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同姓人是一個祖宗嗎?

古傳閨療


天下同姓不一定是一個祖宗。歷史上的小人物不說,就有許多大功臣、大人物他們由原姓改成他姓。例如:唐朝的徐茂公,由於功勳卓著,皇上李世民為拉攏人心,賜:徐茂公李姓曰:李績;還有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原名馬三保,皇上明成祖賜:姓鄭名和。

歷史上象這種,皇上隨意改名換姓給大臣的事例,多不勝舉。他們都是位高權重、功勳卓著的功臣,當然所賜的土地之廣博、財物之多不計其數,古代一夫多妻制,可想而知他們子孫後代繁衍之多,流傳之遠。

還有一種,由於中國歷史上,一直戰爭連綿不斷,一代天子一代朝臣,前朝的他們由於失敗了,為了活命,逃到山高皇帝遠、人煙稀少的山林地帶。有些人改姓換名的隱居起來;還有的為了躲避仇人追殺等,種種改名換姓的原因都有。

再有一種外族侵入。不說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族人分別建立了元朝,清朝。他們為了他們各自貴族(蒙古族或滿族)的利益,任意塗改漢族(低等人)人的姓名;他們的到來攪亂了原有漢族的純正血統,(當然他們和漢族通婚較少)。

把整個中國歷史人看做是一盤散沙,這盤散沙忽凝聚;忽分散;忽減少;忽增多,豈有不變的道理(包括人姓)?


東海328


天下同姓人是一個祖宗嗎?要說呀!也是也不是。下面我給你舉一個例子,就足能說明一切。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我村從外地來了一家人。本不姓董,由於他家人單勢孤,加上遇見什麼紅自喜事的連個照應的都沒有。後來!就經過他家與我董氏家族的同意,就隨了我董家的姓。當然了,這是一方面。還有因種種原因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現象。所以說!同性的人不一定是同祖。反過來講!同祖的人也不可能都是同姓。比方說隨母親的姓或被人領養都有可能。凡事不可太較真。一切順其自然即可。樓主!你說呢!

喜歡的請關注我。我也會在笫一時間關注你。

我是永遠不會取關的喲!謝謝。





董海民263


在中國,同姓人在一起,講究同宗同源。不過,從姓氏學角度來看,這不一定,同姓不一定祖宗是同一人。

 

中國的許多姓氏尤其是大姓來源複雜,即使同姓,也未必是一個老祖宗。譬如孫姓,最負盛名的一支孫姓當屬春秋衛武公之子惠孫一支了。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最主要的一支。春秋時還有楚國孫氏和齊國孫氏,楚國孫氏源自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也屬以先祖名字為氏,齊國孫氏則是齊景公給將軍田書賜姓孫。不僅僅有這三支孫姓,史上還有眾多的改姓孫氏。商代名臣比干被紂王剖心後,子孫為避禍,有的就改姓孫。

 

許多看起來不相干的姓氏,卻有親緣關係。以《百家姓》前六句為例,何姓源自韓姓,蓋因韓國滅亡後;子孫流散,江淮地區讀“韓”為 “何”,這才有了何姓。如果再追根溯源的話, 趙、秦起自贏姓,周、吳、鄭、馮、衛、蔣、沈、韓、楊、施、張都源自姬姓,褚、陳分別得自子姓、媯 姓,而許、呂則始自姜姓,這是怎麼回事呢?原 來,夏、商、周、秦四朝的國姓分別是姒、子、姬、 贏;著名的堯帝姓伊祁;舜帝姓媯或姚;炎帝居住在姜水之濱而得姓姜;人文始祖黃幫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又號軒轅氏。

 

這樣說來,幾乎每個中國人五千年前都是一家,要我說,我們中國人都是一家人,不用管何種姓氏,都是中華兒女!





米爸Derek


肯定不是,國人的姓自古就有,隨著時代變遷,名族融合,戰亂征伐,姓氏在不斷變化。

最開始的時候,由先祖的名來定姓,距離筆者的姓,劉,最開始就是由堯的後裔劉累定居在河南而後繁衍生息,劉累的後代就取姓為劉。

再名族融合的時候,很多的外族被漢文化所吸納,他們為了融入漢文化,分分把自己原來的姓該換成漢姓。比如鮮卑族在融合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獨孤改成了劉,如果我的身上有鮮卑族的血脈我可能就叫獨孤進進[捂臉]

還有一些為了躲避戰亂或者逃避敵人,或者其他原因,改姓的。

最常見的就是歐陽氏改成楊氏的。



山河秀色


不一定的,同姓的人不一定是祖宗同一個的,我舉個例子吧,比如說王姓的來源就有以下這麼多種

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王。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9、由複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統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家有宏遠


不一定,俗話說,三張五李一翟家,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和歷史很悠久的國家,人口在遇到災荒,戰爭,瘟疫等都會遷移。古時候的人識字的人也少,古時候還有過繼等習俗。再追溯姓氏根源,上古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到秦朝後才和二為一,古時候的君王給自己的子孫都有封地,舉例,老五兒子被封到鄭國當君王,那麼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就會都姓鄭。有時候因為不會寫字,沒有姓氏,走到那裡就會要人家賜姓和名。


生活的左和右


不一定啊。但是你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天下同姓人是不是同一個祖宗,我看得從5000年前說起。

據百家姓可知,我國的姓氏絕大部分源於黃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因此,國人也被稱為炎黃子孫。另據《國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因此,炎帝和黃帝本是同根生,再討論由姬、姜二姓衍生出去的姓氏的差異就毫無意義了。

例如,劉邦稱帝后,賜項羽的叔父項伯為劉氏,而追根溯源,劉姓的祖先是帝堯,而項氏的祖先是姬姓,說穿了不都是黃帝的後人嗎?

司馬氏也是如此,雖然以官職為氏,然而無論是源於西周的程伯休父、源於陳姓的司馬穰苴,還是羋姓的楚國司馬子反,說到底,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

也就是說,黃河流域乃至長江流域的中原地帶大抵都為炎黃子孫。因此,我們真正要考慮的倒是那些在黃帝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的那些少數民族。

絕大多數少數民族與漢人並非同宗

對於很多少數民族來說,史書上很少能找到他們的蹤跡,但是考古工作者又通過發掘活動來證實了他們的祖先早就存在。在原始社會晚期,當黃河流域出現仰韶文化之時,長江流域也出現了馬家浜文化,東北的松遼平原出現了紅山文化等等。

也就是說,早在黃帝之前,很多地方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當他們在被漢化之前,他們也有自己的姓氏。

少數民族冠以漢姓

轟轟烈烈的漢化運動始於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地,在漢武帝之時西征河西,南服雲貴。從夜郎自大這一小故事,可知夜郎國從未知中原之事。但是,據我所知,很多少數民族早已改為漢人姓氏,多半是來自於官方的賜姓。

一、滿族人冠漢姓

就那最大的少數民族滿族來說,其祖先為肅慎,與中原祖先炎黃二帝並非同宗。然而,自清朝中葉開始,很多滿人姓氏開始冠以漢姓。

  • 寶裡吉特氏:寶氏、李氏、鄭氏、吉氏等。

  • 郭囉氏:李氏、國氏等。

  • 罕楚氏:李氏、張氏等。

  • 庫雅拉氏:李氏、胡氏、孔氏、禮氏等。

  • 李佳氏:李氏、佟氏。

  • 魯布哩氏:李氏、孫氏等。

  • 穆和林氏:李氏。

  • 穆裡雅連氏:李氏、穆氏、連氏等。

  • 薩哈連氏:李氏、郭氏、連氏等。

  • 薩克達氏:李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等。

  • 烏庫理氏: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魚氏等。

  • 錫勒爾吉氏:李氏、解氏等。

  • 伊喇氏:李氏、劉氏、王氏、肖氏、蕭氏、黃氏、白氏等。

  • 扎克塔氏:李氏、石氏等。

二、蒙古族冠漢姓

北方的遊牧民族,雖然司馬遷記載其來源於夏后氏,但早在原始社會期間,那裡也已經出現了人類活動。而其後裔蒙古人,自從在元朝佔領我華夏大地起,就開始了其漢化運動。從清朝中葉開始,一些蒙古族人也開始陸續冠漢姓。

  • 李雅拉氏:李氏。

  • 巴魯特氏:李氏、白氏、蘇氏等。

  • 博碩氏:李氏。

  • 博爾濟氏:李氏、邊氏、季氏。

  • 博爾濟吉特氏:李氏、包氏、鮑氏、博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 鄂爾克特氏:李氏、傅氏、鄂氏。

  • 煌古臺氏:李氏、黃氏、古氏等。

  • 喀楚特氏:李氏、楚氏等。

  • 謨錫哷氏:李氏。

  • 努特倫氏:李氏。

  • 齊木克圖氏:李氏、齊氏、黎氏等。

  • 奇墨斯氏:李氏。


  • 索諾圖氏:李氏、索氏、圖氏等。

  • 塔喇巴齊克氏:李氏、白氏、理氏等。

  • 佟尼果特氏:李氏、佟氏、倪氏等。

  • 翁牛特氏:李氏、牛氏、翁氏等。

  • 卓巴魯特氏:李氏。

除此之外,貴為天下第一姓的王姓,也是遊牧民族最青睞的姓氏。因此,大量少數民族,從漢代開始,便陸續開始融入王姓大家族,如匈奴、西羌鉗耳氏族、高麗人、 鮮卑族人、月氏人、回紇族、阿布思氏族、 契丹人、女真人、西夏党項人、蒙古人、滿洲人等。


讀春秋思無忌


這個肯定不是了→_→

從古至今發展到現在有很多姓氏,也有很多姓氏起源於一個姓氏,還有改姓的,也有諸侯以封地的國名為姓的,還有王朝滅亡為紀念將本姓給改成比較寓意好或者尊貴的,還有有功之臣皇帝賜姓的。

1、比如我是高姓,最早起源於山東 齊國最高上卿 , 高,是發源于山東的一個古老姓氏。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歷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後來還有南北朝北魏皇帝拓跋宏漢化有很多鮮卑人改姓,其中後來的北齊皇室就是改姓的高。

2、皇帝賜姓:皇帝賜姓多是對有功之臣或者彰顯皇恩浩蕩,因為在古代皇帝貴為九五至尊地位最高,皇帝的姓就是天下最尊貴的姓氏了,古代賜姓比較多的就有唐朝的皇帝曾經賜過很對人李姓,後來五代的後唐皇帝的李姓就是唐帝所賜。

3、同一個姓氏後來改了很多的,我國上古時期是女權社會,比較尊貴的姓氏都有女字旁,現在很多女字旁的姓氏的人在以前可是無比尊貴之人呀[呲牙],比如姬姓直接演變出了周姓、吳姓、鄭姓、魯姓、魏姓、楊姓、蔡姓、韓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衛姓、畢姓、蔣姓所以這行姓氏的人可能原來都是一家人都是大周王室貴族。

4、亡國王室貴族改姓的,為了不被新朝權勢所迫一般都會改姓,滿清改姓的最多幾乎都改了,這個迫害前朝宗室的壞習慣開始於南朝劉宋王朝,劉宋代晉後大肆殺害晉室宗親,司馬姓改的比較多,還有很多以國的名字當做姓氏。

總之現在很多姓氏都可能改了很多次,歷史久遠,改朝換代這麼多次,族譜什麼的很多都被毀,最原始的本姓可能都不知道了,而且在古代一般只有貴族才會有姓又有氏,王朝的國號就是氏。





世界就是天下


不一定的,同姓的人不一定是祖宗同一個的,我舉個例子吧,比如說王姓的來源就有以下這麼多種

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王。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9、由複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統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雖然都同姓王,但不定是一脈相傳下來的,所以祖宗也不會是同一個的,呵呵


家裝整裝師


您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從歷史可考的方向來說,這是一個不能下定論的問題。

舉例:漢朝皇帝的那個劉姓

最早的劉姓來源,是祁姓,是帝堯的後裔。最早關於這一族的記載是一個叫劉累的,據說為夏朝國王孔甲養了4條龍(理論上可能是某種爬行動物……);

春秋時期,另一支姬姓改姓為劉;

楚漢相爭,項伯救了劉邦一命;另一個名叫婁敬的建議西漢定都關中。劉邦對這2個異姓賜姓為劉;

西漢初年,為了和匈奴和親,西漢向匈奴進獻美女,冒頓單于按部族從母姓的規矩,後代姓劉;

匈奴族東漢時期發生分裂,其中一支內附中央王朝,歷經三國,西晉前期,其領導者匈奴人劉淵妄稱自己和漢家是親戚,舉兵反晉並攻入國都(之後滅亡西晉,五胡亂華開始)。河南劉氏源於此。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獨孤氏改姓為劉;

唐朝中後期,沙陀人不滿吐蕃對其壓榨,在朱邪赤心率領下,跋山涉水前往唐朝依附,其中一支賜姓為劉(當然領導者賜姓為李)。這個劉氏日後建立了五代十國的後漢和北漢政權(然而這一族多行不義,應該是滅族了。)

元清兩朝,亦有漢化改姓劉的。

如上種種,可見同姓未必同宗!他們擁有共同祖先的說法完全不成立。

歷史不可考的角度,所有人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祖先。

據稱非洲智人300多萬年前走出非洲,前往世界各地,打敗並戰勝了原本分佈居於世界各地的直立人種。

而這些智人很可能來自同一個母親“露西”【夏娃理論】

如此說來,非但同姓,甚至不同姓的現代2個人,都可以追溯同一個祖先,遠比文字記載的歷史還要久遠。

所以,天下同姓的人不一定是一個祖宗。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