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肝膽病怎麼治療?

那穩


草魚肝膽病的主要原因是人們投放過期、不規範的飼料導致在水體環境惡化,缺乏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等情況下造成的。是一種營養性代謝障礙性疾病。具有發病面積廣、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

草魚肝膽病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飼料的品質,二是投餵飼料的方式。

定期消毒殺菌殺滅寄生蟲,徹底消滅有害寄生蟲。要選用刺激性較小的消毒劑對池塘水體進行殺菌,這樣可以保持水質條件相對穩定,減輕草魚種在水中的應激反應。

②在喂草魚的時候,我們要科學投餵質量好的飼料,不能用過期、受潮、發黴的顆粒飼料。


北山子軒


草魚肝膽綜合症是目前主養草魚池塘常見且危害較大的疾病,多發於精養高產塘,主要危害草魚種和成魚。五月初開始引起草魚死亡,發病塘魚死亡無明顯高峰期,但病程較長,且重複發病率高;存塘成魚和大規格魚種的死亡率高於小規格魚種。池塘條件及餌料相同,放養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且較難治療,又因其常伴有爛鰓、赤皮等症狀,容易誤診。

一、病因

草魚肝膽綜合症發病原因大都為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養殖密度不斷增加、水質環境惡化、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魚體質減弱生病。該病發生原因較複雜,主要有以下三種因素:

1、飼料因素 ?養殖戶為降低成本,使用配合飼料一味追求低價位,飼料中營養成分不全,維生素含量達不到魚類健康生長的需求,造成維生素缺乏,引起肝病;?春季水溫低,草魚代謝水平低,盲目加大投餌量,使草魚攝取的營養物質超過了正常的生理需求,導致營養代謝不良,體內脂肪積累出現肥胖和肝病;?在預防魚病內服藥餌中長期過量添加藥物。不注意飼料保管,飼料發黴變質,受潮發黴變質的飼料產生的黃麴黴素及硝酸基化合物等可引起肝病;?飼料的營養指標與養殖對象不匹配,蛋白質等營養指標過高。如用鯽魚料喂草鯿魚等。

、環境因素 池塘多年使用、未清淤,池底淤泥變厚,池塘變淺;七月份之前池塘水深2

不足,池塘條件達不到精養高產的要求,盲目增加放養密度和投餌量,水質調節跟不上,導致池塘環境惡化;頻繁濫用藥物造成池塘中有毒物質積累,使草魚慢性中毒損害肝臟。在惡劣環境中草魚新陳代謝下降,免疫力減弱,容易感染病原體引起死亡。

3、藥物因素 目前在魚病防治上是以化學藥品為主,而化學藥品長期反覆超量使用會造成藥物性肝損傷。如土黴素,恩諾原份長期使用會引起肝損害;氯黴素長期使用會引起黃疸和肝脂肪浸潤,甚至肝壞死;長期使用呋喃唑酮,可使肝臟嚴重受損,肝細胞變性壞死,導致魚體蓄積腹水等,所以防治魚病上要做到對症下藥、交替用藥,避免頻繁過量使用藥物,特別是禁用藥物。

二、症狀

1、肝臟腫大、變色 肝臟失血腫大、增厚,肝臟表面被脂肪組織塊覆蓋,變黃,發白或局部呈綠色塊狀,成為花肝,質脆易碎,組織鬆散。

2、膽囊腫大、變色 膽囊膨大充盈,膽汁豐富,呈現綠色或墨綠色,少數魚在死亡之前會有少量的膽汁外溢,擴散至相鄰的內臟器官和肌肉表面。

3、體色變化 體色暗淡,局部鱗片鬆散、灰暗,少數背部肌肉腐爛,部分眼眶和鰭條基部少量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分叉以尾鰭最為嚴重。

4、體型變化 體形不正常,比正常魚較為短粗,腹部膨大,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現象,解剖後可見體內脂肪富集。

5、活動異常 早期的病魚還可以主動少量攝食,漂游池邊、反應遲鈍、食量減少、病魚體表無明顯變化;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出現竄遊或痙攣,在池邊獨遊,多在凌晨死亡。

6、常伴併發症 病魚常伴有爛鰓、腸炎等症狀。

三、防治措施

(一)由於草魚肝膽綜合症是綜合因素導致的,所以建議養殖戶在草魚養殖過程中應採取適當措施加以預防:

1、徹底清塘,清除池塘裡過多的淤泥,合理密養。

2、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潑灑生石灰或水質改良劑,定期排除池塘老水,加註新水;發病期間不要潑灑具有極強刺激性的氯製劑藥物。

3、選擇優質草魚專用配合飼料,有條件的池塘適當搭配青飼料投餵,禁止強化、過量投餵。

4、定期投餵保肝護肝中草藥等藥物餌料。

(二)在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生草魚患有肝膽綜合症,應及時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停食兩天,全池潑灑水質改良劑調節水質。投餵越多死亡越明顯,其根治很困難。

2、全池用碘或二氧化氯等藥物潑灑,病情嚴重,上下午各潑一次,上午9:00-10:00時,下午4:00-5:00時,並巡塘,發現異常立即加註新水,並啟動增氧設施,隔3-5天重複一次。

3、停食後第三天投餌量減半,投餵藥餌,一般為二個療程,第一個療程為7天(氟苯尼考、多西環素)中的任意一種大蒜素+多維+三黃散 +肝膽拌餌;第二個療程7天,肝膽+應激靈+三黃散拌餌。





西湖李家小熊


近幾年隨著養殖戶水平的提高和顆粒飼料的推廣使用,魚類出現肝膽綜合症發病率越來越高,現將其發病情況和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一、發病時間和症狀發病時間相對集中於5月下旬至7月上旬左右。發病症狀表現為:初期:魚體暗黑,尾鰭發灰伴有血絲,鰓絲水腫有輕微爛鰓,魚鰓伴有指環蟲、車輪蟲寄生,肝臟無變化。中期:魚體發黑,尾鰭發黑有血絲,末梢發白,邊緣不整齊,爛鰓。腹腔有少量積水,膽囊略大,膽汁變綠,肝臟顏色紅白相間,略顯腫大,腸道無食,塘口注水時魚有頂水現象明顯。後期:魚體烏黑,頭、尾鰭、胸鰭、腹鰭等均發黑,尾鰭末端發白明顯。爛鰓明顯,鰓絲粘液增多,魚體腹腔膨大,腹水多,膽囊明顯腫大,膽汁墨綠,肝臟腫大、壞死、發白,腸道無食有積水,病魚離群獨遊,無力頂水。

  二、治療方法針對此病的特點,治療的具體原則應是:1、殺滅魚體(鰓)寄生蟲。針對近年指環蟲難殺的特點,應該採用主要成份為甲苯咪唑類的藥物治療效果較好,其治療量根據說明書,只需潑灑一遍就可達到很好的療效。2、內服抗生素。可使用含量10%氟苯尼考等藥物內服治療,5-7天為一個療程。其用量根據發病輕重,每噸飼料添加量在1-2.5千克範圍,以全天投餵藥而效果較好。同時可添加維生素C等保肝增強抗病力的添加劑。3、水體消毒。殺蟲後第四天即可全池潑灑消毒劑,且以內服抗生素與外潑消毒劑相結合效果最好。消毒劑常使用二氧化氯、強氯精、二溴海因、碘製劑等,但其使用量均應加大,加大的幅度可根據潑灑次數及水質的肥度靈活掌握,其原則是:①病情重、水質肥的加大使用量,且採取兩次消毒,第一次按治療量增加60-80%,第二次按治療量增加30-40%,兩次間隔時間可按使用藥物種類及劑量靈活掌握,通常第一次使用大劑量二氧化氯或強氯精的,隔天使用第二次;使用二溴海因或碘製劑的可不間隔使用。②病情輕且水質不肥的可採取潑灑一次且用量加大的方法,通常使用時按治療量增加60-70%,也可採取兩次潑灑法,第一次按治療量增加30-40%,第二天第二次按治療量使用。4、注意事項。①若長期或大劑量內服藥物,最好同時添加保肝護肝的的添加劑,以保護和減輕魚類肝臟的負擔,如維C等。②強力消毒劑使用後,病重或次病重的魚對藥物抵抗力差,原本兩三天內死亡的魚集中到潑藥後的第二天死亡,表面現象是增加死亡量,實際這是發病魚池潑灑消毒劑後的正常現象。③鰓絲有孢子蟲時藥物可以同治療肝膽綜合症的藥物同時添加內服,如三黃粉(四黃粉)等。④選擇正規廠家飼料,魚種放養密度以要合理不可過過多過密,以減少疾病發生





川東強哥生活小記錄


1定期消毒殺菌殺滅寄生蟲。首先確定寄生蟲的種類,對症選用殺蟲藥物,指環蟲、三代蟲使用甲苯咪唑溶液進行潑灑預防,車輪蟲、斜管蟲使用硫酸銅、硫酸亞鐵粉合劑予以處理,徹底消滅有害寄生蟲。刺激性較小的消毒劑對池塘水體進行殺菌,保持水質條件相對穩定,減輕草魚種對水域環境的應激反應。

2

科學投餵品質好的飼料。忌用蛋白質變性、脂肪氧化、受潮發黴的飼料,避免損害魚類肝膽。

3

保肝健腸,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膽汁酸,可以促進魚類肝臟的脂肪代謝,降低脂肪在肝臟內的沉積量,對防止肝膽綜合症的形成有明顯效果。膽汁酸在防治肝膽綜合症方面效果獨特,其作用機理是:膽汁酸促進血清中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加速肝臟中的脂肪向各組織的轉運,防治魚類脂肪性肝病。結合或分解腸道內的內毒素,阻止內毒素通過腸粘膜屏障經門靜脈進入肝臟,減少腸道對內毒素的吸收,防止內毒素對腸道、肝臟乃至整個魚體的危害。促進肝細胞分泌大量稀薄的膽汁,將黴菌毒素、重金屬和藥物等其它有害物質隨膽汁排除肝臟,從而減少有毒物質對肝臟的損害,維護魚體的肝臟健康。膽汁酸的預防用量為200-300克/噸飼料,治療用量為1000克/噸飼料,同時配合Vc,1000克/噸飼料。3天可有效控制住小草魚大量死亡。7-10天打樣解剖肝膽有明顯改善。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微生物製劑,能促進飼料在魚種體內的消化,減輕肝膽的負擔,保護腸道健康。






千鴿坊國標中獸藥推廣


近兩年發現草魚肝病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全國許多地區草魚後期養殖的主要病害,且治療相當困難,很難徹底根治,已嚴重影響常規水產品養殖的經濟效益。

一、肝臟的主要功能

草魚的肝臟位於腹腔,是最大的消化腺,大致分為左右兩葉,右葉較大、延伸到腸道第一彎曲,並佔據第一個彎曲的全部空隙。肝臟主要由肝小葉組成,同時在肝組織內散佈有胰腺,肝小葉的主要功能單位為肝細胞,肝臟的主要功能為:

1、分泌膽汁:可乳化脂肪,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膽囊為儲存膽汁的地方。

2、代謝功能:從消化道吸收的各種營養物質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在肝細胞內進行處理、加工,合成機體需要的重要物

質,如白蛋白、纖維蛋白和部分球蛋白。肝細胞還能合成和分解糖原,參與維生素和激素的代謝。

3、解毒作用:由腸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質和機體中間代謝的有毒物質,經肝細胞的轉化或結合作用,以消除或減低毒性。

4、防禦功能:肝巨噬細胞有活躍的吞噬能力,可消除細菌、有害物質及衰老的白細胞等。

二、肝病是怎樣引起的

草魚肝病發生的原因,從病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原發性肝病,主要由細菌和病毒所引起;一類為繼發性肝病,主要由於其它的病變、營養不良和藥物所引起。從目前所瞭解到的情況,來源於原發性的肝病較少發生,還沒有見到成功地分離出草魚肝病的致病菌或病毒的報道例如像人類的甲肝病毒、乙肝病毒等),也就是說,目前所發生的肝病主要是繼發性肝病,從我們在肝病高發區的調查瞭解到,目前所發生的肝病也未見有流行性,我們認為,引起目前草魚肝病高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藥物引起:肝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解毒,由於目前養殖草魚基本上是混養,且大都停留在較低的養殖水平,對池塘的

管理技術較為落後,在消毒處理和預防寄生蟲方面,基本上都是使用一些毒副作用較大的藥物(例如消毒用的大都是含氯製劑,使用到水體以後會產生致癌的胺類;殺蟲使用的是菊酯類和有機磷類,本身對魚類都有較高的毒性),這些藥物使用後,如果使用的頻率較高或使用的劑量較大,都會加重肝臟的負擔,造成肝細胞的損傷甚至壞死,從而引起肝臟病變。

2、環境引起:在一些養殖區,水環境的極度惡化,加之池塘水系設計的不合理,水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往往被不經意間加入池塘(例如加水),造成池塘內的水質惡化,加重肝臟的解毒負擔。同時由於對池塘管理水平的落後,特別是有機肥的大量使用和無機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對池塘內殘餘物的不清理或不及時清理,都能造成池塘水體的惡化,使池塘水體的有毒有害物質上升,長期使魚類處於一種較惡劣的環境,使肝臟的解毒功能長期處於一種高負荷的狀態,造成肝細胞的損傷甚至壞死,從而引起肝臟病變。

3、飼料引起:草魚在天然水體中,基本上是以攝食水生草類為主,同時可吞食一些水蚤,而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基本上不可能投餵水草,而是以陸生禾本科植物或人工餌料代替,在有的地區基本上就是投餵人工餌料。由於草魚本身的經濟價值不高,所使用的人工餌料也是一些價位較低的品種,使用的飼料品種也較單一,特別是在一些地區使用的是農副產品,尤其是大量使用菜粕和棉粕,且在使用過程中又沒有經過脫毒處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均被草魚攝食,從而加重了草魚肝臟的負擔,引起肝臟的病變。

三、怎樣預防草魚肝臟疾病的發生

要防止草魚肝臟疾病的發生,主要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改善養殖環境:注意水源的變化和池塘水體的變化,隨時加註新水和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水質。

2、合理用藥:使用一些毒性較低的藥品進行魚病的預防和治療,使用療效確切的藥品,降低使用頻率,特別是在進行預防時,不能僅考慮用藥的成本。

3、合理投餵:以喂草與人工餌料相結合,適當地更換飼料的品種,特別是在投餵農副產品時,一定要注意該產品的性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要進行脫毒處理。


東北胖妞


你好,草魚肝膽綜合症是繼草魚出血病之後又一預防和治療難度都較大的草魚疾病,但草魚肝膽綜合症的普遍性及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大大超過草魚出血病,應該引起高度重視。草魚肝膽綜合症作進一步的探討,比較全面地瞭解草魚肝膽綜合症的形成原因、發病特徵、防治難點,啟發正確理性地看待藥物治療的作用,自覺地在養殖生產中規範自己的養殖行為,規避不利因素,運用好調控、保健、預防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現有養殖模式下的草魚死亡風險,實現豐產豐收。,看治療時有沒有減食,如果不減食,僅靠藥物治療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了解草魚細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草魚細菌性腸炎、爛鰓、赤皮病、敗血症,都是由不同的細菌感染引起的,要想治癒這些疾病,必須根據它們的發病原因實施對因治療,只要把病原菌消滅或將病原菌控制在感染濃度之內,這些疾病就能徹底治癒,為此,通過外用藥進行水體和魚體表殺菌,又通過內服藥進行體內殺菌或抗菌,並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力吞噬病原菌,經過1~2個療程,當瀕臨死亡的病魚在幾天內死亡完後,便停止了死魚,哪怕是頑固性爛鰓也能治癒,這就是因為採取了對因治療。而草魚肝膽綜合症發病的主因是營養過剩造成的,通俗講,是吃多了。可見,對肝膽綜合症的對因治療,首要的應該是減食,迅速減輕肝臟負擔,緩解代謝障礙,最好把蛋白質、脂肪過高的飼料或含有激素、黴變的飼料換成原糧料。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為減食只是為了提高內服藥的利用率,而應把減食當作治療肝膽病的主要方法。通常採取的調水、殺蟲、殺菌都是一種因池而異的輔助治療和外圍治療手段,給予內服的保肝利膽的藥物,也必須在減食的前提下才能發揮最好作用。

  其次,看減食的量和時間夠不夠。主投顆粒飼料的池塘,草魚具有整體發生肝膽病變,重者陸續死亡的特點,除了已經死亡、不能吃食即將死亡的草魚外,那些仍在吃食的草魚也已發病,也有肝膽病變,只是還沒發展到死亡的程度。我們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挽救這部分吃食魚,採取對因治療措施—減食,所謂減食,不是隻減已經不吃食魚的那部分飼料量,而是要把不吃食魚的那部分飼料量扣除之後,再對仍吃食魚的飼料量至少減1/2。比如,估計現在有25%的魚不吃食,有75%的魚仍吃食,原來正常的投餵量1d喂4包料,扣除25%的不吃食魚的飼料量1包料,還餘3包料,再減去1/2量,就是1.5包料,即從1d喂4包料降至1d只能喂1.5包料。而大部分漁民,只減去了不吃食魚的那部分飼料量,吃食魚的那部分飼料量實際沒有減少,如果對不吃食魚的數量估計不足,對吃食魚的數量估計過高,還會使吃食魚的飼料量比原來不減反增。這部分吃食魚仍然會因繼續攝入過多的蛋白質、脂肪加重肝臟負擔,它們中的強者拼命地搶食,更容易使肝臟病惡化,腸發紅,然後停止攝食,成為第二(轉右)(接左)批的死亡魚,接著還會有第三批、第四批的草魚“前仆後繼”。


合肥送水工啊金


草魚肝膽綜合症是繼草魚出血病之後又一預防和治療難度都較大的草魚疾病,但草魚肝膽綜合症的普遍性及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大大超過草魚出血病,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對草魚肝膽綜合症作進一步的探討,本文讓漁民比較全面地瞭解草魚肝膽綜合症的形成原因、發病特徵、防治難點,啟發漁民正確理性地看待藥物治療的作用,自覺地在養殖生產中規範自己的養殖行為,規避不利因素,運用好調控、保健、預防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現有養殖模式下的草魚死亡風險,實現豐產豐收。

魚病診斷

通過對該病魚的仔細診斷,結合魚類肝膽綜合症的典型症狀:肝膽腫大、變色,初步確定該病為魚類肝膽綜合症。

通過與焉耆縣養殖戶的交淡獲悉,發病初期,病魚遊動無力,攝食時有“炸窩”現象,攝食後出現竄遊或痙攣,外觀無明顯症狀,有的尾鰭邊緣發白,肝臟顏色略淡,輕微貧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體色逐漸變得晦暗,胸腹部、鰓蓋、眼眶、鰭基充血,尤其尾鰭基部充血明顯,眼球突出並伴有血絲。有的腹腔有腹水,有的腔內脂肪大量積累,肝臟不同程度地浮腫,顏色呈白色或黃色、土黃色、褐色或局部變成綠色,5-6月以黃肝、土黃色肝居多,8-9月以白肝居多,肝臟失去光澤,質脆,用手指輕敲易碎。膽囊腫大、膽汁充盈,黃肝膽汁顏色較淺或黃色,綠肝膽汁顏色為深綠、黑綠;腸發紅、無食,鰓絲腫脹,黏液多或貧血或充血或糜爛;腎腫,輕敲有水流出。經過以上的進一步分析,確定該病為草魚肝膽綜合症。

草魚肝膽綜合的防治措施可分為主動防治和被動防治兩種。主動防治是以合理的養殖模式搭配、科學的投餵飼養管理結合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選擇優質原料,避免使用已氧化的、易氧化的油脂和高油脂含量的原料。被動防治是在飼料中添加能夠保肝利膽、促進飼料油脂供能、限制油脂在魚類肝臟貯存等的功能性飼料添加劑。膽汁酸、甜菜鹼、氯化膽鹼、肉毒鹼、肌醇等都可以促進魚類肝臟的脂肪代謝,降低脂肪在肝臟內的沉積量,作為功能性飼料添加劑對防治魚類肝膽綜合症的形成有明顯效果。其中,膽汁酸在保護魚類肝膽健康、防治魚類肝膽綜合症方面機理獨特、效果顯著:

(1) 膽汁酸可以調控機體的脂肪代謝,抑制脂質在肝臟中的合成,同時促進肝臟中脂質的分解。

(2) 膽汁酸可以促進血清中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加速肝臟中的脂肪向各組織的轉運,防治魚類脂肪性肝病。

(3)膽汁酸可以結合或分解因濫用藥物而蓄積在腸道內的內毒素,阻止內毒素通過腸粘膜屏障經門靜脈進入肝臟,減少腸道對內毒素的吸收,防止內毒素對腸道、肝臟乃至整個魚體的危害。

(4)膽汁酸可以促進肝細胞分泌大量稀薄的膽汁,將黴菌毒素、重金屬和藥物等其它有害物質隨膽汁排出肝臟,從而減少有毒物質對肝臟的損害,維護魚體的肝臟健康。

飼料中添加膽汁酸不僅可以促進草魚的脂肪代謝,降低脂肪在肝臟內的沉積量,還可以增強肝臟功能、修復肝臟損傷,有效防治草魚肝膽綜合症。


專業破壞花草樹木


一、症狀

病情較輕時,魚體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魚體色、體形等無明顯改變,有時尾鰭邊緣發白發乾,僅食慾不振,遊動無力,有時焦燥不安,甚至竄出水面,生長緩慢,死亡率不高;病情嚴重時,魚體色發黑,色澤晦暗,魚體有浮腫感,鱗片鬆動易脫落,遊動不規則,失去平衡,或靜止於水中,食慾下降,反應呆滯,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翻轉,不久便死亡。解剖發現肝臟顏色發生變化,呈花斑狀、土黃色、黃褐色等,膽囊變大且膽汁變黑。此外,魚體抗應激能力很差,當捕撈或運輸時,常會引起魚體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後很快發生死亡,或在運輸途中死亡。

二、發病原因

1、魚類攝食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過多

飼料配方營養不當或人為亂投飼料(如用鯉魚料喂團頭魴或草魚,用魚苗、苗種飼料喂成魚等)導致魚類攝食的營養中能量蛋白比過高,高蛋白飼料易誘發肝臟脂肪積累,破壞肝功能,干擾魚類正常生理生化代謝。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會引起魚類糖代謝紊亂,造成內臟脂肪積累,妨礙正常的機能,其主要病變部位是肝臟,大量的肝糖積累和脂肪浸潤,造成肝腫大,色澤變淡,外表無光澤,嚴重的脂肪肝還可引發肝病變,使肝臟失去正常機能。

2、維生素缺乏如膽鹼、維生素e、生物素、肌醇、維生素b等都參與魚體內的脂肪代謝,缺乏上述維生素均會造成魚體內脂肪代謝障礙,導致脂肪在肝臟中積累,誘發肝病。

3、投餵飼料過度,每天多次不間斷地投餵,引起魚體生長過快,出現肥胖和肝病。

4、濫用藥物。目前,一些養殖戶在魚病防治上仍然還是以化學藥品為主,而這些化學藥品的不正確使用會造成魚類肝臟的損傷。

5、養殖密度過大,水體環境惡化。當水體中的氨氮濃度過高時,魚體內氨的代謝物難以正常排出而蓄積於血液之中,引起魚類代謝失衡引發肝膽疾病。

6、飼料氧化、酸敗、發黴、變質。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質,脂肪氧化產生的醛、酮、酸對魚類有毒,將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害。

7、飼料中含有有毒物質。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質魚粉中的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引發魚類的肝膽類疾病。

三、防治措施

1、培育良好的水質,保持水質清新;

2、選擇信譽好的專業飼料生產廠家配製的飼料,科學投餵,合理飼養;

3、保持餌料新鮮,防止蛋白質變質和脂肪氧化分解,防止飼料受潮發黴。

4、不要低劑量長期在飼料中添加對魚類肝臟有損害的抗菌藥物,要做到合理用藥,少用副作用大和殘留高的魚藥。

5、養殖過程中,要勤巡塘,如發現魚類肝臟出現病變時,及時加註新水,並投餵添加維生素和少量稀有元素或中草藥製成的藥餌,一般投餵7天為一個療程,可有效預防該病。

6一旦發現草魚患肝膽綜合症,拌料投餵三黃粉、板黃散等保肝利膽中草藥物,或飼料中添加VC、VE。

7、減少飼料投餵量,投餵部分青草或水草。

8、儘量少用重金屬離子殺蟲劑如硫酸銅等,以防池塘中蓄積過量對肝造成損傷。





三喵愛釣魚


草魚肝膽綜合症是繼草魚出血病之後又一預防和治療難度都較大的草魚疾病,但草魚肝膽綜合症的普遍性及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大大超過草魚出血病,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筆者力圖對草魚肝膽綜合症作進一步的探討,通過本文讓漁民比較全面地瞭解草魚肝膽綜合症的形成原因、發病特徵、防治難點,啟發漁民正確理性地看待藥物治療的作用,自覺地在養殖生產中規範自己的養殖行為,規避不利因素,運用好調控、保健、預防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現有養殖模式下的草魚死亡風險,實現豐產豐收。

一、草魚肝膽綜合症的形成原因和發展過程

迄今還未見關於草魚傳染性肝炎的報道,那麼,草魚肝膽綜合症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可以從近30年來池塘養殖模式的變化中尋找答案。

在湖北地區,過去的池塘草魚養殖模式是:魚苗培育:單養,5月初,一般按10萬尾/畝左右放養草魚苗,經過20d左右的飼養,體長達到82.5px左右,即為夏花魚種(俗稱“寸片”)。魚種培育:以單養為主,一般按2000-30000尾/畝放養夏花魚種,經3-5個月左右,飼養成體長10-415.00000000000006px左右的秋片(秋季稱秋片)、冬片(冬季稱冬片)、春片(次年春天稱春片),如果要養成體長415.00000000000006px重50g的大規格當年魚種,夏花放養量不超過5000尾/畝。魚種畝產100-200kg。二齡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多品種混養,投放規格50-100g/尾的草魚種,年底一般達到0.75-1kg/尾,規格250-500g/尾的二齡草魚種,年底可達2kg左右。6-7月,還在成魚池中,按200-300尾/畝套養規格12-350px的魚種(30尾左右/500g),到年底可收穫250g以上的二齡大魚種,再轉入下一年的成魚養殖,按70尾/畝左右放養,到下一年底可長到2kg /尾左右。成魚養殖混養畝產500kg左右。從魚苗養到成魚,需三年的養殖週期。從魚苗到夏花階段,採用混合堆肥法或豆漿培育法等方法培育夏花;從夏花至魚種階段,以投餵蕪萍、浮萍、水草、陸生嫩草、蔬菜為主,適當補充餅粕一類的精飼料;成魚養殖階段,以喂黑麥草、蘇丹草為主,適當投餵餅粕、大麥、小麥等精飼料。

過去的養殖模式,雖然草魚的生長速度慢一些,養成規格小一些,但它放養密度適中,關鍵在於基本遵循了草魚以食草為主的天然食性和與之相適應的生長速度兩個自然規律,所以並不存在由營養過剩引發的營養性疾病,即以脂肪性肝炎為主的肝膽綜合症。

現在的池塘草魚養殖模式是:魚苗培育:5月初,按50-100萬尾/畝左右放養草魚苗,15 d左右育成夏花。魚種培育:按1.2-2萬尾/畝左右放養夏花,3-5個月育成秋片、冬片和春片,一般規格8尾左右/500g,規格大的5尾/500g,成活率達70%,魚種畝產達500kg以上。二齡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成魚養殖規格一般1.5-4kg,1.5kg以下的作為二齡魚種轉入下年飼養,混養畝產1000kg左右。從魚苗到夏花階段,用生物漁肥、光合菌、益生菌(EM菌)代替了傳統的魚苗培育法,生長快,成活率高,魚體健壯;從夏花到魚種階段完全投餵魚種配合飼料;成魚養殖階段,主投顆粒配合飼料。

正是由於投餵配合飼料,才使得魚種和成魚養殖單產分別比過去增長2倍和1倍以上,顯示了配合飼料促進魚類生長的最大優勢。也正是從魚種培育階段開始,草魚的肝臟便悄悄地發生病變,重者患上肝膽綜合症,伴隨整個魚種至成魚養殖期。

在魚種階段,如果飼料投餵控制得當,將魚種養成規格在年底前控制在8尾左右/500g,可以獲得較高的魚種成活率,避免因肝膽綜合症引起的死亡。但不少漁民採取從魚苗直接到魚種或從夏花到魚種“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的強化培育手段,到8月前育成的魚種規格已達到250-500g/尾左右,進入8月白露前後便大量死亡,死亡時間持續到9、10月,長達1-2個月之久,500g/尾左右規格的魚種所剩無幾。

如果再這樣喂下去,草魚種會因肝膽綜合症全軍覆滅。好在冬天來臨,直到次年2月,共4個月的越冬期,草魚種自然停止攝食。因為不攝食,不被強迫生長,草魚種在這個“生命驛站”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調理康復”,使過剩的脂肪和糖類逐漸消耗轉化,使不堪重負的腸道慢慢修復,使病變的肝臟組織慢慢改善。是冬天救了草魚種,所以,我們要說:感謝冬天!

次年春天來臨,萬物復甦,在充滿生機和希望中,草魚種被帶入成魚養殖階段再一次面臨新的生死考驗。3-4月中旬,完全投餵黑麥草,提供給草魚的是優質植物蛋白、粗纖維和維生素,不會加重草魚肝臟的負擔。這段時期的草魚疾病,除寄生蟲病和因外傷感染赤皮、水黴病外,很少發現直接因肝膽綜合症引起的死亡。一旦進入4月下旬至5月,黑麥草吃完了,蘇丹草剛生長收刈量少,青飼料青黃不接,顆粒飼料的投餵全面啟動,草魚重新攝食顆粒飼料,餵養一個月左右,好不容易在越冬期有所修復、改善的肝臟和腸道又出現病理反彈,且一天天加重,從5月至6月,進入發病的第一個高峰期,死亡的草魚以50-500g的草魚種為主。6月開始兼投蘇丹草,7-8月死魚情況總體好於5-6月。如果投飼過猛,到8月白露前後至9月又進入普遍發病的第二個高峰期,死亡的草魚以0.5-1.5kg左右重的二齡草魚種和成魚為主。

成魚跟魚種一樣,如果不是冬天到來,如果不是到年底被起捕售賣,假設我們把養殖週期延長3-5年,也會被我們一個一個地喂死。


宋小喵


很高興能回答這問題!

這是我的見解!這也是我親家我們村裡的養魚大戶來回答了。

1/3

定期消毒殺菌殺滅寄生蟲。

首先確定寄生蟲的種類,對症選用殺蟲藥物,指環蟲、三代蟲使用甲苯咪唑溶液進行潑灑預防,車輪蟲、斜管蟲使用硫酸銅、硫酸亞鐵粉合劑予以處理,徹底消滅有害寄生蟲。刺激性較小的消毒劑對池塘水體進行殺菌,保持水質條件相對穩定,減輕草魚種對水域環境的應激反應。

2/3

科學投餵品質好的飼料。忌用蛋白質變性、脂肪氧化、受潮發黴的飼料,避免損害魚類肝膽。

3/3

保肝健腸,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膽汁酸,可以促進魚類肝臟的脂肪代謝,降低脂肪在肝臟內的沉積量,對防止肝膽綜合症的形成有明顯效果。

膽汁酸在防治肝膽綜合症方面效果獨特,防治魚類脂肪性肝病。

結合或分解腸道內的內毒素,阻止內毒素通過腸粘膜屏障經門靜脈進入肝臟,減少腸道對內毒素的吸收,防止內毒素對腸道、肝臟乃至整個魚體的危害。

促進肝細胞分泌大量稀薄的膽汁,將黴菌毒素、重金屬和藥物等其它有害物質隨膽汁排除肝臟,從而減少有毒物質對肝臟的損害,維護魚體的肝臟健康。

膽汁酸的預防用量為200-300克/噸飼料,治療用量為1000克/噸飼料,同時配合Vc,1000克/噸飼料。

3天可有效控制住小草魚大量死亡。7-10天打樣解剖肝膽有明顯改善。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微生物製劑,能促進飼料在魚種體內的消化,減輕肝膽的負擔,保護腸道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