不嚴謹,也許血緣相互之間還沒有異姓親。這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但卻是陋習式的文化


Dw上帝所愛的


這個是中國所以至今屹立不倒的精神根脈。通過慎遠追宗在確立人的價值感,共同悍衛群體利益,加強宗族的凝聚力,才不至人心渙散,亡國滅種。


羽衣雲裳


為了宗親聯誼!毎個姓氏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沒有什麼不好!


釋道風水符籙曾法揚


加入宗親群也和其他一些群一樣,各取所需而已!


用戶6426434211846


現時重排百家姓,

趙錢孫李且慢行。

誰當天下前四位,

頭條裡面早留名。


饒強711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家族文化形態因人而異,有些地方重視,有的地方對這方面沒什麼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