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工居住的您對自己的老家還有印象嗎,你如何評價您的家鄉?

齊魯人士


在外工作,回家比較少,對老家的印象也是停留在每次回家之後看到的!記得小時候家的後面是一條公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家門前有一條小路,也算近路,可以互相串門,記憶中下雨沒事幹鄉親們都會走家串戶聊聊天,吹吹牛;還有一條大路是通往鎮上的路,小時候想要去鎮上,去縣裡,都要走半小時去趕中巴車!但是,現在大路又寬又平整,鋪上了瀝青,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輛車,路修好了,交通工具也變了,房子🏠都是小區商品房,還有自蓋的小別墅!現在回家鄉像是外地人來旅遊的一樣,家鄉變得越來越好,而自己回的次數也越來越少,若是父母健在肯定回的多一些,回家有牽掛的人才是家!


娢敏


在外學習生活將近30年了吧,對自己的家鄉咋會忘記。

從年少無知到現在的不惑之年,對家鄉的感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想念,以前不懂什麼思鄉心切,也不太理解為啥要落葉歸根,但現在的我每到過年過節都想回老家過,想著退休之後回老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坐看日升日落,白雲翻騰,星光閃閃……

我對我的出生地,長大的地方沒有像奶奶家的小山村有感情,從上小學開始每年的暑假、寒假都會在奶奶家過,每年都有不一樣的體會。

去奶奶家都要早起,從縣城坐班車每天一趟,坐一個半小時的班車到達山下(對於暈車的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然後要步行一個小時到奶奶家。奶奶家坐落在一個大山上,班車只能到山腳下,都是土山路不好爬坡,坡上的路都是虛土,一踩埋半截腿,碰上梅雨季節,或下暴雨,下雪的時候更是難走的要死,下過雨的山路,路上就成了稀泥,踩一腳,另一隻腳都不用下去,就可以金雞獨立了,力氣小的腳都拔不出來,我經常會賴在山腳下不想爬,撒潑耍賴就是看著發愁的邁不開腿,有時候是爸爸送我,爸爸會揹我一截,到好走的地方自己走,有時候是奶奶在山腳下接我,糾結半天也只能自己走,帶的重的東西奶奶幫我拿著,我自己拿點輕的東西,但走不動的時候老想扔了不要。記得有一年暑假剛下過暴雨,我想回我家,奶奶說路太泥濘,走不了,我非要有走,哪會上初中的我,流行鬆糕底子的涼鞋,已經學會臭美的我硬要走,真是上坡容易下坡難,沒走幾步,鞋子上面的帶子被崴的鞋底和鞋面都分開了,我光腳踩在泥裡,哭著哭著笑起來,覺的自己好狼狽,也好可笑,索性扔了鞋子光腳在泥路上瘋玩了會,轉身跟奶奶回了奶奶家。冬天下雪的時候,上坡的路就更異常艱難,爬一步往下滑幾米,根本上不去不用說回去了,而且路窄,控制不了方向和速度就滑溝裡去了,溝很深!回不了奶奶家,班車也沒有,只能借宿在別人家,等第二天天氣好了,返回自己家或繼續爬坡回奶奶家。就這樣每年還是想要回去,回去的時候就是一定要看天氣預報。

爬上山就看到炊煙裊裊,錯落有致的四合院,鄉鄰打招呼的聲音不絕於耳,中午的大太陽照的整個村子熠熠生輝!

吃過午飯,睡過午覺,恢復恢復體力。就想到村子裡轉轉。奶奶家也是一個四合院,正房五間,東房三間,西房三間。奶奶家就坐落在村口第一家,站在奶奶家門口的磨盤上,可以看見我爬上來的大坡。

暑假基本都是和奶奶在串門中度過的,奶奶是一個對別人大方,對自己小氣的人,人緣很好,鄰里關係也非常的和睦,村子不大,一個村子兩個大姓,雜姓的沒幾家,出門就是爺爺奶奶,叔叔大伯,姑姑姑父的喊。村子裡的鄉親對我這個不經常回來的孩子還是挺照顧的,有啥好吃的或是有啥不常吃的飯都會給我送一碗,我也經常和村裡的孩子相跟上去偷杏子,偷核桃,偷櫻桃吃,和村裡的小孩子們一起上過樹,一起下過河,一起去地裡擼過嫩麥子,可以說放暑假我們就是村裡的害蟲,但大人們都是嚇唬嚇唬我們,並不會真打我們,而且偷來的水果感覺真好吃!

最有意思的是正月十五,因為奶奶家村子裡總有些能人,會自己做禮花和鞭炮。我會提前穿梭在村子的爺爺家看他們做鞭炮,他們會給我這個看客一把小炮或小禮花讓我玩,哪會兒真是我們小孩子的天堂。每年的正月十五整條街會壘一條街的旺火,家家喜氣洋洋現在旺火跟前烤著火嘮嘮家常,看著升空的禮花,烤著寓意抓錢的饃饃,吃著寓意消災香酥脆甜的饃饃,遊蕩在“黃河中”(一種類似迷宮的活動,再在出口菩薩跟前燒柱香,保佑一年無病無災),聞著空氣中瀰漫的火藥味,笑著,樂著,又過了一年又一年……

懷念還在,鄉音未改,爺爺奶奶都已離世,哪條讓我又恨有愛的泥濘路也在村村通的號召下通上了水泥路,路也變寬了,班車現在可以直接在村子裡坐,以前一天一趟,現在一天兩趟往返,家家戶戶基本上有一輛小車,現在去縣城只要半個小時!我每年清明,十月初一都會回去上墳,緬懷親人的同時,也想聽聽鄉音和長輩們的關愛。也許我懷念的是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滿滿的人情味!


boss微笑總在風雨後


我的家鄉,一個湖北大別山的普通鄉村,小的時候,池塘裡的水都很清澈,那個時候各種奇珍異獸,蛇蠍鳥獸,陪我度過了整個童年,有一種叫小千牛的,小的時候老是抓著玩,還有各種土環蛇,14歲出去上班,到現在21歲,家裡變化了好多,各種鄉村公路邊上都蓋起了小別墅,很多動植物都滅絕了,也希望家鄉越來越好。





李行


肯定有印象啊,在外面打工最想的就是自己的家了,可是他鄉容不下我的靈魂,故鄉容不下我的肉身,雖然在農村,離街上近,買東西也方便,門口都是大馬路,而且特別乾淨,現在我們農村每隔一段路都放有垃圾桶,會有人定時清理垃圾,家裡父母種有新鮮蔬菜,養雞養鴨養豬,養狗,風景優美,我覺得什麼都好!特想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可是條件不允許回去!努力點,能夠早日回去!!




紅姐hmg


雖然在外二十多年了,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直印在我心中。

每每回想起小時候,春天早起被嘰嘰喳喳的鳥叫叫醒,推開窗戶,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起床穿衣(我一直有早起跑步的習慣),跑到村南的山坡上,望著山下村莊裡升起的裊裊炊煙,再哼上兩句自己喜歡的小曲,那簡直是一種詩畫般的享受。特別是桃花盛開的季節,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滿山遍野的,簡直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現在雖然離開家鄉二十多年了,可我每年都會回去,眼見家鄉的變化,從市裡到我們那裡又修了寬闊的馬路,村裡放置了垃圾桶,桃花會一年比一年辦的紅火。只等我退休了,回家好好收拾收拾我那小院,養花種菜,養鴨養雞再過回自想要的生活。


天空之上2001


在外上班十多年了,最喜歡聊的話題就是老家故鄉,小時候常跟小姐妹們一在油菜田裡打豬草,挖野菜,去山裡撿柴,撿蘑菇,映山紅開花了摘一大束回家插起來。每每想起只能嘆時光不再!

現在每年春節回老家也只能住幾天,小時候的姐妹們早已是天南海北,難再相聚。故鄉還是那個故鄉,我們已不再年少。

老家還是老樣子,沒多大變化,但願意回老家過年的人越來越多,回老家過年才叫過年!





青海青洋媽媽


有一首歌裡的歌詞是這樣唱的,誰不說咱家鄉好呀…。家鄉的兩個字一出現,就認我浮想聯翩,那熟悉的街道,那多次讓我留戀忘懷的小吃,那高高雄偉的紅山塔,那垂延欲滴的羊肉串,太多太多,數不勝數,說到這,你一定猜出了我的家鄉在哪裡啦!它就是那優美旋律,耳熟能詳的歌,我們新疆是個好地方,我出生在烏魯木齊市,我的家就在紅山公園附近,每次出門,映入眼簾的就是那標誌性的紅山塔。一有時間我就會步行穿過綠樹成蔭的街區,走在無比寬闊的西大橋上,仰望著紅山塔。頓時讓我心曠神怡。到了中午來到二道橋國際大巴扎美食街吃上一碗香噴噴的黃面也叫涼麵,來幾串滋滋作響,噗噗冒著熱氣的羊肉串。那美味的滿足感,啊…再喝壺新疆特有的茶那叫人間美味呀。在外地因為給姐姐家幫忙的原因,未能吃過正宗的羊肉串。今年春節前我終於回到了我美麗的家鄉,又可以繼續我對美食的追求,可以和我的發小,同學,朋友,一起去,喀什古城,騎伊犁的駿馬,吃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我愛你我的家鄉。新疆!


她小姨的生活與味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總是不經意想起自己的家鄉

想起家裡的老爸老媽

家裡的父老老鄉親

漂泊這些年,還記得家鄉的油菜花

家鄉的田野,家鄉的泥土味

“”我的故鄉並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

你這問題讓我不自主的哼起了這首歌

我的故鄉並不美,我的故鄉是最美。







小楊實錄記


老家,還在。地方永遠是那個地方,儘管已變了模樣。發展了,進步了,現代化了,對於偶爾回去的我們來說,有點兒生份了。

老家,還在。在心裡,清清的水塘,綠綠的田野,藍天白雲,一群髒兮兮卻甜蜜蜜的小孩兒,燒熟偷來的山芋的土洞,鄰居家被我們禍害的老梨樹,結滿了藤卻又小又酸的葡萄,我們一起放的豬,跟著我們到處跑的狗,還有那打過架的紅公雞。這個地方,腳回不去了,心卻常常去。

老家,還在。父母還在,家當然還在,爹媽在的地方就是家,爹媽年老了,家就是老家。到了那一天,爹媽也離開了,儘管親戚朋友們還在,大概也就是回去上墳時,偶爾去做個客了。

但願我老了,能回老家生活去,跟幾個老哥們兒,一起喝喝茶,釣釣魚。到了最後,陪在爸媽身邊,再當成他們的小寶貝,彌補我從十五歲就離開他們,欠他們的歲月。


心在水鄉身在岸


當然有呀!故鄉的河是最清的,那裡曾留下了我與小夥伴嬉戲的身影;故鄉的樹是最綠的,那裡曾記錄了我們在樹下乘涼聽大人講故事的情景;故鄉的田野是最豐饒的,那裡留下了我父母辛勤勞動的汗水! 故鄉的父老鄉親是最和謁可親的、最純樸、最熱情、最有愛心的人兒!我的家鄉,是永遠也品嚐不完的血脈親情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