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的孝文化真的合理嗎?

841574844


不只是孝文化,應該說是大部分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歷來是皇權不下縣。什麼意思,就是政府管理的範圍,基本就到縣為止。而縣以下,就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宗族自治。簡言之,就是老百姓之間有什麼事,直接找族長或者族內的長輩,開宗祠,由族長或者長輩裁決,並在整個宗族的監督下執行。

在這樣的體系下,孝文化就非常必要且合理,維持宗法體系的一大內核就是一個孝字,孝字賦予了宗族權力。因為有孝這個無法動搖的根基在,宗法制度平穩的存在了許多年,並在任何時代,維護中國基層的安穩。無論皇家姓什麼,基層都會保持穩定。

再說說孝文化最大的不合理,就是那些宣傳太過的,已經蔑視其他人生存權利的部分。例如臥冰求鯉,割股事親。或者應該說,二十四孝裡面,絕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太誇張,誇張到非要小輩連命都不要,才叫孝順,導致了許多人的愚孝。


山胡桃小姐


當然合理。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代有二十四孝,現代有梁嬋。一個不孝之子,他怎麼會對身邊的同學朋友同事好?我是孝子,母親英年早逝,臨終死不瞑目,是姥姥用手合上的。姥姥說,你母親死不瞑目,是因為放心不下她的三個幼小的兒子啊!那一年我十五歲,花季少女,毅然中途輟學,承擔起撫養照顧三個弟弟一個妹妹的全部家庭重擔。我永遠忘不了母親臨終死不瞑目的情景。為了弟弟的成家立業,我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同學嘲笑我愚忠愚孝,女兒對我積怨太深,時常哭鬧,我流著淚給女兒講:你姥姥臨終死不瞑目,放心不下她的三個幼小的兒子。你老舅三歲,你三舅六歲,你二舅十歲,你老姨十二歲。你大舅你大姨生性懦弱,我若不管,他們怎麼長大?我怎麼對得起我死去的母親?我對你舅舅好,是我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你爸反對我花錢一心一意顧著孃家,最後反目成仇,分道揚鑣。忠君報國不能兩全。女兒聽了撲在我的懷裡,母女倆抱頭痛哭!本週,我把2010年清明節寫的一篇祭文公開發表,詩友們紛紛點贊留言,大家都哭了。

這說明在每個人心裡都存在孝,都為舍小家為大家的孝子梁嬋點贊。

附梁嬋近照








中華福苑詩詞


孝父母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跟什麼時代無關。

想想父母剛生我們之時,父母看到懷抱中的孩子,那個不是喜歡的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哭一聲,父母趕緊察言觀色,看看我的孩子是餓了,還是冷了,還是拉了尿了,恐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養到三歲之前抱在懷裡給孩子擦屎擦尿,孩子尿父母身上父母都不嫌髒。等孩子能上學了,父母想盡一切辦法,費盡錢財,希望孩子有個好前程。及至孩子成年,又要給孩子完婚成家。

等父母一生心力用盡,眼花耳聾,腿疼腰彎,不能自理時,你覺得孝順不合理了!你嫌父母有缺點了!你嫌父母煩人了!你嫌父母髒了!找找自己的良心吧!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比他們對你更好的人了!

趁父母還在的時候 好好善待他們吧,不然早晚會後悔的。


蛋蛋與天天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優良傳統和道德觀念。

百善孝為先,充分說明了“孝”是一切“善”的根本,是第一善。不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是不仁不義、不忠不良之人,是不可重用,不可心交之人。試問這些連自己父母都不在乎的人,如何能在乎別人。

民間流傳已久的《二十四孝》故事,有孝感動天;湧泉躍鯉;扇枕溫衾;臥冰求鯉;滌親溺器等,述說了二十四位來自不同身份階層的人,但都一樣孝敬老人的典型案例,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讚揚和推崇。當然了,有些孝的作法已經不適用現在生活上的孝敬了,但其孝道的精神意義是感人的,默默地教育著後代子女要孝敬父母,待奉雙親的孝道觀念。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中華民族的美德,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善待尊重別人的父母。天下子女皆為吾之子女,天下父母皆為吾之父母,這是多少崇高的孝文化。

若自己不孝敬父母,自己老時,子女也不孝順自己,如此一直下去,合理嗎?還有家的概念嗎?還有天倫之樂嗎?還幸福嗎?人與社會之間還有美德嗎?

孝是中國必須有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是非常美好的,可以使親情融洽,家庭幸福美滿。

孝文化是合理的,雖然也有些孝的方式因為現實原因或個人因素變得“不合理”,但是可以協調改良。這些情況都無法否定“孝”的合理存在,否定“孝”的道德文化價值和意思。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就象花與葉,枝與根一樣必不可分。




南山明月


嗨,這是原子。原子認為:儒家思想中“孝”是五常的原點(孝非孝順),認為孝道是無法避免的感情,從子女到為人父母,隨著身份的轉換也能體會到孝的情感變化。在這個基礎上,你對內對外就會有同情心、責任心、同理心和廉恥心,從而致仁。認為通過人之初生無法避免的感情孝道來深化道德修養,從而為人處世的時候就有悌、忠、信,所以孝道在儒家思想中是致仁之本。

在最開始孔子所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裡的要求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時候是沒任何問題的,這是相互的,這也是孟子會提出“民為貴”的原因。

孝在這個時候是相互的,且是不能違背是非觀、善惡觀的。子女對父母要有孝,父母對子女也要有孝,同時父母或子女錯了,你是不能去服從的,而是要反對、反抗。孔子家語中曾子因為一件小事做錯了被父親責打,曾子還很孝順地順從,被孔子明確反對,認為父親因為這種小事責打兒子是大不孝的行為!在這裡孝道是手段,仁是目的,促進的是社會和諧。這個時候孝道並沒有什麼錯誤。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晳曰:「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儒家講究的諫行言聽,身與國同休,哪怕是宋儒尤其是理學家在當時普遍是主戰甚至不惜被罷官和攻擊。所以這上面的謠言就不再多扯了,包括孔家帶頭投降之類的。明末孔家殉國之臣和抗清志士,有孔貞運、孔聞籍、孔聞謤、孔聞詩、孔思等,載於明史和清代檔案之中,而降清者不過孔胤植一人而已。結果現在都在扯孔家帶頭投降。所以三綱之君為臣綱並不是有什麼嚴重的問題。

但是父為子綱就不同了,父為子綱是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絕對順從,並大於傳統的是非觀。也就是說即便父母做錯了,你也要絕對服從,這是完全違背孔儒思想的。

朱熹的理學思想是基於當時混亂的社會情況,本身迂腐錯誤的一面雖然不少但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可當理學成為封建王朝的指導思想後,基於王朝統治需要,就有意識地刪改了理學中積極的一面,而更多的推廣負面的,整個儒學也是如此。明代就對孟子進行了刪改到了清朝更是這樣,這就導致現在說起理學都是一片罵聲了。

但就如同張雙南老師回覆孫小淳老師時說過的一句話一樣:我們並不是說它一定是錯的,但一定不是最適合現代的。因此我個人是不支持無腦“復興傳統文化”

儒學原本是用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通過禮來致仁,它的目的是致仁。但是隨著儒學被朝廷的利用以及一些儒生本身的腐敗墮落,它往往變成了通過仁來致禮,它們的目的成了劃分社會等級。

一味地鼓吹儒家思想和一味的否定儒家思想都是帶著偏見在看待,關鍵在於你把其當做手段還是目的。

孝文化有利有弊,但是一味的順從必然是不合理的。儒家思想的優劣說到底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通過禮的手段致仁就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通過仁的手段致禮,就是劃分社會等級的作用。同樣矛盾的也是儒家思想的特點:守舊又維新、復古又開明。


原子文化


答:儒家思想中“孝”是五常的原點(孝非孝順),認為孝道是無法避免的感情,從子女到為人父母,隨著身份的轉換也能體會到孝的情感變化。在這個基礎上,你對內對外就會有同情心、責任心、同理心和廉恥心,從而致仁。認為通過人之初生無法避免的感情孝道來深化道德修養,從而為人處世的時候就有悌、忠、信,所以孝道在儒家思想中是致仁之本

在最開始孔子所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裡的要求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時候是沒任何問題的,這是相互的,這也是孟子會提出“民為貴”的原因。

孝在這個時候是相互的,且是不能違背是非觀、善惡觀的。子女對父母要有孝,父母對子女也要有孝,同時父母或子女錯了,你是不能去服從的,而是要反對、反抗。孔子家語中曾子因為一件小事做錯了被父親責打,曾子還很孝順地順從,被孔子明確反對,認為父親因為這種小事責打兒子是大不孝的行為!在這裡孝道是手段,仁是目的,促進的是社會和諧。這個時候孝道並沒有什麼錯誤。






默道18K


百善孝為先,我國也把供養父母立了法。結合當今社會情況來看,獨生子女照顧父母,一個家庭雙方父母,還有孩子,壓力的確太大。細看,父母年齡越大,自理能力越弱,頭腦退化,再加上各種慢性病,時而臥床住院。必須得消耗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做為子女也要生存工作,還不忍耽誤孩子的學業,耽誤孩子的前途。想做到全方位,無微不至的孝道是不可能了。如果在異地工作,一年更回不來幾次了。談何孝呀,更別說文化了。做為父母,深刻理解子女苦衷,遷到異地子女城市居住,既能幫一把,也能近享天倫。何樂而不為!







悟空的暴擊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善孝為先,孝是古往今來都提倡的一種行為、一種精神。孝不只是對我們自己的父母親長,還應是對整個社會的老人、長者。敬老、愛老、助老就是孝的人倫大道也,它被看著“百行之先”、“為仁之本”。孝道文化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如修身養性、融合家庭、凝聚社會、報國敬業等。當然也有不良的孝道,我們要客觀的批判、拋棄!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王祥臥冰”、“割股療親”等。那麼我們應如何弘揚、傳承孝道呢?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精華可以用十二字概括,那就是:“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我們只要做好了這十二字的要求,就是對孝道的正確傳承!其核心就是敬老養老助老,不管以前還是現在它都具有普世價值,應當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從個人修為出發,以個人道德為基礎,從而達到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家庭是人們休憩的港灣,國家是人們脊樑挺立的靠山!


Anby杜


孔子為什麼那麼強調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我的小孫子現在已經快2周了,他的降生讓我對生命多了很多感悟,小傢伙一天天長大,每次給我的感受都不一樣,他讓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話,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什麼是赤子,赤子就是嬰兒,只有赤子才有那種純粹、純潔、純真毫無瑕疵的對母親的熱愛,人性正是依照這最初的愛一點點構建起來的 ,這就是我們人性的原點也是最後的歸宿.......無獨有偶,德國有個浪漫主義詩人寫了一句詩,引起全世界的共鳴。他對哲學家做了這樣一個比喻,——哲學家是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精神家園。這話充滿哲理也富有詩意,所以打動了很多看到這話的人,這句話不但哲學家感同身受,我們又何嘗不是,鄉愁在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因為這是我們最初的情感。老子也說過抱元守一返璞歸真,也是這個道理........

人為什麼會愛,因為愛是人的天性,男女之間會互相愛慕,這就是天性,而讓一個成年的孩子愛他的父母並且孝順他們,這卻是人性,天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秉性,而人性是後天通過學習、教化和社會環境影響而養成的道德感和行為準則,天性和人性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會對那些做了傷天害理的事的人說:這個人簡直喪盡天良沒人性!這也是為什麼中庸開篇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意義所在。

可見人性是需要人們和社會共同維護和養育的社會準則,我們東方文化就以孝道作為維繫這種人間真情的紐帶,從而建立了延綿幾千年的仁愛孝善傳統,所以孝文化對於維護社會和諧,維護人間溫情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拂塵拂自


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絕對的合理。

不過說到中國自古以來的“孝文化”,就要一分為二的來看了,中國的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理解和觀點,“孝文化”也是一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沒有生產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順”,其實這種解釋是不正確;這句話是孟子說的,他的本意是:“一個人不能盡到為人子女後代的責任,當父母不存在一樣,是最大的不孝順”。

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一定要提倡的,但這個“孝”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古代的“孝文化”,中國古文化中的“孝”在早期是一種“重孝”,是一種建立在不平等人格上的,不分對錯的,盲目的“孝”,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一種愚忠愚孝的“孝”。

所以,古代的“孝文化”並不是全部都合理。我們現代人所提倡的“孝”是在古代“孝文化”之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