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從第一例患者入院,金銀潭醫院已超負荷運轉近兩個月。醫生、護士、病人、志願者,都在為新冠病毒不眠不休,晝夜奮爭。絕望和希望、晦暗和明朗、苦澀和感動,也交織縱橫,罩住整座江城。

  進行血漿置換時,重症病區的護士張春豔在病人身邊守了三個多小時。

  病床上的年輕人29歲,早些時候,他曾告訴張春豔,老婆懷孕了,他快要做爸爸了。但如今這位年輕的“準爸爸”病情正在惡化。

  張春豔站在一旁,看40袋50毫升的血漿隨著導管,一點一點流入病人體內,醫護人員們希望通過這種血液淨化治療,為他爭取更多的時間。

  在金銀潭醫院,這樣的治療和搶救每天都在進行。作為武漢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和第一批定點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醫院,金銀潭醫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新冠肺炎的治療走向。坊間流傳:世界看中國,中國看湖北,湖北看武漢,武漢看金銀潭。

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武漢金銀潭醫院。新京報記者王飛翔 攝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截至2月10日,金銀潭醫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累計1500餘例,出院患者超500人;截至2月15日,該院累計治癒出院率已超過43%。

  從第一例患者入院,金銀潭醫院已超負荷運轉近兩個月。醫生、護士、病人、志願者,都在為新冠病毒不眠不休,晝夜奮爭。絕望和希望、晦暗和明朗、苦澀和感動,也交織縱橫,罩住整座江城。

  “封城”當日,年輕護士寫好“遺書”

  1月23日,武漢“封城”的那天,林真真給自己寫好了“遺書”。

  她今年26歲,畢業後就來到金銀潭醫院從事護士工作,如今已經是第四個年頭。

  這天,和林真真同科室的一位護士感染了新冠肺炎,同一天,醫院的一位重症監護室主任和一位醫生也被病毒襲擊。林真真發覺同事們的情緒顯得低落。科室裡,有人寫了遺書。她也寫了,把銀行卡密碼和房子的購買合同放在一起,給了姐姐。“沒敢直接告訴爸媽,怕他們受不住。”

  金銀潭醫院官網顯示,全院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85人。作為武漢市專門處理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染病醫院,疫情暴發後,金銀潭醫院是最先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點醫院,後期,其他醫院開放、方艙醫院建成後,依然有危重症患者陸續轉到金銀潭醫院。

  以前,林真真所在的科室工作量大,經常忙到“想家想媽媽還想哭”,但對比起如今的工作,突然覺得“以前的累不值一提”。

  金銀潭醫院的多位醫護人員回憶,1月下旬,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還未建成,國內醫療隊還未大量到達,醫院處在大量接收病人特別是確診重症病人的階段,也是最混亂無序的一段時間。

  “一開始所有的肺炎病人收在一起,沒有按照隔離要求,就是一個病房都收滿,輕重症的都收在一起,沒有分開。”

  同一時間,開始有病人的情況發生惡化。“(吸氧量)四五升都不行了,有的要四十、五十升,甚至上呼吸機。有的在病房裡沒辦法(呼吸),後來轉到ICU插管。”一位在金銀潭醫院工作多年的護士回憶,自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以來,她觀察到這些病人吸的氧氣都是4升5升以上的,這屬於非常高的吸氧量。作為一線醫護人員,此前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

  隨著疫情擴散,入院患者越來越多,金銀潭部分病房臨時改成重症監護室。1月17日起,同濟醫院團隊留守金銀潭醫院南樓7層重症醫學科;武漢人民醫院和協和醫院分別負責改造6層、5層為ICU。

  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餘追曾對媒體介紹,從1月19日開始,6層病區一邊收治危重病患、一邊完成改造,“ICU病房對設備要求是很專業的,改建初期很多配套跟不上,沒有監護儀、呼吸機、輸液泵等,加上團隊臨時拼湊,一開始很多工作難度非常大。”

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2月13日,武漢金銀潭醫院,醫務人員在ICU內查看患者身體狀況。長江日報 陳卓攝

  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張春豔從1月27日起支援武漢,回憶起早期的無序,她說:“很多護士沒有在重症監護室上過班,呼吸機不會用,也不會血液淨化治療,像趕鴨子上架。”

  張春豔回憶,最初,因為物資有限,有些護士沒有面屏,只戴著護目鏡和口罩照顧病人。

  那段時間,縛在病人身上的約束帶也是護士們自己做的,插管的時候,有的病人感到不舒服,掙扎的力氣會很大,有一次約束帶直接斷裂,張春豔趕緊跑過去按住病人的手,直到醫生重新完成插管。

  和其他醫院相比,作為一所傳染病專科醫院,前期金銀潭醫院的防護物資儲備相對充足,但同時,由於前期重症病人大多由金銀潭醫院集中收治,物資開始出現缺口。

  第一批上海援鄂醫療隊領隊鄭軍華向媒體透露,當時金銀潭醫院僅剩500套防護隔離衣,只夠使用兩天。

  魏明是金銀潭醫院的一名科室主任,1月26日接受央視採訪時,她在鏡頭前說出了面臨的物資匱乏難題。

  “我們最擔心的是防護物資不夠,到後天我們就沒有N95口罩了……”話說到一半,魏明紅了眼眶,不好意思地擺擺手,將頭扭向一邊。

  魏明所在的科室只有4位醫生,從20日開始連軸轉,接連6天沒有正常休息。倘若等不來防護物資,科室運轉只會更加艱難。

  援鄂飛機上,輕輕說了聲:“新年快樂”

  1月24日,除夕。

  農曆新年到來的時候,林真真所在的科室收到快遞,有餃子、蛋糕、鮮花。同事送過來叫林真真一起吃,她才意識到,過年了。以往,媽媽在家也會包餃子、做春捲,原本按計劃,林真真打算在這個春節帶男朋友回家見父母。

  鐘聲響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呼吸科護士長甄暐與同事正在前往武漢的飛機上。作為上海醫療隊第一批135名隊員之一,從下午5點半接到通知到登上飛機,短短不過幾小時,她沒來得及吃一口年夜飯。機艙外夜色瀰漫,零點時,她和身邊一起援鄂的隊員輕輕地說了一聲:“新年快樂”。

  金銀潭醫院的那幢白色建築南六樓,是U型的重症病區。

  在這裡,多是50到70歲的重症病人,除了常規護理,護士還要負責病人的生活護理,打針、上藥、吸痰、餵飯、照顧大小便、血液淨化。

  張春豔和同事們工作在南樓的五層、六層、七層,是收治最危重病人的病區。

  張春豔主要負責的工作是血液淨化治療,俗稱“血透”,將重症病人的血液輸出,依靠治療設備清除其中的炎症因子,再將乾淨的血液回輸到病人體內,減緩疾病的進展,為治療爭取更多時間,降低病死率。

  她第一次做了如此嚴實的防護:衣服4層,包括貼身衣服、工作服、隔離衣、防水衣;口罩兩層,N95口罩外加普通外科口罩;外科手套3層。

  第一天上班,張春豔負責了6個病人,是以前工作量的兩倍,一工作就是11個小時,下班時還要打掃垃圾——因為醫院缺乏清理工,張春豔和同事需要自己把垃圾袋捆起來。“頭幾天時,(累到)快崩潰了。”

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2月13日,武漢金銀潭醫院,一位醫生在進入負壓病房前穿戴防護裝備。長江日報 陳卓攝

  有護士回憶,不僅因為生活護理增加了工作量,常規護理也會因為重重防護顯得吃力。“比如簡單的輸液,手上戴著幾層手套,眼睛上的護目鏡在起水霧。(血管)摸也不容易摸到,看也看不清,而且穿上防護服很悶,有病人開玩笑說:你們護士比我們還喘呢。”

  張春豔的一位同事曾對媒體講述:(和搭檔)之前不認識,你說話的那個點,對方也不一定知道。比如在搶救的時候,誰負責按壓,誰負責噴藥,誰來記錄搶救時間,誰下醫囑,一個團隊的人分工都應該很明確。但是現在大家都穿著防護服,誰也不認識誰,你剛過來,也不清楚搶救物資在哪裡,又要喊人幫忙,但是別人也要管六七個病人,她們自己的病人可能狀況也不是很好。整個人在慌亂和盲目中做這些事情,壓力真的很大。

  慶幸的是,在工作第10天時,支援隊伍越來越多,張春豔所在的小組就有了來自福建、安徽等地的醫務人員,7個人的小組集齊了五湖四海,張春豔的工作稍微輕鬆了一點。

  2月17日下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介紹,全國已經派出了3.2萬餘名的醫務人員支持湖北武漢,他們主要來自於呼吸、感染、重症等專業。

  和醫護人員一起增加的還有病床,據央視報道,1月26日,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進駐金銀潭醫院,緊急將醫院的綜合病房樓改造完成,新增96張床位。截至2月17日,金銀灘醫院共有811張病床。

  “雖然看不清楚你的臉,但我能記得你的聲音”

  1月26日,大年初二。

  下午,上海醫療隊正式接管武漢金銀潭醫院兩個病區,它們位於北樓二三兩層,共有約80張床位。

  當天,醫生吳志雄和同事們完成查房。 “就是感覺比想象中的重,重病人比想象中的多,基本上絕大部分的ICU裡面的病人全在用呼吸機支持。”

  吳志雄介紹,主要的治療思路就是根據診療方案做好支持治療,讓病人不要處於缺氧狀態。

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2月13日,武漢金銀潭醫院,一位醫生在隔離病房裡給患者測量血氧飽和度。長江日報 陳卓攝

  另外,因為新冠肺炎是病毒性肺炎,醫生們會為患者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如果有合併的細菌感染,則酌情增加抗細菌的抗生素。

  平日裡,病人可以把手機帶進ICU。吳志雄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5歲的老太。只要一有精神就會和女兒打電話,但病情始終在慢慢加重,儘管醫生用了很多治療方法,到最後,她已經沒有了拿手機的力氣。即使這樣,“手機一直放在手邊上。”吳志雄說,“她之前還和我說,想要趕緊好起來,回去照顧外孫女,說女兒上班很辛苦,擔心家裡的小孩沒法照顧。”

  吳志雄說,和對方聊天,也有種和自家長輩聊天的感覺。於是一直安慰她,沒關係,肯定會出院,可以早點回去,看到外孫女,和女兒一起團聚。

  但病情一直在加快,吳志雄接手三週後,老人去世了。“整個惡化的過程特別難受。”

  相處時間久了,吳志雄越來越感慨,每個病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一個病人平平安安出院,可能會改變一家人的命運;反之,也會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在“前線”,無力感和希望在醫護人員的心中交替。

  那位由張春豔進行血液淨化治療的29歲“準爸爸”是1月30日入院的,他叫彭銀華,是張春豔的病人,也是並肩作戰的同行。生病前,這位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一直在疫情防治的一線。

  張春豔原本以為,2月19日的血漿置換,也在為彭銀華一點一點注入康復的希望,“我們都希望他快點好”。可20日晚上9點50分,還是傳來了他去世的消息。

  這樣的事情,在援助早期,時而發生。張春豔說,自己照顧過一位受感染的男護士,胖胖的,五十多歲,呼吸不上來,“我每次一看到他,大口吸氣很難受,有時站在他旁邊,就只能握著他的手,安慰他。“慶幸的是,這幾天,這位男護士各項指標慢慢好轉。而病人一點點好轉的信息,都帶給醫護人員莫大的希望。

  甄暐今年38歲,已經當了16年護士,“相對來說是看過比較多的生死的”,可是剛到病房時,她還是很難接受,頭一天病人還是很樂觀,可次日喘得起不來,“為什麼一夜之間就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甄暐說,許多病人“其實比我都年輕,看著這樣的病人走在這樣一條路上的時候,心裡真的很難受。”

  來自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的護士錢曉一直照顧一位61歲的奶奶,錢曉第一次踏入病房,心裡壓力很大,可是兩人一見面,奶奶就對她說,“我不害怕你也不害怕,我會好好的聽醫生的話,好好配合你們的治療。“

  2月20日,奶奶出院了,其實每次護理時,錢曉戴著口罩,奶奶只能看到她的大眼睛。但那天,奶奶拉著錢曉的手講了20分鐘,她說“雖然看不清楚你的臉,但我能記得你的聲音。”錢曉差點哭出來,但她憋住了,“我不能哭,因為我哭面罩起霧會看不清的。”但錢曉記得,那是下午三點四十分,柔和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我第一次感覺武漢的陽光特別美。”

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2月13日,武漢金銀潭醫院,南三樓隔離病區主任在查房,和病人交流。長江日報 陳卓攝

  頭髮全都耷拉著,貼在頭皮上,都是汗

  1月30日一早,張春豔把春節前剛花了800多塊錢染的板栗色長髮剪短了,因為每天需要洗兩次頭,長髮不好打理。她原本有一支迪奧999口紅,因為總是戴著口罩,已經一個多月沒用了。

  當醫護們在病房裡日夜忙碌時,金銀潭急救站的工作人員也一直在路上。

  2019年12月29日,金銀潭急救站接到指令,“轉運一些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人”到金銀潭醫院;31日起,開始有了多位同類病人的轉運;後來,新冠肺炎患者的數字在2020年1月開始增長。

  武漢市急救中心在全市共設有57個急救站,疫情暴發後,其他站負責將求助者送往醫院急診科,而金銀潭急救站主要負責轉運確診病例。

  設備也和多數急救站有所不同,金銀潭的兩臺救護車是負壓車,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醫務人員交叉感染的幾率,並將車內的空氣進行無害化處理後排出。

  封城後,病人增加,站裡的兩輛救護車開始同時上崗。

  “相當於工作48小時才能有一天的休息時間,但是如果休息的那一天有其他的任務,比如搬運物資等等,大家也是要去完成的。” 急救站工作人員李飛說。

  需要轉運的確診病例多的時候,每輛負壓車要容納5至8位病人,李飛介紹,這很考驗醫務人員的處置能力。

  轉往金銀潭醫院的,大多是重症病例,在車上要保證讓每個病人有充足的氧分。李飛說,車上會另外加兩個便攜氧氣瓶,除了急需呼吸機的病人,可以通過氧氣瓶為其他病人給氧。

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2月20日,幾十個空的氧氣瓶正在等待被拉走罐裝。新京報記者王飛翔 攝

  為了滿足多名患者同時吸氧的需求,同事們還用輸液三通連接鼻氧管,“改造”出了多頭吸氧接口。

  轉運病人前,需要核對姓名、年齡,清點病例、影像學資料等等,還要對其病情初步評估,保證轉運中病人的安全;轉運至金銀潭醫院後,則需要將病人送到病房,“交到值班醫生手上”。

  很多時候,一趟下來就要六七個小時,“以前很多同事上班前都要把頭髮吹得很好,現在這段時間(頭髮)全都耷拉著,貼在頭皮上,都是汗。”

  疫情暴發後,不止金銀潭急救站,整個武漢57個急救站的急救人員和近百輛救護車,都以平日三四倍的工作量開始奔忙。以往,整個武漢市急救中心每天接到的電話求助在3000個左右,如今,這個數字超過了10000個,最多曾達到15000個。急救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患者多的時候,每天打120的人要排隊至少600位。

  李飛說,最多的時候,24小時內轉到金銀潭醫院的病人“要過百,或者是大幾十人”,最近則“主要是方艙醫院的病人轉過來”,人數也有了減少。以前,最忙的時候李飛和同事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而如今漸漸有了稍長的休息時間。

  “水果、酸奶、牛肉乾……很多很多”

  2月20日,金銀潭醫院內一片寂靜。除了匆匆趕路的醫護人員,院區幾乎看不到其他人。

  護士陳念剛從病房出來,她所在的病區還有20多個輕症患者和10幾個需要時刻關注的重症患者。跟院內的冷清相比,病房裡還是一如既往的忙碌。這天武漢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從四位數下降到三位數,但“病房還是很滿”。

  二月初,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分散了金銀潭等定點醫院的壓力。

  2月3日起,方艙醫院啟動建設,據新華社2月19日報道,目前武漢已全面啟用12家方艙醫院,全市方艙醫院計劃床位已超過2萬張。

  2月5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命令,要求對疑似和確診病例“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到二月中旬,醫護人員們開始感覺到患者人數在減少。

  另一個變化,是物資方面的供應在加強。金銀潭醫院醫療物資告急的消息傳出後,社會各界捐贈的物資不斷湧向這裡。

  除了常用的防護物資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物資被運來。“水果、酸奶、牛肉乾、西洋參含片,連海底撈火鍋都有,還有羽絨服、秋衣秋褲,很多很多。”

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2月13日,武漢金銀潭醫院,午餐時間,北四樓醫生在接醫院後勤部門送來的病號餐。長江日報 陳卓攝

  志願者胡一帆見證了醫院物資由緊張到緩解。“封城”前一天,他加入武漢抗疫公益志願者聯盟。當時的感覺是,幾乎每一家醫院都告急,公開求援的聲音一直從臘月底持續到正月初七左右。

  2月1日,胡一帆前往金銀潭醫院食堂捐贈10箱雞蛋。車開到門口時,看到九州通的貨車正在卸貨。那是協助武漢紅十字會來處理捐贈物資的一家醫藥物流企業。“

  胡一帆說,去醫院運送物資的貨車多了起來,發佈求援公告的醫院也逐漸減少, “社區網格化、方艙醫院建立起來之後,我感覺醫院的壓力不是那麼大了。”

  “這一個月最大的變化是各項消毒隔離措施越來越規範,到處都安裝了紫外線消毒燈。”一位護士說,以前醫院護士值班室都沒有紫外線燈,她所在的科室就出現過護士感染肺結核的情況。而現在,不光有了紫外線消毒設備,還有空氣淨化機、洗衣機和烘乾機,醫護人員在科室裡就能及時清洗工作服。

  讓她印象頗深的,還有一家科技企業捐贈的兩臺機器人。它們有輪子,能智能移動,到了房門前會自動叫號,替代人工進入病房傳遞物品,可以減少交叉感染的可能。

封城之後 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金銀潭醫院獲捐的免接觸配送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2月19日,金銀潭醫院門診部俞姓護士長告訴記者,目前醫院各類物資均已足夠使用,醫院近期接收到多批國家調撥和社會捐贈物資,急需的N95口罩和防護服也運來不少,“用半個月肯定沒問題。”

  “武漢還是那個滿天櫻花的武漢”

  每天和重症病人接觸難免讓人壓抑,但也有感動從疫情的縫隙裡冒出來。

  2月20日黃昏,雨水時節剛過,在金銀潭醫院,草地漸漸泛綠,喜鵲的叫聲走到哪裡都聽的到。除了鳥鳴,院內唯一的聲音來自兩個高大的低溫液態氧儲氣罐。壓力過大時,罐體會自動排氣,發出呲呲的聲音。2月初,武鋼集團施工隊只花了5天時間,就建起了這套容量共計16立方的中心供氧系統。醫院的一位保安說,沒有這兩個新罐,金銀潭醫院要有一半以上的病人無氧可吸。

  院內急救站門前,一臺裝備齊全的救護車敞開著,隨時準備接送病人。剛吃完盒飯的司機在門口抽著煙,這是他一天中少有的從容時刻。夕陽在醫院背後穿過,從對面大廈的玻璃幕牆上反射回來,落在白色的病房樓上。

  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數據,2月22日,31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累計治癒出院22888例。21個省(區、市)實現0新增。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指出,武漢、湖北及全國省份現有確診病例數,均呈現下降趨勢。說明隨著全國防控措施和救治力量的不斷加強,特別是隨著湖北內挖潛力以及全國對口醫療力量持續馳援,醫療救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確診病例存量正在加速消化。

  2月22日晚,一位護士給記者發來病房外走廊的照片,空置的病床排列在窗前,“預備的加床,沒有使用,病房空出來很多。病人減少了,每天有人出院。”她說,“一步步好轉,上班也輕鬆一些。”

  比起疫情剛暴發時,現在的金銀潭醫院從手忙腳亂中穩定了下來。護士陳念從每天要上十幾個小時的班,到現在則是固定8個小時。“我們病區這兩天都比較平穩,只有一個病人住進來,也開始有空床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時間也穩定了,但陳念仍然不敢放鬆。“看不到疫情拐點,最艱難的時候還沒有過去”。

  和陳念一樣,下班後,脫掉防護服,張豔霞和林真真的生活也和普通人別無二致。

  林真真平時喜歡“快樂肥宅水”。但醫院小賣部的可樂已經斷貨一個多月了。後來,有志願者給醫護人員送餐和零食,林真真分到了幾瓶可樂,如今,她只在天氣好、心情好的時候才會打開一瓶。

  凌晨兩點,張春豔和同事下了班。夜色下路燈昏黃,整條馬路只有幾個醫護人員在走路,影子忽長忽短。張春豔在朋友圈裡寫道:“從業以來,見過太多生命離去,願大家珍惜當下。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武漢還是那個滿天櫻花的武漢。”

  (林真真、李飛、吳娜、陳念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王雙興 梁靜怡 韓茹雪 祖一飛 王飛翔 魏芙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