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月二在東三省都要吃豬頭肉?

德式1567


農曆二月初二的時候是大地萬物復甦、春暖花開的時候;是中國民間傳統“龍抬頭”節日,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因為龍王是管降雨的、土地公公管地的,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為了風調雨順,迎來一個好頭要把最好的 豬頭肉當祭品供上給龍王和土地公公吃。後來,“二月二”吃豬頭肉的習俗就在全國特別是東北保留了下來,成了吉祥的象徵。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 驅兇納吉保平安: 由於北方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和土地公公的崇拜驅兇納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二、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曆二月二這一天,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這個時候農民緊抓農時,農田裡一片忙碌的景象,我國北方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光、溫、但是雨水少,為了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豐衣足食。人民會把豬頭肉當祭品供上給龍王和土地公公吃。希望上天保佑。

三、祭龍王:在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龍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保佑大家平平安安。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駐守。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龍王能生風雨,興雷電,職司一方水旱豐歉。這一天要拿豬頭肉當祭品祭龍王。

四、吃龍食:吃豬頭肉稱作“食龍頭”,為新的一年開個好頭,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農村雄哥


在我們東北,二月二的習俗還是很豐富多彩呢,二月二這一天我們要剃龍頭,我們還要吃豬頭肉。用我媽媽的話說,二月二也就算是這個年徹徹底底的結束了。對於我們70後的來講,就是這過年的東西基本上就吃完了。特別是豬頭,這個美食過去在我們農村或者是我們這些窮孩子的記憶當中。東北人過年的時候是殺年豬的,所以說從春節開始我們就開始吃各種豬肉,而且都是挑豬手死豬爪子這些比較好的開始吃,等到吃到二月二的時候也就剩下豬頭了,所以我們的媽媽就把豬頭烀上一鍋,然後分享給我們吃。

農曆的二月初二又被我們東北人叫做"龍抬頭"。所以說每年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理髮,而且吃豬頭。說一句實話,現在人們條件好了,對豬頭肉不太感興趣,可小的時候我們對豬頭肉是情有獨鍾的,那時候,超市可不叫超市,叫夜宵店。我記得父親每年都會在二月二這一天花上幾元錢買上一點豬頭肉,然後用黃草紙包上。等到他拿回來的時候,我們都會很貪婪地吃著豬頭肉,感受著豬頭肉帶給我們的童年快樂,豬頭肉吃完的時候感覺到不過癮,還用舌頭去舔那草紙上的豬肉的油葷腥。有的時候遇到二月二,我的媽媽也會買一個豬頭回來,然後用噴燈給豬頭了一遍,以後用大洗衣盆把豬頭泡起來,然後等到第二天再洗乾淨放在大鐵鍋裡開始烀上它。現在想一想都是味道還流淌在我的心裡呢。


伊春美食美客


二月二也叫“龍抬頭”,在東北屬於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因為到了這天就意味著年真的過完了!

東北過年前都會準備很多食物,基本都夠家裡一個正月食用的,到了二月二這天,家裡的存貨已經不多了!要在這一天拿出來食用完畢。

東北臘月裡都會殺豬,一般正月裡豬身上其它部位也基本吃完了,到了二月二這天就把豬頭拿出來享用了!

二月二在東北屬於比較重要的節日,過了這天就意味著“貓冬”的結束。人們也開始要忙碌起來!東北人“好面子”,出門講究個“有頭有臉”。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也有即將開始的工作“有頭有臉”的意思在裡面。


中國人講究萬事要開個好頭,東北人自然也不例外。過了二月二這天,都要開始忙起來了!這天吃豬頭肉,也有好事從頭開始的意思。

二月二這天也是傳統的“剃頭日”,在東北正月裡有舅舅的是不能剃頭的。都要等到正月過去以後,在二月二這天“剃龍頭”,討個一年開始的好口彩。雖然現在遵守這個老規矩的年輕人不多了,不過二月二這天也是各理髮店人最多的時候。

二月二聽老人說還有不少講究,比如烙餅、炒黃豆、去河裡挑水叫“挑龍擔”等。

結語:關於“二月二”東北三省為什麼都要吃豬頭肉,我所瞭解也就是這些。這些應該都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風俗和傳統,不過二月二這天賣熟食那裡的確買豬頭肉的要排起長隊。明天我也計劃好了,要去買點豬頭肉吃上,過上一年“有頭有臉”的日子。


73神牛


本期導讀:為什麼二月二在東三省都要吃豬頭?

農曆的二月二是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季節。外邊冰雪消融。東北這天然的‘大冰箱也該到斷電的時候了。外邊凍的好吃好喝的’在不抓緊吃就該凍不住了。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也是一年準備春耕的開始。也是龍王上天對全年興雲佈雨做工作報告的時候。老百姓為求的一年的風調雨風大豐收。特意把最好的禮物孝敬給龍王。(

注:別信網上說的古人還把好吃的都吃完。二月二隻能吃剩下豬頭了)那不是開玩笑扯淡麼。古代人肩扛手刨的靠天吃飯,大多吃飽,穿暖都是問題。還能二月二隻能吃豬頭。看看現在這‘’二師兄‘’都現代化的精飼料餵養4--5個月就出欄的年代‘’二師兄‘’都升級‘’土豪豬了‘’

而且現在安居樂業的。種地大車小輛,一腳油門沃野千里的鋼鐵牛掰的時代。你急頭白臉的吃一套‘’土豪豬‘’試試……所以

別拿美好的想像去和骨感的現實對比。否則你會失去生活的勇氣

典故二:那有拎著豬頭找不著廟門的

宋代的“《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一個故事:王中令二月二那天打敗巴蜀之後,甚感腹飢,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迷瞪的醉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併為此賦詩曰:“嘴長毛 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 王中令吃著美饌蒸豬頭,聽著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

所以只要你有才華。總會遇到欣賞你的人。總會給你大展宏圖的機會。從此二月二吃豬頭是個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流傳至今。

總結

無論是期盼風調雨順還是知遇之恩。總之是要好吃好喝的大吃大喝。那古有王中令的蒸豬頭。今有那些豬頭的吃法呢?你的家鄉的豬頭怎麼吃……

我是3樂呵呵美食。分享是一種快樂。歡迎留言關注


3樂呵呵美食


在東北,二月二要吃豬頭肉,有條件的人家從市場上買回整個的豬頭,燎淨上面的鬚毛,放大鍋裡烀,烀熟了,在烹調上用些功夫,豬耳朵,豬舌頭,一盤盤端上桌來。二月二吃豬頭肉,意在應和“龍抬頭”,寄望一年吉祥。孩子們總納悶,豬頭和龍頭有什麼關係呢?但有節可過,有肉可吃,總是讓人高興的。




小盛盛懷舊美食


二月初二,龍抬頭。

一抬頭,豐收在望好兆頭;

二抬頭,福祿壽喜全都有;

三抬頭,煩惱黴運全溜走;

四抬頭,成功事業攥你手;

五抬頭,步步順達爭上游;

六抬頭,幸福健康到永久。

為納吉,龍抬頭這天的食物也與龍有關。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

吃豬頭肉稱“挑龍頭”

吃麵條是“扶龍鬚”

吃水餃叫吃“龍耳”

吃米飯是吃“龍子”

春餅又稱“龍鱗餅”


孟行者


查詢古籍史料,在宋代的《仇池筆記》中得知了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 ,甚感腹飢,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熏熏的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併為此賦詩曰:

嘴長毛短淺含膘,

久向山中食藥苗。

蒸時已將蕉葉裹,

熟時兼用杏槳澆。

紅鮮雅稱金盤汀,

熟軟真堪玉箸挑。

若拿毛根來比並,

氈根自合吃藤條。

王中令吃著美饌蒸豬頭,聽著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

俗語還說:“哪有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的? ”這其中的道理,更是不言而喻。所以說,人若懷才不遇,不必氣餒,早晚必會找到能夠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

看起來,“二月二”吃豬頭是古代留下的傳統,是吉祥兆頭的標誌。



吉林省姚俊卿書畫院


按照中國民間的習俗和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農諺“二月二,龍抬頭”,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北方文化中的豬也是龍的一個象徵,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殉葬的豬,寓意龍的物品。

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北方習俗是吃豬頭肉,理髮。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是農耕社會,祖先在觀天象是知道可以開春耕種,一定會殺豬宰羊祭拜老天爺,保佑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祭拜結束後參與祭拜的人群會分食祭祀的食品,寓意祥佑祈福,保佑平安,久而久之形成吃豬頭肉的習慣。


玉見沈華


二月二,剃龍頭!預示著一年的新的開始,是告訴我們做事要謹慎有一個好的開始!而二月二前為什麼不去剃龍頭呢?正月在傳統文化中是泰月(三陽開泰),預示著過年,應該所有人都要開泰,這樣才是天下泰平嘛!正月是一個予民休息的月份,不去理髮是一層思舊的意思,就是懷念過去,告訴我們不要忘本,做事要有節制不要做得過分,否者也會泰極否來

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時間豬頭是不能隨便吃的,一般農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

從這一天起就開始改善伙食,每天飯菜都要見點肉,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初一吃餃子,破五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過,年也過了,節也過了,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後只剩下一個豬頭,這豬頭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龍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宮,農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所以農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

宋代的“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腹飢,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熏熏的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併為此賦詩曰:“嘴長毛 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 王中令吃著美饌蒸豬頭,聽著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俗語還說:“哪有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的 ”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懷才不遇,不必氣餒,早晚必會找到能夠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來“二月二”吃豬頭是古代 留下的傳統,是吉祥兆頭的標誌。

而對於冬天冰天雪地的瀋陽人,特別是過去的農村人家來說。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圈裡的豬也肥了,過了臘八就殺豬,然後就凍上,開始享受。從小年吃到大年,從初一吃到十五,咱沒把肉做成臘肉的習慣,反正就可這一個正月吃,哪管它春暖花開時候脫衣服露出一身膘,反正甩開腮幫子就是一頓造。正月一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後剩下一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等這豬頭吃光了,這年算過完了。其實,以前豬蹄也是和豬頭一個待遇,也是留在二月二這一天吃的,不過,不知道哪位大仙說吃豬蹄能往家撓錢,於是,豬蹄地位直線上升,都改成年夜飯的時候吃了,而且人家的小名也改了,叫豬手了。


鄉村小夥s松哥


二月二 龍抬頭的文化解析。古代人把天空分為:四象二十八宿。既:東方蒼龍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分別代表東西南北,春夏秋冬四季。在北方冬季的天空蒼龍七宿隱沒在地平線下,觀測不到。到了陰曆二月初二那天,黃昏時分!蒼龍七宿的龍角(角木蛟)星(兩顆星代表龍角)就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預示著:蒼龍抬起頭來了!而此時的季節正值驚蟄前後。大地解凍,天氣轉暖。傳說中的蒼龍從沉睡中醒來了!準備履行行雲降雨的職責。所以二月二這天也叫春龍節!豬頭古時是用來祭祀二十八宿神靈的祭品。祭祀結束後族人分而食之。東北地區比較富饒,所以每家每戶都能力單獨購買祭祀的豬頭!不知什麼時候祭祀的活動漸漸消失了。而吃豬頭的習俗卻傳承下來了!這就是二月二吃豬頭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